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沖突成最大緊張來源
美國曾經是在社會方面頗為樂觀的國家。僅在幾年以前,一些調查結果還顯示,30%的美國人認為自己屬于10%的最富階層。今天,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調查結果,69%的美國人認為,階級之間的沖突是社會中最大的緊張來源,遠甚于種族之間的沖突或移民與美國人之間的沖突。這一比例比2009年高出了19 個百分點,而且主要是中等收入人群。紹羅什在接受美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指出,階級斗爭即將來到美國。但在很多情況下,階級沖突與貧富沖突被混淆了。
因為緊張關系是存在于富人和窮人之間的,確切地說,是最富的人和最窮的人之間。“占領華爾街”和其他城市運動是99%的人與1%最富的人之間的對抗。美國的不平等現象在加劇,《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指出,美國的社會流動性在減弱,從而削弱了“機會社會”的思想。
斯洛文尼亞哲學家、馬克思主義者斯拉沃伊·日熱克曾發表文章談到此類抗議活動。他說:“這些不是無產階級的抗議。而是抗議可能變成無產階級的威脅?!彼赋觯骸艾F在能夠在一個穩定的崗位上被剝削已經成為一種特權。當擁有一個長期的工作本身是一項特權的話,誰還敢去罷工呢?”
日熱克談到了“新資產階級”的涌現,他們已經不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而是拿工資的管理者。他說:“傳統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正在消失,涌現了一批工薪勞動者,他們是根據自己的才能可以賺得更多的管理者。”他指出,這些新資產階級包括各種各樣的專家,如管理人員和醫生、律師、記者、知識分子和藝術家。他認為,沒有資產階級的經理資本主義這一中國模式是替代模式。
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斯彭斯在美國《外交》雜志上發表文章指出,直到10年前,全球化對西方社會的影響還是好的。發達社會的中產階層和勞動者都從中受益,雖然工資沒有增加,但能夠獲得更便宜的商品。但隨著新興經濟體獲得增長,工業化社會的活動遷往新興經濟體,不僅影響到勞動者階層的就業和工資收入,也影響了相當一部分中產階層,他們現在感覺自己是全球化和新技術的失敗者。
不平等現象遍及歐美社會
近年來不平等現象的加劇并不是美國獨有的現象,而是幾乎所有歐洲社會都存在的,失業增加和全球化帶來的日益強烈的不安全感起到了推動作用。今天,不僅是所謂的勞動者階層,美國和歐洲的中產階層也感到自己成了全球化最后階段、危機和新技術的失敗者。
后工業時代已經越來越不平等了。實際上,美國的不平等現象達到了幾十年來的最高水平。美國保守派社會學家查爾斯·默里在其最新著作中指出,美國50年前就存在貧富差距,但并不像現在這么嚴重,也不會帶來如此迥異的行為方式。在默里看來,“階級”這個詞并不能真正有助于理解這種深刻的分裂。默里指出,美國社會已經分為上層和下層兩個部落,在收入和社會行為上有著巨大的差異。
也有人強調了大西洋兩岸中產階級面臨的危機。以法國為例,社會學家卡米耶·珀尼在2009年出版的一部著作中對“失去階級意識”的現象發出了警告。這種現象是對社會地位下降的一種恐懼。隨著危機的加劇,它不僅影響到了“感覺無法抵抗地在走下坡路”的大眾階層,也影響到了“不穩定和沒落”的中產階層。失去階級意識會引發挫敗感,并產生政治影響。珀尼指出,失去階級意識者傾向于支持專制和重建傳統和民族價值觀。面對堅持繼續實行已經不奏效的財富和機會重新分配進程的左派趨勢,會產生社會的右傾化。顯然,在法國,投給讓- 瑪麗·勒龐領導的國民陣線的選票大部分來自于傳統意義上的工人階級。
近年來,隨著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國的崛起,全球化首次不僅影響到低收入階層的工資,還影響到發達經濟體中產階層的就業和收入,并造成政治上的影響。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在美國《外交》雜志上撰文,對自由民主主義能否在中產階層沒落的情況下存活下來提出了疑問。他說:“全球化資本主義現在的形式正在摧毀中產階層的社會基礎,而它也是自由民主主義的基礎。”他指出,實際上也不存在一個可替代的意識形態選擇,因為唯一的競爭模式是中國模式,但它并不利于向亞洲以外地區輸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清遠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