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離財政破產還有多遠?
呂偉明
·
2010-07-06
·
來源:烏有之鄉
中國離財政破產還有多遠?
文/呂偉明
如果有一則壞消息和一則好消息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一般會先聽哪一個?而這兩則消息如果有些自相矛盾,我們又該持誰之矛,攻誰之盾呢?
先說一則壞消息:6月23日,中國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2009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底,審計調查的18個省、16個市和36個縣本級政府性債務余額合計2.79萬億元。從債務余額與當年可用財力的比率看,省、市本級和西部地區債務風險較為集中,有7個省、10個市和14個縣本級超過100%,最高的達364.77%。從償債資金來源看,2009年這些地區通過舉借新債償還債務本息2745.46億元,占其全部還本付息額的47.97%,財政資金償債能力不足。而據央行和銀監會披露,全國地方債務的總額高達7.6萬億元,而地方財政借的錢和利息,90%都要靠賣地獲得,因此才出現“土地財政”。
再說一則好消息:2010年前5個月,中國財政收入超過3.5萬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速達到30.8%。據專家預計,如果不出意外,到今年年底中國財政收入將超過8萬億元。數據顯示,2009年中央本級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為52.4%,但中央本級支出占全國財政支出的比重僅為20.1%。中央對地方的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從1994年的2389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28621億元。有報道稱,2010年中國財政收入將居全球第二位。
將這兩則消息反復比較,我們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地方欠了巨債是事實,而中央向地方轉移支付也是事實。假如全國地方債務總額7.6萬億元屬實的話,中央的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也根本跟不上地方債務增長的速度。按審計報告所列數字計算,在報告中累計的2.79萬億元巨額債務里,用于交通運輸、市政建設等公益性項目的比例高達96%,從表面上看,似乎地方政府已經將所有的財力都用于促進了地方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但這里有一個問題已經暴露出來:在2.79萬億元債務中,2009年以前形成的債務余額為1.75萬億元,占62.72%;當年新增1.04萬億元,占37.28%。而在新增債務中,僅有8.92%用于中央擴內需新增投資項目的配套資金,其余的大多用于建設2008年前已開工的公益性項目。就地方政府而言,所謂公益性項目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是實實在在的政績。中央政府要抑制房價,地方利益驅動卻為樓市推波助瀾,宏觀政策與地方利益之間的交鋒,促成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博弈格局。利益驅動使得地方政府變成花花公子,而政績工程無一不是對地方財政的揮霍。地方債務的失范,終于使實際風險漸漸聚集起來。
按理說,地方政府是渾然不懼債務風險的。假如地方的資金鏈斷裂,中央政府抱著“穩定壓倒一切”的宗旨,不會坐視不管,所以無論社會代價有多大,地方債務最終還是由中央政府來設法埋單,這種財政一體化的體制造就了無數敗家子,也間接造成地方壟斷性勢力的膨脹。而且,地方既可以將債務風險推向中央政府,也可以將債務轉嫁給普羅大眾。比如今年武漢市要取消路橋年票制,改行計次收費。這項改革將使武漢車主的路橋費負擔增加1.5倍,其原因主要是為還清當年修建這些工程的貸款及其利息。那么,地方財政的現狀究竟如何,是不是果真已經到了資不抵債,必須向居民攤派的程度呢?這里有兩個實例: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a0fb0b0100k540.html) - 中國離財政破產還有多遠?_呂偉明_新浪博客
第一,2006年,河南省級公路建設貸款高達321億,年收費總額不夠償還利息,還貸壓力巨大。全省大部分收費期滿的收費站,還都未還清銀行貸款。更為嚴重的是,靠收費還貸的78個收費站已經全部打捆抵押給銀行,地方政府債務的信用保障遭遇考驗。
第二,2010年,武漢市收費路橋隧貸款總額仍高達100多億元,每年僅利息就得十多個億。據透露,“六橋一隧一路”的回購和建設總投資為141.52億元,僅天興洲大橋的總投資就超過110億元,投資來源全部為銀行貸款。然而,2009年武漢全市收取的路橋費僅有4.12億元,還不足以償還一半的利息。
我們難免會有疑問,政府在進行項目可行性論證時是否將償債能力列入論證范圍?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地方屢屢沖破赤字警戒線呢?僅用一句追求政績就能解釋清楚嗎?三十年間,中國公債指標從低水平迅速上升到50%左右,地方政府寅吃卯糧度日,即使全國財政收入超過8萬億元,也不過僅能還債而已。說到底,中央財政對地方的縱容、地方人大對政府預算毫無懸念的通過,乃至地方財政信譽與中央財政的無條件捆綁,都將使中央政府無路可退。而最終造成的后果,是地方官員責任感和核心價值觀的淡化,從而使地方財政徒有虛名。隨著樓市新政的實施,房價下跌會加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風險。而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主要是各地的城投公司,這些公司大多以土地為抵押,向銀行貸款,其杠桿率很高,變現能力很差。一旦地價明顯地下跌,銀行可能會向地方政府逼債,最終引發金融風險。因此,我們能夠預見到的有兩個結果:假如樓市新政成功,房價下降,人民受益,但地方破產;假如樓市新政失敗,房價反彈,地方維持現狀,但天怒人怨。
更讓人忐忑不安的是,下半年中國經濟走向令人疑慮重重。上半年中國股市跌幅居全球第二,每個A股賬戶平均虧損1.6萬元,誰敢說下半年有明朗的市場預期?地方債務像是一根鋸條,將全國財政收入增長的喜悅截成兩段。假如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中國經濟步入調整期,稅源出現枯竭的局面,中央財政又如何向破產邊緣的地方政府施以援手呢?
想起了一個相聲段子。一男一女走到了一片原始森林,男人睡了一覺,醒來后女人跟他說:有一個壞消息和一個好消息,你想先聽哪個?男人說:先說壞的唄,反正都這樣了。女人悲傷地說:我們迷路了,只能靠吃牛糞過日子啦。男人說:那么好消息呢?女人立刻換上了興高采烈的表情說:牛糞有的是!
2010年7月6日3點30分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xautumn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