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貶值陰謀:逼國際油價上漲
邱林
在美元指數急跌至9個月來新低和歐佩克擬維持原油產量并調高全球原油需求預期的共同影響下,國際油價14日在亞盤市場升至每桶84美元附近。分析認為,當前美元和美國的貨幣政策已經成為推升國際油價的最大動力,但油價近期“升破百”的可能性不大,最有可能的是保持持續上漲。(10月18日《經濟參考報》)
由于美元持續貶值,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油價的上漲。上世紀90年代,美元與油價的關聯度僅僅是12%,但是目前已經上升到了98%,也就是只要美元跌,那么油價就漲。由于國際石油期貨價格以美元計價,美元匯率走向直接決定著油價的走勢。根據現在的市場形勢,如果美元繼續貶值,國際油價可能會無止境地上漲。
現在國際油價達到或接近85美元/桶可能是暫時的,但如果美元繼續貶值,其油價攀升至100美元/桶,也不會讓人感到驚奇。回顧2008年12月29日,紐約市場基準原油期貨價格為39.03美元/桶,與現在的84美元/桶相比,幾乎翻了一番多。目前有8000億至1萬億“石油美元”在國際上流通,不僅使美國經濟在無形中受益,而且成了美國控制世界石油生產、運輸和價格,進而主導國際經濟秩序的一張獨有王牌。
當然,在這一輪油價上漲中,我們不能忽視一個政治氛圍:即如火如荼的美國中期選舉。在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國會議員候選人的較量中,執政的美國民主黨處于劣勢。油價持續上升也許對民主黨謀取選舉籌碼十分有用,因為美國一些議員候選人和石油資本與金融資本早已結成利益聯盟,他們甚至會聯手推高油價。在一些議員候選人湊足籌碼或贏得選舉后,便會閃身離場,到時全世界將成為最后的買單人。
實際上,在國際油價近幾年的上漲中,被業內稱作“代表石油集團利益的共和黨行情”總是若有若現,最明顯的一次調整發生在2006年8月,執政的共和黨的高油價政策使得選民一邊倒地反對,在緊要關頭,時任總統的小布什突然宣布嚴查石油交易市場的黑幕交易,于是英國的BP公司便成了替罪羊。
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美國學者保羅·克魯格曼對當今全球經濟格局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產美元能夠購買的商品,而美國則負責生產美元,且利用其核心貨幣提供國的地位,以印刷品的價格換取石油。由于石油輸出國賺取的“石油美元”大多還要投資于美國資本市場,從這個角度考慮,美國政府從石油漲價中獲得了一筆間接收益。除此以外,油價上升刺激石油交易,美國鑄幣稅因而不斷增加。
與此同時,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其石油政策對國際油價的影響至關重要。出于自身政治和經濟利益的需要,美國政府長期奉行“雙放任”政策,即對油價和美元匯率“放任自流”。一方面,美國試圖利用高油價影響一些新興國家,以抑制這些國家快速崛起。另一方面,利用美元貶值來抑制本國進口,刺激本國產品出口,轉嫁本國經濟風險。
觀察人士注意到,只要美國官方與金融界認為對自己有利時,便會大肆操縱美元,讓其泛濫和貶值,其背后的真正意圖是美國政府通過美元發動一場全球性的金融戰,從而來轉嫁自身的經濟危機。有業界專家估算,油價每上升10美元,將導致全球GDP總值下降0.5%。其中日本因能耗低只下降0.1%,美國下降0.4%,而中國將下降0.8%。因此,美國讓美元貶值的陰謀暴露無遺,就是要逼近國際油價上漲,讓與美國競爭的國家經濟受到影響甚至經濟衰退。
其實,美國正在贏得一場全球金融戰,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投機基金和石油巨頭將大事炒作國際油價,屆時,通貨膨脹將禍害全球。隨著美元的進一步貶值,伴隨而來的必然是高油價,將直接打擊中國、巴西、印度等國家,美國向這些國家輸出通貨膨脹,并奪回它們手中從美國拿走的美元財富。
雖然眼下圍繞油價展開的全球博弈,沒有動用真刀真槍,沒有戰火硝煙,但是也能讓我們感受到這場對石油和利益的爭奪,同樣驚心動魄。可問題是,現在的世界已經連成了一個整體,如果全球經濟在持續升高的油價的壓力下陷入衰退,這場豪賭就會變成一個滿盤皆輸的游戲,即使中國等國家受到影響,屆時美國也難逃厄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