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瑞照片發現始末
軍帽、軍衣已被戰爭風雨漂洗得有些發白。厚厚的嘴唇緊閉著,圓臉龐上還殘留著幾分農村孩子的稚氣,濃眉毛下卻閃出兩道深深的目光。這是一張十分平常的1寸照片,然而卻是一幅極為珍貴的英雄肖像。照片的年輕戰士,就是董存瑞。
那驚天動地的時刻已過去幾十年了。在烈士灑下碧血的土地上,聳起了朱德同志親筆題寫的烈士紀念碑。存瑞陵園廣泛征集了烈士的遺物,開設了烈士事跡展覽館,董存瑞的事跡被寫成書,拍成電影,傳播于后世。董存瑞的形象活在人民的心中,但是若問董存瑞到底什么樣子,恐怕過去一段時間里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是在電影中成功地扮演了董存瑞的張良的容貌。
存瑞陵園多方征集,但只只找到一張英雄少年時的照片。董存瑞有沒有參軍后的照片呢?北方農民的家里,都喜歡把照片鑲進鏡框,掛在墻上。豐寧縣城北邊30公里的小鄉鎮黃旗,一個普通的農民韓定發的家里,也掛著這樣的鏡框。鏡框里密密麻麻的照片中間,名著一張1寸照片,上面有一位年輕的戰士,誰也不會想到,他就是英名傳天下的董存瑞。解放戰爭烽火剛剛燃起時候,這里有一大批青年農民參加了人民軍隊,郅順義就是其中的一個。韓定發那時叫韓德發,正好30歲,也參加了人民解放軍,被分配在5旅警衛排當戰士。
1948年早春,部隊在朝陽進行整編,成立了11縱隊,正在143師429團的韓定發被調到6連當了炊事員,主要任務是買菜、幫灶,大家稱之為:“上士”。就在這期間,韓定發和董存瑞結識了,兩個人雖然年齡相差十幾歲,但很投脾氣,成了要好的朋友。1948年4月前后,部隊要離開朝陽,韓定發被抽調到擔架隊,董存瑞親手把自的一張照片送給了他。照片很小,是1寸的,背面寫著10個字——“送贈韓上士留念董存瑞”,筆畫挺粗。韓定發知道董存瑞不會寫字,誰代寫的,當時他沒有問。就在這以后一個多月,董存瑞就舍身炸碉堡,壯烈犧牲了,到8、9月份,我軍在密云一帶作戰時,韓定發調離了這個連隊。當時董存瑞的名字還沒有廣泛流傳,韓定發懷念這位好友,珍惜這段友情,就一直把照片保存在身邊。1954年,38歲的韓定發復員回到家鄉,開始了務農的生涯。從這時起,他就把董存瑞的照片鑲進鏡框,一直鑲了10多年。
說來是本末倒置,這張照片引起韓定發侄子的注意,是在他看過電影《董存瑞》后,覺得照片上的這個人,很像電影里的董存瑞。韓定發的侄子叫韓加慶,當年在豐寧中學讀書。1965年的一天,他在伯父家發現這個“奧秘”以后,才想起問一問:“這是誰?”“這是董存瑞的真像!”韓定發激動了,他打開了鏡框,“這是他親手送給我的,你看像片背后還寫著字呢!”“真的?”韓加慶又驚又喜,捧著照片愛不釋手,懇求伯父把這張照片送給他。原來董存瑞的扮演者張良還真象董存瑞,可以說這是導演的眼力或是偶然的巧合吧。這張照片幾天后在豐寧中學傳開了,在對英雄萬分景仰崇的中學生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你傳給我,我傳給你,想從照片上探尋英雄的秘密。韓加慶看大家對這張照片如此喜歡,就帶著它到了縣照像館。照了半輩子像的劉鳳華師傅,也一下子喜歡上這張英雄的照片,她將照片和背面上的字都翻拍下來,放大加洗了50張。等不及了的中學生們,到照像館里把這些照片索要一空,英雄的照片,裝在他們的貼身衣袋里,夾在他們傾訴心頭秘密的日記本里,鑲嵌在他們天真無邪的目光中……豐寧中學掀起一股“照片熱”。
看著青少年們如此喜歡英雄的照片,劉師傅驀然產生一個想法。她放大了一張董存瑞的照片,又放大了一張為本縣人民引為驕傲的郅順義的照片,并排掛在臨街的櫥窗里。后來郅順義回故鄉探親,路過縣城時來到照像館,他戴上眼鏡久久端詳這個熟悉的面容,從記憶中搜索多少年前的印象,點著頭說:“不錯,這就是董存瑞!”盡管在豐寧縣城出現過“照片熱”,但畢竟只限于“民間”。
1966年“文革”風暴驟起,這張照片不再引人注目,但“照片熱”的余波并沒有消失。一天,一位叫乜樹軍的同學找韓加慶,向他索要照片。韓加慶翻遍自己的東西,也找不出一張加洗照片了。乜樹軍纏住他不放,說:“沒有加洗的,把原照片給我吧!”他倆本是要好的同學,韓加慶猶豫再三,最后才狠了狠心,拿出了董存瑞的照片。這樣,英雄的照片傳到了乜樹軍手里。“文革”的前一年,安忠和正在豐寧中學上學,學校里開始流傳這張董存瑞的照片。照片拍后加洗了很多,被同學們索要一空,安忠和當時沒有得到,很覺遺憾。“文革”動亂了,他們這些“老二屆”被安排“插隊落戶”。臨走前不久,安忠和找到韓加慶同學,問他有沒有翻拍的照片,他說一張也沒有了。看安忠和索要心切,他找出翻拍的底片送給了安忠和。一張經多次洗印已被磨得發舊的底片,被安忠和帶到了風雪塞罕壩上。當地駐軍一位連長回家探親,安忠和托他去洗印。這位連長是蔣介石的同鄉——浙江奉化人,他探親歸來,帶回一迭洗好的照片,還告訴安忠和:奉化的照像館見底片質量不好,先是不給洗,但一聽說是董存瑞的照片,就爽快地收下了,他趁機也加洗了一些。
大約是1975年吧,安忠和工作的那座礦山,組織共青團員去參觀隆化存瑞陵園。在烈士事跡陳列室里安忠和愣住了:那高高懸掛的只是一幅董存瑞的畫像,與安忠和手中的照片相差甚遠。找遍整個陳列室,安忠和只看到一張董存瑞童年時的照。烈士墓前的塑像,據說是參照烈士弟弟的形象塑造的。1977年底,在地區一次創作會上,長篇小說《金馬奇案》的作者薛理聽安忠和說了這事,他催促安忠和趕快告訴存瑞陵園。一封掛號信投進了礦山的郵筒,里面有安忠和提供情況的信,和那張已經磨舊的底片。
“豐寧縣黃旗公社有位董存瑞的戰友,存有一張董存瑞的照片……”1978年初,這個信息傳到了隆化存瑞陵園。存瑞陵園立即責成呂小山等同志負責調查這件事。調查人員趕赴豐寧,通過組織了解到韓定了確系董存瑞同一加隊戰友,找到了韓定了和韓加慶,又找到了當時翻拍照片的劉鳳華。追根尋源,最后找到了保存照片的乜樹軍,乜樹軍激動地說:“那張照片我已珍存了12年,有一次被弟弟從日記本里‘偷’走,我知道后和他紅了臉追了回來。”當時這張照片沒在他身邊,他告訴調查人員,照片很快就會寄去。
1978年8月19日,董存瑞的照片寄到了存瑞陵園。事情不都象“1+1=2”那么簡單,只有當事人的陳述,還不足以證明照片的真實性。有人表示懷疑:30多年了,怎么又出來了董存瑞照片?董存瑞不會寫字,怎么背后有字?為了對歷史負責,隆化縣和懷來縣有關部門的同志又先后3次到豐寧、懷來、延慶、錦州、磐石等地訪問了董存瑞的二姐董存英捧著照片,他細端詳著,“從臉上看,眼睛、眼眉、鼻子、厚嘴唇都象。”她感嘆著,“我今年55歲,他比我小5歲,活著也50歲了……”在董存瑞的故鄉南山堡,存瑞少年時的伙伴和民兵戰友董存禮、錢寶、劉福元都說:“這就是董存瑞的像片,就是比在家時胖了些。”董存瑞生前所在連連長徐振廷拿著照片,也陷入回憶之中:“1945年10月,我是24團2營6連連長,在龍關椴樹溝西南村接收140多名新兵,其中有董存瑞。這是董存瑞,那兩個眼睛、顴骨都象……”在懷來縣民政局召開的董存瑞生前戰友座談會上,大家一致認為這就是董存瑞的照片。細心的人還指出:“照片背后面的字可能是原6連文書閻世太寫的。”
調查人員又到處奔波,找到了閻世太同志,他認出照片是董存瑞的,但記不清字是不是自己寫的了。他又重新寫了“董存瑞送贈韓上士留念”的筆跡,還找出多年前自己寫的一些字跡,交給調查人員。北京大北照像館修像技師王作宏,鑒定出這張照片是一張老片子,像紙是40年代普遍使用的英國伊爾福像紙,這種像紙解放后不久就不用了。某軍區保衛部和公安部基本研究所,對董存瑞少年時的照片與這張照片的差異,以及閻世太的筆跡進行了技術鑒定,認為確系董存瑞的照片,背后字跡系閻世太所寫。
1981年9月,有關部門做出決定,將這幅照片作為董存瑞烈士遺像宣傳使用。董存瑞照片高高懸掛起來了,懸在烈士的故鄉棗懷來,懸在烈士犧牲的地方棗隆化。烈士的明眸,注視著他為之獻身的事業,注視著為建設新中國、實現四化而奮斗的人們……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歷史上,董存瑞的英名永遠不朽。他舍身炸碉堡的事跡傳遍了中華大地,為新中國不惜獻身的精神也成為一代代人民戰士的榜樣。
生平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出生于察哈爾省(今河北省)懷來縣南山堡的貧苦農民家庭,7歲時上過幾天學堂,后因家貧而輟學。抗戰爆發后,他的家鄉成了抗日游擊區,他13歲時就曾掩護過八路軍干部,當上了兒童團團長。年少的董存瑞機靈聰明,很有骨氣,被稱為“南山堡的王二小”。
1945年春,董存瑞參加了當地抗日自衛隊,同年7月參加了八路軍。1946年4月初,在察北重鎮獨石口遭遇戰中,他機智地奪下敵人的一挺機槍而被記大功一次,被部隊授予勇敢獎章。1947年初的長安嶺狙擊戰,他在班長犧牲、副班長重傷的情況下,挺身而出自任班長,如期完成了狙擊任務,又立大功一次。至犧牲前,他共立大功3次、小功4次,榮獲3枚勇敢獎章和一枚毛澤東勛章。1947年3月,在平北整訓期間,董存瑞入了黨。毛澤東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號召后,各戰略區的部隊紛紛練習城市攻堅戰。
當年解放軍沒有飛機,也缺少坦克,攻堅主要靠有限的炮兵和步兵實施爆破。董存瑞帶領的班被師、團領導譽為“董存瑞練兵模范班”,他本人也被授予“模范爆破手”的稱號。
1948年5月初,董存瑞所在部隊參加冀熱察戰役。隆化縣城是熱河省會承德的拱衛,敵人事先在這里修筑了大量碉堡,有些特殊構筑的暗堡還被稱為“模范工事”。1948年5月25日,進攻隆化縣城的戰斗打響。董存瑞所在的6連負責拔除敵人核心陣地——隆化中學。臨出發前,身為爆破組組長、在比武中奪得“爆破元帥”的董存瑞,代表大家表決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學的外壕里去,讓大家踩著我們把隆化拿下來!”他帶領戰友接連炸毀了敵人3個炮樓5個地堡。打開隆化中學東北角的外圍工事之后,敵人隱藏在圍墻外干河道上橋形暗堡的機槍突然開火,部隊遭受嚴重傷亡,突擊受阻,而派去爆破的戰友又一個個在中途倒下。
面對敵碉堡的兇猛火力,董存瑞再次請戰,在戰友的掩護下沖到橋底。此時,他的左腿被敵人的機槍打斷,暗堡的底部離干涸的河床還有段高度,河道兩側護堤陡滑,他兩次安放的炸藥因沒有木托都滑了下來。此時,沖鋒號已經吹響,拖延一分鐘就會有更多的戰友犧牲。董存瑞毅然用身體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藥包,右手拉燃了導火索。隨著天崩地裂的一聲巨響,敵人的橋形暗堡被炸毀,紅旗插進了隆化中學。董存瑞用自己年輕的生命為部隊的勝利開辟了道路,犧牲時年僅19歲。
背景
董存瑞是一個出身貧苦農家的孩子,從兒童團長、民兵一直成長為主力部隊的班長、戰斗英雄,所走的正是千千萬萬農村根據地的革命青年共同的道路,也就是在共產黨的教育和領導下追求解放之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戰爭,從本質上講是一場新型的農民戰爭。黨通過給農民土地,引導他們打倒地主老財,打倒帝國主義,從而喚發起沖天的革命精神。董存瑞恰恰是其中光輝的代表。
董存瑞犧牲不久,兵團的程子華司令員率前指人員進城視察戰果,在隆化中學前見許多戰士哭泣。程司令很奇怪,問他們打了勝仗為什么還哭?戰士們介紹了董存瑞的壯舉,令身經百戰的程將軍唏噓不已。1948年6月8日,東北野戰軍第11縱隊黨委決定,追認董存瑞為縱隊戰斗英雄、模范共產黨員,命名他生前所在的6連6班為“董存瑞班”,規定縱隊所屬機關和部隊在點名和集會時,靜默3分鐘以示悼念。7月10日,冀熱察行署發布決定,將隆化中學改名為存瑞中學。1950年,在全國戰斗英雄和勞動模范代表會上,董存瑞被追認為全國戰斗英雄。
新中國成立兩周年之際,毛澤東邀請董存瑞的父親董全忠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國慶觀禮,并親切接見了他。朱德也為其紀念碑親筆題詞:“舍身為國,永垂不朽”。董存瑞的母親收到了成千上萬封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因董存瑞是家里惟一的男孩,信中內容最多的是要求給老人當兒子。
50年代,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電影《董存瑞》時,片中的董存瑞高喊出時代強音:“為了新中國,前進!”不過,據當時掩護董存瑞炸碉堡并親眼目睹他最后時刻的郅順義回憶,不記得他喊過這句話。據電影《董存瑞》編劇趙寰說:“1948年正是解放戰爭處于大反攻階段,黨中央發出‘五一’號召,提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為了新中國’那句話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出來的。”
雖然文藝作品中有加工的成分,但是烈士的確倒在解放全中國的戰略進攻中,他用自己的犧牲為新中國的成立鋪平著道路。
故事
突擊隆化中學,董存瑞的爆破組共用了100公斤黃色炸藥,用麻布和麻繩捆扎成均勻的7包。董存瑞托舉的炸藥包所含藥量在15公斤左右,威力能將橋形暗堡炸開。事后,戰友們在現場搜尋他的遺體,只確認了一只鞋是他的。四周一些血肉模糊的零散殘骸只能和其他烈士的遺骨一同收殮。
1957年春,整修烈士陵園的時候,縣里曾組織人挖開烈士墳,因分辨不清哪塊遺骨是董存瑞的,只好請木匠做了一個四尺長的棺材,選了一塊楠木,用朱砂寫下了“以此木代替烈士遺骨”的木牌,藏于棺內。英雄雖然尸骨無存,但精神風范長留人間。在后來的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戰場上,涌現出許多董存瑞式的英雄。
如解放錦州時,東北野戰軍第2縱隊10連的戰斗組長梁士英,用身體堵住了塞進敵地堡的爆破筒,與敵人同歸于盡;錦州人民為了紀念他,將錦州西北門命名為“士英門”。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楊根思、黃繼光等英雄身上,也閃動著當年董存瑞的影子。
據戰友們講,董存瑞是個性很強的人。他樂觀開朗,愛說愛唱,打仗勇敢機靈,勇于承擔責任,是個不可多得的戰斗骨干。同時,他也愛向領導提意見,為此還一度差點影響了入黨。
有一次,連里改善伙食,炊事班殺了一頭豬,用豬心另炒了個菜,給連部送去。恰巧董存瑞看到此事,馬上覺得干部搞特殊化不應該,便在民主會上尖刻地批評連隊干部是“吃了豬心,失了人心”。
支部大會討論他入黨的時候,有人就說他對領導不尊重,缺乏階級感情。連長卻十分嘉許他的耿直,做了自我批評:“過去條件艱苦,干部還能與戰士同甘共苦;現在形勢好了,對自己的要求也放松了。戰士們能吃苦,我們干部為什么就吃不得苦呢!”連長說了這番話后,黨支部終于同意吸收董存瑞加入中國共產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