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網友發帖稱《“中國產業為別人打工”是漢奸奴才學》。他的理由如下:
“與中國討伐制造業和對外貿易不同,美國總統奧巴馬上臺以來,提出了制造業回歸,“再工業化”,出口倍增,外貿主導的治國方略,并把這個問題上升到是否“確保21世紀仍然是美國的世紀”的高度。那些譴責中國外貿的人不知作何感想?中國外貿“援助”美國,美國居然不情愿接受這個幾乎白拿援助了,豈不奇哉怪哉?”
“中國人手上還有什么?不就是這么一個創造了巨大國民財富,提供了數億農民工就業,并使中國經濟走向世界的外貿產業嗎?除了這個產業,中國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沒有了這個競爭力,中國靠什么吃飯靠什么發展?連本都忘了還談什么發展?”
當然,這位網友還是知道這個“核心競爭力”存在的問題的:“當中國人歷數中國制造“低端落后”“污染環境”“剝削壓榨”“血汗工廠”等等十大罪狀的時候,美國人正在一邊偸著樂呢。中國人拿著一個粗糙的飯碗說這飯碗怎么沒有別人的漂亮,把它砸了淘汰了升級了算了,美國人如何可以不樂呢。”
本帖就不談“低端落后”“污染環境”“剝削壓榨”“血汗工廠”這些問題了。
讓我們來仔細看一看:“外貿產業”這個“核心競爭力”,究竟在為誰“創造了巨大國民財富”?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這個“外貿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之中占多大的比重。
下圖是本網友在網上找到的從2000年到2007年我國出口占GDP的比例(紅線)和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例(綠線):
由此可見:到2007年底,我國出口總額已經占了國內生產總值的40%,接近國內市場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即“對外依存度”)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則高達70%。因此,草根論者網友所說“中國人手上還有什么?不就是這么一個創造了巨大國民財富,提供了數億農民工就業,并使中國經濟走向世界的外貿產業嗎?”確實沒錯:確實,除了“外貿產業”之外,中國人手上剩下的東西不多了。
那么,在這個“外貿產業”里,有多少是“中國產業”呢?或者說,“非中國產業”占了多少呢?
《金融改革》網站上的一篇學術文章《中國利用FDI(本網友注:FDI是“外國直接投資”的英文簡稱)規模的比較分析》給出了1979-2007年我國實際使用FDI金額(單位:億美元)如下:
此文還指出:“從投資來源國結構看,對華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香港、維爾京群島、日本、美國、臺灣、韓國、新加坡等七國,這七個國家的對華FDI占我國全部FDI的70%以上(見表12)。其中,香港占了近40%的比重。”
并給出“截止2007年對華投資前十五位國家地區情況”:
很顯然,并不是香港和維爾京群島上真有什么國際大企業。只不過這兩個地區的稅率很低,外資為了避稅,把這兩個地區作為對華投資的“過渡站”而已。
那么,這些外資在“外貿行業”里究竟占了多少呢?
此文提供了“外商投資企業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資料來源: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也就是說:從2001年開始,外資企業的出口額就已經超過我國“外貿產業”出口總額的一半了。
再來看此文提供的“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國內銷售中所占比重”:
由此可見,外資企業在我國無論是出口還是國內銷售,所占比例都越來越大。
有意思的是,此文為了“論證”“我國FDI引進規模沒有想象的那么大,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給出了“各國歷年FDI總量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
據此,該文作者宣稱:“相對于GDP水平,我國FDI引進規模沒有想象的那么大,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作者還給出了各國“吸收FDI占全社會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比率”:
作者據此認為:“2000年至2007年,我國該比重逐年降低并趨于合理,開始低于發展中國家水平,也低于亞洲、發達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除了2002年和2003年等少數年份),體現了我國經濟自我增長能力增強。”
作者顯然認為:上述數據能夠證明“外資所占比重越來越小”。讓我們假定作者給出的上述數據確實能夠證明這個結論。
那么,結合作者前面給出的顯示“外資在出口和國內銷售中所占的比例都越來越大”的那些數據,大家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1)外資的投資比重越來越小;2)外資在“外貿產業”中的盈利比重越來越大。
這也就同時說明:1)國內資本的投資比重越來越大;2)國內資本在“外貿產業”中的盈利比重越來越小。
這樣的“外貿產業”,究竟是在為誰“創造巨大財富”呢?
最后,讓我們來看一看外資投資的結構。
2002-2007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的產業結構(單位:%):
截至2007年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利用外資情況:
可見,絕大部分外資都投資到了容易賺錢的東部的工業區和第三產業,中部和西部地區的投資非常少,農業投資則更加少了。
這大概就是一方面外資的投資比重減少,另一方面外資的盈利比重增加的原因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