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創新的奠基人——毛澤東
欒雪飛
《社會科學戰線》 2006年第5期
內容提要本文從全新的視角重點闡釋了毛澤東關于開展“技術革命”、發展尖端科技、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學習國外先進科技、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等一系列科技創新思想。論述了毛澤東依據中國國情,制定科技發展戰略;關注世界科技革命前沿,重點進行科技創新,以及倡導的科技創新精神,為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毛澤東這些歷史性和開創性的貢獻,完全可以證明他是中國科技創新的奠基人。
關鍵詞 毛澤東科技創新奠基人
毛澤東作為共和國的締造者和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開拓者,不僅高度重視發展科學技術,同時更關注科技創新。可以說,毛澤東是中國科技創新的奠基人。
一
新中國的科技創新,面對的是復雜的國內國際環境。一是舊中國遺留的科技基礎十分落后。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科技事業面臨的是一個十分落后、千瘡百孔的爛攤子,經濟已瀕臨崩潰的邊緣,無力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物質支持。而新中國經濟的恢復又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才能較快地發展,這就使新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面臨非常艱難的局面。1949年,當時稍具規模的研究單位只有40個左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國立中央研究院和國立北平研究院兩個較大的研究機構,由于各自為政,實際上沒有真正擔當起領導全國科學研究的重任,處于名存實亡的狀態。新中國成立伊始,全國科技人員不超過5萬,其中專門從事科學研究試驗的工作人員約有600多人。全國僅有的205所高等學校,多為綜合性大學,缺少國家急需的工程、師范、醫藥、農林等專門院校。而且,現有的高等院校在專業設置上,也多偏重文、法,輕視理、工。就發展科技的基礎設施來說,絕大部分的儀器設備還不能自己解決,更不用談尖端儀器設備的研制了。對于某些新發展的科技門類,如原子核物理學、實驗生物學研究所需的設備及經費,當時根本沒有條件解決。從科學研究本身來看,也多強調應用科學而忽視基礎理論研究。我國工業中原有的技術力量很弱,我們現有的高等學校所能培養出來的技術干部,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門類上,以及質量上都還不能在短期內滿足工業和基本建設的需要。待我國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有了一定恢復后,毛澤東指出:“過去幾年,其他事情很多,還來不及抓這件事。這件事總要抓的?,F在是時候了,該抓了。”同時明確指出,要在繼續完成政治戰線上和思想戰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同時,把黨的工作重點放到技術革命上去。此后,科技工作開始擺到黨的重要的工作日程當中。
二是國際壓力迫使新中國科技水平亟待提升。自新中國誕生之日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就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政策,即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威脅。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美國就悍然發動了侵朝戰爭,直接威脅著新中國的安全。為做好應對帝國主義武裝干涉的準備,國防現代化建設被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而科學技術的進步是實現國防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在西方國家對我實施多方封鎖,叫囂發動原子戰爭的情況下,毛澤東強調指出:“我們現在已經比過去強,以后還要比現在強,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痹趪谰膰H形勢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已經認識到發展軍事尖端科技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
三是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浪潮決定中國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新中國科技起步之時正值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勃興之際。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已敏銳地覺察到這次科技革命浪潮的發展趨勢及特點。1955年3月,他在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指出:“我們進入了這樣一個時期,就是我們現在所從事的、所思考的、所鉆研的,是鉆社會主義工業化,鉆社會主義改造,鉆現代化的國防,并且開始要鉆原子能這樣的新時期?!钡谌问澜缈萍几锩陌l展趨勢,使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看到了新中國科技發展同世界的巨大差距,更加增強了走科技創新之路的強烈使命感和緊迫感,從而思考如何做出本國關于充分發展科學和利用科學知識,加快科學技術創新的戰略決策。
二
毛澤東在強調要重視發展科學技術的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的科技創新思想。
第一,關于開展“技術革命”的創新思想。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當世界新技術革命浪潮最初涌動的時候,也恰是新中國工業化初創時期,毛澤東就敏銳地感到并斷言:“中國只有在社會經濟制度方面徹底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又在技術方面,在一切能夠使用機器操作的部門和地方,統統使用機器操作,才能使社會主義經濟面貌全部改觀?!睘榇?,他提出要“獨立自主地干技術革命”,以徹底改變我國一窮二白的落后狀況,實現經濟與科技的進一步發展。1953年他在修改《關于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時再次強調要“在技術上起一個革命”。1956年在黨中央召開的關于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他正式提出了“技術革命”的概念,并向全黨和全國人民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1958年1月,他又進一步提出“要來一個技術革命”,要“把黨的工作重點放到技術革命上去”。1969年,他在一個文件的批示中對“技術革命”的含義給了明確的界定。他認為:“一般小的技術改進,可以叫做技術革新;而在技術上帶根本性的,有廣泛影響的大的變化,叫做技術革命。蒸汽機、電力和原子能都是技術革命的例證?!焙翢o疑問,毛澤東提出的“技術革命”,強調的就是要進行科技創新。
第二,關于發展尖端科技的創新思想。新中國成立后,針對當時復雜的國際局勢,毛澤東高瞻遠矚地提出,要大力發展尖端科學技術,要認真謀劃我國的對策和部署。1955年,他親自邀請一些核物理學家就研制“兩彈一星”發表意見。1958年,他又在擴大的中央軍委工作會議上講話時斷言:“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边M入60年代,國際形勢對我國發展尖端技術極為不利。一方面,我們面臨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技術封鎖;另一方面,蘇聯對我們重重限制,全面撕毀同我國技術合作的合同,撤走全部專家,我國經濟建設特別是科技事業受到嚴重影響。針對這一嚴峻形勢,毛澤東在北戴河會議上指出:“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赫魯曉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極好!如果給了,這個賬是很難還的?!闭怯捎诿珴蓶|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氣魄和果敢的決策,以及對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視,使我國在較短時間內取得了“兩彈一星”研制的巨大成功?!皟蓮椧恍恰钡难兄瞥晒?,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不僅打破了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極大地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信心,有力地提高了中國的綜合國力,而且也帶動了我國高技術工業產業的發展和壯大,加速了我國工業化建設的進程。
第三,關于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創新思想。首先,毛澤東認為,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是資本主義各國,以及蘇聯發展經濟和科技的普遍規律,中國也不能例外。他還指出,只有在技術上掀起一個革命,把我國絕大部分在社會生產中還使用最簡單落后的工具、農具去工作的情況,改變為使用各類機器,甚至最先進的機器去工作的情況,才能趕超英、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國防力量,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其次,毛澤東認為能不能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關鍵在于選擇一條正確的技術發展道路,即真正的科技創新道路。1964年12月13日,他在聽取聶榮臻關于十年科學規劃匯報后指出:“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盡量采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
第四,關于學習國外先進科技的創新思想。1956年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明確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薄安坏诘谝粋€五年計劃要向人家學習,就是幾十個五年計劃之內,還應當向人家學習。一萬年都要學習嘛!”這是一項包括科學技術在內的長遠的學習方針。應當說,學習是堅持科技創新的首要前提,也是創新的重要途徑。毛澤東強調,不管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還是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切國家的好經驗我們都要學。1956年,他在一次聽取有關部門匯報時專門談到派留學生出國學習問題。他說,一切國家的先進經驗都要學,要派人到資本主義國家去學習技術,不論美國、法國、瑞士、挪威,只要他們要我們的學生我們就去嘛!當然,這種學習是有原則的,外國資產階級的一切腐敗制度和思想作風,我們要堅決抵制和批判。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去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中合乎科學的方面。
第五,關于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的創新思想。毛澤東指出:“要加強理論研究,要有專人搞,不搞理論是不行的?!?964年8月,毛澤東在多次談話中涉及到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問題。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談話精神,多次指示要加強基礎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并指示周培源要把北京大學的理科辦好。為此,周培源于1972年寫了一篇關于辦好綜合大學理科教育方面的文章,強調在研究當前生產中急需解決的理論問題的同時,對那些一時還不能直接應用,但通過長期實踐,對科學技術有重大影響的基礎理論問題,也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此文受到毛澤東的重視,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問題也由此得到進一步關注。
第六,關于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思想。毛澤東一向重視培養人才問題,1953年他明確指出:今天我們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夠掌握和駕馭技術的人,并使他們的技術能夠得到不斷的改善和進步。1956年1月,他在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說:搞技術革命,沒有科技人員不行,中國要培養大批知識分子,要有計劃地在科學技術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后來,他又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勢》報告中強調指出:“為了建成社會主義,工人階級必須有自己的技術干部隊伍,必須有自己的教授、教員、科學家、新聞記者、文學家、藝術家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隊伍?!泵珴蓶|認為,“沒有自己的龐大的技術隊伍和理論隊伍,社會主義是不能建成的-。毛澤東這些體現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思想是十分可貴的。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一些重大科技成就,特別是接近或領先世界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都離不開當時的一些科學家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無私奉獻,都離不開他們的科技創新。正是由于他們的努力工作,才使我國的科技事業有了巨大的人才支撐。
三
毛澤東的科技創新思想是在沒有前人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提出來的,因而更具有開創性和特殊性。
其一,毛澤東依據中國國情,制定的科技發展戰略,成為我國科技事業全面發展的良好開端。新中國建立之初所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決定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發展科學技術戰略的選擇走向。這就是通過政府制定發展規劃的模式動員國內科技資源,集中攻關,重點發展,以便落實優先發展重化工業和國防事業所需要的尖端科技為重點的戰略。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后組織過七次編制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的活動,其中兩次是在毛澤東領導下組織實施的。一次是1956年編制的十二年科技規劃(1956—1967);另一次是1963年編制的十年科技規劃(1963—1972)。這兩次科技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恰逢“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這是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比較順利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向全國發出了“向科學進軍”、開展“技術革命”的號召,動員一批有影響的科學家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為落實國家科技發展規劃而努力獻身工作。應當說,這一時期國家的兩個科技發展規劃,除十年科技規劃執行時間短,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沖擊(同國防科學技術相關的一部分規劃得以繼續完成),十二年科技規劃落實是好的。規劃任務的實現,解決了第二和第三個五年計劃中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中迫切需要解決的一些科技問題,填補了我國科學研究的一些重要項目的空白,發展了原子能、電子學、計算機等新興學科,并為國家后續的科技和建設事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使我國整體科學技術發展速度在迅猛提高,特別是大大縮短了同世界發達國家科技水平的差距,使我國總體科技水平達到世界先進國家30、40年代的水平。具有開創性、代表性的“兩彈一星”和核潛艇等戰略性武器,以及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的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等科研成果,都表明我國十二年科技發展規劃及由此開始的規劃性、大科學體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十二年科技規劃的制定、實施及其成就,在當時及以后的歷史進程中,都對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開創了一個良好的局面,打下了堅實基礎。以后國家制定的科技發展戰略和實施的科技規劃,都以此為模式,作為重要參照和借鑒,使我國科技發展戰略既保持了連續性,又體現了不同時期的特點。
其二,毛澤東關注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沿領域,強調突出戰略重點,進行科技創新。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了一股科技革命浪潮,其突出標志:
一是原子能科技革命。美國在1945年7月16日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時隔近4年時間,蘇聯也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從而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不久美國又開始氫彈試驗,1952年11月研制成了第一顆氫彈。幾乎在同一時間,1953年蘇聯也成功地進行氫彈試驗。一時間原子彈成了大國炫耀和恫嚇無核國家的一張王牌。這種由于軍事需要而形成的科技浪潮,其競爭和發展趨勢是非常明顯的。毛澤東正是由于關注這一發展趨勢及其特點,因而做出要“鉆現代化的國防”,“鉆原子能”的重大決策。
二是航天科技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于軍備競賽需要,美、蘇競相發展火箭、導彈事業。正是在這種劍拔弩張的氣氛中,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標志著人類航天科技時代的真正開始。繼蘇聯發射第一顆衛星成功后,美國也于
1958年1月將一顆重僅8.3公斤的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軌道。從此,美蘇開始了爭奪“制天權”和空間開發優勢的激烈競爭。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毛澤東于1958年明確強調:“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苯涍^廣大科學家和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1970年4月24日,我國成功地將一顆重173公斤的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上太空,由此揭開了我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序幕。1975年,我國又成為繼美蘇之后,世界第三個掌握回收衛星技術的國家。在已有的航天科技成就基礎上,1984年,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又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發射同步衛星的國家。以后,又陸續成功發射了多顆衛星。今天特別是在世界高科技激烈競爭的形勢下,當我們認真回顧毛澤東當年選擇關鍵科技領域,做出要搞“兩彈一星”的決策時,就更加感到毛澤東的英明和偉大!就更加感到他高瞻遠矚的膽識!我們設想假如不是這樣,我們今天不僅沒有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而且很可能處于被人欺負與凌辱的境地。
三是電子計算機科技革命。關于這方面,毛澤東雖沒有明確作過什么批示,但由于它是屬于毛澤東關注的尖端科技的范疇,因而在當時的十二年科技發展規劃中,同樣列入了關于發展計算機技術、半導體技術、無線電電子學、遙控自動化技術等方面的內容。毫無疑問,這些都是在毛澤東關于“向科學進軍”和開展“技術革命”的偉大號召下實施的,從根本上來說都是源于毛澤東當時關注和選擇的科技發展前沿領域,都是在他關于“自力更生”方針指引下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其三,毛澤東開創的新中國科技事業,為我國科技事業繼續發展和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由毛澤東開始,經過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努力,現在我國已成為少數獨立掌握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國家之一,并在某些關鍵技術領域走在世界前列?!皟蓮椧恍恰笔聵I的發展,不僅使我國的國防實力發生了質的飛躍,而且廣泛帶動了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先后制定《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對農業、能源、材料、電子計算機、激光、空間、高能物理、遺傳工程等8個影響全局的綜合性科學技術領域的研究,作出了具體部署與安排,并取得了實質性成果。以后,又相繼制定與實施“星火計劃”、“豐收計劃”,特別是“863計劃”,強調我國要跟蹤世界先進科技水平,發展我國自己的高科技,提出要在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動化、新能源及新材料七個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近年來,我國又先后制定和實施了《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領》、《全國科技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十五”國家科技發展規劃》和《“十一五”國家科技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了要在一些重點科技領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為全力推動建設創新型國家進行戰略部署。應當說,這些科技規劃的制定與實施,以及取得的一批科技成果,都與毛澤東當年提出的科技創新思想有著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其理論源頭與實踐進程都帶有毛澤東那個時代科技創新思想的深深印跡。
其四,毛澤東倡導的科技創新精神,成為激勵和鼓舞幾代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獻身中國科技事業的巨大精神動力。如前所述,毛澤東開創的中國科技事業,不僅使我國成為少數掌握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國家之一,并在某些關鍵技術領域走在世界前列,而且培養和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關、能協作、能創新的科技隊伍。這支科技隊伍正是在毛澤東倡導和培育的科技創新精神激勵和鼓舞下,積極開展科技攻關與創新的。具體來說,就是由研制“兩彈一星”所形成的自力更生、自主創新;集中攻關、重點突破;密切協作、吃苦耐勞;不怕犧牲、熱愛祖國,等等。這些可貴的精神,集中體現了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集體主義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態度。也正是這些在實踐中形成的科技創新精神,激勵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獻身祖國科技事業。鄧小平高度評價和贊揚了這些科學家的歷史性貢獻。他深情地說:大家要記住那個年代,錢學森、李四光、錢三強那一批老科學家,在那么困難的條件下,把“兩彈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來?!叭绻甏詠?,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正是在毛澤東倡導和培育的科技創新精神鼓舞下,我國科技事業更加人才輩出,科技創新更加輝煌。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