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等環境問題日益引起重視,如何挽救地球的環境危機成為全球,尤其是西方國家的關注焦點。2014年12月,為期兩周的聯合國利馬氣候大會最終達成協議。協議明確規定,發達國家必須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應對氣候問題方面的財政援助。似乎,減排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形成了共識。但羅斯·克拉克(Ross Clark)在2014年12月15日英國《旁觀者》雜志刊文指出,對發展中國家提供減排的資金援助無非是另一種“外包”。
海地是長期援助摧毀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實際教訓。這與對災難的緊急援助恰恰相反。數十年來,由美國政府提供的大米進口總額補貼和出于善意的服裝類贈品漸漸地破壞了本該是該國最大的兩大行業:農業和紡織業。結果造就了一個吸毒的國家,并使其長期依賴外援。
現在,由于在利馬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大會達成的協議,未來將會產生更多的“海地”。為換取資金,支持西方政府“雄心勃勃的緩解和適應行為”的轉型,發展中國家首次原則上同意削減碳排放。
拋開專業術語,這只是闊佬名人們用以幫助他們自我感覺良好的另一個官方版碳抵消計劃。這些有錢人并不想犧牲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每次他們搭乘飛機時都會試圖通過購買一個第三世界國家農民的碳排放量來擺脫罪惡感。舉個例子,2005年在格倫伊格爾斯召開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的代表們就被給予了一個證書,以說明他們搭乘航班的碳排放量已被南非某小鎮的棚屋屋頂隔離計劃所抵消。
到目前為止,該項抵消計劃唯一起的作用是接受者們仍然生活在貧窮的狀態之中。他們如果在未來拆掉他們的棚屋,并建造更多使用實質性和高能耗材料的房屋,正像大多數西方人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那樣,那么這筆抵消也將丟失。
多虧了利馬會議,現在整個西方國家都將試圖通過給發展中國家提供綠色援助來抵消其碳排放量。似乎沒有人在乎這些援助將不可避免地削弱當地產業和可能的發展前景。畢竟,真正的目的是:西方國家希望發展中國家保留在原始狀態中,從而使西方在保留其生活方式的同時能限制全球的碳排放。
當西方政府試圖將碳減排目標強加給發展中國家時,他們應該記住一件事:在中國和馬來西亞等地許多快速增長的碳排放是以為西方市場生產半成品的名義而排出的。下面一組統計數據發人深省,值得人們在所有全球氣候談判前背誦下來。英國的部長們提到減少碳排放量時每每自鳴得意,原因是從1990年到2008年之間,英國的碳排放量下降了14%。然而,如果你在消費的基礎上計算碳排放——換句話說,如果你把在海外生產而被西方消費者購買的商品的碳排放量加上的話——英國的碳排放量在此期間增長了20%。這一證據是由公共利益研究中心計算得來,在2011年被提交給了能源和氣候變化特別委員會。
西方國家外包給發展中國家的不只是制造業,還包括他們的碳排放。
原載《旁觀者》 王賓 編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