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商業資本循環
清湖漁夫
內容提要:商業資本循環是循著商業渠道運行的,分為兩個階段。商業過程是一個變異的過程。商業預付資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商品資本,另一部分是市場費用,市場費用包括時間費用、空間費用和信息費用。商業資本循環速度受限于市場聯系或者交易關系形成的時間、空間和信息流轉特點。資本通過自我循環實現自然積累。主導資本形成既是資本自然積累的結果,同時也是市場壟斷的結果。
正文
商業資本循環
資本起源于商人的投機活動,商人資本或者商業資本是資本的原始形態和基本形態。資本投機活動將商品生產者與消費者在時間或者空間上隔離開來,生產與消費的實際聯系是通過商人或者商業維系和豐富的。為了盡可能擴大投機利潤,資本進行著低買高賣過程;很顯然,作為商品生產和商品消費的橋梁的商人們,收購和銷售活動的全過程,也就是資本最初的循環過程,或者說商業資本的循環過程,“貨幣-商品-更多的貨幣”的利潤獲得過程也是資本在市場中運動的一般性過程。
商業資本循環,是通過商業渠道中進行的,或者說資本運動與循環是循著一定的社會聯系途徑進行的。一般而言,因為社會分工的發展,每個人都為他人生產,自身的消費也就由他人的生產提供,生產與消費的匹配或者聯系有極端的必要性;但是因為生產者和消費者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隔離,這種匹配和聯系即使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發生,也是偶一為之;它在絕大多數場合只能依賴與市場或者商業渠道。商業之所以作為一種社會分工出現,是因為商業以一種更有效和更節約人類活動與勞動的方式取代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為克服時間與空間上的障礙而進行的相互尋找過程或者交易過程,同時豐富和擴展了人類的社會聯系。這種社會聯系的建立或者市場的形成反過來也隔離了生產與消費,生產與消費也就處于商業渠道的兩端。商業作為一種社會分工,或者說投機活動,一方面催生了資本和利潤,另一方面,隨著投機活動的持續進行,市場也就成為一種社會化過程,資本在這個過程中也就開始了它的自我循環或者運動。商業資本運動過程是在一定的市場和商業渠道中完成和實現的。
商業資本循環區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商人對商品的購買過程。從生產出發,一種產品進入市場過程,首先必須作為資本,開始投機活動的第一步,也是設法進入被商人購買的階段;這對生產者而言,是從商品到貨幣的驚險一跳,這一跳如果不成功,摔壞的是生產者;商品從生產的此岸無法到達消費的彼岸,生產的的所有活動就不會被他人或者社會所承認,也就是無用生產,產品既不會具有使用價值,因為使用價值必需由它的消費者來和使用者來認可,也不會具有價值,因為它處于消費者的評價——拿多少貨幣來購買的過程之外。由此引發生產者對商業渠道的爭奪,也就是力圖確立生產者與商人的聯系和交易關系;生產者的產品找到它的商業渠道,并且爭相進入這個渠道,從而在這個渠道中向消費的一端運動。
第二個階段,就是商人對商品的出售過程。在這里實現商品到貨幣的“驚險一跳”,而且必須比購買過程中的商品到貨幣的一跳要“跳”得更高。這里商人代位生產者與消費者確立他們的聯系或者交易關系,商人為了實現商品的增值,必須對消費者或者購買者的商品估價進行影響和控制,從而實現比購買價格更高的向消費者售賣的價格。商品消費者在這里受到了制約,如果不能滿足商人的投機獲利需要,其生存所需資料的獲得就不可能實現,并且因此而可能處于市場這個社會性過程之外,個人需要會被市場擱置起來。消費者自身的消費通過商業渠道得到實際滿足,他的收入來自于它的生產活動被社會衡量的結果——形成了多少貨幣,然后用這些貨幣購買它的所需。從生產到消費實際上是一個社會產品的分配過程,是通過市場——這個社會化過程分配的。
商業過程也是一個變異的過程。首先是使用價值的變異。產品從生產者手中轉到商人手中,使用價值發生了變異,不管是什么樣的商品,其使用價值對商人而言只能是投機的工具,在這里產品也就轉化為商品,生產者賦予產品的使用價值與商人將商品作為投機工具的使用價值互換。而在商品從商人手中轉到消費者手中,商人手中的作為投機工具的使用價值在交易后消失,商品被生產者賦予的使用價值在交易后在消費者手中復歸。其次是價值的變異。就價值而言,一方面生產者的勞動或努力在這里首先被商人評價衡量,轉化為貨幣量的多少,另一方面,商人不僅有必要實現商品在購買時的價值,而且必須實現增值,通過向消費者的售賣收回比從生產者手中購買所用的貨幣更多的貨幣。在這里,作為同樣的商品,僅僅因為交易關系和交易行為,價值發生了變異,也就是憑空出現同一商品在兩次交易中不同的價格,而且后一個價格要高于前一個價格;這種價格的變異或者說增值,毫無疑問來自于市場社會化過程中不同的交易關系,利潤也就不是天然或者自然發生的。市場將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納入一個彼此依存的社會化體系,而由于資本循環的插入,生產與消費的橋梁雖然建立起來了,但是這遠不是一個通暢的大道,而是一種被扭曲和異化的關聯。
商人們的的資本循環是從貨幣形態開始的,并以貨幣形態結束;而不是從商品形態開端或者作為歸宿。原因在于貨幣本身是作為一種市場過程或者社會過程的產物,其存在依賴于這個社會關系體系,并且以此為基礎和前提占有和支配財富;盡管商人們對社會財富的占有表現為私有制,但是這種私有制或者對財富的占有仍然依賴于市場這種社會化體系或者過程,這種占有關系存在于社會化過程或者體系中;隨著資本所有者對貨幣的占有,隨著資本自我循環的繼續,資本對市場體系的越來越絕對控制,占有貨幣和獲得更多貨幣也就是資本自我循環和積累的最普遍和最一般形式,商品及其生產本身反而居于次要和從屬地位。資本循環是在商品交換中進行的,貨幣-商品-更多的貨幣仍然是一種人與人的關系,這種人與人的關系是在一個個具體的商品交易行為中展開的。在資本循環過程中,資本在貨幣或者商品狀態上停留,貨幣和商品也就是資本的現實形態。
商業預付資本
資本循環從貨幣形態開始,我們將商人們投入資本循環或者投機活動的資本稱為預付資本,在這里預付資本是貨幣形態。我們仍然以G代表預付貨幣,W代表商品,G′代表增殖了的貨幣(G′=G+△G,即等于原預付貨幣額加上一個增殖額),則商業資本運動過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商業資本是在商品的買(G-W)賣(W-G′)中增殖的。
在這里,預付資本一般而言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于買賣商品,一部分用作市場費用。用于購買商品的這部分資本,是從貨幣開始,然后轉化為商品,為了使周轉不間斷地進行,這部分資本不是將自己一次性向商品轉化,買而不賣,然后再一次性賣出,賣而不買;而是分批地不斷地買,同時又不斷地賣。用作市場費用的那部分資本又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為克服買方與賣方的時間隔離的費用,比如儲存、保管和展示方面的費用,我們稱為時間費用;第二類是克服買方與賣方的空間隔離的費用,比如運費和送貨費,我們稱為空間費用。第三類是發展和維護商人與生產者、商人與消費者之間聯系和信息傳遞的費用,比如廣告費,我們稱為信息費用。時間費用與空間費用用于克服人自身以外障礙。信息費用則是用于克服人自身之間的障礙,在這個方面,不僅要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而且在市場中還包括以商人為主導的觀念傳遞與交流,也就是價值觀的塑造。
我們知道,市場和交易關系的形成是在商人和消費者之間、商人與生產者之間的相互尋找過程中實現的,商人的職業活動同樣是一種人類活動或者勞動,在社會分工的意義上,商人付出這種勞動或者以這種職業為生,同其他勞動一樣,首先是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盡管商人的收入來自于投機的差價利益,并且通過投機活動對自身的勞動進行評價或者社會衡量。問題在于商人的投機活動就分配上而言超越了商人本身的社會生存一般界線。在投機活動中,商人與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在發生尋找活動,他們同樣都在付出體力或者腦力勞動,但是商品定價卻被商人抓在手中,從而商人僅僅將時間費用、空間費用和信息費用包含于價格之中或者差價利益之中,予以資本化,盡管這些費用因為其資本的屬性可能來自于以前的利潤積累。生產者與消費者在尋找過程中的體力與腦力付出盡管在促成社會聯系中成為問題的一個必要方面,但是他們的勞動與付出卻不能進入市場過程被定價,而隔離于市場之外。在這里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市場本身在組織人類經濟活動中的天然局限;就人類的生產而言,商人、生產者和消費者在相互尋找過程中的勞動和人們生產有形產品一樣同樣是人的勞動,但是其中的一部分勞動卻不能社會化而進入市場過程。
市場作為一種社會化體系的經濟上的動因,就是生產者、商人和消費者在相互尋找活動中的勞動節約,這種節約也就刺激了倉儲業、運輸業、通信業、廣告業和兼有倉儲運輸特征的物流業等行業相繼從商業當中獨立出來而專門化,促成了新的社會分工出現;這些新的社會分工與行業一方面促進人類生活組織化和社會化,另一方面也在節約商人、生產者和消費者在市場中的尋找活動,并且從人類活動的進一步組織化與社會化當中開發新的利潤領域。這屬于產業資本范疇。
用作市場費用的商業資本的構成,按照資本循環中的不同時間狀態或者說費用對應于不同批次的商品市場運動的特征,還可以再劃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所謂固定資本,其向貨幣的回歸是通過多次的商品向貨幣轉換并且依附于這些轉換而實現,如倉儲費和廣告費;所謂流動資本,其向貨幣的回歸一般僅限于與之對應發生的商品向貨幣轉換并依附于此次轉換而實現,如運費。
商業資本循環的特征
在市場中,商人和生產者、商人與消費者的交易關系形成必須跨越一定的時間與空間障礙,因為克服這些事件與空間障礙而產生的社會聯系也就具有自身的的種種特殊性,商業資本循環或者商人所擁有的資本的追求利潤投機活動,因為這些特殊性而出現不同的特點,呈現不同的時間與空間狀態。
在市場或者商業渠道中,就單個商人及其資本資本而言,只有拼命地發展交易關系或者社會聯系,實現商品到貨幣的驚險一跳,資本循環才能繼續,利潤才能實現;在這里,利潤的實現首先基于資本循環的順暢,如果相應的交易關系無法建立,利潤也就成了無本之木。資本循環順暢是利潤的必要條件,但是未必是充分條件;比如有時候迫于情勢,可能是在商人進貨之后出現商品售賣價格下降,或者是賣出某一批商品的市場費用過高,商人不得不將他的商品虧損賣出,此時的資本循環也就成了商人活動的優先目標,收回本錢再說,不賺錢甚至虧損也就不得已。
商業資本循環,也就是商人購買與售賣的反復,在這種反復中,時間費用、空間費用和信息費用等預付資本是通過分攤的形式加入商人的售賣報價,而利潤的實現卻是最終形成的售賣價格與商品購買價格與市場費用之和的差額或者差價。商業資本循環速度一般體現為商業資本一年間周轉的次數,等于一年間G-W-G′運動反復的次數。例如,一個流通10次的貨幣,會實現10倍于它的商品價值。同樣,一個周轉10次的商業貨幣資本,也會實現10倍于它的商品資本價值。商業資本循環速度的加快,意味著在時間上商人與他的交易對手盡快地建立交易關系,他的交易對手很快到達,從而商人的等待時間縮短,在空間上,商人和他的交易對手間的社會聯系擴展,也就交易對手人群的擴展,分布在不同空間領域的他的交易對手們都能夠與他發生交易關系。在信息上,有關商人的某一批商品的信息在社會人群中迅速蔓延和覆蓋。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看漲預期引起的搶購潮,在搶購潮中因為信息傳遞而引起的看漲預期強化與普及,購買者爭先恐后,在很短的時間內從不同的空間位置到達商店。另一個例子是薄利多銷,可能是質優價廉的信息被某一個或者幾個購買者通過他們的社會聯系在一定社會人群中蔓延,知曉信息的潛在消費者或購買者聞訊而動,同樣造成一時的門庭熱絡。資本循環速度的加快,不僅意味著商人在時間費用、空間費用和信息費用等預付資本的節約,而且因為交易關系的集中性和穩定性,而造成預付的商品資本的相對節約,用同樣的資本量就可以大大擴展交易關系,從而控制更多的交易對手人群。資本循環速度加快是一種良性循環,它取決于商人所面對的市場人群社會聯系的緊密性和有效性,也就是市場的組織性,還有商人利用這種社會聯系來操縱這個人群的行為的能力;歸根結底還是商人對市場人群的觀念塑造和通過觀念的塑造成功而對市場人群的行為進行誘導與促動。
商業資本循環速度加快做為一種良性循環,這種情形常常是偶然現象。就市場聯系的現實狀況而言,交易關系的建立存在很多限制,從而商業資本循環的狀態也就千姿百態。因為商人的利潤約束,比如商人不肯降價而在更長的時間內等待同樣的顧客群;因為消費者的收入約束,可能會存在收入不夠而無法購買,或者收入形成滯后只能推遲購買;因為信息傳遞的途徑差異,一些購買者不知情;因為購買者在自身活動的時間分配上無法分身,而只能另找機會;因為購買者因為短期的交通阻斷而無法到達商店,等等,商人的資本循環都會發生變化,只能遵從這些限制而形成各自特有的循環方式。比如,在市場飽和期,一種商品在短期內生產過快,由商人通過市場過程向消費者匹配,在維持某個利潤水平的價格上,會引起商人等待消費者的時間延長,引起儲存費用的增加,資本循環會變慢,反之,如果消費者到來過快,也會引起商品脫銷,不僅市場過程暫時中止,還要等待資本循環恢復。
在傳統的經濟學觀念中,人們常常將資本循環加快認定為時間的節約。但是這種觀念的誤區就是將時間價值的社會性質認定為是某種自然性質。時間如果以價值來衡量,其基本內容只能是人的活動;時間節約只能對應于“人”的活動,離開了人的活動本身,時間概念也就不存在;時間節約依賴于人類的社會化過程,在社會分工條件下一個人的活動對他人有意義,同樣的人類福利的獲得在人的社會聯系緊密和有效的情形下只需要更少的人類活動,交易關系在更少的時間內完成,在空間上覆蓋更多的人群。脫離了人的社會性及其市場過程,空談“時間價值”毫無意義。
資本自然積累
如果商人的活動因為自身的勞動而僅限于商人謀生的需要,那么利潤也就是商人們的生活來源,我們也就僅僅將商業作為一個職業或者社會設置看待;如果差價利益超越了商人勞動本身的界限,就會引發資本和利潤的萌芽。因為投機活動的越來越廣泛發展,商人們成為越來越多的市場參與者們的買方和賣方,商人們投機的差價利潤超越了以自身勞動獲得生存所需的界限,逐步成為一種不斷自我擴張的聚斂財富的社會體系的結果,導致因為對商品和財富的占有而能夠無償占有他人的社會勞動,商人們占有的商品和財富也就轉化為資本。
因為市場過程,商品和貨幣都成為資本的現象形態,資本在市場中也就“自我”運行,產生利潤,并且新生的利潤不斷加入資本運行過程或者投機過程,導致了資本滾雪球的擴張。這種利潤的不斷發生和不斷加入孽生財產財富的過程就是資本的自然積累過程。資本的自然積累過程首先是在反復的資本循環中進行的,在市場中自我積累和自我循環。商業資本循環是資本循環的原始形態,投機成為資本循環的基本內涵,因此現象上純自然物的財產或者資本就能夠自然孽生出更多的財產或者財富。在這里,私有制或者商人們的財產占有關系固然是先決條件,但是這種私有制或者財產占有關系的存在和持續卻是依賴于市場本身;資本的自然積累過程伴隨著交易關系和市場聯系的擴展與豐富,利潤獲得隱藏在商品交換過程或者商品交換關系當中,在具體的商品交換行為過程或者市場過程中實現,并且依賴于這個過程。資本自然積累過程不僅維系市場的運行和發展,而且維系和復制以資本為中心的市場行為和人與人的關系。
主導資本
不斷的資本自然積累過程,促進了市場中的主導資本形成。首先資本的自然積累,使得某個商人與越來越多的交易對手建立交易關系具備前提,同時交易關系的擴展與反復又推動著資本積累,發展和鞏固了商人及其資本在市場聯系中的中心地位。一方面,商人就會在市場中進行觀念傳播,從而對他的交易對手人群的行為進行控制和影響,形成穩定的社會機制;另一方面,商人及其資本在市場中因為不斷的積累過程,如果這種過程不被打斷,他與交易對手人群的聯系就會穩定和固定下來,從而交易關系能夠反復復制,交易也就能夠可期望地發生。此時的商人資本,也就成為以這個人群關系為基礎的市場過程的主導資本,從而實現對這個市場人群的控制。就這個意義上而言,主導資本的形成是和壟斷相聯系的,就市場過程而言此時的市場聯系處于壟斷狀態。壟斷是商人資本獲得市場主導與支配地位的需要,也是商人資本投機獲得利潤的需要和必然。資本產生于市場,并在市場中逐步積累,壟斷也就成為資本在市場確立統治地位的標志。
資本在市場生存基于它在市場中所建立的社會聯系。在資本積累與集中過程中最終會有商人資本勢力或者集團勝出,發展自己的交易對手人群或者接手其他商人資本的交易對手人群將投機活動和市場運行繼續下去,成為市場越來越絕對的控制力量,勝出的商人資本也就成為市場的主導資本。這個過程是一個馬太效應過程。在某個市場中主導資本的角色的保持依賴于他在這個市場社會聯系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基于經濟上的節約,它的資本循環更順暢,時間費用、空間費用和信息費用更節省。如果遇到外來的對市場覬覦者,那么這個覬覦者要想奪取相應的市場人群或者建立與這群顧客的聯系,就只能在利潤約束的基礎上向顧客群提供相對更低的報價,通過競爭和促動顧客重新選擇將這個商人的資本活動部分甚至全部擠出市場。被擠出市場的資本,或許可以轉移到其他市場;就這個市場而言,意味著死亡和滅失,因為在這個市場的生存基礎被抽空。
隨著主導資本對市場聯系的逐步控制,在某個市場中向壟斷發展,它的資本循環相對于其他資本而言會更快更有效,其他非主導資本的循環也就處于相對不利地位,資本循環速度更慢,利潤會更低。在這里,市場與其說被商人控制,在更精確的意義上不如說被主導資本控制,隨著近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主導資本也就替代商人而成為市場的主體,同時被人格化。
商業資本的循環與周轉,就某個資本而言,可能是多個商品的購買與售賣,諸如一個商店在某個區域市場經營多個商品;在時間與空間上對市場的交易關系或人與人的社會聯系進行構造,壟斷也就由一種商品市場的社會聯系向多種商品市場的社會聯系擴展。此時的商業資本,實際上是在多個商品市場進行著它的循環。
參考文獻:
《市場原理與西方經濟學批判(上、下)》,清湖漁夫,
《市場形成與商業渠道》,清湖漁夫,
《交易關系與市場過程》,清湖漁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