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烏克蘭危機昭示戰爭新模式
烏克蘭危機發生后,外軍一些專家敏銳地意識到,傳統戰爭出現了與國內政治運動,或是所謂“顏色革命”加速融合的趨勢,呈現出一種新的戰爭模式。這種戰爭模式投入少、風險小、收益大,已成為主要國家對外用兵的重要選擇。
新型戰爭模式的總體特征是,戰爭一方首先通過非軍事手段在敵國推動一場內生性反政府或獨立運動,然后根據敵國內部形勢發展,秘密或公開對其使用武力,并以保護民主人權等名義,掩蓋自己的軍事行為,最終達成戰爭的政治目的。這種戰爭模式具體有三大特點:
一是參與力量多元分散。從平民百姓到學者政客,從非政府組織到政府機構,從犯罪分子、恐怖分子、極端組織到武裝匪徒和雇傭軍,從特種部隊到一般任務部隊,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國際的,無論是平時還是戰時,都有可能以某種方式參與其中,并發揮獨特作用。
二是非軍事力量使用比例上升。武裝斗爭正在從主要使用軍事力量,轉向綜合使用政治、外交、經濟、信息等非軍事力量,非軍事力量在戰爭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對戰爭的決定性作用越來越大,而軍事力量的運用則越來越少。據俄軍估計,這種戰爭中非軍事力量與軍事力量的使用比例達到4∶1。
三是戰爭升級難以覺察。這種戰爭往往發起于一些非常微小的國內事件,諸如游行示威、街頭政治等,隨之國內政治力量出現分化,繼而是內亂、沖突、內戰,最后有可能出現外部直接的武力干預。戰爭進程這種由內而外、不斷升級的特點,導致出現了三個問題:一是難以判斷是否發生了戰爭,因為戰爭一開始可能只表現為政治運動或“國內革命”;二是難以判斷戰爭的具體發起時間,戰爭與和平的傳統界線正在消失;三是難以及時有效地應對戰爭,隨著事件的升級,國家的國防和安全體系由于出現分化,能力逐漸下降甚至癱瘓瓦解。
我們通常把戰爭分為冷兵器戰爭、熱兵器戰爭、機械化戰爭、信息化戰爭等。這種分法主要是從技術角度出發。但戰爭本質上還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分析戰爭也應當從社會角度出發,考察戰爭的參與力量、實施手段和戰爭進程本身發生了何種變化,才能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戰爭,做好戰爭準備。對新型戰爭模式有必要認真研究,有力應對。
首先,充分認識研究新型戰爭模式的緊迫性。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最有利于達成政治目的的戰爭模式才是最好的戰爭模式。美國學者早在上世紀就提出了非正規戰和第四代戰爭理論,2002年又提出“復合戰爭”理論,2005年后又提出“混合戰爭”理論,并在利比亞戰爭、敘利亞內戰和烏克蘭危機中充分加以運用。俄軍自2013年開始研究這種戰爭模式,并在克里米亞沖突、應對烏克蘭局勢過程中進行了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確立大防務觀,加緊完善國防和安全保障體制。在新型戰爭中,戰爭發動者綜合運用方方面面的力量,針對敵國的種種弱點展開蜂群攻擊,逐漸對敵對政權形成難以逆轉的“勢”。應對這種挑戰,核心是要使各種敵對力量無法匯聚。做到這一點,僅僅依靠軍隊或是某個強力部門是不夠的,必須樹立“大國防”理念,把相關國家機構、社會組織甚至個人的力量聯合起來,及時平息每一種擾動的力量,切斷各種力量的聯系渠道,防止產生共振。俄羅斯適應這一要求,已經依托軍隊指揮體系,正式建立起了國家、地區和次地區三級防務指揮體系,統一領導和指揮國防、安全、軍工和經濟領域50多個軍地部門。
最后,更加重視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新型戰爭模式的邏輯起點,是對國家內部力量進行分化,形成可以與現政權對抗的政治軍事力量,而分化的基礎,就是不同力量的價值追求、政治路線和執政理念等有所不同,簡言之就是在意識形態領域出現分歧。美軍2013年在《戰略地面力量:贏得意志較量》白皮書中首次明確提出“人域”概念,強調要利用地面力量先期塑造有利的戰場環境,并把它作為未來沖突的核心戰略重點。應對這種危機,要求統籌各方力量,在內宣和外宣兩個戰場,在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網絡空間等全維信息領域,牢牢把握主動權和話語權,消融擊退敵對國的惡意炒作和信息侵略。
(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