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投資家》 記者 于娜
孫圣海是“中國大豆之鄉”黑龍江富錦市二龍山鎮新興村的“全國種糧能手”,今年他把276坰地全改了水稻,大豆“一根壟都沒種”,大豆同水稻比較收益的差距終于讓他做出了這個艱難的決定。而遠在北京的居民周女士正在超市里面尋找著非轉基因大豆壓榨的豆油。
中國已是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以進口大豆為原料的加工企業已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今年以來,在芝加哥大豆期貨上漲以及天氣因素造成減產的帶動下,國內大豆價格也被動上漲,收購價從每斤一塊八毛多漲到一塊九毛三四,有的好大豆達到4元/公斤。
“國際油脂油料市場是開放的,國內大豆價格取決于國際市場價格,這輪大豆價格上漲完全是受國際市場影響。”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照新認為,不過他認為國產大豆本身價格也是嚴重低估的。目前,國家正加大市場調控力度,在市場修正確認之后,大豆價格今后應該是合理、逐步上漲。
進口大豆占八成市場
在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的最大產區黑龍江,省農委公布的一則農情調查顯示,2010年全省大豆種植面積預計下降到6500萬畝,減少560萬畝,跌幅近10%。國產大豆的年產量在1600萬噸,其中接近一半用來榨油,這也遠遠滿足不了國內的食用油需求,同時要進口4000多萬噸大豆進行壓榨。
洶涌而至的美國轉基因大豆,價低出油高,中國非轉基因大豆產業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大豆種植面積和大豆產量曾一度萎縮。1996年以后,中國成了大豆凈進口國,占世界大豆總貿易量的近一半。近年來,國內大豆壓榨企業紛紛擴建,而廠址大都選在沿海地帶,逐漸放棄了東北大豆。
據業內人士介紹,我國以進口大豆為原料的加工企業已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
為防“豆賤傷農”,國家實施臨儲計劃和最低收購價政策,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中儲糧)2008年開始大豆臨時收儲,目前大豆庫存量在400萬~500萬噸。今年大豆價格不斷上漲,國家糧食局11月3日公布,在去年1.87元/斤的基礎上,國家臨時存儲大豆(國標三等質量標準)每斤再提高0.03元,今年大豆國儲收購價定在1.90元/斤。
推高今年大豆價格的主要因素是美國大豆減產,美國農業部下調大豆供給的預期,導致8月份以來芝加哥大豆期貨和現貨價格出現連續上漲,11月大豆收盤1264.75美分,上漲37.25美分。目前,進口大豆到港價格已經遠遠高于中儲糧收儲價格。
一家國有大型糧油進出口公司在巴西的負責人高先生向記者證實,美國大豆確實有減產。美國今年的大豆種植沒有完全按照已有的潛力去種,美國現在正在開發生物能源,生物能源主要是玉米,所以美國對玉米更加關注,對大豆種植并沒有開足馬力。雖然今年巴西、阿根廷的大豆是增產的,但是增產量不足以彌補美國減產的量。
同時,作為進出口中間商,高先生感受到國內加工企業對大豆需求非常大,“100斤大豆能生產出18斤油,剩下80多斤是豆粕。這幾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人食肉量迅速上漲,豆粕飼料使得大豆進口需求非常猛烈。”
“增加國內大豆產量的難點是價格問題,大豆的比較效益同玉米、水稻差距太大,這是影響大豆種植面積的主要因素。”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期望降低中國對國際大豆市場的依賴程度,如果大豆的比較效益同水稻、玉米相當或略低一點,價位就趨向合理了。
他算了一筆賬,現在普通水稻的價格在1.30元/斤,按照黑龍江的種植水平一畝能收800斤沒問題,一畝水稻就能賣1000多元;玉米價格是0.7元/斤,畝產1200斤就能賣840元;大豆價格按2元/斤,畝產大約230斤能賣460元,一畝大豆的收益同水稻差600多元,同玉米差三四百元。
“如果大豆產量提高,畝產能收400斤,就能賣到800多元,同玉米和水稻的比較收益差距就小了。”在王小語看來,大豆畝產量的提高是一個綜合問題,包括機械化程度、投入產出、排灌設施、種子質量、合理施肥等方面。
“大豆漲價是糧食供求矛盾焦點的一個反映。”張照新認為,養殖業的快速發展,食用肉類和食用油的需求增長很快,這主要體現在大豆上,豆油占到人們食用油的百分之四五十,豆粕飼料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傳統的糧食飼料,總體供求還是有一定缺口的。
跨國企業操控定價權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但大豆定價的權力卻完全握在ADM、嘉吉、邦基、路易達孚等跨國企業的手里,這意味著對方隨時可以掐住你的喉嚨。
“一般的油廠日處理量是3000噸,3000噸的概念就是你看到很大的一座倉庫,這才是一天的量。”高先生說,這些工廠為了讓自己的機器能運轉,為了讓原料能有保障,都拼命地去進口。中國的加工廠對大豆需求極其強烈,其中包括大量外資企業,外資壓榨量占了差不多40%,這些跨國企業一般都分布在沿海港口,方便其從國外大量進口大豆。
國內的大豆年加工能力是8500萬噸,實際才壓榨了4000多萬噸,還有一半的能力是閑置的,貨源成為這些加工企業的命脈。長年在巴西采購的高先生深諳國際市場大豆產業鏈內情。和鐵礦石一樣,大豆的定價權握在跨國公司手里,中國企業要平抑價格,這不太容易。跨國企業在美國巴西的大豆生產基地做訂單農業,從還是種子的時候開始,農戶拿土地作抵押,跨國公司給他們貸款,簽訂一個大豆所有權轉讓協議,所以這些大宗貨源在還是種子狀態的時候,就已經是人家公司的了,貨源上已經被幾家大公司控制。
大豆物流環節也被這些跨國公司牢牢把持,他們有大量資金去搶建倉庫、碼頭等物流設施,別人就很難插入,通過選種、種植、收割、運輸,把整個大豆生產鏈條都控制住了。高先生認為這種壟斷也同樣體現在左右大豆期貨價格的芝加哥期貨交易上,“這些金融大鱷在炒作農產品,中國的進口量太大,經常是大家一窩蜂,彼此之間沒有形成一種默契,所以只要咱們一進場,人家期貨就往上漲。”
“大豆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國際市場,但在巴西采購大豆的中國公司只有我們公司,國內企業也希望直接去采購,不通過中間環節,但是不太現實,包括我們自己也僅僅是剛剛起步。”高先生說最大難度在于跨國公司在當地經營了多年,他們已經占據了很多堡壘,別人想進入需要巨資,弄個碼頭就得幾十個億,不是小公司能夠做到的。”
巴西、阿根廷的一些農戶,種植規模很小,距離港口路途很遠,農戶無法送貨,而采購企業需要每船運輸55000噸大豆才值得,行內叫巴拿馬船,這樣一船貨大約是幾個億人民幣。巴西、阿根廷當地一般的企業,組織一個小舢板、小船的貨可以,那么大的一船貨,他組織不了。還有付款方式 ,國內一般是用信用證,巴西當地農戶不認國內銀行的信用證,要現錢交付,但中國有外匯管制,所以諸多因素造成國內采購企業明知是怎么回事,也很難打進去。
此外,外資企業還通過并購國內煉油廠等控制下游行業,以逐步取得大豆的定價權。掌握全球糧食運銷的ADM公司與新加坡郭氏兄弟共同參股的子公司,正是占據中國食用油行業半壁江山的金龍魚的“幕后老板”。
農產品內在價值面臨重估
11月4日美聯儲推出第二輪定量寬松貨幣政策,5天后的11月9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西半球部門主管Nicolas Eyzaguirre向媒體表示,為了使美國經濟增長保持正值并避免通貨緊縮,美聯儲可能再次啟動新一輪定量寬松政策。美國不負責任的量化寬松,加劇了全球流動性泛濫,作為全球流動性重要出口的中國市場必將再度承受壓力。格林期貨的于軍禮認為,這會沖擊商品市場和期貨市場,帶動全球農產品價格走高,進而影響國內農產品價格走高的情緒,而本身國內也存在流動性過剩,通脹預期增強,兩者之間呈現正向聯動。
10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CPI)同比增加4.4%,通脹壓力越來越大。于軍禮認為,中國是最大的商品進口國,流動性過剩必然帶來輸入性通貨膨脹,對農產品市場影響非常大。中國是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最大的食用油消費國,大豆價格上漲引發豆粕、玉米價格上漲,肉蛋奶的價格也會跟風上漲,而中國的CPI是食品型的,因此當前國內CPI上升主要是輸入性帶來的,內升性占得比重小,可能只在百分之二三十。
“過去是靠低勞動力成本和低資源價格,導致農產品價格低,土地資源沒有體現出應有的價值。現在隨著資源緊缺、供求緊張,包括全球能源因素的加入,土地資源價格也有一個重估的要求,對農產品內在價值重估產生影響。”張照新認為,近十年城鄉居民收入一直在提高,但農產品收益水平變動不大,農產品價格不可能完全隨著收入水平變化,但和CPI要基本保持一致。
“中國還沒有完全開放農產品市場,但是國際市場通過大豆、棉花、糖料這些開放度高的通道影響國內市場。”張照新說,大豆同玉米、水稻、小麥之間存在比價關系,如果大豆價格漲了,農民在大豆、玉米、小麥之間會有一個種植選擇,可能會引發玉米、小麥價格的上漲,但對這種聯動性程度還沒有具體計算過。
一直上漲的連豆、美豆11月12日開始出現下跌,11月18日受美元疲軟及對中國潛在緊縮貨幣政策的擔憂緩解支撐,CBOT大豆期貨市場自前期低點位置反彈收高。張照新認為,大豆價格目前還在可以接受的范圍。當前各路資金借助天氣因素炒作農產品,漲幅過大的棉花、白糖要回調,而大豆、水稻、玉米、小麥上漲的幅度不大,未來估計會維持穩中上漲的格局。
美國咨詢公司High Quest Partners稱,到2020年,全球大豆產量必須要增加約45%或1億噸,才能滿足全球需求。中國到2020年大豆消費量將占全球產量的1/3。這將需要更多的土地資源、壓榨設備、基礎設施及進出口能力,僅土地及壓榨能力耗資就將達到250億-350億美元。如果沒有新的投資,將不會有足夠的供應,這將推高大豆價格并最終吸引投資。
“農產品價值重估不可能一下子翻幾倍,而是一個適度上漲,隨著CPI提高一步步上漲,長期看,勞動力成本提高,土地資源價值重估,需要農產品價格上漲。”張照新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