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在看待美國時,都把它看作是非常世俗化的國家。
所謂的世俗化,是指國家在政治、經濟社會以及人們心理上已經擺脫了宗教影響或束縛的狀態,主要表現為:
1.政
2.公民的絕對的信仰自由。政府不得干預公民的信仰自由。
3.社會生活不受宗教的清規戒律的束縛。比如人們生活追求奢侈豪華、追逐物質利益等等。
從表面上看起來,美國的國家和社會確實有以上的特征。
在法律和社會制度上,美國是個政教分離的國家,而且從立國以來就是如此。美國憲法禁止政府設定某種宗教為國教,禁止政府干涉或參與宗教活動。國家公務員無論有怎樣的狂熱的宗教信仰,都不能以公職身份參加宗教活動;公務員的宗教活動只能以私人身份,并且是在公務時間之外。這體現著政教分離的原則。
在美國,無論你是天主教徒、還是基督教徒、佛教徒或者伊斯蘭教徒或某種新興宗教的信仰者等等,國家都保護你不受任何來自政府或者民間的宗教迫害。這體現著信仰自由的原則。
美國每年都會有各種不同的帶有明顯邪教性質的宗教出現,一些在本國受到取締的邪教往往最后跑到美國去尋求庇護和發展,這是因為宗教自由是美國憲法規定的公民最基本的權利,而美國國家與社會普遍尊重這種權利的緣故。美國對一些邪教的鎮壓,理由也只能是他們違背了具體的世俗的法律,如果不構成違法,即便是其有許多違背公德或主流意識形態的行為,政府只有聽之任之,奈何不得。
美國人狂熱地追求財富,追求舒適豪華的物質生活,也讓人們認為美國是一個非常世俗化的國家。美國主流人群追求生活的舒適和豪奢,生活的富裕也讓別國百姓羨慕向往。中產階級的富裕的生活一直引導世界工業化國家的消費潮流,并不斷地將消費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美國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可以與過去皇室貴族的氣派相比擬。一般注重意識形態的國家或宗教性國家都鄙視物質享受,或者將追求物質當作是罪惡。社會主義初期的蘇聯與中國的共產黨人,以及現在伊斯蘭世界的宗教領袖們都將追求物質享受當作是惡行,早期的歐洲清教徒的行為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禁欲主義,天主教徒則將禁欲刻苦修行甚至對自身的摧殘當作通向天國的必由之路。美國人的物欲主義態度似乎與這些宗教精神相悖,只有世俗化到拜金主義盛行的國家才會出現與美國相類似的物質主義態度。
政教分離、信仰自由、以及生活的奢侈和對物質的追求等等,使得一般人們都認為:美國是一個極端世俗化的社會,美國文化的主流是世俗主義、現世享樂主義,真正的宗教信仰在美國已經衰落。但其實,這種看法是一種誤解,被美國的表面現象所迷惑,沒有看到美國的社會和國家的實質。實際上,美國是一個非常宗教化的國家,基督新教在國家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國民心理上起著主導作用。
依據美國蓋洛普的調查,在美國,有95%的人“信仰上帝”,其中,86%為基督徒,基督教徒中,60%的人為新教徒,28%的人為天主教徒,10%為東正教。其余信仰猶太教或伊斯蘭教。成年人中,70%的人從屬某個教堂。這幾個反映國民信教程度的數據,美國在全世界主要國家居最高。其中可以看出,基督教占絕對的優勢,其主體又為新教。
據美聯社調查,美國人花在宗教上的時間和金錢,遠比化在體育娛樂上的時間和金錢要多得多。例如,1990年,美國人觀看各種體育比賽的人數3.88億人次,而出席宗教活動的人數則為52億人次,比看比賽的總人次多出13倍;1992年捐給宗教事業的資金總額為567億美元,而棒球、橄欖球、籃球三大聯賽的總收入只為40億美元,兩者相差14倍。同樣,在參加社會組織方面,據美國學者伍斯諾(Robert Wuthnow)的調查,在上個世紀末,有2/3的美國人從屬于某個宗教組織,而只有1/5的人從屬于工會或商會。
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貨幣上至今印有“我們堅信上帝”的字樣,美國的“愛國誓詞”也說:“我宣誓效忠美利堅合眾國的旗幟以及它所代表的共和國,一個國家,歸上帝主宰”。在美國的總統就職儀式上,新任美國總統也必須手按《圣經》,向《圣經》宣誓。這些做法,就筆者所知,在世俗化成為主流的今天的其它國家已經很少見,這反映著美國人的強烈的宗教情緒。
美國自建國以來,在國家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中起主導作用的一直是所謂的“WASP”人群,他們在今天也被認為是美國社會的主流群體,體現著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所謂的“WASP”人群,也就是既具有白種“盎格魯薩克遜人”血統,又是“新教徒”的人群。在這里,清教徒信仰或路德宗信仰是其主要特征之一。許多華人在美國生活數輩,經濟上也頗為成功,但也經常有種邊緣人的感覺,感覺沒有融入其主流人群和文化,其原因,就是美國的主流仍然由“WASP”在把持著。
美國自建國以來,絕大多數總統都是基督教徒。美國在歷史上留下重要業績的總統幾乎都以虔誠的基督教信仰而著稱,其中,有些總統因基督教信仰而給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美國第一任總統國父華盛頓在總統就職典禮上,親吻《圣經》,手按《圣經》宣誓,并且在正式誓詞之外,另外說了一句“我宣誓,我祈求上帝的保佑”。以后歷屆總統都向《圣經》宣誓,并在就職演說中祈求上帝的保佑。在獨立戰爭期間,華盛頓命令所有軍官把向士兵宣讀禱告文作為一天的開始,并于1776年7月開始自己的部隊配備隨軍牧師。自此以后直到今天,美國軍隊一直保持著士兵作戰前禱告并在軍隊中配備牧師的習慣。
那么,為什么美國這個國家在現代仍然保持著這么強烈的宗教性?為什么美國這個國家每當出現世俗化浪潮時就有強烈的回心力量將其拉回宗教的軌道來?
其原因在于,美國這個國家根本就不是一個自然形成的國家,而是由一些因為宗教原因而遷移北美大陸的新教徒所創建的宗教國家,這些新教徒建國的目的是在新大陸實踐新教理想,在新大陸實現新教的宗教目標。
因此,美國一開始就是一個建立在新教徒意識形態之上,為新教意識形態所驅動,為實現新教徒意識形態目標的國家,新教的價值觀是這個國家產生的動力,也是這個國家以后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主導力量。
追溯歷史,我們會看到,美洲殖民地的形成和建設,以及美國的立國和建國,都源于基督新教特別是清教徒思想的影響。
在英屬法屬殖民地時代,前來美洲大陸定居的,主要是來自歐洲大陸的移民。一般國內的教科書,都把他們當作是在歐洲大陸失去土地或坐奸犯科而被流放到美洲的貧下層居民,說他們在歐洲是罪犯或貧民,到美洲大陸是為了在新殖民地尋求土地、尋求生計,或者是不得已而為之。實際上不然,當初到美洲大陸尋找新生活的人,許多是有著宗教目標的基督教新教教徒,其中主要成分是與英國國教圣公會產生沖突的英國卡爾文宗的清教徒。在這些人中間,很多人在歐洲大陸擁有豐厚的財產或較高的社會地位,他們遷移美洲,或者是為了擺脫歐洲天主教勢力的壓迫或來自英國圣教公會的迫害,或者是受分離主義態度驅使而要在新大陸建立一個新教統治的新天地。
人們所熟悉的最先到達美洲的“五月花號”船上的移民,就是一些有著被通緝的背景的英國清教徒。這些人的主體是英國斯庫盧比地區的清教徒農民,領袖是當地的大富豪布魯斯特及牧師羅賓遜以及他們的學生布賴特福特等人,布賴福特后來做了普利茅斯殖民地的總督。這些人當初在英國的時候,因為在家鄉斯庫魯比地區舉行新教教徒的非法聚會,被政府及國教的特務檢舉,而面臨入獄危險。于是他們從波士頓港出發逃往新教國家荷蘭,希望在那里避難,并且能維持他們的信仰生活。但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及萊登城,出身農民的他們不能適應那里的城市生活,與當地的新教徒發生了沖突,加之荷蘭與西班牙簽訂的十三年和平條約即將期滿,天主教大國西班牙的威脅日益迫近,于是,這些人又籌措資金,逃亡美洲大陸。他們于1620年末到達北美,然后在北美法吉尼亞地區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成為美洲的“開發之父”。
宗教分離主義也是美洲新大陸移民的一個來源。分離主義一直是宗教史上的一個傳統現象,當某種宗教派別不容于當地的風土文化或其主體宗教時,這種宗派往往就會產生分離主義傾向,即離開其所處風土文化或主體宗教,而另辟生活之地,或者是自立宗派?;浇桃约蔼q太教和伊斯蘭教的“信仰之父”亞伯拉罕就是分離主義的先驅,當初他生活的地區中東城市烏爾盛行拜物教以及多神教,為擺脫拜物教和多神崇拜的影響,在年逾古稀的時候,亞伯拉罕舍棄了居住數代的家鄉烏爾以及安逸舒適的生活,帶領族人踏上了遷移跋涉之旅,走向上帝賜予的“流著奶與蜜的”應許之地迦南。當年遷居美洲新大陸的基督新教的教徒,有許多人也是抱著這種分離主義態度而離開了世居的歐洲的,他們來到北美,抱著在那里建立一個完全脫離天主教影響的實踐新教信仰新天新地的夢想。對于他們來說,新大陸就如同亞伯拉罕當年遷居的中東迦南地區一樣,是上帝應許的“流著奶與蜜”的地方,是實踐真正信仰也就是基督新教的地方,在那里,他們將擺脫舊大陸歐洲的天主教勢力的影響,建立起能夠真正實現神的旨意為神所喜悅的新天地。
美國獨立戰爭的發生,也是因為早期移民北美的多數人都是新教教徒,而主要殖民地多是清教教徒的緣故。
清教徒是信仰新教中卡爾文主義的英國教徒,之所以被稱為清教徒,因為這些人主張清除英國國教中的天主教因素和影響,凈化英國國教,建立純正的新教教會。英文中的清教徒、清教主義就含有清純、凈化的意思。稍微熟悉宗教史的人都知道,英國國教圣公會雖然號稱信仰新教,但其因來路曖昧,所以帶有很深的天主教痕跡和影響,基本上可以說仍然是天主教體系。當初宣布英國國教改為新教的,是國王亨利八世。亨利八世宣布改宗,并不是因為信仰新教,而是為了擺脫禁止他離婚的天主教會的束縛。該國王因為想廢除生不下男孩的王后,想離婚另娶,但被反對離婚的天主教教會所禁止,因此,一怒之下,宣布國教改為新教,新教則同意了他的另娶計劃。這樣改宗的英國的國教會雖然號稱新教,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天主教的信仰和習俗,這些天主教的信仰和習俗一直是國教會內部真正的信教徒的不滿和改革對象,新教徒因此發起了改革教會的運動,他們將自己的改革運動稱為凈化國教的運動。
但這個運動一開始就遭到了掌握著政權與教權的政府和國教教會的鎮壓和迫害,在鎮壓和迫害當中,大量的清教徒逃到了真正的新教國家荷蘭,前面講的最先到達美洲的“五月花號的”的人群就是在此背景下逃出的清教徒。留在英國本土的一部分清教徒則與教權和政權繼續做著周旋與斗爭,最后,在各種政治經濟因素促發下,發生了英國的著名的清教徒革命,清教徒掌握了政權,建立了共和制政體。在清教徒領袖克倫威爾死后,?;庶h復辟,英國恢復了舊體制。
由逃亡的清教徒們建立的美洲殖民地,在宗教上,一直與英國本土的宗教處于對立狀態。
美洲大陸的宗教主流為清教徒和路得宗,英國的國教則為天主教與新教的混合體圣公會安力甘宗。安力甘宗作為英國國教就如前面所說一直是清教徒改革的對象。在美國獨立戰爭及18世紀二十年代,英國本土和美洲殖民地發生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宗教“偉大復興”運動,這場運動,表現在英國,是衛理循道宗教派的產生,雖然此教派也反對安力甘主義,力圖改革英國國教,但與清教教義很多地方截然對立,沒形成多大勢力,英國仍然被國教控制。這場運動表現在美國,則是新教教義的普及和強化運動,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新教教義在新大陸被強化的運動,這場運動最后導致了新教公理宗、長老會、浸信會的進一步振興,清教徒也被這些教派吸收,從而與英國國教徹底在思想上脫離了關系,并形成了進一步對立。
宗教“偉大復興”運動進一步促進了美洲殖民地人群的主體意識,進一步加強了殖民地與英國本土的在宗教上和政治上的離心力,為獨立戰爭做了思想和意識形態的準備。
研究美國歷史的專家都承認,美洲新大陸與英國本土上的宗教對立,以及發生在獨立戰爭前夕的宗教大復興運動,實際上是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比如,美國第二屆總統約翰・亞當斯就認為宗教大復興運動為美國獨立戰爭播下了思想的種子。美國學者桑多斯(Sandoz)在《法的政府》一書中說,“獨立宣言所表達的美國精神,發端于十八世紀三十年代的宗教大覺醒運動。”馬斯登(George Marsden)說:“十八世紀的宗教偉大復興運動為清教和民主革命之間提供了橋梁?!?
由于“即使以血淋淋的末日般的戰斗為代價”,基督徒也要廢除奴隸制度,所以南北戰爭就不可避免。南北戰爭開始之后,眾多的基督徒投入了戰爭。據美國的歷史學家講,基督徒們把戰爭看成了一場捍衛基督精神的戰爭。約翰・布朗是一位在現代中國也為許多人所知的南北戰爭時的美國的英雄,他在戰爭期間因為挑動奴隸造反和武裝解救奴隸而被處死,被處決前,他說上帝給他的使命就是讓他消滅南方的奴隸制。馬斯登說:“當南北戰爭進行的最激烈的時候,北方人往往將聯邦軍隊的前進等同于基督王國的前進”。
南北戰爭結束后,關于北方的勝利,林肯說:“加理森的邏輯和道德力量,以及國家和軍隊中的反對奴隸制的人民成就了這一切”。加理森是指靠基督教說教來鼓吹廢奴主義并產生很大影響的新教浸信會教友威廉加理森。加里森當時鼓吹,為了廢除奴隸制這一罪惡,讓聯邦毀一千次也在所不惜。
基督徒們對奴隸制的厭惡,來源于對基督教精神的執著。一個可以容忍虐待他人的制度,一個完全地剝奪了他人自由的制度,在基督徒們看來,也就是罪的制度,它與基督教的“愛人”的精神相違背。正是這個基督教的愛人的說教,驅使美國人廢除了奴隸制。以后,這個說教讓美國確立了保護幼兒不受虐待的家庭立法,并讓美國不停地對其他的社會制度予以苛病。
美國沒有接受社會主義,也是因為基督教的緣故。
美國建國時期,歐洲正處于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運動的初期發展階段,以后隨著美國的發展,歐洲的社會主義也蓬勃發展。但是,美國作為從歐洲文明中脫體的國家,深受歐洲政治文化影響,卻從來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社會主義運動,也沒有產生過有勢力的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政黨,并且成了反社會主義反共產主義的先鋒。這是為什么?學者們一直研究這個問題。德國著名學者松巴特做出了自己的解釋。他在《美國為什么沒有社會主義》一書中說,美國的勞動者的生存條件比歐洲勞動者的生存條件要好得多,是美國沒有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因,社會物質生活豐富是美國得以抵擋社會主義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但這是一個錯誤的考察。我們從杰克・倫敦的小說中可以看到,美國自建國以來一直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勞動者的生活也很苦,勞動條件也很差,勞動者的權力得不到保障,在杰克・倫敦的筆下,許多工人包括童工因為苛刻的勞動條件而累死累瘋。同時,那個時代美國社會的貧富懸殊也很大,富者沿襲了歐洲的貴族生活方式,窮者則可能溫飽不保。大家所熟悉的美國的杰出作家愛倫・坡,其實就是窮死的。他的妻子得了肺病,不僅沒錢治,就連保暖也做不到,家里沒有充足的被子用,造成了妻子的肺病的惡化,結果他妻子很年輕就去世。他做詩,說上帝嫉妒他倆的愛情,所以把他妻子帶走了,讀起來催人淚下。愛倫・坡以后自己僅靠稿費無以生存,來城市謀生,因為太窮的緣故,有一天在貪喝了競選人提供的免費酒后,凍死在街頭。愛倫・坡的生活是美國窮人生活的一個縮影,除此之外,斯坦貝克等作家也描寫了美國勞動者的悲慘境遇。
美國的勞動者的生活境遇,說明美國有著社會主義出現的客觀物質條件。所以,很難說是美國人的生活的富裕使得美國沒產生社會主義。
美國沒有社會主義,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基督教勢力強大,基督教思想深入人心的緣故。社會主義的世俗化理論以及其中的唯物論和無神論,對基督徒來說,是違背基督教義的,沒有精神上的吸引力,尤其是涉及無神論時,往往被認為來自撒旦的誘惑。共產主義的理想在基督教徒看來是不可能實現,基督徒相信,人生而有罪,并且罪孽深重,靠這樣的罪性深重的人來建立共產主義這樣的天國是不可能的,這樣的國只有在神的主導下建立,人是建立不起來這樣的理想國的。
因此,基督教信徒很容易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產生抵制。
美國的一部電影比較形象地說明了美國社會為什么沒有產生社會主義的原因,說明了基督教思想深入人心的特點。這部電影,中文名稱叫《空谷芳草》,主人公由派克主演。電影的故事梗概是:一位貧窮家庭的姑娘,剛神學院畢業,沒有工作,迫于生計,來到自己父兄勞動的工廠老板家里作保姆,父親堅決反對,因為父親在勞動時受傷致殘,因此仇恨工廠主一家,認為自己的姑娘不能去伺候他們。但是,姑娘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姑娘受基督教倫理的影響,認為人不能仇恨別人,給工廠主作保姆也是上帝給予的工作,也應該做好,伺候好主人是自己的本分,于是姑娘仍然堅持在工廠主家作保姆工作,并且盡心盡力地去做。后來,姑娘的父親因為怨嘆自己的命運因此也不信上帝,參加了砸工廠的運動,在與工廠主的沖突中開槍打死了工廠主,自己也被打死,而姑娘則因為善良的心腸和周到的服務以及處世的智慧,獲得了工廠主一家的喜愛和尊重,最后嫁給了工廠主的公子,而且獲得了整個工廠的支配權,從此完全地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和生活。
這是一種典型的美國式認識,也是一種典型的美國式說教。也就是,順服上帝,勤奮工作,靠善良和智慧以及上帝的祝福來致富。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基督教倫理對社會主義思想的抵抗。
美國的社會主義思想主要產生于進步的知識分子之間,比如哈佛大學的知識分子等等。進步的知識分子受理性化世俗化影響,對基督教持否定態度,因此同情和支持社會主義運動。但因為沒有工人和農民的社會基礎,工人農民的主要力量都讓基督教俘虜過去了,所以,終究成不了氣候。
(摘自《美國的本質――基督新教支配的國家和外交》,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