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廣州10月23日電 “每100個來自非洲的朋友中,至少有2個擁有一部中興通訊的終端產品。”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終端高級工程師王雅康說,2011年中興通訊手機與數據類產品終端發貨量達1500萬支。
中興通訊的經歷,是中國手機出口現狀的一個縮影。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中國手機產量僅為8031萬部。到2011年,中國手機產量就已達到11.3億部;當年出口總量達到8.8億部,占全球出口量的近八成。
即便全球深陷金融危機,中國外貿出口增幅下降,手機出口依然一枝獨秀。出席廣交會的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秘書長劉春說,按照預測,今年中國手機出口總量將達到10億部。
然而,看似風光的數據背后,卻是中國眾多手機制造企業的“不能承受之重”。劉春說,目前全球手機市場99%的利潤都被蘋果、三星(微博)兩家公司賺去。
出口低價手機
“純利潤率低至1%”
廣交會上,原本密集的手機廠商展位現已變得寥寥無幾。一家小型手機廠商負責人介紹,現在出口非洲一部售價300到400元人民幣的手機,獲取的純利潤大約在2至3元,“低得驚人,就是圖個量,看不到什么好前景。”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國手機出口量占全球市場近八成,卻換不來1%的利潤?
海關部門數據顯示,今年1-8月份,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的通信設備總額達到684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73%。中國出口手機賺取的仍然只是極其微薄的組裝費用。
就連這點“辛苦錢”,也都不全部歸中國大陸本土企業所有。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手機出口額前十名企業主要為富士康、諾基亞(微博)等在華的獨資企業,這10家企業分別占同期出口總量和出口額的49.4%和74.6%。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上半年中國大陸出口手機產品的本土企業從不到480家增加到560多家,低技術水平的“山頭”還在不斷增多。(編注:研究公司NPS DisplaySearch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稱,2010-2016年間,單部成本低于150美元的智能手機發貨量每年將增加一倍。其中約60%的需求來自于亞太地區,這一地區也是大多數零部件供應商和制造工廠所在地。該公司預計,2016年廉價Android智能手機在整個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將增加至29%,而2012年這一比例僅為2%。)
“前8月中國一般貿易出口手機平均價格僅為33.3美元,國產品牌手機主要還都是集中在低端領域。”劉春說。
“社會負效益”
“依靠開創自己的‘封閉循環生態圈’,蘋果手機一枝獨秀。三星后來居上,成為和蘋果平起平坐的手機巨頭。但在這一過程中,大部分中國手機企業還處于拼裝、貼牌和修改UI(用戶界面)的層次。”長期跟蹤全球手機市場走勢的日本早稻田大學情報通信系教授吳劍明說。
在南開大學信息技術科學院副教授史廣利看來,現在中國手機行業的狀態和多年前電腦行業有著驚人的類似,“上游研發都被微軟(微博)和英特爾(微博)把持,生產得越多,交的專利費就越多,就是在替別人辛苦。”
由于缺乏議價能力,龐大的手機產能甚至形成了“社會負效益”。在蘋果公司成為全球最賺錢企業的同時,其代工企業的工廠卻不斷曝出一些用工丑聞。北京大學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毅說,這暴露了代工企業無法向下游爭取利潤空間、繼續依賴勞動力成本優勢擴張的不良態勢。
事實上,不僅是中國手機企業。此前諾基亞、LG、摩托羅拉(微博)、索尼愛立信(微博)、黑莓(微博)等紛紛陷入虧損漩渦,“增產不增收”已成為傳統手機廠商的宿命。
另據機電商會信息產品分會介紹,近年來中國手機連續受到巴西、歐盟、美國等反傾銷調查,為中國通信設備廠商設置了準入條件,中國企業因此導致的市場損失數以百億美元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