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敏:后金融危機下對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反思
2010-11-14 21:0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打印本頁 關閉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既對資本主義造成很大破壞,影響十分惡劣;卻也彰顯出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和魅力,更讓社會主義透現出光明的發展前景。但這并不等于資本主義行將滅亡、社會主義取得勝利的時機已經來臨。金融危機給人們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更加深入反思和認識的有關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需要確立理性看待資本主義的態度,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與信心。
一、對資本主義理論是非的全面清理是后金融危機研究的重點
金融危機后,整個世界的經濟環境和格局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已然形成的思想認識和理論觀點也都在實際事件的沖擊下發生轉換,特別是對涉及與資本主義理論是非的清理問題,已成為金融危機后研究的重點。
其一,厘清新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內在關系,特別是兩者之間的天然契合性問題。新自由主義是資本主義本質在新時期的必然選擇和現代表現,它才是資本主義最核心的實質與要求。借助這場金融危機,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資本主義“利潤至上主義”的本質,也讓新自由主義助推資本追逐利潤的內在本質得以充分昭顯。新自由主義其實就是19世紀自由資本主義新式而不脫實質的現代翻版。新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內在關聯不可能是個簡單的政策選項或學術成果的應用問題,它就是資本主義內在要求的內在滿足。
其二,辨析資本主義(包括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聯系與區別,深化對市場經濟的全面認識。首先,當年資本主義選擇市場經濟絕不是偶然的巧合或漫不經心的誤打誤撞。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雙向選擇,是因為市場經濟的驅動力與資本主義的價值取向有著天然的耦合性——市場滿足人的逐利本性與人格化資本追求價值的無限增值之間完全同質。。如果說資本追逐利益最大化是市場經濟的價值導向和根本目的話,那么市場本身的調節作用就是這種價值的實現手段和根本動力。市場本身所追逐的無拘無束、不受限制的準則也成為資本主義個人價值至上、自由至上的最大理由。
其次,社會主義能否真正避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內在的陷阱和異化,切實實現市場經濟的脫胎換骨,還有待長期而艱難地考驗。市場經濟在滿足人們追求物質財富的合理性與有效性、充分調動和激發人的物質創造欲望的同時,也衍生出一系列必然而無法克服的矛盾和問題:第一,資本主義發展的幾百年幾乎每次危機都發生在市場與計劃的矛盾和沖突中,都是在兩者間的掙扎。第二,因對自由競爭的絕對崇拜,也就直接或隱晦地推崇經濟領域中的“叢林法則”。
其三,把握資本主義存在的長期性與滅亡的必然性的關系,特別是現今的生命力問題。源自價值本性的指向使資本主義的“貪婪”暴露無遺,也是金融危機的重要發生根源。歷史的頁碼已翻到了21世紀,資本主義為了鞏固其長久存在,增加和擴大了國民福利、社會救助,增強了政府在宏觀經濟活動中的調節作用。這對緩和階級階層矛盾和沖突、縮少貧富差距等有一定功效,使很多人對資本主義的信心依然堅挺。但其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機頻繁爆發中逐步臨近。
首先,資本主義的自身活力并有因為這場危機而消失殆盡,相反它只是資本主義的又一次挫折。包括弗蘭西斯·福山在內的眾多信徒的共同心愿,即是資本主義會因此次危機而進行生產關系等方面的調整,會在新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進而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其次,資本主義走向滅亡盡管短期內不會出現,終結歷程仍然漫長,但被取代的歷史趨勢卻是必然的。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擴大貨幣發行、消費信貸和政府借債都只是暫時推遲、緩解基本矛盾的激化,根本無法阻止矛盾不斷積累。當然,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運動也具有起伏性,會因新技術革命的興起和廣泛滲透及壟斷與競爭的并存發生變化,形成促進其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但這些僅只是緩和矛盾的手段和策略,只能起作用一時,不會起作用一世,不可能徹底改變其本質,資本主義最后滅亡就蘊藏于歷史的邏輯中。
二、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價值與前景的進一步反思和認識
金融危機需要對傳統社會主義作進一步反思,總結二十世紀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與教訓,在理論認識與實踐行為的全面清理中澄清一些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重塑社會主義。
其一,站在世界歷史發展的新階段上重新審視馬克思主義以及社會主義的前景。這場金融危機從理論上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價值再次得到印證,在實踐中使中國特色為代表的社會主義的優勢與價值得到了令人信服的彰顯,也使人們認清了資本主義的本質,發昏的頭腦開始變得清醒起來。
首先,通過危機,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態度變得越發理智和客觀。美國學者約翰卡西迪在談到馬克思時曾說過:“不管他有什么錯誤,他確實是一個通曉我們的經濟制度的人。只要資本主義繼續存在,他的作品就值得拜讀。”
其次,金融危機既為社會主義透現出光明的前景,又表現出發展道路的困難與曲折。第一,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是廣大的勞動群眾。失業人數大幅增加,普通人“遭遇嚴重的物質需求問題”。社會主義的正義價值也就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熱切追捧。第二,目前很多客觀條件都有利于社會主義運動的重新振興,令其在前些年受到重大挫折后面臨著一個難得發展機遇。特別是中國在這場危機中的上佳表現,使對社會主義充滿信心的人數明顯增長。第三,社會主義面臨的挑戰和困難依然突出,代替資本主義的征途依然漫長。雖然金融危機使資本主義遭受重大挫折,卻并不意味著能夠被社會主義很快取代。
其二,社會主義國家積極加入經濟全球化又切實保持自身經濟獨立的問題。基于西方資本主義占據全球化主導地位的現實,社會主義國家首當其沖遭遇的便是如何在全球化大潮和自身經濟獨立之間保持平衡。
首先,經濟全球化是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任何想要加快經濟進步、提升物質實力的國家無法逃避的選擇。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實現了信息流動的全球化,實質性地加深了世界范圍的聯系和交往,任何想要加快發展的國家和地區都需進入這個循環系統中。
其次,資本主義主導下的全球化是西方發達國家在新時期發動殖民行為的隱性手段,其險惡用心就是要在對落后國家實施經濟操縱之時進而控制其政治與文化。一方面,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建立與資本主義要求的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經濟體制,且要轉換所有與國際制度不相適應的體制,尤其要對與國際經濟活動緊密相關的外貿體制、金融體制、稅收體制等進行改變。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因吸引外資、技術等生產要素就要接受國際運行規則,就有可能降低國內法律和政府管理的程度,使政府進行宏觀經濟調控能力有所下降,從而對國家的經濟主權造成某些弱化。
其三,價值社會主義與制度社會主義的契合一致問題。首先,社會主義之所以在20世紀能夠波瀾壯闊并被廣大普通民眾所推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社會主義樹立了一個目標——實現廣泛的人人平等、社會正義、個人幸福、財富極大積累等,并為此構畫了一幅美好的藍圖(這一點被自由主義者批評為無法實現)。弘揚并切實實現社會主義崇尚的公平正義、共同富裕、以人為本等原則,大力壯大擁護社會主義的多數派,對于社會主義的長遠發展十分關鍵。
其次,社會主義的魅力絕不能只是一副刻意描畫的人類社會未來前景,它應是崇高價值與有效實踐的有機合一,需要以相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實施為助推力。歷史的命運和時代的要求,都讓社會主義的發展處在一個歷史的關口。社會主義的未來前景取決于各國共產黨人和左翼進步力量對自己價值觀念的始終堅持,以及對正確的發展方向、道路及措施的不懈堅守。真正能夠駕馭時代的潮流,應對時代挑戰,實現發展和創新,已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力量的歷史重任,不容推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