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局勢與對策
軍事打擊的可能性。
美國以反對伊朗發展核武為理由,這與以前美國軍事占領伊拉克,推翻利比亞所提出的理由類似,當時兩個國家為了表明沒有發展核武器,都敞開了國門,讓西方檢查,讓西方通過檢查了解了虛實,從而方便了西方的侵略。與此相反,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鮮光明正大地發展了核武器,美國和西方反而沒有干涉。這說明所謂反對伊朗發展核武器只是個幌子,一般認為,真正的原因,是美國和西方要控制伊朗石油,從而控制世界。
也有人認為美伊不會開戰,其理由是,伊朗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美國開戰,將陷入泥潭,得不償失。例如,伊朗導彈將摧毀美國的航母,使美國遭受巨大損失。問題是,美國的目的不是軍事占領伊朗,而是控制或者摧毀伊朗的石油生產能力,發動軍事襲擊,完全能夠達到目的。 如果美國不發動戰爭,也能達到目的,才會避免戰爭。
過去幾年里,美國和西方一直在努力通過政治和經濟手段,搞垮和控制伊朗。政治上,發動阿拉伯世界顏色革命,推動伊朗境內的政治混亂,但是難以如愿。經濟上,美國這些年來推動對伊朗全面制裁乃至石油禁運,最終目的是削弱伊朗,以便為未來可能進行的軍事打擊做好鋪墊。
美國一直在減少從中東的石油進口量。目前美國石油進口一半以上來自西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中美洲,以及美屬加勒比),22%來自非洲,從海灣地區進口石油比重不過17%,遠低于中國、日本、韓國、印度和歐盟國家。另據報道,由于美國大力開發國內石油資源和頁巖氣等非傳統能源,2011年前9個月,美國石油出口超過進口,事實上成為石油產品凈出口國。
歐盟外長會議1月23日正式做出對伊朗實施石油禁運的表決后,歐盟領導人1月30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的非正式會議上,一致批準了這項對伊朗實施制裁的決定。由于伊朗威脅中斷波斯灣航路,歐美將禁運實施時間定在6月和7月,以留出時間解決石油替代。目前美國的主要盟友,英國和法國已經基本停止從伊朗進口石油了。進口較多的是意大利,西班牙,希臘等國。其他美國的盟友,包括日本韓國,土耳其等國家,在伊朗戰和問題上,并無多少發言權。
還有一種推動戰爭的因素是以色列,以色列不斷放出要先發制人轟炸伊朗核目標的“狠話”。 美國是否會支持以色列對伊朗動武?如果沒有美國同意,以色列又是否會單獨對伊動武?伊朗有很強的反擊能力,伊朗流星-3導彈,有1500公里左右的有效射程,可以對以色列和美國中東駐軍構成有效威脅,具備了初步的威懾能力,這也增加了美國和以色列選擇戰爭的代價。
至于伊朗方面,石油封鎖會造成其財政預算減少150-200億美元,這應該是無關痛癢的,由于伊朗議會選舉和2013年總統大選的臨近以及西方國家積極扶持其國內的反對派,西方國家也許會將希望放在伊朗國內很有可能發生的騷亂。
西方控制伊朗,進而更進一步控制世界石油市場,其目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當前世界石油價格主要由西方控制,通過石油價格波動獲利,已經是西方金融大鱷熟練掌握的手段。無論是否控制伊朗石油,都不會影響西方對石油和石油價格的控制。
近年來,美洲國家全面左轉,委內瑞拉查韋斯總統將石油開采收歸國有,脫離美國控制,其他美洲國家紛紛效仿,使號稱美國后院的美洲起火,美國到是篤定得很。與此相反,歐美在中東和非洲的一系列活動,其矛頭所指,是十分清楚的。
1、推翻利比亞卡扎菲政權,其結果是中國撤走3萬多人,中利兩國間的大規模經濟合作,我們替利比亞搞建設,利比亞提供石油的合作,已經成了泡影。
2、分裂蘇丹,使我國在蘇丹南部幫助開采的油田落入西方控制的政權,最近-2012年2月22日 – 南蘇丹驅逐了中國-馬來西亞石油集團佩特拉達國際集團的中方負責人劉英才(音)。南蘇丹此前曾指責中國公司協助蘇丹喀土穆政府“偷竊”南蘇丹石油。
3、馬爾代夫發生了政權更迭,但是下臺總統,居然不知道是誰逼迫自己下臺的;此前,有消息稱,中國想要在馬爾代夫建立軍艦補給的港口之后才發生的。
4、美國和東盟等一些國家和日本等盟友在泰國菲律賓越南等地舉行了多次軍事演習,包括金色眼鏡蛇等有史以來最大的軍事演習;
5、美國最新軍事戰略將矛頭對準了中國,強調美國的陸軍、海軍和空軍必須整合資源,以挫敗像中國和伊朗這樣的國家阻止美國進入南中國海、波斯灣以及其他戰略地區的努力。
6、美國總統奧巴馬去年曾公開對記者說, “如果10多億中國人口也過上與美國和澳大利亞同樣的生活,那將是人類的悲劇和災難,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將陷入非常悲慘的境地。” 美帝追求獨霸全球的目的之一,就是確保美國人的生活水平,這個保證的前提就是遏制中國的發展,確保資源供應美國,而不是跑到比美國人口多得多的中國人手上。這也決定了美帝必然將中國當成它的主要敵人。
我國目前消費的石油,55%來自進口,每年進口超過2億噸,從中東進口石油占一半以上。歐美對付中國的手段之一就是搞亂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是波斯灣的海上交通要道,包括伊拉克、科威特、卡塔爾、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在內的多個國家的石油輸出都要經過這條水道,因此可能參與沖突的各方都在密切關注著它。根據美國能源部的統計,2011年霍爾木茲海峽的石油運輸總量占世界總量的 20%。
石油禁運計劃的部分后果將導致西方面臨石油供應問題,西方采取的措施是興建橫跨沙特阿拉伯-巴林-阿曼-也門-卡塔爾-伊拉克的輸油管道,作為到達阿拉伯,紅海和地中海海岸的替代路線。一些這樣的項目,例如哈山-富查伊拉管道,目前已經處于籌建過程中。(來源:加拿大《全球研究》 http://globalresearch.ca/index.php?context=va&aid=28929 發表日期:2012年1月29日)
伊朗局勢的發展,使中國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附和西方,減少從伊朗進口石油,將使中國的石油進口來源日益控制在西方控制的國家,加速伊朗的困境;另一方面,保持現有從伊朗的石油進口量,甚至增加來自伊朗的石油,這將有助于幫助伊朗抵御西方的石油禁運,又將面臨西方入侵伊朗帶來的石油供應問題。
中國必須正面應對西方的挑戰,包括軍事方面的挑戰。必須在軍事上支持伊朗反抗西方的侵略,才能有效維護自己的利益。在蘇丹,在利比亞的退讓,不僅使我國的利益受到損害,而且讓西方嘗到了武力侵犯小國,打擊中國的甜頭。繼續在伊朗退讓,將使中國失去最后一個戰略伙伴,陷入孤立對付西方圍堵的境地。
正面應對西方的挑戰,是中國必須翻過的一道坎。毫無疑問,它將引發中國經濟的一場巨變。當前的經濟,依賴西方市場,是出口商品換西方貨幣,由于西方不事生產,其貨幣的購買力是靠中國的商品支撐的,實質是給西方免費奉送商品的經濟,我們一半以上商品都出口到國外。我們必須轉變經濟發展路線,轉變到內需市場上來。如果我們減少對西方的出口,也將減少石油消耗,從而抵消伊朗石油減少帶來的問題。
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堅持獨立自主原則,是事關我國前途和命運的關鍵。依賴西方市場,讓西方控制經濟命脈,中國必將被西方肢解,使中華民族陷入亡國滅種的境地。
我們也完全有能力擺脫西方控制,發展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建國前30年,我們的工業生產還很弱小,我們都能堅持獨立自主的經濟路線,將我國建成具有獨立工業體系的國家。今天,我們的主要工業產品生產量已經占世界一半左右,即使從頭做起,其條件也遠遠超過60年前,我們沒有理由不轉變我們的發展方式,再不轉變發展方式,繼續依靠西方市場,向西方出口商品和物質財富,使中國的資源不斷減少,一些資源已經走向枯竭,例如,我國煤炭價格上漲到每噸800元,而美國的煤炭價格僅20美元。這是吃子孫飯,消耗子孫的資源,是對中華民族的極大犯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