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發動改革30周年紀念日。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多數俄羅斯人認為,戈氏改革對國家來說弊大于利,它造成了人們失去信心,帶來混亂,最終成為國家的災難。2010年有53%的受訪者持這一立場,今年上升至55%。對這一最終導致蘇聯滅亡的改革,該中心主任費多洛夫表示,俄羅斯社會希望盡快忘掉它。
1985年4月23日,戈爾巴喬夫在蘇共中央全會上提出“加速社會經濟發展戰略”,標志著蘇聯改革的開始。蘇共中央要求“對計劃工作采取新的態度,積極采用經濟杠桿,為發揮勞動集體的主動性提供廣闊天地”。
在改革反而造成經濟停滯的情況下,戈氏提出應把政治體制改革放在首位的“新思維”。他推動民主化和公開性,降低蘇共在國家運行中的作用,鼓勵“全部權力歸蘇維埃”,最終導致國家混亂和失控。
如今30歲以下的俄羅斯人已對蘇聯沒什么印象,普通俄羅斯人對談論戈爾巴喬夫的興趣越來越低。在俄羅斯和全球思想界,人們對戈氏的評價是分裂的,但有一點比較一致:他是一位失敗的改革進程的控制者。無論他的改革初衷是什么,發動改革的必要性到底有多大,改革的最終結果都與發動那些改革時絕大多數蘇聯人的愿望南轅北轍。
中國是迄今為止研究戈氏改革最認真的國家之一,這是因為相比于世界其他國家,中國的情況與蘇聯的接近點相對較多。全球學界幾乎一致認定鄧小平的改革與戈氏改革是全人類成功和失敗改革最突出的兩個例子,盡管西方不少學者對中國的一些做法持保留意見。
中國互聯網上前幾年出現一些贊揚戈爾巴喬夫改革的聲音,并以俄羅斯當時的繁榮作為主要論據。油價下跌造成俄經濟困難,挺戈的人也變得不怎么吱聲了。
回顧上世紀80年代后期,蘇聯改革新概念迭出,所提愿景振奮人心。而中國改革顯得就事論事,沖擊力不足。蘇聯有“500天計劃”改革方案,而中國長期改革的目標也只是“小康”。當蘇聯人期待一步跨進西方式發達社會的時候,中國“慢騰騰”地提出改革要分三步走,繼續強調自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盡管未來回顧中國和蘇聯改革還會有更長的歷史鏡頭,但30年的不同變化已經足以影響兩國各自一兩代人的命運。就我們這一代人來說,結論的清晰度已經不容懷疑。
理想主義、低估改革的難度、過分重視西方的評價,這些都是戈氏留給世界的深刻教訓。改革是有風險和誤區的,綜合控制力與改革實現突破同等重要。要讓對改革的改革有機會發生,要讓人民長期保持對改革的信心,這些不僅要想到,還要做到。
蘇共領導力的削弱和瓦解是導致蘇聯改革陷入全面混亂的最大敗筆。對蘇聯國家根基造成沉重打擊的幾大事件,發動者都是蘇共高層官員。最早推動加盟共和國分離的基本都是蘇共在當地的最高領導者。蘇共當時的混亂和分裂令人難以置信。
全世界的現實告訴我們,大國成功改革是很不容易的,中國成功改革,或許至少有一部分是因為我們幸運。這個世界充滿不改革和“不會改革”的教訓,中國要想不成為后人的“新教訓”,任重而道遠。這當中,“蹄疾而步穩”將長期是一門關鍵性哲學。
最后我們想說,中國不斷研究戈氏改革、汲取其教訓,并對導致蘇聯解體的那些原因保持警惕十分必要。即使俄羅斯人逐漸淡忘它們,我們也不能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