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現行體制的歷史根源、現狀與前景分析
■ 環球財經副總編輯 張捷
4月14日至19日我隨團前往平壤,參加了朝鮮太陽節的慶祝活動,見證了朝鮮第三代領導人接班。威權政治最關鍵的敏感時點就是權力交接的時刻,朝鮮能夠在當下面臨全球如此壓力之下順利完成權力的世襲交接,對此我們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其根本原因和內在機理。
朝鮮體制穩固的秘密
解開朝鮮體制穩固之謎的鑰匙之一,是在朝鮮勞動黨的黨旗上。朝鮮勞動黨的黨旗不同于其他國家共產黨的黨旗,在鐮刀和錘頭之中,是一枝毛筆,這意味著在朝鮮體制下,不是讓知識分子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而是讓知識分子獨立出來成為主導力量,給知識分子足夠的權利和地位,由此現行體制得到了知識分子群體的擁戴。
朝鮮的有關陪同人員介紹說:金日成對于知識分子的重要性認識非常深刻,在1945年建國之初就對原來與日本人合作的知識分子進行了大赦,并且把知識分子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得到了廣大知識階層的擁戴。
在東方傳統社會,所謂民心,往往是由知識分子塑造的。而東方儒家社會,特別具有忠君思想,知識分子如若衷心擁護某一體制,是較為穩定持久的。
朝鮮官方對意識形態的表述是“主體思想”。以前朝鮮據說也搞過金日成思想和語錄,但是現在基本上都變成了主體思想的內容,這次閱兵游行,依筆者親見,并未見到馬恩列斯的畫像,也沒有出現馬列主義和金日成主義等等,都是以主體思想為主線,已經淡化了個人色彩。思想統一是非常重要的層面,不以個人命名,也給后人留下了較大的解釋和發展的空間。現在世界各種宗教教派的沖突絕大多數源于創立者逝世后的各種解釋爭論,所以朝鮮這樣突出主體思想的政治智慧無疑是高明的。
主體思想的主要內容就是一個國家要有主權,人是一切的主體,要有自主決定權,這樣的思想表述非常簡單,內容得到朝鮮人的普遍認同,可以說是朝鮮人民民族情緒下的“普世價值”。朝鮮人私下也說朝鮮是“民族主義集權政治”。
而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最新的朝鮮憲法,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即代表國家,因此,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的金永南自就任以來,一直被定義為國家的最高長官。
金日成家族
雖然朝鮮也宣傳他們的領袖出身于窮苦大眾,但是筆者到朝鮮后的深刻感受是,金家在朝鮮是有歷史傳承的。
在金日成故居萬景臺展出的物品中,一對裝飾精美、做工精良的箱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一般人家裝物品的箱子是很簡單的,中國鼎盛時期官宦人家的箱子也很少有如此高水平的物件流傳到今天,但這箱子居然還是成對的,實屬罕見。在故居邊上的影壁壁畫上,描述的是金日成爺爺送13歲的金日成跟隨家族長輩抗日的宣傳畫,畫面上金日成身著制服。后來又參觀普韋布洛號,講解員解說到:在1968年普韋布洛事件中,朝鮮將繳獲的美國間諜船普韋布洛號專門停靠在了金日成曾祖父1866年率部擊沉侵入大同江的美國艦艇的遺址上,以示紀念。
綜合上述信息可知,金日成祖上曾是朝鮮封建王朝的貴族,而金日成的叔父等均是從事抗日斗爭活動的,金家投身民族斗爭傳承了四代。
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朝鮮的前朝貴族集團應當是支持金日成的,朝鮮的抗日核心群體就是在日本統治下失去以往利益的貴族集團。這些人很多喪失了權力和財產,但是他們有朝鮮的知識、文化等傳承,是朝鮮知識分子的主要來源,理解這一層就不難理解當時金日成為什么要把筆桿子放到黨旗的中間起到主導作用——這些知識分子就是當年的前朝抵抗貴族們,大赦知識分子則使得這些人從前朝覆滅的歷史包袱中得到解放。
南北對抗:貴族與買辦的博弈
在這次朝鮮活動當中,筆者還看見了大量的“脫南者”從韓國過來,這些人到朝鮮參加這樣的活動回到韓國是要被判刑三年的。與為了西方優越的物質生活而逃往韓國的“脫北者”不同的是,這些“脫南者”很多是社會的知識精英,他們到朝鮮來的目的是為了民族主義的信仰。
民族自主的主體思想很有朝鮮民族的認同感。再深入想一下當年反抗日本殖民的人士大量是前朝的貴族和民族主義者,而韓國政府來自當年在中國的流亡政府,這些人沒有直接在朝鮮本土與日本抗戰,而金日成等是在朝中邊界一線頂著炮火抵抗日本人的,想一下一個真正有愛國主義熱血的人是直接到一線作戰,還是跑到數千公里之外的流亡政府那里?韓國的統治基礎是日據時代的日偽買辦集團,韓國當年的流亡政府回國以后根本沒有能力清算日偽殖民勢力而只能與之合作,韓國左翼總統盧武鉉幾年前搞了清算韓奸運動,最后也是不了了之,盧武鉉本人也莫名其妙地“被自殺”。
通過與這些“脫南者”的接觸,我認為朝鮮與韓國的博弈,其背后蘊含的實質是前朝貴族集團與日偽買辦集團的博弈。在朝鮮半島南北方的民族主義者看來,所謂的“大韓民國”只不過是沒有獨立主權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均受制于美國和日本的新殖民地。
誰統治朝鮮?
朝鮮體制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朝鮮社會存在一個較為穩定的統治階層。
朝鮮全國人口2400萬左右,軍隊規模約120萬人,軍人占總人口中的比例交高;而在軍隊當中軍官比例也非常高,尤其是高級軍官的比例。以前以為朝鮮人民軍的“大蓋帽”是他們通常的軍服,到朝鮮后才知道在朝鮮只有上校以上的軍官才可以帶“大蓋帽”,其他的都是直筒帽。而且我們一行基本上沒有看到士兵,給游人做安檢的都是高級尉官。
據了解,朝鮮大量的重要部門和研究機構等,在很多國家類似機構屬于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序列,而在朝鮮卻都是軍隊編制,都有軍銜;在朝鮮的大閱兵等活動場合,筆者看到的“大蓋帽”人數約數萬人,考慮到不可能所有的高級軍官都離開崗位來參加慶祝活動,粗略估算一下,朝鮮軍隊中有5%以上的人是上校以上的高級軍官,這些高級軍官的人數超過了總人口的1‰,這是很大的比例。而這些人是朝鮮領導階層核心。
實際上,朝鮮的高級軍官們和首都居民,已經形成了非常穩定的統治階層,對于現有制度他們是既得利益所得者,也是體制的堅決維護者。接待我們的兩位朝鮮翻譯兼職導游一個是朝鮮的“官二代”、另一個是“軍二代”,他們都是在中國留過學的北大畢業生,留學期間是與韓國學生居住在一起的。但從他們說話的神情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們對于朝鮮發自內心的熱愛和擁護。
朝鮮社會真相
據觀察,朝鮮的統治集團內部較為穩定團結,老百姓沒有內斗的混亂,朝鮮的鎮壓和監督是對外和對待叛國者的,“對內”和“對外”有根本性區別。考慮到美韓方面沒有與朝鮮簽署和平協議、解除戰爭狀態,因此朝鮮保持戰時的高壓狀態是容易被民眾理解和接受的。
此外,朝鮮社會整體貧富分化不特別嚴重,老百姓不患寡而患不均,因此并沒有明顯的仇富、仇官的心理。在朝鮮,住房是福利分配的,食品是配給的,醫療和教育是免費的,大學生的比例高達到28%以上,平壤有十幾所大學,大學的數量與人口比例而言較高,教師的待遇也較好,農村實行了村民上樓工程,把更多的土地騰出來種糧食,以盡力緩解糧食短缺的危機。
朝鮮將往何處去?
大家都在關心朝鮮是否會改革開放,而依據筆者的觀察,朝鮮未來的發展方向,更大的可能性不是開放成為市場經濟的國家,而是進一步演變成為一個民族公社國家。
朝鮮的公有化、國有化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有不同的歷史背景。蘇聯分享了前沙皇的君主、貴族和資產階級的資產,中國的情況也類似;但是朝鮮的國有化則是對于當年日本侵占朝鮮時期形成的日偽財產的一次總清算。在日本侵占朝鮮的幾十年,把原來屬于朝鮮人的財產基本掠奪干凈了,朝鮮的國有化實際上就是對于日本侵略的一個清算;即使不搞公有化、國有化,對于戰爭侵略者的財產很多國家也是采取剝奪的做法。就如對于日偽當年的在華財產,國民黨當局也是以沒收敵產的方式完成清算,而對于當年在我國東北的日本殖民者,國民黨政權也是沒收他們的財產的。
因此朝鮮的公有化、國有化的歷史負擔比其他國家輕,這些財產是沒有以前的所有人可以主張物歸原主的。實際上當年在中朝邊境地帶反抗日本占領的朝鮮游擊隊,其領導集團就是財產被侵略者奪占的朝鮮李朝舊貴族集團及其后代們,他們就是今天朝鮮的管理層,同時在歷史上也是朝鮮財富在法理上的合法擁有者。
朝鮮成為一個民族公社國家的可能性較大,其基本的社會存在模式將具有“政教合一”的特點,其東方味道的“宗教”,所謂“主體思想”,實際上就是中國傳統的忠君報國等,如果忠君成為信仰,其領導人世襲多代也能獲得國民擁立就不奇怪了,正如日本天皇家族的“萬世一系”。
即使是在東方的所謂民主國家,我們也可以看到印度的甘地家族、菲律賓的阿基諾家族等也是不斷地在民選當中被本國人們擁戴為領導人的;我們也要注意到英國的強盛與維多利亞女王的強勢有關,俄羅斯當年的強盛與彼德大帝和葉卡特琳娜女皇有關,日本則是天皇的強勢維新,就連美國在20世紀的崛起,也是在兩位羅斯福總統的強權和富蘭克林的連任四屆中完成的。
朝鮮人口規模2500萬左右,國家人口少、管理成本較低,小國與大國威權統治的成本和代價完全不同,國家管理成本層面決定的政權統治難度差異也完全不同。
結論
綜上所述,朝鮮體制有知識階層的支持,有統一穩定并得到社會共識的思想,有穩定的領導層和體制維護者,因此這個國家能夠維持現有的統治制度就不奇怪了。
現在的朝鮮,更準確地說是一個集權的民族公社國家。這個國家的政治穩定比外界想象的要堅強得多,不是那么容易被妖魔化和顛覆的,因為一個集權的民族主義國家在其民族凝聚力高漲的時候,是穩定、不容易解體的,這與蘇聯作為多民族國家的崩潰完全不同。
朝鮮在經歷蘇聯解體、全國極度饑荒的兩次大沖擊后,還順利完成了兩次權力交接,對其背后的原因國人要從歷史智慧的高度進行認識。
朝鮮在完成了世襲權力交接以后,政策和權力的延續性會比幾年就更迭一次的民主社會穩定得多;以金正恩的年齡和預期壽命,這可能是數十年的穩定,中國需要做好與朝鮮現政權長期睦鄰合作的計劃。對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而言,任何試圖將朝鮮“歸順”的舉動都可能引發其逆反式的反彈,其高漲的、具有凝聚力的民族主義情緒值得深思和考量。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