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與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命運
時間:2010年11月01日 來源:《求是》 作者:王偉光
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進而誘使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的全面危機,已經持續兩年多了,盡管人們采取了種種救市措施,但它仍在頑強地發揮著負面影響,強烈地沖擊著整個世界經濟并改變著世界格局。以此為時間節點,以世界性危機現象為“反光鏡”,往前追溯到19世紀中葉,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至今一個半世紀以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力量、兩種歷史走勢生死博弈的風風雨雨,充分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科學論斷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雄辯地證明了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旺盛生命力,昭示了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命運。
一、一個半世紀世界歷史進程,雄辯證明了社會主義的必然性和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直線上升,而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曲折式發展,社會歷史發展也是如此。世界歷史進程就是這一歷史辯證法的鐵證。社會主義運動正是遵循這一歷史辯證法的邏輯在曲折中前進的,雖有挫折與失敗,但總體上是不斷前行的,這一歷史進程恰恰從實踐角度驗證了馬克思主義千真萬確的真理性。
對社會歷史規律的觀察,歷時越久、跨度越大,也就看得越明白,其判斷也就越經得起實踐檢驗。世界歷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發展階段,即伴隨著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個階級、兩種社會制度、兩大歷史前途的博弈,其歷史較量的線索、特點、規律與趨勢,隨著歷史的發展、時間的推移,越發清晰,也越發顯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
回首往昔,可以清楚看到,世界歷史進程已經發生了四次重大轉折,社會主義呈現由低到高、到低、再從低起步之勢,標志著社會主義在斗爭中、在逆境中頑強地生長。這一歷史進程盡管曲折,有高潮,也有低潮;有前進,也有倒退;有成功,也有失敗,但在總體上印證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發展總趨勢的判斷是正確的,同時也說明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的歷史進程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也絕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必須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歷史跨度。既要看到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堅信社會主義必然要取代資本主義,同時又要看到,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充滿曲折,充滿斗爭,甚至有可能出現暫時的倒退。所以,既要反對社會主義“渺茫論”,又要反對社會主義“速勝論”。不能因為挫折和失敗,對實現社會主義喪失信念和信心,也不能因為順利和成功,就急躁冒進。
四次世界性歷史轉折可以分前兩次和后兩次。前兩次轉折發生在20世紀前半葉。社會主義運動從興起到發展,資本主義則經歷了一系列經濟危機和兩次世界大戰的折騰,步入下降期。
第一次世界性歷史轉折發生在20世紀初葉,其標志是1917年爆發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19世紀中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創建了科學社會主義,開創了世界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篇章。進入20世紀初葉,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導的社會主義運動由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實踐變成了社會主義制度實踐。列寧成功領導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這是20世紀初最重大的世界性事件,從此開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社會主義運動開始走向階段性高潮。
第二次世界性歷史轉折發生在20世紀中葉,其標志是1945年“二戰”之后一系列國家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形成了一個社會主義陣營。矛盾激化引發危機,危機造成革命機遇。20世紀初葉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資本主義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激化的結果。早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固有矛盾就不斷激化,導致從1825年開始,每隔10年爆發一次經濟危機,危機的累加演變成1873年的資本主義空前激烈的世界總危機,這次總危機及之后不斷迭加的危機,如1900年、1903年、1907年的經濟危機,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戰爭只能惡化、加重危機,“一戰”后旋即爆發了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大危機,資本主義步入嚴重的衰退。而危機的結果又要依靠戰爭來解決,但戰爭并不能從根本上克服資本主義內在矛盾。壟斷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兩次大戰,標志著資本主義走向衰落。危機與戰爭給社會主義革命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二戰”后,中國等一系列國家革命成功,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形成了社會主義陣營,社會主義運動出現階段性高潮。相反,“二戰”后,資本主義社會矛盾和總危機進一步加深,美國1948年、1953年、1957年、1960年、1969年、1973年……連續爆發危機,并波及北美、日本和西歐主要國家,成為世界性危機。資本主義整體實力下降,遭受重大打擊。
20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的20余年中,接連又發生了兩次重大的世界性歷史轉折。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由高潮到低潮,然而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重要標志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卻開始走出低谷。資本主義由低迷困境進入高速發展時期,而美國金融危機卻使現代資本主義步入險境,呈進一步衰退之勢。
第三次世界性歷史轉折發生在20世紀末葉,其標志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蘇東劇變、社會主義陣營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谷。“二戰”之后,20世紀上半葉,社會主義走上坡,資本主義走下坡。但世界進入20世紀下半葉,社會主義各國卻放慢了發展速度,特別是蘇東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面臨舉步維艱的境遇。而在此一時期,現代資本主義吸取資本主義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同時也吸取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進行改良,由此進入相對和緩發展時期。
第四次世界性歷史轉折發生在21世紀初葉,其標志是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這對世界發展格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將產生的影響仍無法估量。有句俗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短短二三十年時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使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呈低潮中起步之勢。而美國金融危機卻使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陷入困境,美國獨霸態勢呈下滑趨向,資本主義整體實力走向下降。美國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性危機,具體的救市措施只能使危機得到暫時緩解,但最終是無法克服的。當今資本主義金融危機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形成鮮明對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區別是生產資料占有方式的不同。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決定了危機最終是無法避免的,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雖然具有市場經濟的特性,但由于它是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的,這就為它規避和戰勝世界性金融危機提供了可能。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成功地頂住了國際金融風暴的沖擊,不僅實現了預定的穩定發展的目標,而且取得了顯著成績。這既要歸功于黨的正確領導和果斷決策,更根本的是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愈加證明了社會主義的生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命力、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開創,中國改革開放對國際金融風險的有效抵御,彰顯了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開創了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格局。當時,他們把注意力和著眼點主要放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根據當時的實際,曾設想社會主義革命將首先在生產力比較發達、工人階級人數占多的資本主義國家發生,至少是幾個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才能勝利。而后的實踐發展卻超出了他們的具體判斷,新的實踐促使他們開始注意并研究東方社會,并提出了非資本主義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可能性問題。他們認為,在特定條件下,東方國家能夠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實現社會形態的跨越式發展,走向社會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最初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在西方諸國同時勝利的結論,是建立在對社會歷史一般發展規律的判斷上。后來,馬克思恩格斯經過科學研究,分析了社會歷史發展的特殊性,提出社會主義發展的非資本主義道路問題。列寧分析了帝國主義歷史階段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性,提出社會主義革命可以率先在資本主義統治的薄弱環節突破的科學論斷,并成功地發動了俄國十月革命。俄國革命的成功從實踐上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非資本主義道路的設想是科學的。然而,繼列寧之后,斯大林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蘇聯模式,所走的社會主義建設的蘇聯道路,盡管取得了偉大成就,卻忽略了蘇聯相對于西方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落后的生產力,忽略了市場經濟的必經性,逐漸形成了高度僵化、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束縛了人民積極性的發揮,束縛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在一定階段、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更為落后的本國生產力實際,犯了照抄照搬別國模式的錯誤。在幾十年的發展中,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逐漸被僵化的、不適當的經濟政治體制所消耗,再加上其他客觀原因和主觀錯誤,還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圍剿破壞,致使社會主義諸國陷入了發展困局。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就是這一歷史演變的結果。
社會主義革命成功之后,落后的國家到底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從實踐和理論上給予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開創,破解了這一重大課題,走出了一條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道路。
按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非資本主義”道路的理論設想,落后國家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充分發展而跳躍式地推進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但是資本主義已歷經的市場經濟和生產力高度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卻是不可逾越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了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不照抄照搬別國模式,走自己的道路,將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建立了與中國社會主義現階段生產力狀況相適應的、與發展市場經濟相協調的經濟政治體制,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國際金融風暴的沖擊下,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衰退,前景黯淡,至今尚未走出困境,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有效化解了金融風險,再次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動員力和戰斗力。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新,給馬克思主義注入了新鮮的內容,顯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勁創造力
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創新了馬克思主義,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生命力。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全面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也在發生廣泛而深遠的變革。國際上,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已經并正在給全世界發展帶來嚴重和持續的影響。在國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偉大成就,中國發展道路與中國發展經驗,為人類文明的進步開辟了新的發展路徑。一方面,當代資本主義面臨重大挫折,給當代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另一方面,當代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當前世界正處于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動之中,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歷史趨勢、兩大力量、兩種意識形態的較量出現了新的變數,激烈社會變動給當代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新的發展時空,提供了新的需求動力。回顧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主義處于前所未有的低谷,反社會主義、反共產黨執政的思潮甚囂塵上、鼓噪一時、不可一世,新自由主義也應運而生,西方資本主義到處推銷新自由主義。20多年過去了,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一方面使資本主義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新自由主義破產,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再次受到嚴厲質疑;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通過改革開放取得成功并頂住了金融風險,社會主義從低谷中走出,這為當代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為我們黨加強意識形態工作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透過國際金融危機和世界各種力量的交鋒,我們可以認清,金融資本不過是資本的當代形態,我們所處的時代仍然沒有超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視野,社會主義具有強勁的生命力,當代資本主義無論采取何種形態,仍然逃脫不了馬克思主義所預見的命運。
馬克思主義是不是過時了,馬克思主義是不是沒有生命力了?不是的,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永不枯竭,永遠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根本在于它的實踐性。實踐是理論的源泉,是理論正確與否的檢驗標準,是推動理論不斷發展的動力。馬克思主義始終與不斷發展的實踐相結合,才永葆蓬勃的生機和活力。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中國化,產生兩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當然也包括關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正確的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創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深化了對“三大規律”即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既展現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勃勃生機,又為我們繼續進行理論創新打開了廣闊空間。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