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有之鄉周日(7月30日)下午講座
主題:常勝軍魂──談毛澤東軍隊管理思想的現代價值
主講人:李凱城(毛澤東管理思想專家)
時間:2006年7月30日星期日下午3:00
地點:北大資源賓館三層1308號(北京硅谷電腦城對面)
聯系電話:010-62760856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內容簡介:
在中國搞管理、辦企業,不能不研究中國化的管理思想。研究中國化管理思想,不能不談到毛澤東關于軍隊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多年來,毛澤東的管理思想、解放軍的管理模式一直是管理學研究的熱點。可相當一部分研究者并沒有真正領會毛澤東軍隊管理思想的精髓,也沒有充分闡明出其現代價值。為此,本講分九個方面,比較全面地介紹了毛澤東軍隊管理思想的理論體系,重點談了當前企業管理中遇到的哪些難題可以從毛澤東軍隊管理思想中得到啟示,并結合當代管理學的最新發展,分析了毛澤東管理思想的精神實質、理論貢獻、現代價值及其時代局限,就如何學習、運用毛澤東的軍隊管理思想,提出了具體意見和建議。
下面是講座的錄音整理,未經主講人審閱
主持人:大家好,歡迎大家來烏有之鄉參加今天下午的講座。八一快來臨了,為了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成立,我們今天請到中國共產黨早期從事地下情報工作的將領李克農將軍的孫子李凱城老師來給我們做這次講座。李凱城老師在部隊工作生活了幾十年,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管理思想有非常真切的體悟和非常深入的研究。我們今天請他做這樣一個主題的講座,談毛澤東軍事管理思想的現代價值。下面我們歡迎李老師。
李凱城:在八一節的前夕,能來到咱們烏有之鄉書社與在座的朋友一起交流,我感到非常的榮幸。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屏幕上的這個題目——毛澤東軍隊管理思想的現代價值,準備講四個問題。首先給大家講一講為什么要研究毛澤東的軍隊管理思想,其次介紹一下毛澤東軍隊管理思想的主要內容,第三是現代企業管理中的哪些問題的解決可以從毛澤東軍隊管理思想中得到啟發,最后有時間的話想介紹一下毛澤東軍隊管理思想的理論價值、歷史局限和應用前景。這些題目都很大,我寫這些題目大概有幾十萬字,今天因為時間有限,更主要的是不知道咱們在座的朋友喜歡聽什么,所以我恐怕只能是扼要地講一講,還想留下更多的時間與咱們在座的朋友共同探討和交流。
首先談第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要研究毛澤東軍隊管理思想。我想實際上有三個觀點就夠了。
第一就是你在中國,要搞管理,你不能不研究中國式的管理思想。管理主要是管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追求,有不同的思維方式,所以在中國搞管理,要照搬國外MBA的經典教材,或者是成功的管理經驗,理論上恐怕是說不通的,實踐中也難免碰壁。所以我記得有人分析過,說在中國80%地照搬國外的一套所謂成功的管理模式,就有80%的可能性失敗,如果100%地照搬,那么100%地失敗。這個觀點我想不用過多地加以解釋。
第二個觀點,就是如果你要研究中國式的管理思想,你就不能不講毛澤東。為什么呢?因為毛澤東既是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又有非常豐富的管理理論,應該說他是集中國古代傳統的治國思想、治國方略之大成,而且在治國、治黨、治軍的實踐中多加應用,而且多有創造。毛澤東的管理思想是非常豐富的,他的管理實踐是非常成功的。我覺得談中國的管理思想,不談毛澤東恐怕是說不過去的。這兩年說實在的,大家可能不經常看這方面的書。社會上講中國管理的書不少,包括我們大學里面也開設這方面的課程,但是大家不知道注意到一個現象沒有:現在社會上真正講中國式管理的從三個角度講得比較多,一個是講咱們先秦諸子大家的管理思想,老子的、孔子的、孫子的,包括儒家的孟子荀子,講得很多,第二類講得更古遠一點,像易經,講陰陽八卦、陰陽五行,講這些在現代管理中的應用,第三類恐怕就是現在臺灣一些學者到大陸來講的,像曾仕強、余世維這些人講的中國式管理思想。不知道大家平時對這方面接觸得多不多啊?我看了一些,有些還是講出了些道理來的,還是有價值的,起碼是可以供我們參考的,但是我覺得它們比起毛澤東的東西來還是差一些。講先秦諸子還是有點遠;講陰陽八卦的東西有點玄;像曾仕強余世維講得說實在的有點碎,他們講的是“數”的東西,不知道大家聽過曾仕強的課沒有,很多電視臺都在播,我覺得確實比較碎。他們都不足于代表中國式管理的最高水平。從另一個角度講,這幾年從大量的文學作品來尋找中國式管理的素材,你看什么水煮三國啊等等,包括有人將大觀園里王熙風是怎么管理的,當然更多是講諸葛亮這些人物,最近還有更發展的,不知道大家看過那本書沒有,叫《管理向西門慶學習》(聽眾笑)這確實是一樁事,這作者我還認識,我在想中國式管理都到向西門慶學習了這地步了,這恐怕不是條正路。(聽眾笑)像這些東西看看是可以的,但是仔細地和毛澤東的東西比較起來,確實就不在一個層次上。實際上講中國式管理不講毛澤東是落了一大塊。這是第二個觀點。
第三個觀點,講毛澤東的管理思想,就自當首推其軍隊管理的理論和實踐。為什么呢?因為毛澤東首先管理的是軍隊,他一生中最成功、最看重的就是軍隊的管理。到了晚年,他曾經試圖把他管理軍隊的方法推廣到企業里去。當時全國三個口號嘛,“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人民學解放軍”。毛澤東到了六十年代的時候確實是很有意識地要把他管理軍隊,特別是政治工作的方法推廣到企業中去。前一陣子出過一本書,叫《工業學大慶始末》,這本書全景式地介紹了大慶油田發展的經歷。大慶是毛澤東時代工業的一面旗幟,仔細分析一下,大慶的經驗實際上就是解放軍的經驗。大慶當年在鼎盛時期,黨和國家的許多領導人,像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真等等都到大慶去視察,都有講話,他們講話有一條:大慶為什么搞得好,就是認認真真地學習了解放軍的管理經驗。我記得當時人民日報還發表過一篇長篇社論,是袁牧寫的,叫《大慶精神大慶人》,那里面就明確說:大慶的經驗就是解放軍的經驗,大慶人就是穿著藍制服的解放軍。大慶油田自己也是這么總結的,它曾經總結了9條經驗,第9條是綜合性的,就是大慶認認真真地,甚至是原封不動地借鑒了解放軍的政治工作經驗。所以毛澤東在63年12月曾經給林彪、賀龍、聶榮臻幾個老帥寫了一封信,信中提到這樣的一個意思說,關于整個工業應該怎么管理,他思考了很久,現在有一個石油部的偉大經驗作為榜樣,他要在全國推廣解放軍的經驗。原話大概是調動整工業戰線的革命激情,把企業搞好。而且毛澤東不單是有這么一個想法,當時也采取了很多舉措,比如說毛澤東自己就想出了四條辦法,比方說派解放軍的師團級干部轉到大中型企業去當領導,派大中型企業領導到軍隊師團級帶職學習,另外由解放軍的政治學院為全國的工業企業培養干部,把解放軍的政治學院的東西搬到各級的培養干部的學校,所以那時候各個工業部門都設立了政治部,甚至把很多名稱都改了,車間該稱連隊了,車間主任叫連長了,支部書記叫指導員。當然那是形式的東西,但是毛澤東晚年的時候確確實實是想用這套東西來管理企業的,所以你要學習毛澤東的管理思想,那么首先得看他是怎么管理軍隊的。
我剛才在外頭看到一本書。叫《跟著毛澤東學管理》,這本書我已經翻過,其實這本書寫得不好。我研究這個課目,看到這本書眼前一亮,當時想買,但是一翻,看它怎么寫。它說毛澤東怎么管政治的,管軍隊的,管外交管文化的,管統戰的管黨建的,它全寫了,把毛毛澤東的思想全寫了,相反毛澤東的管理思想反而不突出了,所以我覺得那本書不是特別成功。為什么要講毛澤東的軍事管理思想,就是那三個觀點。在中國辦企業就必須要用中國式的管理思想;講中國式管理思想不能不講毛澤東的管理思想;講毛澤東的管理思想必須首先看他關于軍隊管理的理論和實踐。
不知道在座的有多少是搞管理做企業的,如果大家是做企業的,肯定對市面上的各種管理培訓都比較關注。仔細地分析一下這兩年管理培訓、管理教育的熱點,你會發現兩個口號,一個叫“向企業家學管理”,一個叫“向軍隊(解放軍)學管理”。
“向企業家學管理”,你看市面上成功企業家的傳記特別多,國外的什么韋爾希、郭士納,國內的柳傳志、張瑞敏。但是大家發現沒有,真正成功的企業家,當記者采訪,問他是怎么提高自己的管理才能的,恐怕沒有一個企業家說我是上MBA我是系統地看了什么管理學教科書,他們談的多是從一些名人的偉人的傳記中獲得自己的智慧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成功企業家向實踐中的人學習,我覺得這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現象。這個因為時間關系我不多講了。這個我覺得和領導才能的內部構成是有直接關系的。管理是一種實踐性的活動,決不是掌握了管理的知識就能把企業管好。從書本上學到最多是一些管理原則、領導原則,但是要把原則用好,用它們解決問題,起積極效應,那么還需要具備多方面的書本上不寫或者表達不出來的東西,“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這個意思。但是你從這些成功企業家的成長歷程,從他為人處事的方法中,從他解決矛盾的把握能力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所以確確實實,如果我們要學習管理,教科書也可以看,課也可以聽,但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把偉人、把成功企業家好好琢磨琢磨。向成功的企業家學管理,實際上就是向成功的管理者學管理,毛澤東應該是最成功的管理者之一了。現在一個最成功的企業家無非就是創辦了一個企業,或者管好了一個企業,毛澤東可是創造了一個軍隊,締造了咱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啊,這個巨大的成功背后必然有豐富的理論,更值得我們重視、學習、研究。
第二個是“向軍隊學管理”。這幾年它也是個熱點,向解放軍學管理,當然還有向孫子兵法學管理,向西點軍校學管理,這樣的書很多,研究西點軍校的我看了有二三十本。去年有一本暢銷書,張建華先生寫的《向解放軍學習》,寫得還是不錯的,書里引用了大量數據,比如說世界做最大的1000家跨國公司有多少老總是軍人出生,國內像柳傳志,華為的任正非,萬科的王石,都是行伍出生的;國際上也很多,賣當勞的,沃爾瑪的,IBM的小托馬斯•沃森。大家不知看過韋爾奇的《贏》沒有,或者他的自傳,這也是咱們學管理的必讀書,它也講了很多情況,韋爾奇覺得GE(通用電氣)有一個重要的干部來源,就是一些美軍的退役陸軍軍官,這些人的知識結構可能和大企業還有一些差距,但是基本素質非常好。所以韋爾奇在任的時候做過決定,每年要從美國陸軍接受兩百多名退役軍官,而且一直堅持很多年,而且把他的終生干部的培訓和美國國防大學美國上校的培訓放在一起來進行,這都是韋爾奇的自傳里寫的。就是說,向軍隊學習,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有一股風潮,如果大家真正對這股風潮產生了興趣,想把軍隊管理好好研究研究,那我跟大家說,你不用去看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也未必一定要去看《孫子兵法》,更不要去學西點,你就把毛澤東好好學學就行了,因為毛澤東是個非常偉大的軍事家,他既有非常成功的軍事實踐,又有非常豐富的軍事理論。軍事家一般有的就寫一本書,像孫子、克勞塞維茨寫了一本書就成軍事家了,有的是打了一兩場戰,像達頓、艾森豪威爾,但是像毛澤東這樣,79年前把一支起義失敗以后不足千人的隊伍帶上井岡山,短短21年就打下一個新中國。所謂以小勝大、以弱勝強就是這樣的,有這樣豐功偉業的軍事家很少,另外他的軍事理論也是非常豐富的。而且不但國內,他的很多戰例在國外軍事學術界也是公認的。所以,將軍隊管理應用到企業中去不看毛澤東,就跟學物理學不看愛因斯坦和牛頓一樣。
這是當前的兩個口號。大家不知道有沒有發現這兩個口號的交叉點。你看,向軍隊學管理,向企業家學管理這兩者如果有交叉點,那毛澤東就可以作為交叉點。但是向毛澤東學習軍事管理談何容易。這兩年市面上經常有些書講很多企業家怎么學毛澤東的,但是據我研究學得好的不多,失敗的不少。前幾年有本書叫《大敗局》,專門講沈陽的飛龍、廣州的巨人、三株怎么學的,這幾家企業都到了。它們是怎么學的呢?像巨人,史玉柱最高興的時候把他的分公司都改成大軍區,下面的各級部門改稱軍師團,像這樣建制。毛澤東打三大戰役,他也搞三大戰役,毛澤東搞牽制,他也搞牽制,他學的全是皮毛。最后他一垮臺,連帶著毛澤東一起備受奚落。實際上他沒學到點子上,學的全是皮毛,可以說皮毛的皮毛。可以也有一些研究說中國的一些最成功的企業,像聯想、華為、海爾,說在這些企業的管理中看到了毛澤東的影子。一般來說,柳傳志、華為對這些不置可否,但是最近我看了一些材料,他們認賬,柳傳志承認說,我的很多觀念都來自軍校的熏陶培養。他是文革前的西安電子學院畢業的。華為的任正非就更明顯了,他是我們軍隊學習毛澤東的積極分子,他當時作為科技干部的代表,是參加了黨十二大的,是個先進人物了。他后來管理華為的時候是大量地運用了軍隊的東西,特別是毛澤東管理軍隊的方法。
像毛澤東學習,現在很多都意識到了,但是怎么學,能不能學好,這些問題確實沒有解決,而且這個問題是有爭議的,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現象。為什么說是有爭議的?現在有些人,特別是有些學者一講到毛澤東就皺眉頭。我有一次在北大講課,課后中午和學生交流的時候,學生說,哎呀你講的毛澤東我們聽了都非常驚訝,說我們上大學以后,毛澤東就是世界三大魔頭:希特勒、毛澤東、斯大林,說毛澤東還有管理,毛澤東不是盡干壞事嘛,今天聽你講還是大開眼界。恐怕這些學生在上大學期間,被灌輸的關于毛澤東的都是負面信息,所以一聽毛澤東全搖頭,到現在還有很多人是這樣。所以我說向毛澤東學習是個非常有爭議的問題,為什么說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現象呢?這個大家可以捉摸捉摸,現在凡是大企業的成功企業家,他對毛澤東都是非常敬佩的,相反搞學問的人經常對毛澤東提出這樣那樣的質疑。去年8月份的《北大商業評論》發表了主編何志毅教授的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叫《房地產與毛澤東》,他說很多房地產大亨對毛澤東都是津津樂道,對此感到不解,他說像王石這樣的人,生長在毛澤東時代,按過去的話叫有毛澤東情結,但是像張在東這樣的,毛澤東在世的時候都是革命對象了,他們為什么對毛澤東那么感興趣?他提出這個問題,文章沒有解答。其實恐怕他信息有限,信息再多一點,咱們盛大的陳天橋,那也是毛澤東迷啊,微軟的唐俊也研究毛澤東啊。為什么真正把事情做大了的,他的心一定是和毛澤東是相通的?大家好好琢磨琢磨這個問題。相反為什么那些在紙上做文章、討生活的一定要貶毛澤東?這個大家也毛澤東的人在當年是毛澤東最討厭的一類人,為什么大家可以琢磨琢磨,就不多講了。當然還有很多朋友有這么一個疑問,就是你說毛澤東好,他確確實實領導軍隊領導國家非常成功,這是誰也否認不了的歷史事實,可是那畢竟是過去的事情了,說毛澤東的東西再有價值那也是在過去革命年代管理軍隊的一套辦法,但是現在市場經濟下管理企業,這套東西還有用嗎?甚至再深一步說毛澤東這套東西是基于信仰的管理——這句話我覺得是有道理的——但是現在還有多少人講信仰啊,現在信仰都動搖了模糊了,這套基于信仰的東西還有用嗎?我覺得要解答這樣的問題,有三項工作要做。第一是要從理論上探討,毛澤東管理軍隊的這套理論中是否有超越時代超越軍隊,反映管理本質和一般規律的東西;如果有,如何用現代管理的規范語言把它表述出來。什么意思呢?毛澤東的東西要學,怎么學啊?有時候我上課完了有同學提出問題,說我看點什么呀,有沒有這方面的好書;另外我看毛澤東的東西看不太懂啊,滿紙都是講階級講革命啊,和我們離得太遠了。我說這就是我們搞研究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把毛澤東用于管理的最有價值、有生命的東西提煉出來,用現代人們熟悉的語言表述出來,這是一項工作。第二項工作就是要引證當代最有影響的管理理論和著名企業的管理實踐來證明其與毛澤東的思想是相通的,證明當代管理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可以從毛澤東的軍隊管理思想中受到啟發,這一點我覺得更加重要。你說毛澤東的東西有價值,那得證明給我看。拿什么證明,當然不能拿南街來證明,不是說南街不好,畢竟南街有爭議,現在在全國推廣南街的經驗恐怕還不太現實。那么拿什么來證明才有說服力呢?那就要結合杰克•維爾奇、彼得•德魯克,在國內的要講華為、聯想、海爾這些大企業的管理思想和毛澤東相通的,而且某些方面還不如毛澤東講的好講的透,這樣毛澤東就立足了。我覺得這是給我們搞研究的提出的課題。除此以外,還有一個問題要解決,有的朋友提出,毛澤東雖然管理軍隊很成功,可是建國以后特別是他的晚年,管理經濟并不成功,說他老人家自己都沒有好的管理理論,那還值得后人學習借鑒嗎。我覺得這個問題更有挑戰性。要正確回答這個問題恐怕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起碼對毛澤東的經濟成就怎么評價是個爭議,但是我想有一點不能否認,就是不能把毛澤東時代的經濟建設說得一塌糊涂,那不當是否認毛澤東一個人,而是否定一代人,這是不公平的。咱們退一步說,假如說毛澤東晚年把管理軍隊的經驗移植到經濟建設不成功,那也得分析為什么啊。我想借用咱們管理學經常講的“木桶理論”,毛澤東的管理理論是個木桶,這個桶曾經被證明是很能裝水的,很成功的;后來你說它水漏了,盛不住很多水了。那就有兩個辦法了,一個是把桶扔了,這個辦法好壞我就不用說了;還有一個辦法是很好地分析一下究竟是哪一塊板壞了,或者那兩塊板之間的縫太大了。我覺得后一種態度是更可取的,我覺得不能因為毛澤東晚年的失誤就把毛澤東的管理思想全盤否定。另外呢,按我們軍隊的說法,用兵和帶兵是不一樣的,帶兵是管理,用兵是指揮。把企業管理得再好,未必就戰戰都打勝;毛澤東把軍隊管得很好,未必戰戰是勝戰。毛澤東從來不承認有百戰百勝的將軍,毛澤東講自己的作戰經歷說自己起初打的都是敗戰;講經濟建設也說大躍進有失誤,毛澤東說那很正常,因為我們管理經濟沒有經驗嘛。他舉的例子是上井岡山打了敗戰,遵義會議以后打了四次戰,第一第三次都是敗戰,但是正是這些錯誤挫折教育我們是我們變得聰明起來了。他說人從錯誤中學得的東西比從勝戰中學得的多得多。所以我說不能因為他晚年的失誤就把他的管理思想全盤否定了,最起碼帶兵和用兵是兩碼事,不能因為用兵失誤把他的帶兵給全盤否定了,這是不科學的。
再講講毛澤東的軍隊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內容。這幾年社會上學毛澤東的書特別多,其實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中也就是毛澤東被研究得多,特別是他的管理思想、思維模式、決策、帶兵等,方方面面都很多。但是寫得好的不多,它們基本上有一個模式,就是講毛澤東曾經做過什么事情,或者打過什么戰,提煉出一些思想,然后就拋開不講了,接著借題發揮作出一篇文章來,講毛澤東怎么和現代企業結合,再引用一些其他東西。現在市面上講向軍隊學管理,向毛澤東學管理的,大多是這樣的書。這樣的書有優點,符合現代人的思維習慣,就是急功近利,把毛澤東的一招半式學到了,確實是好學好用,但是問題在于學的只是一招半式。今天學毛澤東,明天學維爾奇,后天學張瑞敏,全是一招半式,但是真正的成功者不能依靠一招半式打天下,而一定要有融會貫通的體系,因為各個管理的套路是互相聯系。就跟吃中藥似的,一定要整副地吃,而不能單吃里面好吃的,不能今天吃丹心,明天吃黃杞。學管理也是這樣的,學毛澤東一定要知道他的體系,這樣才知道他的每一個管理套路在這個體系中的價值和作用,使一個套路發揮作用的條件是什么,這樣才能把毛澤東的核心的、本質的東西學到,否則只能是學皮毛。去年12月份何志毅教授他們開過一個座談會,有一個大企業的老總提出一個問題,說這幾年我們老跟風,社會上的管理培訓都參加,出的書都看,出了“執行”就跟著“執行”,出了“細節決定成敗”大家就學“細節”,跟來跟去最后覺得哪個都不管用,問題就在于沒有體系。所以我說學毛澤東的東西一招半式是入門,更重要的是把握整個的體系。
這里講體系有這么幾個概念,首先是毛澤東思想。我們知道毛澤東是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他的功業是標本千秋,他的思想是博大精深。毛澤東思想是一個非常完整的體系,它的核心是它的哲學思想。就是把哲學用于實際指導實踐,在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外圍就是他的政治思想、軍事思想、文化思想、社會思想、經濟思想等等,其中軍事思想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軍事思想也可以分三塊。
基礎的一塊,就是人民戰爭思想。毛澤東為什么能打勝戰?因為他有一套人民戰爭的理論,就是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來分析戰爭的本質、起源、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所形成的學說。它的核心是“兵民是勝利之本”,就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武器,毛澤東有一句話,“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兵民是勝利之本”。要打人民戰爭就必須有兩個問題要解決。第一、要有人民的軍隊。關于什么是人民軍隊,怎么來建立一支人民軍隊,這方面的理論觀點就構成毛澤東關于建設人民軍隊的思想。我今天要講的毛澤東的軍隊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在里面,但是大家注意關于建設人民軍隊的思想包含的面比軍隊管理思想要廣。比如說毛澤東關于軍隊構成,過去“三結合”武裝力量,主力部隊、地方部隊、民兵,這個不包括在管理里面。毛澤東關于武器怎么發展也有很多自己的看法,這個一般也不包括在管理思想里面。所以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包括人民軍隊里理論,其中很重要的一塊是軍隊管理思想。
還有一塊就是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人民軍隊打人民戰爭,戰法和一般的軍隊不一樣,這就是咱們經常講的毛澤東的用兵。如果說管理軍隊是帶兵,這就是用兵。或者說,人民軍隊的建設思想是毛澤東的管理,那這是毛澤東的指揮。軍隊的指揮管理對應于企業就是經營管理。毛澤東的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也非常豐富。1965年,當時的國防部長林彪寫過一篇文章叫《人民戰爭萬歲》,影響很大。它把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概括為四句話: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前兩句是毛澤東在抗美援朝時的一封電報中提出來的,后兩句話是1964年毛澤東和一個軍事代表團講到打戰,說打戰沒那么復雜,就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后來林彪把這幾句話和在一塊,然后在文章后面還有發揮:“也就是說,你依靠現代化的武器裝備,我依靠有高度革命覺悟的人民群眾,你有你的一套打法,我有我的一套打法,你發揮你的優勢,我有我的優勢,你打我時叫你打不到摸不著,我打你時就要打著你打準你吃掉你,我吃不到你不讓你吃掉我……”后面還有,《地道戰》有一段畫外音就是這樣的話。實際上這套東西是非常有價值的。
現代企業學毛澤東應該學什么,絕對不是把公司改成軍師團,那絕對是皮毛。應該是這么三塊,一個是毛澤東的哲學思想,特別是有他的哲學方法生發出來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我們大學里現在講領導力,講領導科學,我也看過很多這方面的書,但是講領導方法講不過毛澤東,因為他那套東西既有哲學基礎,又有成功的實踐作為佐證。毛澤東在哲學上是有爭議的。在大學里老師講哲學史他絕對不怎么講毛澤東,因為在哲學史上馬克思主義都只占很小一塊,毛澤東就根本沒提。因為哲學史講體系,而馬克思主義被認為體系上不完整,那么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毛澤東思想就更不值一提了。毛澤東在哲學上有多大建樹,這個可以探討,但是有一點必須承認,毛澤東提出一個號召,讓哲學從課堂里書本里解放出來,變成群眾手里的銳利武器,這個思想是以往哲學家全沒有提出來的。不但談出來,而且做到了。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上生發出的一套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是非常有價值的,你看成功企業家的實踐和毛澤東講的基本都一樣。第二塊是毛澤東的用兵,戰略戰術這一塊。你看華為,搞農村包圍城市,也搞壓強戰術,所謂壓強就是搞侵略戰。第三塊就是毛澤東的管理思想。他的管理思想也有一套體系,下面還要講。企業家向毛澤東學習得比較成功的就是學這三塊。剛才講的毛澤東軍事思想這三個組成部分,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少了任何一塊它都不能指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近些年有這么一種神化毛澤東的傾向。有一次我聽一個老師講,毛澤東遵義會議以前老吃敗戰,遵義會議以后就興旺發達了,是因為看了一本書。問這是什么書,他說不告訴你。其實黨史里沒這一段。這一下神了。其實毛澤東遵義會議以后不是一帆風順的,剛才說過遵義會議以后第一戰打土城打敗了的。毛澤東當時只不過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不和敵人硬拼,然后指揮著紅軍在高原上和敵人的部隊打轉轉,最后突出包圍。有一句話叫“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方面是毛澤東的戰術確實是靈活的,充分吸取了教條主義的教訓;但是另一方面當時紅軍部隊英勇頑強服從命令聽指揮的那種作風也是保證紅軍轉勝的一個重要方面。紅軍長征最危險的一段是大渡河,太平天國的石達開部隊就是在大渡河被清軍殲滅的,當時紅軍的處境跟他們一樣,被包圍在一個很狹小的一個范圍之內了。一開始紅軍是準備從安順場過,有17勇士強渡大河,用一條船,是渡過去了,但是3萬人一條船怎么渡過去?當時劉伯承這樣身經百戰的將士也都急了,他向毛澤東匯報,過不去怎么辦?毛澤有個特點:越是危難關頭,越是表現出大智大勇。毛澤東問,聽說你過彝區的時候和小葉丹歃血為盟,有這事嗎?劉伯承說有這事,然后又講紅軍如何過不去。毛澤東好象還沒聽明白,說你和小葉丹結盟的時候是不是要跪啊?劉伯承說是,然后又返回去講紅軍怎么樣怎么樣。毛澤東好象還沒聽明白,說你首先跪的是左腿還是右腿……當然當時也派了紅四團,要這個團一晝夜二百四十里往上游趕,把瀘定橋拿下來。當時晝夜兼程二百四十里,而且是沿著大渡河往上走泥濘的石板路,這是很難想象的。所以當時部隊都急了,林彪下了死命令:要橋不要命。當時部隊硬是一晝夜搶程二百四十里,把瀘定橋拿下來了。當時國民黨也看到了瀘定橋的重要,有一個旅在河的對岸趕往瀘定橋。到了晚上都打著火把,紅軍這邊就用四川話喊我們也是國民黨,把他們麻痹了。國民黨睡覺的時候紅軍繼續趕路,就這樣把瀘定橋拿下來了。所以就算毛澤東真的用兵如神,也不可能轉危為安,擺脫困境。
另外在現在講到毛澤東的軍事指揮藝術的最高峰時,要講到陜北。當時胡宗南有二十萬人圍攻陜北,而彭德懷的部隊不足三萬人。但是毛澤東帶領他的中央全委周恩來、任弼時堅決不離開陜北。有一句話說當時毛澤東“胸中自有雄兵百萬”。很多其實不了解,我們之所以敢在陜北和國民黨打硬戰,有兩個重要的條件。一個是出色的情報工作。胡宗南的秘書熊向輝是一個例子,還有很多。當時的情報工作簡直是空前絕后,國民黨每個營每天晚上在哪宿營,第二天往哪走我們全知道。陜北不大,20多個縣,他們20萬人應該很容易和我們碰對頭,但就是找不著,因為我們情報工作做得好。另一個就是我們群眾基礎好。很多人知道我們的蹤跡,但就是沒有人向胡宗南報告。所以如果沒有這兩個條件,光談“胸中自有雄兵百萬”,那是把毛澤東說神了。說成神了就沒法學了,所以我覺得不應該神化毛澤東。
這里再說一個觀點,毛澤東的思想是一個整體,只是為了研究方便才分門別類地進行研究。實際上我們要學的是一個完整的毛澤東,從他身上吸取多方面的營養。有一個企業家說,我學毛澤東學具體大辦法是一個方面,最主要的是學他的膽略,毛澤東一生也都是困境,我也總是處于逆境啊。我說這就對了,你這樣學的毛澤東完整的人。
這是毛澤東整個的軍事思想,再說毛澤東的管理思想,它也有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我有幾十萬字寫這個東西,有人就問你能不能用一句話把它的精髓點出來。我想是不是就這么一句話:教育群眾組織起來,來為共同利益而斗爭。這就是毛澤東管理思想的本質。這句話可以分開來講。
首先是“為共同利益而斗爭”。建立和管理組織首先要明確宗旨,宗旨的背后就是利益,就是組織的成員為什么而奮斗的,這就是毛澤東關于宗旨的思想。毛澤東為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定的宗旨就是: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中國為人民服務。這是軍隊唯一的宗旨。這個關于宗旨的思想是毛澤東整個管理思想的核心,這一塊對應于咱們的企業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每個企業都不一樣。真正講價值觀,一個叫使命,一個叫價值觀。按照維爾奇的說法,企業向哪個方向發展,為什么而存在,這是使命;價值觀就是企業為了發展、壯大而必須把握的根本原則。這兩個比較起來,應該是使命更重要,毛澤東的管理思想中的宗旨也是核心。
其次是“教育群眾,組織起來”。“教育群眾”和“組織起來”,這是毛澤東實現宗旨的兩條主要辦法。這兩部分也是毛澤東管理思想的主體,對應于企業的組織建設和文化建設。思想教育解決的問題是徹底地提高官兵的思想覺悟,出精神力。組織建設就是把調動起來的群眾組織起來,形成凝聚力。對毛澤東來說,教育群眾把他們調動起來,然后通過一定的形勢很好地把他們組織起來了,一個出了精神力,一個出了組織力,合在一塊就是戰斗力,對應于企業就是生產力。我在部隊的時候,也講思想工作和組織工作。我當時不理解,軍隊的工作很多啊,有軍事工作,有訓練工作,就是政治工作里面也有群眾工作、法律工作,為什么單單提出思想工作和組織工作,或者說思想建設和組織工作。現在我理解了,因為這兩者概括性最強。而且現在成功的企業家在談到自己怎么管理企業,自己在企業中的作用的時候,談的也是這兩條。《華為基本法》是企業大綱中公認搞得比較好的一部,它說我華為抓管理,要抓組織建設和文化建設。它不說思想建設,而說文化建設,但是意思是一樣的。再比如說張瑞敏。關于自己在海爾中的作用,他是這么表達的,他說我在海爾是兩個角色,一個是建筑師,管組織架構;第二個是牧師,我向大家傳達管理理念。這兩個抓的也是組織和思想。為什么我說真正的管理大師的思想總是相通的,因為規律是相通的。
[NextPage]
剛才講了宗旨和兩個建設。再有軍隊是武裝集團,斗爭的主要方式是戰爭,而戰爭有異常殘酷,這決定軍隊管理要解決很多特殊矛盾,對這些特殊矛盾的解決方法就構成了毛澤東軍隊管理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這么來表述,核心是宗旨,底下是兩個建設,上面是毛澤東管理思想的最有特色的一部分:紀律建設、作風建設、民主建設、官兵關系、軍民關系、人才培養,這些對應于企業的什么呢。紀律建設,任何一個企業都要講紀律,講秩序。作風是毛澤東獨創的一個概念。國外的管理學教科書,特別是較早以前的教科書沒有這個概念,后來的一些方法提到“作風”,但是沒有展開分析;而且只是意識到了,但沒有具體的培養方法。而毛澤東不但非常明確地把作風作為軍隊建設的一個重要指標,而且有一套培養部隊優良作風的方法。關于民主建設。現在很多同志不贊成向軍隊學習管理,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軍隊沒有民主,認為絕對就是絕對服從,沒有任何借口。恰恰他們不知道毛澤東領導下的軍隊是非常講民主的,毛澤東和他的戰友是以他們的民主管理而自豪的,現在西方的民主遠遠沒有達到毛澤東那時的水平。但是大家知道民主是一把雙刃劍,怎么來進行民主管理,毛澤東有一套方法。官兵關系,對企業來說就是上下級關系。毛澤東領導下的官兵關系是非常好的,毛澤東有一套辦法。現在有的人以為軍隊的關系很好搞嘛,不就是服從指揮。恰恰相反官兵關系是最不好搞的,過去有種說法叫“帶兵如帶虎”,你想地方上下級鬧僵了最多動動手,而士兵可是拿槍的。大家現在講向西點軍校學管理,我說學不得啊。西點軍校培養出來的軍官在越南戰爭有將近五分之一是被士兵的黑槍打死的。越南戰爭美軍死了五萬多人,其中軍官五千六百多人,其中有一千多人是被士兵的黑槍打死的。官兵關系到了這種地步,它在管理上肯定是有問題的。咱們哪個單位要是出了這么多這樣的事哪還得了啊,企業也是這樣。我有個朋友在安徽做食品,產品都是銷往國外的,而且進入大超市。前不久出了件大事,有人往食品袋里裝了鐵釘子。他覺得非常奇怪,因為他的最后一道檢查程序有非常靈敏的裝置。那肯定是有人故意弄的,是積怨很深了,寧愿自己的飯碗不要了也要把老板的飯碗砸掉。一個企業的上下級到了這個程度,說不定哪一天就垮了。所以毛澤東關于如何搞好官兵關系這套東西也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第五個是軍民關系,實際上就是軍隊的社會形象。毛澤東在的時候軍隊的形象那是非常好的,親人解放軍啊。現在哪個企業在消費者的心目中的地位要是有毛澤東那是的軍隊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那絕對是無敵于天下。毛澤東有句名言說,如果一支軍隊被視為老百姓自己的軍隊,那這支軍隊將無敵于天下。我們這支軍隊之所以打勝戰,就確確實實是靠人民群眾。但是人民群眾為什么支持你,怎么才能讓毛澤東支持你,這里就有學問,這就是毛澤東解決了的問題。最后一個是人才的培養。辦企業就是辦人,這是柳傳志的話。到社會上挖人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自己培養人。現在講國外著名企業的一定要講它怎么培養人才的。看看松下的,再看看毛澤東的,你會發現毛澤東的要高明的多。有一個提法叫“學習型組織”,這是彼得•圣吉的一本書提到的。不久前他來中國,說你們把“學習型組織”炒得那么熱,我的書主要不講這個,主要講的是《第五項修煉》里的“系統思考”。但是我們把這個概念接過來了,到處是“學習型組織” “學習型組織” “學習型社會”,我們部隊里叫“學習型軍營”。大家都以為這是個很新的概念,但是毛澤東一上井岡山就有把軍隊辦成一所大學的思想。1966年5月7日的“五七指示”就有非常明確的指示,要把人民解放軍辦成一所大學校。有人說66年才提出來,但是毛澤東在后面還有句話,說這個問題我們講了幾十年了,(聽眾笑)只不過現在應該做得更好。真是這樣,剛解放時接手大城市就說,人民軍隊要辦成大學校,這樣我們就不愁沒干部。而且毛澤東在的時候培養干部,現在也沒有一個管理學校比得上。在鼎盛時期的建國初期,他的麾下那叫“魔神如云,戰將如雨”,一點都不夸張。開國元勛那都是了不得。援越抗法的時候,中國給胡志明派了個顧問團,咱們派了韋國清。他在軍史上地位不高,在會打戰的將士中排不到前列,這個應該說是實事求是的。還派了軍級干部。但是就是這么一個顧問團指導著越南把法國人打敗了。就是我們隨便找那么幾個,當然只是形容了,就那么不得了。但是毛澤東哪來那么多人才啊?不是有很多高學歷的,我們很多將領都是放牛娃出生的,入伍前不識字的。我們在總參的總長楊得志是雇農家庭出生的,真是窮得一塌糊涂,就是入了伍以后才開始學習,最后楊得志可是赫赫有名的戰將。怎么來培養人,毛澤東有一套方法,后邊有時間我要講。
總之,這六塊是毛澤東管理思想非常有價值的,是最有特色的,當然不一定是全部的。剛才講的這九塊是一個整體,每一塊都可以展開講半天。
這里再講講正確理解毛澤東管理思想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第一,毛澤東的東西是來自于實踐的東西。它包含有我軍指戰員在這些理論指導下的成功實踐。就是說毛澤東的理論不是坐在書齋里寫出來的,很多是他在領導軍隊的過程中,由基層指戰員遇到問題解決后,由毛澤東發現其經驗加以總結,上升為理論。第二,毛澤東的管理思想不單是他個人的,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大家可以看看軍史,周恩來、朱德、陳毅他們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都確確實實做過貢獻。另外還有林彪,林彪要兩面講。他在歷史上確實做過貢獻,在歷史上很多關鍵時刻他是站在毛澤東這一邊的,毛澤東選林彪作接班人是有很深的歷史淵源的;但是林彪后來對軍隊的破壞也大。但是仔細看這些老帥的軍事文集,就會發現,對我軍的管理思想闡述得最系統最到位的還是毛澤東,其他的元帥差了不是一個等級。所以用毛澤東思想來概括我軍的思想是恰如其分的。第三,要注意軍隊管理、我軍管理和毛澤東軍隊管理的區別。各種軍隊管理有共性的矛盾,比如紀律,但是怎么解決問題,它們的方法是不一樣的,所以要區分軍隊管理和我軍管理。還要區分我軍管理和毛澤東軍隊管理。我現在講的毛澤東管理思想的很多原意。說實在的,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部隊的很多東西也發生很大的變化。說好的是“與時俱進”了,當然也有別的解釋。為什么要說這一點。我是軍人,可是也不瞞大家,現在軍隊的社會形象并不好,你看滿大街橫沖直撞的軍車,毛澤東時代絕對沒有這樣的事。你要是看到滿大街橫沖直撞的軍車就說毛澤東的軍隊也不過是如此,那就混淆了,恐怕不能這么來理解。所以我給大家講的是毛澤東的軍隊管理思想,當時是怎么解決的,大家可以對比分析。有一次我去給軍工廠做報告,他們說你們這些軍代表可了不得,我說我完全相信。大家想想現在共產黨都和以前的不一樣了,更何況共產黨領導下的軍隊。這個是政治問題,我就不多說了。最后再講一個,毛澤東軍隊管理思想既有“道”,也有“法”“術”“器”。有些人講西方的管理思想是個完整的體系,既有理論,也有很多可操作的東西;而毛澤東的東西只有理論,沒有“法”“術”“器”。其實毛澤東一樣有“法”“術”“器”,它不是寫出來的東西,沒有“法”“術”“器”它怎么貫徹落實啊?它肯定有“法”“術”“器”,而且是經過檢驗的“法”“術”“器”。說沒有“法”“術”“器”,只能說明對毛澤東管理思想太不了解。
第三個大問題,現代企業管理中的哪些問題能從毛澤東軍隊管理思想中得到啟發。我想講這么幾個問題。
第一,核心價值觀有什么用。前面講了,核心價值觀分兩塊。一塊就是企業為什么而生存,宗旨、使命、愿旨這一塊;另一塊就是管理必須把握的原則,有些企業叫價值觀。這兩塊比較起來肯定是第一塊更重要更基本,因為方法原則都是為使命服務的,而且宗旨是穩定的,而方法原則是應該根據時代發展而變化的。現在很多企業也搞文化建設,都搞價值觀,但發現這些太虛太空,不知道使命有什么用。我覺得看看毛澤東的東西就會發現使命這東西是“無用之為之大用”。表面上是空的虛的,實際上是管根本的。毛澤東的所有管理思想都和它的宗旨有關。我不瞞大家,我學這些東西也有一個過程,我年輕的時候學習毛澤東的軍隊建設思想,覺得別的都還有點意思,就是這個宗旨,不就是“為人民服務”嘛,覺得這沒什么好講的。現在反過來看,真是最根本的。那么宗旨在軍隊中起了什么作用呢,概括為四句話。
一、決策指揮的最終依據。管理的第一項職能是決策,大家想想決策的最主要問題,是基本原則和客觀情況。一個企業要保證決策正確,就要有非常明確的宗旨,而且成員要認同這個宗旨,這樣大家才能想到一塊去,如果一個企業各人向各人的,這個企業很難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有句話叫“屁股決定腦袋”,有的企業決定很多問題決定不下來,表面上是一些枝節的問題,實際上大家想不到一塊去,大家各考慮自己的利益,根本不是客觀情況和思維方法的問題,根本就是出發點都不一樣。所以只有明確的宗旨,才能為決策提供最終的科學依據。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的時候,那是一個很大的班子。紅軍白軍向來都是深仇大恨,打了十年了。我們的徐海東將軍一家被殺了七十多口人,很多將士身上都有國民黨的子彈,現在突然改編成國民黨的軍隊了。很多人真是想不通,覺得是不是領導人變了。80年代有一個話劇叫《陳毅出山》講的就是這個事。當時工作確實是非常難做,但是最后為什么能完成改編,那就是宗旨的作用。我們這個軍隊,不是為了報私仇,是為了勞苦大眾,是為了全民族;那么現在最主要的敵人是誰。是這么來做工作。所以說,宗旨確實是決策的最終依據。如果你要讓上上下下都接受一個決策,就一定要明確宗旨。當你的決策不能被接受的時候,就要好好分析,不一定是決策的根據不夠、情況不明、信息溝通不夠,很可能問題出在宗旨上。
二、奮斗犧牲的力量源泉。軍隊是要打戰的,是要死人的,而且真正的戰爭和影視作品描述得要慘烈的多,而且經常是整個連隊的死。有一本《中國兄弟連》講了。真正的戰爭是沒法跑著沖鋒的,因為地上滿是血,地面滑,只能是爬,那真叫血流成河。我們很難想象那種慘烈。在這種情況下靠什么來激發將士的斗志?靠錢?咱們現在有的影視作品演國民黨,沖鋒前臺上慢慢的銀元,每人發幾塊,說你沖吧。最早是《臺兒莊戰役》描寫的,后來有個還健在的國名黨將領抗議說,我們當年也不是為了錢,我們命都沒了,要錢有啥用呢?(聽眾笑)也真是這樣的,錢根本不起作用的。那就是靠精神力量,就來自宗旨。我們是為人民犧牲的,我們是光榮的,是永垂不朽的。戰爭年代這樣,和平年代也是要有人作出犧牲的,有分布天涯海角的將士。我所在的部隊條件比較好,在北京,但我們所研究的機器是裝備全軍的。曾經接待過西藏來的同志,和他們聊天發現他們真的是特別苦,他們平常想得最多是多呼吸一口氣。而且他們工資也低,職級評選也成問題;我們在北京的干部老是為待遇和職級有意見,一聽這些邊疆的人來了什么意見都沒了。真是這樣的,這些人如果不是為了國家,為的是什么呀,就是經商也不去,想多活幾天呀。還有前幾年的靶島,就是演習中作靶子的,常常是一個士兵守上幾個月,該給多少錢?要是普通人早就崩潰了,那就是靠信念,靠精神。這是軍隊,現在講企業。企業光靠錢行么?現在企業調動積極性,無非是三個方面:物質刺激、感情籠絡、興趣誘導。但是大家仔細想想,這三個方面都是有缺陷的。拿物質刺激來講。物質刺激有幾個特點。它是短暫的。還有一個用經濟學術語講是“邊際效應遞減”的,比如說工資兩百塊錢的時候給二百塊特別高興,工資兩千的時候給兩百塊也高興,但是沒那么高興了,工資兩萬的時候就更差一些,就是說同樣的刺激,它的效應是遞減的。另外強刺激要靠強控制去平衡,就是說給強刺激,就要對刺激出來的積極性加以強的控制。安然公司是怎么垮的?它規定員工如果超出一般水平完成工作就給很高的報酬,否則連一般水平的報酬都拿不到,這就是強刺激,最后安然出了很多假賬。中國男足也是這樣,進了球就給很高的獎勵,最后有的球員發現進球不如賣球來的劃算。股份能解決多少問題?一個企業幾億支股份,給員工幾股給讓他產生主人翁意識那是不可能的,還得靠思想教育。情感籠絡。情感是變的,也是不平的,老板和員工之間難免有親親疏疏,所以它的作用也有限。興趣誘導。對很多年輕人來說,給我事業還不如自己創業呢。所以我覺得要從個人利益的角度去考慮調動積極性,有作用,但是作用有限。我要講的是這樣一個觀點。我們學管理的都知道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個層次,實際上上面講的三種方法就源于需要層次論。滿足第一第二層次需要,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就是物質刺激;滿足第三第四需要,愛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就是感情籠絡;滿足自我實現,就是興趣誘導。
但是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有一個非常致命的弱點。馬斯洛的理論是發現人的需要,然加以滿足。但問題是人的需要不是天生的,而是可變的。發現并滿足需要,這是低層次的,更高層次的是努力做到需要,這恰恰是中國式管理與西方式管理的最大不同。西方式管理的文化背景是基督教,基督教文化認為人是上帝的產物,只有上帝才有權利改變人,而管理者是沒有這個權力的。但是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不一樣,它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一定要通過后天來改造。當然也有人說法家不是主張“性惡”嗎,但是主張“性惡”的也說,正因為性惡,所以要加強教育,要“以律為師,以法為師,以戒為師”,是這么說的。主張性善的要通過教育發揚善,主張性惡的要通過教育改造惡。哪個更有道理?我覺得中國式管理講的更有道理。而毛澤東的思想正是建立在中國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在通過教育改變人的需求結構方面,他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績。毛澤東那個時代的人現在看都是所謂的“傻子”,一個比一個“傻”,但是這就是改造出來的,那很不簡單的。當然把現在的人改變成那樣不容易,(聽眾笑)但起碼告訴我們人是教育與環境的產物,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現在西方的包括馬斯洛的觀點實際上是西方唯心論,是找出抽象的人性論,然后設計出管理理論,然后制定出管理措施,是這么一種做法。而毛澤東是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是馬克思的原話,人的需求結構也是后天塑造的。毛澤東通過灌輸信仰,就是要改變需求結構,而且他做到了。我覺得現在好的企業,無論東方的還是西方的,都在這方面下功夫。我們管理學方面有一本書叫《基業長青》,原來國外攻擊我們毛澤東搞洗腦,弄得跟搞宗教似的,現在為什么這本書提出“教派般文化”,而且西方的時髦管理學都在講這個,因為他們看到了,必須這么做。實際上,人的精神需要,人的高層次的信仰的需要,也是人的本質需要。人和動物不一樣。當然衣食住行是要優先滿足的,但人區別于動物的恰恰不是這些低層次的需要,而是創造性勞動的需要,信仰和精神的需要,這是人和動物的最根本的不同。現在企業不是講“以人為本”嗎,“以人為本”有兩個意思,其一就是不要把人當動物。現在的管理學把人看成動物的太多太多了。有一次有一個號稱號稱清華的什么MBA班的班長,給大家介紹他的課程,講“喂魚理論”,他說你要把員工看成是海豚,你要像飼養員一樣來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其二就是不要把人看成是機器,消費機器。其實,真正把人看成人,培養人,這才是“以人為本”。
宗旨的第三個作用就是凝聚軍心有了精神支柱。現在企業最頭疼的是什么?我聽一個老板講,可靠的人不能干,能干的人不可靠。老板手下要是有既能干又可靠的手下,那什么問題都解決了,沒錢可以找錢,沒技術可以找技術,沒市場可以打市場,但是沒有人什么也不行。現在經常遇到的問題是,有些人剛來的時候不錯,一旦站住腳了,掌握企業的資源了,他的心就活了,打算另起爐灶,而且可能成為你的最主要對手,因為他是從你內部分化出去的,他太了解你的情況了。實際上現在企業遇到的問題在毛澤東組建軍隊的時候都遇到過,只不過現在是在企業之間的背叛,那時是在軍隊之間的背叛。不知道大家看過蔡東藩的《民國通俗演義》,整個民國史就是一部軍隊嘩變史,軍閥背叛史。那時候的重大人物怎么起家的?就是背叛起家的。怎么倒臺的?就是手下的人背叛他倒臺的。(聽眾笑)袁世凱、馮玉祥、蔣介石都是這樣的。恰恰是毛澤定解決了這個問題。毛澤東剛起家的時候,有叛逃的,也有剛起義拉隊伍走的,但是真正按照毛澤東的這套理論建立起來以后,成建制地嘩變的就沒有了,而且最后有高級將領叛逃的,但他們連一個警衛員都帶不走。舉兩個例子,張國燾,全盛的時候都曾經想謀害中央,后來帶了一個警衛員偷偷跑到武漢,最后警衛員都沒跟他走,他一個人跑到國民黨特務機關去了。這個警衛員叫張海,解放以后是湖北省軍區副司令,他專門寫過文章,說他為什么不跟著跑,他說因為我還要革命呢,又不是你私人的。按說那時將領對警衛員都特別好,張國燾也應該是,但是路線不一樣,追求不一樣。再比如說,林彪,他當年的權力多大啊。林當年的秘書前些年寫回憶錄,其中提到林立果搞了五一七工程紀要,他當時確想帶兵搞政變,他主要是恨中央文革的那些人,但他空軍中沒有作戰部隊的人,他想起抱他長大的林彪長征途中的警衛員,叫關光烈。關是127師師政委。林給關打個電話,講首長家里有事,關去了。林立果帶著關在釣魚臺轉了一圈,什么也沒說,完了才坐下來說:中央文革那些人攻首長攻的很厲害,看能否請關配合采取堅決措施,把這幫人給滅了。關光烈說:你剛當兵,你不了解我們部隊這套東西,你別看你什么空軍作戰部副部長,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軍隊調兵,那是有一套指揮系統的,沒有中央軍委的命令,別說調一個師來,調一個班來都不行。那只好算了。(聽眾笑)就是說實際上他有一套辦法,說實在的,這就是靠信仰,靠宗旨。這里有很多例子。毛澤東對徐海東是很感激的,徐海東和張國燾不一樣,是個有信仰的人。在陜北和長征時期徐海東貢獻很大,有一次毛澤東的隊伍供給不足,只剩下兩千塊錢,他向徐海東的部隊借兩千,徐海東只有七千,但一下子給送去了五千。按說兩支合并的隊伍,那就是宗旨是一樣的,凝聚軍心就是靠宗旨。
最后一個就是對外宣傳有一個亮點。你用你的宗旨作宣傳,讓老百姓接受你。現在宗旨這東西很有意思,不能宣傳得太好,你要是宣傳“我就是為你們顧客服務的”,大家興許能看看,宣傳得再好大家就懷疑是不是要騙我錢了。(聽眾笑)宗旨的宣傳也不是靠說出來的,我們軍隊之所以有那么好的形象那是用戰士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像狼牙山五烈士,山東的馬山十烈士,例子很多。當時日寇在山東掃蕩,把大約一萬多群眾包圍在馬山地區,我們一個班的十名戰士幾進幾出地把老百姓往外轉移,最后他們全犧牲了。再舉個例子,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候,41年、42年,當時日寇把主要精力放在后方圍困根據地上面,另外趕上蝗災、旱災,當時根據地非常困難,所有的根據地都斷糧。當時毛澤東都吃黑豆,而且難得有黑豆,你看晉察冀地區,司令部機關所在地,只能吃野菜、樹葉,當時聶榮臻司令員作了一個決定,說部隊上山摘樹葉不能摘離村莊一里路以內的,因為老百姓也餓,也摘樹葉。部隊年輕力壯,寧愿多走幾步路,把離村子近的留給老百姓。后來老百姓要求聶榮臻取消命令,但是這是命令,各部隊一定要執行。所以當時晉察冀的軍民關系被毛澤東評為模范。我們為什么能在敵后堅持抗日,很多人不理解,包括美國人經常派記者來考察。他們認為這簡直是不可能,不明白給養問題怎么解決,傷員問題怎么解決。聶榮臻就告訴他們,按說部隊應該各地建糧庫,但是日寇掃蕩,建了那就給平了,所以把交上來的公糧分散儲存在各個村里面,各家各戶分別儲存,然后發行糧票。部隊走到哪都靠糧票換取糧食,這么把糧食解決了。你想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你根本就沒辦法生存。現在影視里講的可不是編出來的,可都是真事。軍民關系到了這地步,那真的是如毛澤東講的,“試看天下誰能敵”。
這就是宗旨的作用。再講講企業文化是怎么落地的。現在大家都講企業文化,但是問題是企業文化經常落空,不能落地。有的企業寫企業文化手冊,一本一本的。我到一家企業去,問道企業文化手冊,老板找不著,秘書也找不著,最后到資料室去找了,問員工企業文化,他們什么都不知道。這就是請咨詢公司寫手冊,然后不執行,這就是落空了。那么企業文化怎么才能落地?你看西方管理學絕對是一頭霧水,因為它沒有這一塊。你看國外的咨詢公司,邁肯希也好,德勤也好,它們在中國做什么,做戰略,做結構,做流程,做人力資源,據說從來不做企業文化,因為它們自己都沒有解決,它們才剛剛意識到有這么一塊。你去看看西方最新的書,再去看看毛澤東六七十年前的書,到現在他們都沒有毛澤東講得好。而且毛澤東不光講得好,還做得確實有成效。怎么才能讓思想文化為部隊的指戰員,或者企業的廣大員工接受,變精神力量為物質力量,這是需要一整套方法的。你看看古今中外的書,毛澤東在這方面堪稱大家。關于如何影響人的道德思想文化,這比培養人的技能智力都難得多,這是最難的。而且歷來都是搞理論的缺乏實踐,搞實踐的缺乏理論。而毛澤東在這方面是既有實踐又有理論,舉幾個例子。
比如說思想教育的理論原則,有四條。第一條是人的因素。就是在構成部隊的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現在西方也講,但那時八九十年代以后,毛澤東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講。而且美軍也開始講了,過去它講戰斗力都是考慮彈藥基數、火力單元,現在也考慮人的因素了。企業可不就是人第一位嗎。第二條是首先做人的政治工作,怎么發揮人的積極性,這在部隊叫政治工作,部隊一直把政治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第一位。第三條是強調思想建設。就是說政治工作里面有很多種,在部隊里人力資源這一塊也是政治工作。和別的比較起來,它認為思想是根本的,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思想掌握一切,思想改變一切,做什么工作都必須堅持思想領先的原則。就是說做政治工作,思想通了一通百通。張瑞敏也是這么說的,他說思想不通你找十個人也管不住人。第四條,要著眼于提高人的根本覺悟。就是說,思想工作不是就事論事,不是說為了完成一個事就把完成這個事的思想做通了,這不夠。思想工作的根本目的還是要提高人的根本覺悟。換句話說,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要注意改造人的主觀世界;實現精神和物質的雙進步、雙豐收。這又講回來了,這恰恰是中國式管理和西方式管理的根本區別,毛澤東在這方面做得也很好。
比如說從內容來講,我們部隊的思想建設分三塊。一是系統的理論學習,二是集中的思想教育,三是經常性的思想工作。系統的理論學習在部隊是馬列毛的思想。現在很多企業不是經常思想不統一,各想各的嘛,而且做工作還老是做不通,就是缺乏大前提,沒有共同的價值標準。相反毛澤東用馬克思主義的大道理進行教育,大家都認同這個大道理。工作做不通的時候就把具體工作和這個大道理聯系在一起,再給出個小前提,人家自然就得出結論了。比如說,當時有一個共同的概念:我到部隊是要參加革命的,我到部隊就要服從組織上的安排。那么到了具體工作崗位上就好辦了,告訴你這是革命的需要,這是組織的決定,他有這個概念,那就服從,有意見自己克服。現在講這一套肯定不行,沒有大前提了嘛。那么大前提怎么建立?大前提需要通過長期的理論學習。有一個管理學專家叫陳惠湘,就是《聯想為什么》的作者,他是聯想宣傳部的部長,最近寫了篇文章,討論用什么來統一員工的思想,選來選去用了《論語》,他的骨干員工天天要看《論語》。起碼他意識到了,必須有一個東西讓大家經常性地學習,作為根基,否則沒法做具體工作。這讓我想到很多日本企業,包括松下,它們的中層以上領導每星期都要學論語。它們怎么學啊?就跟咱們過去學《毛主席語錄》一樣,今天學第一章,這一章每個人怎么理解,怎么用,大家討論;然后第二章。二十章學完了再回過來,一遍一遍地說。這種辦法是很有效的,因為以后爭論就有共同的語言了。毛澤東也是這么做的,當然不是用《論語》,是用馬列主義了。第二個,針對部隊當前存在的各種問題來進行集中的思想教育。第三,經常性的思想工作是針對個人的,而且在部隊是一項制度。把這套制度學到了,那企業文化教育就不成問題了。像思想情況分析制度。企業開會各單位匯報情況都是業務,部隊就不行,業務匯報完了談思想,各個單位的人思想怎么樣,有多少穩定,多少不穩定的,大家都在想什么,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意見,這叫思想情況匯報制度。匯報完了還要調查、分析。還有談心制度,和問題比較多的人談心。有一系列的制度,正因為這樣,思想文化建設才能落地。
這是內容,方法就更多了。有一系列的原則,比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發動群眾,寓教于樂,領導以身作則,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具體問題相結合,把思想工作滲透到各項業務中去等等。我總結了十條,把這十條和《基業長青》里總結的十五條作比較,你才知道什么叫小兒科,那十五條里確確實實有一些就是末流之術。而且毛澤東的十條每一條都很有深意。比如說表揚與批評相結合,以表揚為主。現在很多企業有一個誤區,認為管理不能批評,這肯定不對,錯了不批評難免將來出大錯,當然要表揚為主,但是表揚要和批評相結合。毛澤東思想教育非常豐富,但是這些年我們講得不多了。現在企業管理有一些傾向,比如說只講心理,不講思想;只講溝通,不講灌輸;只講價值觀,不講世界觀、人生觀。即使講了也一個急躁的傾向,講了就要求立即生效,不生效就扔在一邊了;實際上也沒人會講。前陣子我和一個企業家聊天,這個企業做得很成功,他說他想辦個干部培訓學校,想請個心理學家做校長。我說你學過心理學沒有,他說沒有。我說我在北師大學過四年,學心理學的搞這個太難了,還不如到部隊里請一個退下來的師團政委,肯定很成功。
組織建設方面的根本問題是控制問題。企業做大了不放權不行,放權了控制不了問題就更大。按一般的管理理論有矩陣型、直線型,最新的網絡型、職能型等等,毛澤東我概括為復式結構,在行政組織上覆一層黨組織,毛澤東控制軍隊的秘密就在兩重組織的相互配合和功能發揮上。具體來講就是三個作用和三項基本制度。三項基本制度是黨委統一領導下的首長分工負責制,政治委員制度,政治工作制度。三個作用是黨委的核心領導作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這里每一項都可以講很多,隨便點幾項吧。比如黨委制,四句話:集體領導、分工負責、臨機處置、平等權力。集體領導就是黨委集體投票決定的制度,這就避免了現在企業一長制帶來的各種問題。像有的國有企業,動輒損失幾百萬幾千萬,甚至幾個億,有人說不對,是因為待遇不好,說你要給他待遇好了他就不貪了,前陣子建行行長張恩照,年薪是268萬,還要怎么高啊,把整個銀行給他?照樣貪。所以一定要有制約。現在連比較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像厲以寧他們也說企業要有制約,都是廠長老板一人說了算,他非貪污不可。部隊怎么制約,就是靠黨委制,集體領導但又分工負責。部隊打戰有時容不得討論,首長有臨機處置的權利,但是重大問題事后要向黨委匯報,要征得認可。黨委一律平等,不能由書記指調誰進黨委,否則成了書記的黨委就沒有民主了。這是一套完整的制度。有個研究Z理論的書,比較了美國和日本的制度,分別叫做A理論和J理論,前者是個人決策個人負責,后者是集體決策集體負責,它認為最理想的是集體決策個人負責,你看毛澤東的不就是Z理論嘛。再講政治委員制。有些同志很不理解,說一般都是一個單位一個頭兒,你們怎么一個政委一個軍事首長,這倆還都是頭兒。但是這么設置是有道理的,大家知道管理學有一個管理方格理論,說一個優秀的管理者需要能勝任這個角色的各種要求,比如說一個總經理,他要決策,要安撫人心,要對外宣傳,在一個人身上有很多角色。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很全面,什么都能完成得很好,那么一把手比較好,但是一般很少有這樣的人。打個比方,嚴父慈母的家庭教育得最好,父母兩個都是鐵將或者都是溺愛都不好。這是一正一反。軍史上,林彪打戰很行,但是這個人城府很深,不愿和人交流,一說話就傷人。林彪因為一強一弱,所以給他配了個羅榮桓,所以把他的長處發揮出來了,把他的弱點抑制住了。再說劉鄧,也是搭配得非常好。所以兩長制有它的道理,關鍵是怎么去搭配。剛才無論是講紀律,作風,官兵關系還是民主,確實毛澤東都是一套一套的。現在講狼文化,背景是跨國公司進來了,跨國公司是獅子,需要有狼群去應對。但是狼性不是隨便能培養好的,搞不好培養出狼來了,不知道咬誰了。(聽眾笑)最近有本書,是原來華為四通的李玉琢寫的《我與商業領袖的沖突與合作》,它就不贊同華為的狼文化,他給任正非寫了封信說,你這個狼文化不能籠統地講,搞不好培養出一些小狼來,我就被小狼咬了好幾次。現在其實華為也不提了。部隊將作風講什么呢?不單講勇猛頑強,它講團結奮斗,講雷厲風行,講艱苦奮斗,最后才是勇猛頑強。另外不能光講,還有有一套舉措比如說作風教育,怎么磨練,怎么摔打,領導怎么以身作則,怎么展開活動。
今天已經超時半小時了,我先把這位朋友的問題回答一下,然后再有十幾分鐘咱們再研究點問題。
聽眾A:
如何評價電視劇《亮劍》中表現的軍隊管理?
李:
是這樣的。《亮劍》我也看了,而且我知道它的人物原型,實際上是兩個人,一個鐘偉,一個是王近山,《亮劍》畢竟是現代人寫的,和部隊的真實情況差距還是比較大,當時的部隊指揮員確確實實是有李云龍身上的野性,但是有分寸,沒有到李云龍的程度。我和他們的子女有交往,他們說起碼我父親當然不這樣。(聽眾笑)當然《亮劍》是文藝作品嘛,夸張了給人印象深刻,但是《亮劍》有一點是好的,比如說它講到作風,李云龍打完縣城以后,總部首長文參謀你們對這事怎么看,參謀就評價說指揮員的作風帶出了部隊的作風,這個是符合實際的。我們戰爭年代的作風確實是不一樣的,有的部隊能攻,有的部隊善守,有些部隊能走,有些部隊是打不垮,它打戰不厲害但是能收攏,各部隊的作風是不一樣的。(聽眾笑)作風這東西,心理學沒有講明白,按我的理解是集體無意識。一個兵在平常不這么做,可是到了一個部隊里就這么做,既是集體現象,又是無意識的現象。作風怎么培養?看過《亮劍》的能夠看到一些,但是像軍民關系和官兵關系都和真實的有些不太一樣。
下面看看還有什么問題?
主持人:李老師講得非常精彩,大家也聽得很認真,但是因為時間關系,下面只提三個問題,而且每個人只提一個。
聽眾二:李老師,剛才您講到抗日根據地的軍民關系,能不能和現在的企業和用戶之間的關系相比?
李老師:不,不能這樣比。我說部隊怎么來樹立自己的社會形象。當時抗日根據地不止是八路軍一支隊伍,還有很多隊伍。部隊樹立自己的形象這是有一套方法的,怎么來改善軍民關系,比如說要讓宗旨深入人心,就是你當了兵就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而來的,當需要的時候你必須犧牲個人利益,類似這樣的。另外重大關頭要敢肯于犧牲,比如說當企業利益與客戶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你只考慮自己,這個形象就樹立不起來。部隊搞好軍民關系的具體辦法對企業來說都有參考價值。可以學習和借鑒,但是決不能照搬,因為性質不一樣。
聽眾三:我原來也是軍人,李老師這個課我聽了以后我很受啟發,我簡單講幾句。我剛入伍不久有一個戰友犧牲了,我們當時很害怕,我們政委就辦過來和我們住了一個月,直到我們情緒穩定下來,他是這么做工作的。還有一個事,因為我們是空軍部隊,通常的伙食很好,我們常常吃不完把饅頭扔掉。后來隊長把部隊集中起來,手上拿著饅頭,說這是我從垃圾桶里撿的,糧食不許浪費,不管是你們誰扔的,我把它吃掉。從那以后再也沒有人浪費糧食,這是我體會非常深的。還有剛才涉及到一個歷史事實,國民黨到底有沒有靠大洋刺激士兵,去年有一股美化國民黨的風潮,這是很不對的。我自己度過李宗仁的回憶錄,他指揮了臺兒莊戰役,就講到,戰事到了最后關頭,士兵已經不多了,他就說,我有十塊大洋,現在組織敢死隊,下來以后大家平分,這是確有其事,不是虛構的。最后一點,人民戰爭是以零對零,現在以色列正在黎巴嫩圍剿真主黨,真主黨不見得是受毛澤東思想的影響,但是有相通之處。為什么以色列以絕對的優勢打不垮真主黨?因為真主黨在當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各方面得到群眾的支持。所以我覺得人民戰爭沒有過時。
(聽眾鼓掌)
李老師:剛才講的例子確實是這樣。像你說的那個殘食桶里的饅頭的例子,不是一兩個,確確實實。要是在西點,那絕對不會發生這種事。在我們部隊,軍官這樣把饅頭吃下去,那絕對是教育一輩子的事。這是人民軍隊。所以我們軍隊管得那么嚴,但是官兵關系那么好。
聽眾四:老師您講得很有感染力。我聽說美國每隔一段時間時間就發動一場戰爭,這對維持他們軍隊的素質有好處。有一個問題我不知道當問不當問,我們國家的軍隊這么長時間處于和平,會不會滋生一些腐敗呢?
李老師:美軍對外發動戰爭,二戰以來有二百六十多次,打敗的也有,像朝鮮戰爭,和我們的兩次較量都沒勝,當然多數戰爭都占了便宜。它發動戰爭不是為了保持軍隊素質,是為了國家利益,當然也有這種好處。對于我們軍人來說,也有這個問題。但是自八十年代的邊境作戰以后,就再也沒有打過戰。而且從我們軍隊的性質來說我們不會為了鍛煉軍隊去打一戰,這是絕對不會的。現在的實際問題是我們怎么解決和平條件下的軍隊建設問題。就是怎么保持常備不懈,保持旺盛的斗志,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我們軍隊在這方面作了一些努力。鄧小平有一個觀點:什么是軍隊最大的考驗,就是和平環境下的考驗。一開始我沒理解,現在我非常理解,因為和平環境下軍隊沒法比較的目標,比如跑步,不能跑多少算多少。這方面我們部隊做了不少努力,但仍然是個沒法解決的難題。
主持人:好,非常感謝李老師,感謝大家,今天的活動就到此結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