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BDI指數下跌2.6%至662。該指數本年度至今已下跌61%,如今該指數為1986年8月以來最低值。其中,好望角型(也叫海岬型,capesize)費率指數BCI自12月中旬以來暴跌84%,好望角型為最大的運輸鐵礦石和煤的船只。
Fearnley Consultants的研究主管Sverre Svenning表示:“最大的問題是運力規模在持續擴大,仿佛沒有明天,想要抓住最后的機會似的。我們認為供需錯配正在持續增加。”
相關文章:BDI指數的中國農歷春節效應
原文 1月31日:
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1月30日又跌了3.3%,這已經是自12月12日以來連續第28天
收跌了,合計跌幅約62%。
雖然各媒體對于這一跌勢有多種解讀,但我們認為應先理解下BDI指數,以下摘自BI:
上圖是BDI的最近一年的走勢圖,波羅的海指數(BDI指數)是由幾條主要航線的即期運費加權計算而成,反映的是即期市場的行情。BDI指數一向是散裝原物料的運費指數,散裝船運以運輸鋼材、紙漿、谷物、煤、礦砂、磷礦石、鋁礬土等民生物資及工業原料為主。散裝航運業營運狀況與全球經濟景氣榮枯、原物料行情高低息息相關。
正如上圖所示,BDI已從最近的一次高點下跌近66%。人們當然會問這種幅度的下跌是否意味著全球經濟正在跌落懸崖,或至少意味著中國正在硬著陸?
為了回答這一問題,首先應該看一下BDI指數的全景:
上圖可以發現一些問題:
首先最近的這次跌勢并不如此前2008年全球經濟衰退那次帶來的沖擊。同時也應該看到,BDI指數的波動性很大。
在2010年5月21日至2010年7月14日,BDI跌了58%,而2009年9月24日至2009年11月16日,BDI漲了近200%。
因此,這種類型的大幅波動是BDI的特性。
但為了更好的理解發生的事情,人們需要理解BDI不僅僅反映航運需求,同樣反映航運供給。
下面是Vincent Fernando對如何解讀BDI指數的節選:
首先:
為何航運費率看起來總是在波動?這是由于短期的船只供給與對大宗商品的需求之間的矛盾。這是一個瓶頸問題。費率上升的原因可能有兩種:在特定時間段,沒有足夠的船只或太多的大宗商品運輸需求。當船東可以滿足需求時,長期看他們是做的到的,運費就不會大幅上升,而是根據成本加上部分利潤定價。
他總結道:
如今,考慮到對船只供給和大宗商品需求的預測誤差率非常高,以及由于其潛在供給和需求的彈性很小的特性所導致的BDI對供給與需求微小的錯配非常敏感,人們就應該很快理解為何預測BDI是徒勞的,而由于BDI是現貨指數,其供需雙方受到高額固定成本制約必須要完成交易,因而BDI并不是個可靠的前瞻指標。
BDI衡量的是即期的供需錯配程度,且敏感度非常高。歷史上,BDI指數達到其歷史峰值并不是在全球經濟最景氣的時期,而是在2008年初,當時事態已經開始轉向,但中國大宗商品需求增長仍然加速,大幅超過船只供應能力。
綜上,考慮到BDI指數的波動性,它并不是個很好的經濟指標。而由于新船供給即將大幅上升(本年度即將交付的新船預計占到現有運力的22.7%),后續BDI指數將會繼續承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