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中國某學者對西藏經濟結構的看法:
“西藏的產業結構已經接近于發達國家,這種產業結構使得西藏超越了中國絕大多數省份所要走過的工業化階段,讓西藏人民在能夠享受到現代化成果的同時避免現代化的代價,避免在工業化過程中為人們帶來的環境代價和現代社會巨大的生存壓力”。(北京青年報,《專家解讀西藏發展報告》)
親愛的讀者,當你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是否有想罵人的感覺呢,實際上中國個別學者就是因為說了太多這樣缺乏常識的話,才使自己的形象不斷受損。
另外常見的還有那些為印度經濟唱贊歌的學者,他們的理由以上面基本相同,都是夸耀印度服務業占比較大,甚至說印度跳過了重化工業發展階段,直接進入了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并進而反對中國發展高科技,反對中國的發展重化工業。
大力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是主流經濟學家提出這一主張當然也是為了提高GDP,他們的理由如下:
GDP等于第一產業加第二產業加第三產業(服務業)
因為中國GDP中服務業貢獻小,所以要發展服務業,這一主張在前幾年特別風行,這兩年受到美國的外貿壓力,主要提大力提升消費,發展服務業的問題似乎不是那么緊迫了。
服務業發展規律
服務業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生產型服務業,另一類是消費型服務業。高度發達的生產型服務業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出現的經濟現象,比如當經濟以中以小企業為主時,生產性服務業就不可能很發達,只有經濟以大型企業為主的情況下,社會分工才會非常的細致,企業才會將生存環節的技術改造,營銷環節的策劃、廣告,管理環節的人力資源服務、財務融資等專業事務外包出去,才會出現一大批專業從事生產性服務的企業;而消費型服務業是國民收入增長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出現的現象,是高國民收入的體現,比如民眾在收入比較低的時候先保證生存性消費,生存得到保證的情況下才能進行一些享受型消費,奢侈型消費服務業,主要屬于滿足民眾享受型消費和奢侈型消費的范疇。
總之服務業不是發展出來的,而是國民經濟增長到一定階段自然形成的。
當然以上理論只是針對一般情況,隨著世界一體化及服務外包,一國服務業的發展不再與本國企業經濟的成長相關。最典型的就是印度,印度的服務業并非為本國企業服務,而是為外國企業服務,這是地球變平后的一個特殊現象。而印度這種特殊情況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印度具有兩大優勢,一是英語優勢,可以承接來自美國的軟件服務外包,二是時差優勢,美國人休息的時候,正是印度人工作的時候。
中國西藏服務業占比高,是由于西藏旅游業收入比較大,但西藏經濟總體上水平非常低,與中國其他省份根本沒法比。正如我們以前學馬克思主義所了解的那樣,原始社會與共產主義社會具有類似的生產關系,但是原始社會遠非人類的黃金時代。這種不顧經濟發展的實質,而只看經濟結構的做法本身就是錯誤的。
中國服務業發展政策先后經歷了“發展服務業—發展金融服務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幾個政策性變化,我認為中國目前的發展“生存性服務業”是抓到了點子上,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才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從而提高勞動者收入。
中國消費型服務業的發展,歸根結底要靠百姓收入的增加,而不是盲目的建設大型購物廣場,那些抱著發展服務業的目的而大建購物或是娛樂場所,最終因為沒有人氣而不得不關張的例子還少嗎?只有民眾收入高了,就是士多店,民眾也會大把的買東西。
總之,我們發展服務業的目的一定要搞清楚,我們發展服務業不是為了提高服務業的比重,更不是追求印度的經濟結構,更不是為了跳過重化工業的發展階段,我們現階段發展生產型服務業的目的仍然是了提高生產效率,因為畢竟勞動生產率才是衡量經濟的最根本指標。
印度模式不是中國學習的榜樣,西藏的產業結構更不是中國其他省份學習的對象,中國學者應該弄清服務業的發展規律,而不是盲目的盯住GDP公式做加減法。
翰嘯 財經學者 《中國大形勢》作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