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中國遭受媒體和學界指責最多者,非國有企業莫屬。
國企不受媒體學界待見,由來已久。改革開放初期,輿論首先將國有企業與低效落后僵化等同起來,認為國企的唯一出路就是進行根本性的產權變更。經過長期的改制——國退民進,國有企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無論從產值還是從就業人數來看,現在都已遠遠低于改革開放初期了。不過出人意料的是,最近十年來,原本看似行將就木的這些國有企業,竟然再吐新枝,不僅沒有被市場淘汰,反而日漸壯大起來。同樣出人意料的是,國企復興后,迎來的并非是鮮花和掌聲,反而是一浪高過一浪的批評。至于輿論加之于國企的“罪名”很簡單,那就是國企錢賺得比誰都多,但憑借的不是自己的競爭力而是壟斷地位。國企的形象由過去的老朽無能,變成了現在的蠻霸強橫。
面對日甚一日的批評,國企領導人的反應大概主要是不解和無奈。早在2007年,時任國資委主任的李榮融就已對此做出了典型的表述:“我想不明白,為什么國企搞不好的時候你們罵我們,現在我們國企搞好了你們還是罵呢?”國企的這種不解和無奈,在今天肯定比四年多前更為強烈了。
也有少數人為國企辯護。比如,有人認為敵視國企的思潮是不正確的,國企有存在的合理性。首先大型國企的存在有利于維護社會經濟穩定和遏制通貨膨脹,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和金融安全,這在全球經濟動蕩的今天尤為重要。其次,將壟斷國企私有化后,并不能解決這些行業的弊端,反而會造成新的問題。這類觀點筆者并不反對,不過筆者認為這類觀點與那些否定國企的思潮,看似針鋒相對,實則兩極相通。因為雙方都將國企等同于壟斷,只不過一個說壟斷有理,一個說壟斷無理罷了。在將國企等同于壟斷的時候,雙方也都犯了同樣的錯誤,那就是忽視或低估了國企自身的競爭力。事實上,拋開經濟安全、姓社姓資等因素不談,即使單純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來看,當前的國企也不缺乏競爭優勢,絕非僅僅依靠壟斷來獲利。
多數國企不靠壟斷靠能力
現在一提到國企,多數人肯定立即就會聯想到壟斷。其實,與這種想當然的看法相反,包括一百多家央企在內的多數國企并非是壟斷企業,所謂的壟斷企業只占少數。因此,那種說國企的做大做強只是仗著壟斷保護傘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離了壟斷的保護傘,站在同樣的市場起跑線上,國企照樣可以做到平等競爭不落人后。
比如,早已完全放開的鋼鐵行業是國企私企齊頭并進,既有沙鋼這樣的民企表現不俗,也有寶鋼這樣的國企當仁不讓。2011年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排行榜前十名中,中國企業占了三席。其中,既有如雷貫耳的私企三一重工(600031,股吧),也有大名鼎鼎的國企徐工集團,而另一家中聯重科(000157,股吧)過去是國企,現在不知改制情況如何。在電信設備制造領域,私企華為公司在全球市場上攻城略地斬將搴旗,國企中興通訊(000063,股吧)則是緊隨其后難分伯仲。目前,華為與中興在傳統優勢領域之外,正積極參與全球智能手機低價化的革命。央企大唐電信(600198,股吧)科技產業集團,擁有核心專利與知識產權的TD-LTE-Advanced技術標準提案已經被接納為4G國際標準。據稱,這將為中國未來十年主導全球移動通信產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J-20隱形戰機等一系列具有全球一流甚至領先水平的新式武器裝備,正是國企的杰作。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正在自主設計、制造、安裝世界最大的8萬噸級大型模鍛壓機,將為中國發展大飛機等項目提供堅實基礎。2011年底,濟南二機床集團有限公司在同臺競標中戰勝了德國、日本等國際機床巨頭,獲得了福特公司在美國兩個工廠全部五條大型快速智能沖壓生產線訂貨合同。這類領域完全放開,私企不如國企表現優異,肯定不能怪到壟斷頭上。
作為世界工廠,中國無數的工業產品,通過東部海港運往世界各地,而世界各國大量的農礦產品和工業產品,幾乎以同樣的規模運抵中國。國有的青島港務集團,集裝箱作業效率、鐵礦石卸船效率在全球港口中名列第一。中國造船業不僅產量世界第一,而且質量也堪稱一流。國企滬東中華造船廠建造的LNG專用船舶和上海外高橋(600648,股吧)造船廠建造的3000米深海石油鉆井平臺就是標志。專門制造港口機械以及其他大型裝備的國企上海振華重工(600320,股吧)(2009年之前為上海振華港機),擁有全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重型裝備制造基地。英國海軍在建的“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就是用振華重工的龍門吊來進行組裝的。
2008年4月,美國CNN主持人卡蒂弗公開指責中國企業只能生產“垃圾產品”。振華港機隨即發表聲明,稱卡蒂弗“把中國高質量、高技術產品說成‘垃圾’⋯⋯是集無知、傲慢、愚昧于一身⋯⋯美國東西海岸已從振華港機購買近200臺大型集裝箱機械。它們的高效工作是美國賴以進行近萬億美元進出口商貿活動的主力軍。我們請這位卡先生去美國的碼頭看一看矗立在各大港口的來自中國的鋼鐵巨人,如果他敢在鐵證面前再次叫囂是‘垃圾’,我們會立即在美國請律師以誹謗罪起訴他。”振華港機底氣十足,緣自產品已經占有了世界市場75%以上的份額。
沒有這些以“鋼鐵巨人”自居的高效國企,中國經濟的大進大出就難以順利實現。
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而且是世界工地,各類建筑交通工程企業在國內得到鍛煉后,正在走向海外,充當起世界施工隊的角色。其中,眾多的國有企業也是一馬當先,正在全球各地架橋鋪路,蓋高樓建廠房,筑水壩修管線,包括中國建筑(601668,股吧)工程總公司、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等等。
各類國企在海外的發展勢如破竹,肯定不是因為非洲草原和美國東西海岸都變成國資委和發改委的轄區了。
2011年9月26日FT中文網文章《中國建筑企業欲搶灘歐美》指出:“千萬別以為這些中國建筑公司不過是受到政府溺愛的機構。即使是在中國援助最慷慨的非洲,中國承包商也已通過與海內外對手的競爭證明了自己的價值。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中國中鐵(601390,股吧)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歸根結底都聽令于中央政府,他們在投標中彼此競爭的情況并不罕見。“實際上,中國大型企業旗下子公司的項目經理們工作方式與一般的私企無異。他們的主要動機就是盈利。”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的研究員珊妮•范德盧格特表示。”
壟斷國企的創新令人刮目相看
再來看看那些所謂的壟斷國企,他們其實也不是尸位素餐。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面臨著能源分布與需求分布不協調這一制約。一方面,中國76%的煤炭資源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80%的水能資源分布在西南部,絕大部分陸地風能、太陽能資源分布在西北部;另一方面,70%以上的能源需求集中在東中部。能源產地與需求重心的距離遠達1000到3000公里,由此造成的煤炭運輸問題,早已令中國的交通不堪重負。而水電、風電甚至都不能像煤炭那樣運輸,更顯遠水近渴之虞。
電,總比煤跑得快。國家電網公司近年來一直致力于通過特高壓輸電方技術的創新來突破來這一困境。特高壓(指1000千伏的交流或 800千伏的直流電網)輸電的優點就是可以長距離、大容量、低損耗地輸送電力,并且節約土地資源。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于2009年投入使用。2011年12月16日其擴建工程也開始運行,世界上運行電壓最高、輸電能力最強、技術最先進的交流輸電工程由此誕生。該線的輸電容量為500萬千瓦,相當于每日節省運輸標準煤近6萬噸,或者說又添了兩個葛洲壩(600068,股吧)水電站。
2011年4月,國家電網與巴西國家電力公司簽署合作協議,采用中國 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建設該國裝機容量居全球第三的美麗山水電站輸電工程。通過這條“電力高速路”,巴西北部亞馬孫河的水電將被輸送到幾千公里外的南部和東南部發達地區,世界第一大河的能量得以真正惠及美洲人民。巴西等國家的經濟增長得益于中國的,除了出口資源外,還有本國基礎設施的改善。
國家電網的這一創新,曾招致了某些媒體的非議。對科技問題有不同意見本屬正常,筆者本人也不敢對特高壓試驗的最終結果妄加評判,不過有些媒體的心思著實讓人難以理喻。一方面,他們堅持說特高壓輸電技術根本就不過關,不該上馬。另一方面卻又特別擔心特高壓示范工程獲得成功,因為據說那樣一來,特高壓輸電計劃將不可阻擋。華北、華中、華東電網將聯為 “全國一張網”,對國家電網壟斷地位十余年來不止歇的挑戰也將因之失敗。這種自相矛盾的心態真是耐人尋味。本來,反對壟斷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推動科技創新,可是如今他們卻以反壟斷為借口來阻撓科技創新了。
相對于特高壓輸電,高鐵遭受的非議才是真正的風暴。
高鐵2011年多逢變故,但是中國高鐵技術已在世界上獨占鰲頭是誰也否定不了的。2011年12月23日,在全國鐵路工作會議上,鐵道部長宣布因基建規模過大,2012年鐵路基本建設投資將壓縮至4000億元,比2010年整整減少3000億元。可是就在此會議前一天,探聽到風聲的地方官員卻成群結隊地擁進了鐵道部大樓,為阻止本地高鐵項目因投資壓縮被砍掉而做最后的游說。正當地方官員在為渝新歐之類的高鐵項目將帶動中西部發展,并有可能改變全球地緣政治格局而歡欣鼓舞的時候,高鐵怎么可能會成為遭棄的敝履呢?鐵道部個別官員縱有萬般不是,也不能像某些媒體那樣恨烏及屋,因噎廢食。學者王小東指出,在全球經濟漸趨蕭條的環境下,正應該大上高鐵、保障房等項目來刺激經濟(相應的通脹問題另外解決),否則悔之晚矣。2011年12月25日,就在國家質監總局公布溫州動車事故調查報告的前三天,最新型的高速列車在青島南車四方股份(601126,股吧)公司下線,預計時速超過500公里,新的世界紀錄又將誕生。2011年12月28日,國家質監總局公布事故調查報告的當天,國務院常委會同時強調指出“建設發展高鐵的方向是正確的”。
再看那飽受詬病的“三桶油”。“三桶油”不僅保證了中國石油(601857,股吧)的供應量,而且保證了油源的多樣性,即提高了能源供應的安全性。像蘇丹和安哥拉這類國家,自然條件不說了,遍地都是地雷,西方企業都懶得去或不敢去,中國企業卻能做到在那種條件下把石油采出來,同時還能保證足夠的低成本。沒有金剛鉆,莫攬磁器活。現在國企在海外四面出擊,首先靠的是遵循市場規則,其次靠的是自己的技術優勢和成本優勢,不賺錢的買賣,人家也不會干的。否則,還不如直接從中東買回來,舉手之勞而已。
國企競爭力根源何在?
綜上所述,可見當前大多數國企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做大做強甚至做優,首先憑的是自己的實力,而非片面依賴壟斷地位。那么,國企所具備的競爭優勢是如何形成的呢?全面分析,目前尚無可能,試做列舉。
首先,這得益于中國經濟的長期高速增長。在這樣的大趨勢下,一家企業不論是國企私企,只要不是過于差勁,那它總能夠被時代大潮推動著前進,生存下去不會太困難。國進民進,這才是對中國經濟形勢的真實寫照,也是離開所謂的壟斷地位國企照樣可以獨自發展的歷史大背景。
其次,因果互置,相輔相成,包括私企國企在內的中國企業自身的競爭力的加強或提高,也同樣有助于延長經濟高速增長這一大趨勢。國企在這方面的表現其實是很突出的。國企在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垮掉了一大批,又改制了一大批。剩下的這些企業,原本就有一定的競爭力,否則怎能生存下來。最近10年來,各行各業的國企普遍積極地進行了兼并重組和技術升級,確立了自己的規模優勢和技術優勢,市場競爭力自然又有了很大的提高。
央企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有限公司的異軍突起,就反映了以上兩方面的因素。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對水泥的需求自然也一直持續走高。一家水泥企業,即使是國有的,也很難會在嘴邊有飯吃的情況下而餓死。中國建筑材料集團則抓住這個機會,短短幾年間就將自己打造為一個年產水泥數億噸的超大型企業。與此同時,中國建材集團還主動淘汰落后產能,進行技術升級。地方國企安徽海螺集團,也有相似的特點。現在中國水泥業在全球,不僅在產量上遙遙領先,在技術上也是位居前列。中國建材集團的進步,在眾多國企當中并非是特例。
另外,從企業管理者與組織者的角度來看,中國官員的水平也是不容小覷的。即使從第一個五年計劃算起,中國政府官員管理企業的歷史也已經接近六十年了,相應經驗肯定不會貧乏的。管理現代企業以及組織科技研發,如學者王小東指出的,這對于那些常常兼有工程師身份的中國官員來說,可能并沒有太大的挑戰性。最近數屆的美國總統,大都出身于律師,有的甚至當過演員,在電視鏡頭面前他們魅力四射無人能及,在這方面,那些看似木訥呆板的中國官員肯定會自愧不如。不過尺短寸長,要是換成掌控產業發展以及組織科技研發,電視鏡頭前生龍活虎口吐蓮花的那幫人就未必強過那些看似只會念演講稿的了。比如,中國政府通過制定并落實一個接一個具體的五年規劃來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而美國政府卻乏善可陳,這已讓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對中國羨慕不已。再如,當好多人還在為入世后中國產業前景擔憂的時候,官員們已經著手布局國企進行海外擴張了。我們可以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對官員進行批評,但是,輕率地將他們視為顢頇之輩就不可取了。
還有人抱怨國企總是比私企更容易得到國有大型銀行的貸款,造成了不平等競爭。這一指責的不合理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那些踏踏實實搞實業的私企獲取貸款恐怕沒那么困難。其次,某些私企要是能保證不會發生像溫州老板“跑路”那樣的情況,自然不愁貸款,畢竟銀行離了放貸就賺不了錢。凡事皆有利弊,私企有自己的優勢,不過也不可能把所有好處都給占了。國企在靈活性方面不及私企,但是在安全性方面肯定不落其后。即使換成一家私人銀行,在國企私企之間進行選擇時,也未必不會不青睞前者。
國企自身的競爭優勢和在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是不應該否認的。本來是國進民進,可國企如今竟成了眾矢之的,國進民退竟成了輿論共識。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媒體和學者炒作的結果。2011年年末,前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坦言:“我現在在清華講課,一半學生來自非公企業。可以說,我還沒聽到哪家民營企業罵國有企業,真正罵的是個別學者。”同時,李榮融還強調,與私企相比國企不僅很少享受政策優惠,而且還在向私企進行變相補貼:“我不客氣地講,沒有國有經濟哪有非公經濟今天的發展?國家給了非公企業不少優惠政策,優惠政策的背后就是錢,沒有國有企業年年交的稅,國家哪有錢給出來?”
國企私有化的風險和代價
當然,筆者并不否認國企存在著問題。現在國企其實跟私企一樣,都靠提高勞動效率降低勞動成本來賺錢。國企內部的高收入者(被媒體夸大了)只是少部分人,眾多的基層員工收入一般,更不用提那數量龐大的臨時工、派遣工了。當然,相對而言這方面國企還是好過私企的。中國企業,不論是國企還是私企,現在在全球競爭中具備的優勢,首先受益于那些價廉物美的白領藍領工人。這些白領藍領做出了長期巨大的貢獻,理應讓他們共享增長的成果。改善員工待遇,實現共同富裕,國企私企都責無旁貸。
國企利潤如何為全民所享?解決辦法只能是加強監管(具體措施另議),而不是私有化。這才是真正的惠及全民,國有民享。畢竟企業歸政府所有,民眾還有資格去分一杯羹,若是私有化了,企業就屬于私有財產而神圣不可侵犯了,民眾根本無權分享利潤。“央企帝國”變“私企帝國”,要不得。除交納稅費外,國企自己留下的利潤并非像許多輕率的媒體宣傳的那樣是被全部私分了,主要還是用于擴大再生產了,此問題暫不詳述。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和海嘯造成私企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泄漏災難。資方在處理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自私、無能與漠視公眾利益,加重了事故的危害,民眾甚至政府卻只能在一旁干著急。2011年12月下旬,日本經濟產業大臣再次呼吁對東京電力公司進行國有化。
將國家電網與華能集團以及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等國企變成類似東京電力公司那樣的私營企業,冒這樣的風險,值得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