前晚BBC播出了就張戎的新書「毛澤東傳」對其作者所做的專訪;昨晚,BBC的“晚間新聞(News Night)”又組織人馬,對這本書進行了大肆的吹捧和宣傳;英國幾家大報也發了評論文章。如此的連篇累牘緊鑼密鼓的動作,和作者與論者情緒的高度亢奮,給人的印象是這些人大有沖入位于天安門廣場的紀念堂對毛澤東進行鞭尸而后快之勢。
英國媒體的興奮,皆源于張戎對毛澤東本人的總體評價:「他(毛澤東)與希特勒和斯大林一樣邪惡,對人類造成的禍害不相伯仲,但世界對他所知少得出奇。」
聽著作者極端的言詞,看著她那副極具戲劇性夸張的面孔,不免使人扼腕慨嘆:原來一個人可以如此不厚道;豈止是不厚道,簡直就是蛇蝎之惡毒,小人之無恥!
作者所表現的極端的憤滿(上滿下心),在筆者看來是幾近病態:一種習慣于騎在別人頭上的人一旦與別人平等后所產生的失落感和仇恨情緒,進而由此情緒所導致的走火入魔和精神失衡。據張在1992年發表的名為【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的書中自述,其外祖母曾是某軍閥之姨太太,其父母很年輕時便加入了共產黨投身于革命,其父在文革前已高居于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高干)之位;張戎本人在70年代憑借家庭的政治資本,以工農兵大學生的身份被保送入川大,1979年作為文革后最早的一批大學生被派往英國約克大學留學。
其實,與同時代的人相比,雖有其父作為走資派被斗的些許坎坷,但總的來說,張的一家人在中國當代各個時期還屬占盡機頭者。封建軍閥的禍國殃民欺壓百姓吃香喝辣,他們家有份;土改、肅反、三反五反、反右、大躍進、四清、發動文革所有共產黨的整人運動中,她的父母“有功”;中共高干及家人所擁有的物質特供、政治特權,他們一樣也沒拉下。即使張父的追悼大會也是在文革期間的1975年舉行的,家屬隊列中還站著佩戴紅領章紅帽徽的子女。1979年,當大批黑五類臭老九還為平反自己的冤假錯案而掙扎之時,作者已躋身于紅色接班人出國的行列之中。在中國大陸生活過的人都知道,若當時沒有步步緊跟中共的路線,要得到如此的社會地位,幾乎是不可能的。
如此一類享盡尊貴和殊榮,不同時代的弄潮兒和既得利益者,在變化了的形勢下,卻搖身一變,儼然擺出一副無辜受害者的嘴臉。果真是“識時務者”,又一次引領了時代的潮流,不得不讓人嘆為觀止。
奴才之所以是奴才,是因為他們永遠不知道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和反省。對他們而言,悠悠萬事中,最大莫過于選一個好主子,為此他們永遠都會“今是而昨非”。因而他們可以昧著作人的良知,把身為軍閥姨太太、共產黨打手的先人描述成無辜的好人,把所有的污水全潑到別人的身上。如此厚顏不義者,絕非什么正經東西。
給歷史人物作傳,難免會帶入作者個人對歷史的詮釋;但對于一個嚴肅的作者來說,起碼的歷史責任心還是該有的,無論如何都該尊重歷史的全部,不該從一己私心出發而閹割歷史的全貌,專挑部分的“事實”。對作為20世紀最顯赫的歷史人物之一的毛澤東,后人當然可對其所犯的錯誤進行批判,特別是對反右以后的那段歷史;連中共自己對毛澤東也有“三七開”的官方結論。然而把毛說得一無是處,描述為“嗜殺,好色,說謊,販毒”的暴君,甚至要歸類于希特勒式的魔鬼,實屬意淫歷史,喪心病狂。難道在八年抗戰中,中共及其領導下的軍隊就真的那么毫無作為?難道對1959-61年三年間的死亡人數,作者拍下腦袋瓜就可以得出個3800萬嗎?難道毛澤東在講“不怕死人,中國人可以死一半”的話時不是在表白反對核訛詐而是真想殺死幾億中國人?一個年逾八旬的老太太,僅僅由于死于文革那個年代,就一定能把其死亡歸罪于毛澤東?等等等等。
在張戎看來,生活于中國的13億老百姓都被中共蒙騙,都是愚氓,都不清楚中國當代的歷史,因此就需要由她這樣一個在中國生活過的女人借助于一個洋夫君的聯袂,來“上窮碧落下黃泉”地杜撰出一個“真實的故事”。
書寫歷史是為了以史為鑒汲取教訓。無論作者的歷史觀是如何符合西方主流意識的好惡,無論她駕馭春秋筆法的功夫是多么的“高超”,都改變不了世人心目中的歷史事實,也騙取不了多數人對她的極端觀點的認知。相反,任何極端的言詞,其效果只會是作者初衷的反面,有百害而無一益。以筆者就BBC的專訪和討論看來,頃夫婦12年功夫東跑西竄明查暗訪而編纂成的這部所謂的“學術巨著”,沒有結下多少有價值的學術成果,倒是集聚了不少貽害社會大眾反噬自我身心健康的毒汁,充滿了對其革命之父人生的徹底否定和無情戲謔。
看著屏幕上出現的閉門修煉了十二年封喉一劍的張戎,不知何故使筆者一下子聯想到了金庸筆下練就了九陰白骨爪的梅超鳳。兩者相比不但形象,在處事的陰毒方面更有幾分神似。所不同的是:張戎沒有梅超鳳的忠義和俠氣。梅女練功,沒有任何基金會或NGO的贊助,悲慘到只能以荒冢為家,風餐露宿,苦其筋骨,傷其體腹;而張女磨劍,腳踏著由英鎊美元所筑起的祭臺,風光至喇叭轎車,吹吹打打,躬迎勝餞,名利雙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