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論戰:何新與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分歧(上)
作者:沖擊力
簡介:民間左派思想者,知名網評人。重要文論有——
《毛澤東是中華文化的顛覆者,更是深刻的繼承者》
《評老田<毛澤東與馬克思的重大區別>》
《新計劃經濟引導中國崛起》
《銘記立國精神,建設人民中國》
《中西方文化攻守格局之逆轉》
《論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在哪里》
《何新的新社會主義》
《何新的精神:社會主義的捍衛者與新國家主義的宣揚者》
《論何新的“國家主義”》
《再論國家主義:國家與社會之爭》
《面對左右之爭的政治抉擇》
《關于中國崛起的戰略思考》
《大國崛起需要大國戰略》
《中華民族是天命之族》
最近較為系統地閱讀了何新先生的整套經濟學論著,感觸良多。何新先生從 1987 年開始在《經濟學周報》、《世界經濟導報》上發表經濟問題評論,曾經強烈抨擊 1988 年主張一步到位的價格改革,反對實施通貨膨脹政策。
1993 年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內部發行的白皮書《何新政治經濟論集》,開始系統形成何新獨特的一套政治經濟學理念,并從而與吳敬璉、厲以寧、張五常等所鼓吹的按照美國企業模式和市場制度為樣本,克隆復制中國市場經濟——即所謂的“主流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展開了激烈論戰,于今持續已經 20 余年。
一、危機源于生產能力過剩
1988-1989 年中國經濟發生所謂“過熱”,物價飛漲引起社會不滿,成為不久發生政治危機的導因。早在1988年,何新即在《經濟學周報》發表文論,指出經濟政策發生失誤。1990年《人民日報》發表何新與日本經濟學家的對話,何新首次系統發表自己對于經濟形勢的看法,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由此展開了他與新自由主義市場派長達 20 余年的理論論戰。
生產過剩的表現就是企業庫存積壓嚴重,商品生產出來賣不出去,導致企業生產資金無法回收,銀行貸款無法歸還,由此發生企業間相互拖欠債務的所謂“三角債”。過去這種情況被主流推諉給所謂產品結構問題。何新指出,這不是什么結構問題,而是投資誤判造成生產能力過剩,市場有效需求不足。
何新指出:由于需求不足,使得產品不能在合理的時間以合理的價格銷售出去,庫存增加,企業就無法收回生產資金。由此而造成資金不足,造成支付困難,形成“三角債”。同時企業也沒有錢向銀行向及時歸還貸款,形成呆帳爛賬。問題的上半部分是流通危機,下半部分是金融危機。何新曾經幽默地說;由流通危機到金融危機,這就是一次完整的古典形態的生產過剩危機。
何新提出的生產過剩理論,使得當時的主流經濟理論界一片嘩然,因為主流經濟學界迷信西方經濟學的洋教條——薩繆爾森說過:生產過剩是一個過時的術語,現代資本主義經濟早已解決了這個問題。80年代中國一直流行匈牙利科爾內的短缺經濟學——認為中國的經濟與匈牙利一樣是短缺經濟,總是發生總需求大于總供給。而何新的觀點正好與之相反,這當然不僅僅是理論觀點的不同,也意味著應對政策的全然相反。
如果危機的根源是生產過剩,則應該設法盡快傾銷過剩產品,削減庫存,從而換回流動資金。就應當少進口,刺激出口,為過剩產品開辟國際市場。同時還要壓縮過剩的生產部門,刺激消費,擴展有效需求。
在銀行的金融政策方面,應該降低利率,釋放儲蓄,從而鼓勵消費,等等。
反之,如果認為危機的根源是短缺——總需求大于總供給,則應該抑制總需求,提高利率,將消費資金關進銀行,減少產品出口,擴大進口,等等。
在何新的建言下,1991年以后國務院逐步采納了根據抑制生產過剩思路而制訂的新的經濟政策,其中包括:
1、國務院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放棄了供不應求也就是“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流行教條
2、銀行多次降低存貸利率,釋放消費與投資的資金
3、實行放長假制度,壓縮市場,鼓勵節假日消費
4、明確提出“限產壓庫”
5、實行出口退稅,實施鼓勵出口的外向型經濟政策
這些重大政策,都是基于中國經濟存在生產過剩的思路提出的。正是由于采取了這些重大政策,中國迅速地在90年代初擺脫了80年代末期一度引發了政治動亂的嚴重經濟危機。
而對于經濟危機的多方面研究,奠定了何新經濟思想的基礎。何新斷言:中國經濟危機的根源與歷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一樣都是經典式的生產過剩危機。這是一種新的大膽判斷——因為按照過去的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國的社會主義體制根本不會發生資本主義使的經濟危機,更不會發生什么生產過剩。
二、市場也是資源,市場空間是有限的
通過對市場經濟的深入研究,何新認為經濟現象背后存在著普遍性的基本規律。何新認為市場經濟規律可以概括為四條基本規律:
1. 市場有限性規律; 2. 投資效益遞減規律; 3. 相對成本遞增規律; 4. 經濟運動周期性上升和下降的波動性規律。
其中最根本的是第一條市場有限性規律。何新說,這條規律對于市場經濟的重要性,不亞于萬有引力定律對于物理學的重要性。
何新提煉出的一句經典名言是:“市場就是資源。”因為市場是有限的,生產能力的擴張,達到一定程度后,一定會遭遇市場容量不足的限制,也就是發生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因此生產過剩的危機總會周期性發生。所以對市場經濟來說,困難的不是生產,而是銷售。
何新認為,市場就是最重要的經濟資源,市場容量決定了利潤總額。一種商品的利潤總量和利潤率與市場容量和占有率成正比。
何新譏諷當道的主流經濟學家,說他們貌似什么都明白,就是對市場資源有限這一定律永遠不明白!的確,何新與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系統性分歧,可以從雙方對這一條規律的不同認識中演繹出來。
在何新看來,正是由于國內市場是有限的,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不能完全依靠中國的內部市場完成,而必須依托于整個世界市場的空間資源。
何新說:中國的過剩人口、過剩的生產力(人口也是基本的或潛在的生產力),只有依托于世界市場才能找到出路。
所以,開放本國市場的目的絕不意味著放棄本國市場,國家不應讓本國企業在無保護狀態下與外來企業和商品的競爭中自行倒閉,從而把國內市場拱手讓給發達國家的外來企業。開放市場的目的,是為了引進資源和技術,改善本國產業的對外競爭力,二是為了讓本國產業走出去,展開全球性的市場大競爭。
在這個問題上,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卻有著與何新完全相反的看法:他們主張向發達國家不加保護地全面開放本國的市場,將自己的市場資源拱手讓給外國資本。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不懂得市場是最寶貴的資源,反而認為外來的競爭能夠促使中國的企業提高效率,一旦中國的企業競爭失敗,他們就認為優勝劣汰是當然的、是合理的。中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利益立場。他們認為自己是所謂的世界主義者,認為國家民族利益的概念已經過時,他們實際是為外國資本服務的吹鼓手。是為國際資本所利用而誤導中國經濟政策的內奸政策工具。
何新是一個堅定的國家主義者,始終堅持把中國利益作為經濟研究的根本目標。
何新指出:市場的有限性意味著市場競爭的殘酷性,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實際上就是市場競爭的歷史,包括兩次世界大戰,也包括美蘇兩大陣營的冷戰。
由于市場有限,發達國家特別是占據國際市場霸主地位的美國不愿意看到中國經濟力量的發展壯大,因為這只會增加一個可怕的市場競爭對手。所以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就一定會竭力阻止中國的發展,這就是中國面臨的基本的國際環境。
何新認為,國家有保護本國產業和市場的天然責任和義務。市場資源問題是產業生存空間的問題。從這個原則出發中國才能夠形成一整套長遠的全球戰略。
三、瓦解中國國有經濟是西方奪取控制中國市場的陰謀
何新認為,國有企業的困頓問題,不是其“國有性”所造成,也不是什么莫名其妙的“機制不良”造成的。而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何新指出,所謂“產權不明晰”,是現代產業制度的必然。所有現代的西方大企業,(股份制企業),都是產權不明晰的,都并非純粹私有制的。企業經營責任問題與產權問題沒有本質關聯。
何新同意國企需要改革。但正是由于“三資”企業通過不公平的條件和手段從國有企業手中奪取了大量市場,包括爭奪原料、能源、技術人員和供銷渠道,加之國企自身負擔過重,導致國有企業的衰敗。
何新強烈批判私有化政策和下崗政策,認為這些政策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
為什么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要把國企問題死死地盯在產權所有制問題上呢?何新指出,這是包涵一種經濟學的預設性陰謀,這背后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何新認為,中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有意無意地擔當了帝國主義瓦解中國產業經濟的戰略工具!他們之所以緊緊盯住中國的國有企業,是因為國有企業是中國工業體系的支柱,所謂機制改革、產權改革都是為了瓦解以國企為支柱的中國工業體系。
這個判斷是非常理性的。從這種觀點看過去——整個新自由主義所鼓吹的自由化、市場化、私有化、國際化改革思路,根據中國自身以及蘇東改革的已有教訓,都可以斷定為是為了有針對性地搞垮中國本體經濟,使之走向對外來資本的依附化。因此,何新與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爭論遠遠超出了理論爭論的范疇,實際是一場關乎中國改革根本方向的戰略爭論。
何新指出:他們在搞垮了大批國企后,現在又把目標集中在中國最后一個國有企業的堡壘——國際軍工企業上。不能讓他們瓦解中國國防軍工體系的陰謀得逞!
何新認為,美國利用中國經濟學界的幼稚無知,不失時機地向中國輸入誤導性的經濟學理論,這就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就是為了誤導中國的經濟政策。
這種把戲并非新鮮,當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就曾被英國作為經濟學意識形態推薦給其他國家,成為瓦解別國工業的戰略工具。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正好源于亞當·斯密,同樣起著瓦解中國工業體系的戰略職能,經濟學本身淪為了市場經濟爭奪的手段!
四、批判薩伊定律
何新指出,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所謂薩伊定律。薩伊定律認為:生產自動會創造需求,永遠不會出現生產過剩,只要任由“看不見的手”的調節,每個人根據市場信息追逐自己的利益,就能夠實現經濟的持續不斷的增長。而國家對經濟運行的干預只會導致效益低下、福利減少,計劃經濟則必然造成短缺。
新自由主義的命根子就是薩伊這種理論。科斯定理則認為私有制是最高效的經濟制度,這也是針對中國的公有制。據說,當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就是私有自由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只要中國人相信了這類理論,就應該放棄計劃經濟、放棄國家管理、放棄國有制。就可以自然達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繁榮富裕。
何新指出,經濟危機實際上又會形成一個非常矛盾的局面,一方面是市場資金短缺,另一方面是資金過剩,大量的資金退出生產流通的循環,這部分資本找不到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即為過剩資金。
新自由主義否認生產過剩的存在。卻鼓吹那個“看不見的市場之手”的神話。
何新指出,眾所周知,近年的高房價是被大大小小的炒房團炒起來的,五年里翻了十倍之多。近期農產品也遭遇了惡炒,繼大蒜、紅辣椒價格瘋漲百倍之后,最近綠豆價格驚人上漲,由年前的每斤 3 元,瘋漲到 20 - 30 元。
那么這里就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究竟什么叫“炒”?“炒”這個廚房中的烹調詞語,何以竟然成了中國特色的經濟學概念?以致竟可以決定市場物價,影響和改變千家萬戶小民百姓的生存狀態呢?
五、價格并非市場競爭決定,而是資本競爭決定
六、市場競爭必須由國家力量控制和管理
集中性的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組織有利于在投資、生產和銷售等方面克服投資不良和生產過剩的問題,防止惡性競爭。在投資方面,壟斷組織具備一般企業不具備的資金實力,有能力投資一些高科技戰略產業,這本身就是投資的升級和優化,因為高科技戰略產業不是面臨著生產過剩,而是短缺,這種短缺絕對不是一般企業能夠滿足的。在生產方面,壟斷組織能夠對市場需求和供應做出合理預計,尤其是供應,因為生產廠家就它一家或者很少,控制了供應就能夠控制需求,從而避免生產過剩。在銷售方面,因為避免了生產過剩,并能對整個銷售體系進行統一管理,壟斷組織就能制定產品價格,保證利潤率。而國家呢,是真正的頂級壟斷組織,國家積極管理投資、生產和銷售,對于克服投資不良和生產過剩也是同樣有效的。
毛澤東時代的中國正是靠國營計劃體制集中全國的資源,形成強大的投資能力,進行工業化投資,才初步建成一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其核心精神正是借助國家力量強化投資能力。以國家力量作為主要的工業化投資者,這并不是社會主義的發明,而最早是歐洲重商主義的發明,德、日資本主義都是這樣興起的。
(未完待續)
何新談話錄推薦列表:
【何新談話錄】我的思維之路(一):始啟疑蒙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1008/172073.html
【何新談話錄】我的思維之路(二):浪命燕京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1008/172754.html
【何新談話錄】我的思維之路(三):勞身苦智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7/201008/173697.html
【何新談話錄】我的思維之路(四):窮通自轉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7/201008/174377.html
【何新談話錄】我的思維之路(五):初弄時潮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7/201008/174597.html
《何新:社科院往事憶舊(修訂稿)》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1008/174872.html
《何新: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經濟問題》
http://www.wyzxsx.com/Article/finance/201007/168547.html
《何新北大演講:我向你們的良知呼喚!》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1007/167652.html
《何新強力推薦【配樂詩】:祖國啊,我不過是擺個小攤》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2/201008/174875.html
《盧麒元:贊美何新》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1005/153371.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