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在國債上錯誤觀念的評判
(二)
國債的購買主體往往是一些人討論國債時被忽略的因素。而不同的購買者往往決定著國債的性質。例如,美國財政部的國債,如果是由美聯儲局購買,就會成為基礎貨幣發行的一種方式,而且能在基礎貨幣需要的范圍內創造價值(這里強調基礎貨幣所需要的范圍是因為,當超過所需要的范圍時,不僅不能創造價值,還會引起貨幣貶值,而且此也是美國貶值美元的一種方法)。當外國國家作為儲備貨幣購買時,它是一種窖藏性質的貨幣,其中的存量(或常量)因為可通過循環發行而長期不用收回,因此也屬于一種能創造價值的基礎貨幣性質等同的貨幣發行。除上述以外的其他主體購買,例如由國內外的居民購買等,雖然流動性相對大些,但也有個常量的保持數,或叫存量,國債存量在創造價值方面的功能與基礎貨幣相似,不同的是基礎貨幣發行可以采用非國債方式發行,如果不是用國債的方式發行的,就沒有國債的利息支付成本。其實,大家討論的國債,通常都沒有區分上述三個不同的國債購買者對國債在創造貨幣價值方面的不同影響。
不僅是購買國債的主體不同會引起國債性質的一些變化。國債用途不同,也會對國債的性質產生一些影響。
上面第一部份的討論中說到購買國債的貨幣性質都是過剩的投資貨幣,他是不分主體,也就是說,無論國家主權貨幣基金也好,還是企業、個體購買者也好,都是由于投資貨幣過剩了,為了貨幣保值,因而購買國債以便窖藏。但是,在國債用途方面,是有兩種方向的,一種是繼續作為投資貨幣而用于擴大再生產,一種是轉為消費貨幣用于國家購買社會福利或作為居民的消費支出。
用作繼續投資,投資貨幣的性質沒有改變,用著購買國家福利,就改變了貨幣的使用性質,改變的社會總的投資貨幣與消費貨幣的分配比例。在過剩經濟時代里,這一改變有它的必然性,也是發達國家不得已而采用的經濟增長的一種方式。
必須要注意,我國的國債與歐美發達國家的國債在使用方向上是根本不同的。我國的國債至今為止幾乎都用在投資方面,屬于投資性的國債,也就是原來購買者手中的過剩的投資貨幣,轉到國家手中后,仍用作投資貨幣而投資出去。而歐美國家,原來購買者手中的過剩的投資貨幣,轉到國家手中后,用于購買全民福利,或者作為政府支出或國防開支,都是作為消費貨幣使用的。我國的國債作投資貨幣使用時,只不過是轉換了投資主體,并不能起到調節社會總的投資貨幣與消費貨幣的平衡作用。而歐美國家的做消費貨幣使用,則起到了調節社會總投資貨幣與消費貨幣平衡的作用。
探討投資性國債與消費性的國債在這方面的區別,能解決發債量的研究方法問題。消費性的國債大多是不能償還的,發債量受到基礎貨幣發行量、過剩的投資貨幣的窖藏需求量等方面的制約;而投資性國債大多數是能償還的,例如,我國為高速公路、高鐵、經濟適用房(不是廉租房)而發行的國債都是可償的,從歷史上的情況看基本都收回了投資,少有產生銀行壞賬,它與其他的通過銀行信貸渠道而產生的投資沒有本質的區別。它主要的制約因素是社會總的投資增量、通脹因素、社會生產過剩的程度等方面。由為投資性國債的可償性,比較不可償還的國債發行量肯定可以大很多。
所以,當一些現象經濟學家將我國的國債與歐美國家的國債進行量的對比,或者是將國債與GDP的比率進行對比時,與將我國的貨幣M2與美國的貨幣M2比對一樣,必遭人恥笑。
其實,受西方現象經濟學之害的其實不僅是我國,西方歐美國家自已也同樣深受其害。例如,由于分不清國債在購買主體、使用性質、對投資貨幣與消費貨幣的調節作用、國債的可償性程度的區別、對貨幣創造價值方面的影響區別,僅以一個與GDP的簡單比率來議論國債的發行總量,這一套方法論上的錯誤,就是歐債危機至今還不能很好解決的根源(雖然他們將要采用的方法也能解決,卻不是最好的)。由美國國債所引起的美元貨幣危機,也有很輕松的解決之道。美國的基礎設施己經陳舊落后了,受巨大的國債總量之累,連可償性的國債發行也不敢做了,因為在他們看來,只要是國債就沒有區別的,因而也同受制約而不能放手使用。如果美國用可償性的國債用于大規模改造基礎設施,以美國的投資放大效益,必將帶動一波大的經濟增長,何來危機?
我國情況與歐美發達國家的情況又不一樣。《印錢消費》一書中己經指明,歐美國家發達當前階段解決發展問題主要依靠的是第三次分配與第四次分配的手段,而我國還處于必須解決一次分配、二次分配問題的階段。也就是說,我國在解決當前的經濟發展問題上,在一次分配手段、二次分配手段上還有很大的空間,并不是說就不需要解決三次分配問題。恰恰相反,我國在三次分配上問題嚴重,當前的股市狀況不是在促進經濟的發展,而是在促退經濟的發展,也就是說,我國的股市一直是負財富效應點上,股市的濫發行、“圈錢”,使股市對投資貨幣與消費貨幣的重新分配功能上,恰恰是將一次分配而來的消費貨幣通過股市轉化為更多的投資貨幣,同時通過股市的大幅下跌還要湮滅大量的來自普通散戶本來用于消費的貨幣,股市起到了更加加大了投資貨幣與消費貨幣的不平衡,加大了貧富分化的程度。不徹底改造股市,中國經濟的發展必將受阻。
中國的貨幣政策是幼稚的。有人批評我國自四萬億以來,國債投資(包括這兩年的地方債)太大,其實,依靠國債投資來頂起GDP增速,其中的原因也有緊縮的貨幣政策給經濟造成的災難、股市濫發行“圈錢”、負財富效應加大投資貨幣與消費貨幣更大的不平衡,通過利益后門的分配加大貧富差距這些因素有關。由于這些因素都在制造經濟體內的投資貨幣與消費貨幣更大的不平衡,而過剩的投資貨幣越來越多,產能過剩的行業也越來越多,民營企業做除房地產外在其他產業上沒有可投資利潤可言,唯一的方向就只有依靠政府發國債,將過剩的投資貨幣由政府集中起來投資基礎設施。此舉不僅同時解決原料(水泥、鋼鐵)方面的產能嚴重過剩、嚴重的失業問題,同時我國也確實有很大的基礎設施可投資空間。
--待續
救經濟必須先救股市
(三)
下面具體地討論造成我國必須要依靠大量國債投資的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股市的負財富效應。《貨幣迷局》中己對負財富效應做過定義(要注意的是并不是通常人們理解的僅僅是股市上漲的概念,而是中小股民較長時間獲得財富增值,從而獲得消費增加(詳見《貨幣迷局》第八章))。我國股市由于制度上向資本傾斜,有利于權力資本通過“圈錢”獲利,中小股民的資金在股市上產生大量的價值湮滅,從而將更多的來自中小散戶的本來是用于消費的貨幣通過股市相反地分配于投資貨幣,使本來在一次分配后的投資貨幣與消費貨幣分配的不平衡通過股市三次分配更加不平衡,使貧富差距更加加大,社會總消費比例更低,投資貨幣過剩更加嚴重。
我在《印錢消費》一書中反復講到,在過剩經濟條件下,社會生產總量取決于消費總量,“消費就是生產力(注意:這句話并不是準確的表述,而只是一個便于理解的表述,因此用引號)”。股市增加了投資貨幣量,減少了消費貨幣量,這在資金缺乏的年代里是好事,在過剩經濟時代里就是災難。有人說上市公司不是通過股市集資后增加了投資?但往往是上市的幾家公司增加了投資,而更多的未上市公司倒閉,由于股市使消費減少,既使是上市公司的增加投資也會在一個投資周期后的產生生產過剩。因此,來自股市的負財富效應必然使總的社會再生產大大縮減,經濟進入萎縮的循環。像2008年、2011年,伴隨著貨幣緊縮政策、股市大幅大跌,都同時發生民營企業大量倒閉,經濟快速下行的危機,這是人人都眼見的事實。2011年浙江民營企業倒閉己經超過了2008年,而且還新增了高利貸危機,引發的民營企業“跑路”潮。
在這種中小企業大量倒閉、經濟下行、失業問題嚴重的情況下,要挽救經濟,在我國現階段可選擇的政策只有兩條:第一條是拉起股市,使股市不再產生負財富效應(要到正財富效應還路還很遠),通過“雙輪經濟”的自激作用而拉動經濟向下。但此需要一時間過程。美國2008年因金融危機,股市一度跌到6000多點,格林斯潘給出的救市政策首先就是救股市。
第二條就是增加國債投資基礎設施。因為其他產業在這種情況下都會產生大量的過剩,包括原材料等。只有基礎設施還有很大的可投資空間需要國家來做。目標首先是要使失業的人口回到工地做工。除這二種措施可救急外,政府的政策選擇還應在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上采取措施,加大二次分配的力度。這其中涉及到調整經濟結構,消化上游過剩產能,增加下游消費產能是有一個過程的。
從這里可以看到,我國大量的國債投資(注意,這里的國債也包括了政府向商業銀行貸款)與股市的負財富效應有關。或許有人說,四萬億是錯的,就不應該進行國債投資。試想,當時股市最高點是二十四萬億市值,最低點只有七萬億左右,大多數股民是3000至4000點區間進去的,股市湮滅價值約十萬億左右,這個時候即使是發放一萬億消費券都不可能解決問題,而發消費券不可能獲得通過,沒有四萬億救急,在“雙輪經濟”自激情況下經濟就會崩潰,應對處于即將崩潰狀態下的經濟四萬億應對是必須的。反對四萬億擴展投資政策者都是一些只懂西方經濟學教條,不懂得實際經濟運行的人。但這不是說四萬億配套政策沒有一點問題(我國經濟問題嚴重但卻不是四萬億投資本身)。問題出在各地方各部門利用寬松的貨幣政策,亂開債務平臺亂上項目,甚至僅湖北一省就搞出一個12萬億的投資規劃來。我國歷來就有國資預算軟束縛、地方政府爭項目,千方百計地擴展投資的沖動,因此我幾篇文章中都強調對政府投資嚴格指標控制的必要性。我國的情況對政府、國企投資指標控制才是反通脹的有效手段,而不是緊縮貨幣的政策。
第二,我國權力資本通過利益后門的分配,會產生大量的游出實體經濟的過剩投資幣。有關利益后門問題,我曾寫了一篇《“利益后門”正在腐蝕中國經濟發展1-4》(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2dqxh.html)專文。從利益后門分配的價值總量,目前還沒有針對性的實證的研究,該文取王小魯的灰色收入量(2008年5.4萬億元的規模,占當年GDP的17.2%)作比喻,只是想說明一個量的數量級概念,未必準確。但既使按GDP總量10%來估算,2011年也有4萬億以上的規模。這筆錢的特點是:一、不是消費貨幣,造成社會總消費比例的降低,加重了生產過剩的程度;二、因某種權力渠道而來的錢,獲得這種錢的主人并不會實業投資或資本經營,多數情況下會成為銀行存款或成為窖藏貨幣(也有部份轉移國外),要再進入實體經濟就必須要銀行向第三方放貸 (我國貨幣M2量大,這也是原因之一,那些老拿美國與中國對比的教條主義者不懂得經濟中的這些區別)。因此說,利益后門的分配是加大貧富差距,拉動經濟向下的動力。
在過剩經濟條件下會產生百業蕭條的情況,在此情況下,假如有四萬億利益后門的分配價值,是不可能被民營企業用于增投資的,而如果被閑置在銀行或者當作存款準備金被鎖在央行,第二年就會絕對地減少四萬億的產值(不計乘數效應)。經濟能允許這種情況發生嗎?不允許的。當然最好的辦法是杜絕利益后門的分配,但這是屬于政治改革方面的另外一個話題,不是本文討論的范圍,本文這里只是描述政府的經濟行為規律。那么這時候唯一的也只有政府將這一筆錢借出來投資,才能保持再生產的繼續進行。因此利益后門的分配也是造成我國必須要有巨大的國債(或政府)投資的一個重要原因。政府投資的乘數效應因為一次分配于消費的比例低而遠比歐美國家要低很多。經濟處于一個通過股票發行謀利、高速公路建設與收費、高鐵招投標、房地產方面(這只是列最大的四個方面,并不是所有的)等利益后門流出造成暴富階層,國家不得不依賴于加大國債(政府)投資,而國債(政府)投資因為利益后門的分配所產生的乘數效應低、造富運動高,如果不持續地進行國債(政府)投資,經濟就無法維持,這么一個低效益、高暴富,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循環。
所以說,我國的國債(政府)投資量大、貨幣M2量大都是經濟的表象,只在表象上做文章就猶如斷箭療傷一樣可笑。片面地反對政府投資、反對貨幣M2(商業銀行貸款量)增加,都是極端錯誤的做法,只有看到事物的本質才能找到對癥之藥。就我國當前來說,必須要盡快地解決股市的負財富效應問題、利益后門的分配問題,因為這二方面是當前拉動經濟向下的主要動力。特別是股市,并不是一些人士認為的那樣只要與己無關就無關緊要的一樣,如果繼續向下跌,必將引發經濟危機(有關股市下跌到一定程度為何會引起經濟危機,在《貨幣迷局》、《印錢消費》書中都有大量的論證,這里就不再多說了)。
2012年的經濟如何走?僅僅有還不知何時能實現的一次分配改革是遠不夠的(我不是說一次分配改革不需要,而是說在市場經濟框架下,一次分配在解決投資貨幣與消費貨幣的均衡分配方面遠不夠的)。必須首先解決股市的負財富效應問題,這是當務之急,同時在一次分配領域里改革、加大二次分配比例、會用三次分配手段(詳見《印錢消費》第四編中的論述),斬斷利益后門分配,同時仍需要適量的國債(政府)投資,以解決由延續而來的投資貨幣與消費貨幣的巨大不平衡,經濟仍可步入正常增長的軌道。我反復說了,在我國當前條件下,危機都是濫用緊縮的貨幣政策人為造成的,對癥下藥真正解決上述問題經濟增長潛力仍然是巨大的。2012年經濟如何走,要看政府在上述問題方面的解決程度。
注:文中所使用的“投資貨幣”“消費貨幣”“印錢消費”“三次分配”“四次分配”等概念,都來自我的《貨幣迷局》《印錢消費》二部論著。經濟理論是概念思維的體系,要理解文中準確的含義,就必須對這些概念有準確的理解才有可能。盡管我凡在這些新概念出現的地方,都有說明概念定義來源的引文,但我發現還是有不少的人望文生義,用自己個人的理解來代替作者實際的含義。在這個基礎如果想討論問題,就會使得說話根本不在同一個語境平臺上。
“投資貨幣”、“消費貨幣”首次分類與定義是在《貨幣迷局》中。我曾說過,這一分類與定義對我的貨幣理論成為宏觀經濟理論影響是根本性的。認真的讀者一定會發現,正像本文一樣,我的所有的宏觀經濟分析與數量模型都是建立在“投資貨幣”、“消費貨幣”這兩個概念基礎上的。因此,如果不對這些概念準確理解討論是無法進行的。
“印錢消費”這個概念最早出自《貨幣迷局》。它是一個理論體系的代名詞而不簡單地是一個概念。多數望文生義者連最基礎的貨幣發行概念都是含糊的、甚至錯誤的理解。例如,當前最普遍的是將商業銀行貸款(即M2的構成因素)也看作是貨幣發行(“貨幣超發”就是基于此而來)。在如此錯誤觀念下,所理解的“印錢消費”與我所說的“印錢消費”是相距十萬八千里。而我所說的“印錢消費”理論是對當代經濟中客觀規律的一種揭示,因而構成我的四次分配理論要素,成為解決當代經濟危機的必然手段。其實也是分析當前歐美經濟的理論工具。因此,需要建立在準確理解上的討論才是有益的。
本文系列討論的國債理論,同樣也是建立在我的“貨幣發行”的基礎理論上的。細心的讀者一定會發現,我對“貨幣”、“貨幣發行”都在《貨幣迷局》中重新定義過。例如我對一般的貨幣定義:“貨幣是有等同價值或等同價值保障的交換媒介”;對當代信用貨幣定義:“貨幣是由其發行機構提供等同價值保障的交換媒介”。沒有對這些基礎概念準確的理解,同樣也是很難理解本文中國債理論。若追究西方傳統貨幣理論的錯誤源頭,其實就是從對貨幣的定義錯誤開始。
《貨幣迷局》發行后,有一位讀者曾批評說,《貨幣迷局》沒有對普遍存在的國債進行論述,是個缺憾。我相信該讀者一定看到國債發行在當代經濟中的巨大作用。經濟運行是由規律所支配的,當產生一個大量出現的現象時,正確的做法不是去怪罪經濟為何不按自己的意圖去運行,或者主觀地規劃一個框框,而是去發現隱藏在經濟現象后面的本原。本篇文章也算是答謝該讀者,并作為對《貨幣迷局》中關于貨幣發行方面的的補充。但從理論邏輯上說,必須是放到最后,因為是需要在論述了投資貨幣與消費貨幣分類、“貨幣放大”、“雙輪經濟”這些理論之后,因此國債發行是由宏觀經濟運行過程中的不平衡造成的。
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