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演講張文木:國家利益是最高利益
2004年08月01日 16:49 深圳新聞網
核心提示
“楊利偉先生的演講是講天上的事,我的演講是講地上的事。”7月31日下午2點30分,晶報第三屆名人演講周的第二場演講,張文木博士的一句風趣的開場白引得滿場觀眾大笑不已。
中國現代國際問題專家張文木博士以“中國崛起的戰略選擇”為題,分析了中國在市場經濟情況下,如何應對隨著經濟發展而來的新問題,如軍事力量和經濟發展不協調,國家統一和中國海權發展的問題。雖然張博士談的都是國家的大問題,而他總能結合生動的事例,讓人數爆滿的會場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
演講語錄
美國說中國人很勤勞、能干,中國為世界做了很大貢獻。但能干的人飯量也大。對國家而言,生產力強的國家對資源的需求也大。美國不反對中國發展,但他希望你中國最好在國內發展。
在統一的問題上,林肯是我們的老師,美國獨立戰爭以后英國仍然不甘心,試圖肢解美國,結果被美國人打回去了。挫敗了英國的企圖后,美國才獲得了崛起的歷史條件。
臺 上
資源,資源,戰爭根源
中國在不同的時期面臨不同的問題。今天中國崛起了,富裕了,新問題也來了。昨天中國人窮,人就容易得貧血、營養缺乏等病癥,今天中國人富了,高血脂,冠心病等也出來了。窮人不用防盜,人富了,門不鎖不行。今天中國面臨的是由富裕產生的新的國家風險。
別在書齋里喊人權
我們不能光在書齋里喊人權,長期的和平生活讓有些人有錯覺,以為未來世界不會發生戰爭。國家如果沒有力量,尤其是軍事力量,光有文化是不行的。羅馬原來是一個很小的國家,后來羅馬強大以后,為它服務的許多奴隸都是來自地中海國家中很有文化的學者。
文化在暴力面前是沒有用的。清朝的中國人比八國聯軍有文化,我們的宮女都會背唐詩,但是八國聯軍還是能把她們趕到河里淹死。文明只有在力量對等的情況下才起作用。聯合國的五個常任理事國有一票否決權,那是因為它們后面都有核武器。中國的歷史也有太多這樣的經歷。宋朝時,空講理學,結果被北方游牧民族趕到江南去了。有些學者說現在都文明了,不打仗了,伊拉克的虐囚事件不就是所謂“文明人”干的嗎?當沒有約束的時候,人和野獸沒有區別,文明是在力量對等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
世界打仗因為資源稀缺
一些人想不通為什么世界總是打仗,這是因為資源稀缺。資源的稀缺是當今世界的最基本矛盾。中世紀的時候,大家重視陸權,自然經濟條件下,土地資源的占有量及使用這種資源的人力即農業人口的總量是國家力量大小的反映。那時耕地是關乎人類生存的第一資源,地廣就人多,人多就兵多糧多,國家就強大,所以那時的地緣政治是講陸權。工業革命以后,西方的地緣政治觀點發生變化,地緣政治是由經濟的外部聯系產生的學問,它是和市場聯系在一起的。人們說市場不是靠自由貿易嗎?其實,自由貿易是資本主義的一個謊言,市場的開拓一開始就是血腥的。自由貿易只有在大國暴力規定下的格局中才能發揮作用。19世紀,英國開拓印度和中國市場,就是靠軍事暴力實現的。更早的時候,西班牙開拓拉丁美洲市場,那時是赤裸裸的掠奪,真是打你沒商量,大批印第安人變成了奴隸。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開拓市場都是暴力,軍人先行,商人跟著。
中國應關注世界地緣政治
直到計劃經濟時期,中國人對地緣政治還沒有更多的關注,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開始關注國際市場,因為中國經濟已與世界連為一體,中國的發展已日益與世界連為一體。所以我們必須關注世界,關注世界地緣政治。
二戰以后,隨著民族民主革命的興起,以前的殖民地國家紛紛變成主權國家,他們都發展出獨立的生產能力和國民經濟體系了。現在的矛盾是各國生產力發展,但資源因其消耗增大,使資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歷史經驗表明,資源稀缺到什么程度,大國的關系就會緊張到什么程度。近代的戰爭基本都是圍繞著資源引發的。美國注重海權,是因為海權能夠讓資源回流。國家民主是需要大量資源支撐的。美國在科索沃戰爭中,國內還在鬧萊溫斯基和克林頓的丑聞,這是因為他們有大量的資源供他們玩這種富人的“民主”。今天的中國農民則玩不起這種民主,他們所掌握的資源,只能買法律教材,而不夠打官司。
美國人希望中國人在國內發展
美國說中國人很勤勞、能干,中國為世界做了很大貢獻。但能干的人飯量也大。對國家而言,生產力強的國家對資源的需求也大。美國人不反對中國發展,但他希望你中國最好在國內發展,盡管你生產力變得強大了,你吞吐資源的能力變大了,但美國人只允許你在國內找吃的,這樣的話,中國發展起來了,但是國內資源也用光了。在當今中國,重要資源利用都到了極限,比如沙漠化,最近連北京都在限電,這些都是資源出現了問題。而美國將國內的資源留著不用,用世界的資源。在中國,生產力發展曲線上升的同時,國內資源消耗的曲線也在上升,這不是良性的經濟循環,是不可持續的發展。
中國的統一進程與中國的海權實現進程相一致,這決定統一臺灣是中國發展不可繞行的門檻。在統一的問題上,林肯是我們的老師,美國獨立戰爭以后英國仍然不甘心,試圖肢解美國,結果被美國人打回去了。挫敗了英國的企圖后,美國才獲得了崛起的歷史條件。在19世紀末,美國大力發展海權,迅速進入遠東地區。
臺 下
中國不稱霸是長期戰略
觀眾:您如何看待中日爭奪東海資源,外國對南海資源的侵占,我國有何對策和方法?
張文木:中日爭奪東海資源的問題是表面現象,其實質是亞太政治格局的問題。中日兩國在海上的一些小摩擦,證明日本與中國進入利益博弈。大國之間不容易直接發生戰爭,一般是通過間接的手段對對方的可接受的安全底線進行試探。我們要學會用間接的方式處理諸如此類的問題。毛澤東的許多外交智慧是我們要學習的,言必行,行必果,這樣才可以獲得別人的尊重。中國贏得朝鮮戰爭后,東南亞國家對我們的態度就熱情了許多。1962年,當時中國在西藏地區用兵有許多困難,但在對印作戰上,毛澤東善用險棋,一舉擊敗入境印軍。朝鮮戰爭和反擊印度后,西南至今無戰事。這些都是以斗爭求和平的外交范例。
觀眾:中國崛起以后如何處理和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
張文木:在國際關系里需要恩威并用。中國現在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但這需要有一個過程。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朋友關系,不能靠別人同情。有力量自主的人,也可能有朋友。
觀眾:中國是不是必須建立自己強大的國防,成為一個軍事大國?
張文木:需要建立強大的國防,這是毫無疑問的。現在的很多資源都是透支性浪費,例如有人叫你減肥,你就拼命吃減肥的食品,又有人叫你增加營養,你又吃好的。這些資源都是無效使用的。如果這些資源都用于補助軍隊建設,中國的國防事業就會有大發展。但是我們強調發展軍事并不是要稱霸。稱霸,是要透支國家資源的,長期透支資源的國家是不能持續發展因而是要衰亡的。因此,不稱霸應是中國長期遵循的國家戰略。
(來源:晶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