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曾經的美國在中東最親密的伙伴和最忠實的朋友
新疆竹子
近年來,美國和伊朗之間的火藥味越來越濃。圍繞伊朗的核問題,在美國主導下,對伊朗在經濟技術方面開展了全面的封鎖和制裁,在軍事方面進行了無人機偵察、特種部隊滲透、阿拉伯之春演變等多方面的軍事打擊準備。特別是去年以來,美國在完成了伊拉克撤軍、阿富汗部分撤軍和利比亞的軍事行動之后,就把中東的重心移向了伊朗和敘利亞。由于美國的步步緊逼,伊朗的反美情緒也被激發出來,政府、民眾和軍隊的反美情緒空前高漲。鑒于美國領導和脅迫世界各國停止向伊朗進口石油,三艘航空母艦陳兵海灣。伊朗也不示弱,不斷進行防御性軍事演習。今天(2012年02月20日),伊朗有高調砍出三板斧:一是海軍軍艦通過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到達敘利亞的塔爾圖斯港,以實際行動支持敘利亞政府;二是宣布對英法停止出口石油;三是開展兩場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和全國軍事力量總動員。可以說,當前以色列對伊朗磨刀霍霍,早就按捺不住了軍事打擊的情緒,美國也劍拔弩張,多次揚言動武的紅線,雙方的戰爭幾乎達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按照美國的部署,在中東地區,美國的任務是先解決敘利亞問題,因為敘利亞存在反對派武裝,更便于美國和西方挑起內戰,花費較小的金錢和力氣顛覆這個國家。拿下敘利亞之后,騰出手來就收拾伊朗。
看到現在美國和伊朗雙方想見眼紅,像憋足了勁的公牛一樣,非要置對方于死地的樣子,誰能承想三四十年前,伊朗可是美國在中東地區最親密的伙伴和最忠實的朋友哪!這可不是阿拉伯一千零一夜里天方夜譚的故事,而是實實在在的歷史真實。美國和伊朗關系天壤之別的演變,完全印證了國際外交關系的一句名言:國家與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美國和伊朗的蜜月關系是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的巴列維王朝。
自十九世紀以來,伊朗的波斯卡扎爾王朝逐漸衰弱,國家變亂四起。1921年2月,軍官禮薩·汗發動政變成功。1925年,國會罷黜國王艾哈邁德·沙,禮薩·汗自立為王,巴列維王朝正式建立。禮薩·汗(1925~1941在位)執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擴大王權。第二次世界大戰初,伊朗宣布中立,但德國積極活動使伊朗加入軸心國。1941年8月,英、蘇兩國指責伊朗勾結德國,派聯軍分別從南北兩面進入伊朗。9月16日,禮薩·汗被迫退位,出走南非。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承王位。
禮薩·巴列維(1941~1978在位)執政后,國內局勢動蕩,北方的阿塞拜疆和北庫爾德斯坦宣布自治。1951~1953年,穆罕默德·摩薩臺出任首相,宣布實行石油國有化,反對英國對石油的壟斷地位,并要求掌握絕對權力,同國王發生沖突。1953年8月,國王試圖解除摩薩臺職務未成,被迫出走。這時,美國看到有機可乘,美國開始積極支持巴列維國王。在美國的支持下親國王的軍隊勢力逮捕了摩薩臺,巴列維回國。1954年8月,巴列維同外國石油公司達成協議,將石油公司歸還外商。
巴列維重新上臺后,為感謝美國的支持,開始實行全面的親美政策。拉開了同美國蜜月的序幕。美國出于在中東扶持和培養親美勢力的戰略目標,把伊朗作為重點扶持對象。此后在美國的幫助下,·巴列維為鞏固其王朝的統治,在軍事方面:積極擴充軍備,設立秘密警察機構國家安全局(即薩瓦克),實行獨裁專制統治。美國則在武器裝備和軍事培訓上給予伊朗大力支持。在政治方面:實行獨裁統治,國內特務肆意橫行,逮捕政治上的反對派和宗教上層人士,監獄人滿為患。一切言論、集會和組織政黨的自由都被取消。在宗教上:嚴加限制宗教界的權力,以世俗法律代替伊斯蘭教法,接管宗教基金、關閉宗教學校代以世俗教育,實行“自由化”和“世俗化”的政策。在文化上:美國趁機打包把西方的文化和意識形態輸出到伊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涌入,使伊朗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受到毀滅性的沖擊。在經濟上,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國的援助,推行社會經濟發展計劃。1963年1月,他提出“六點社會改革方案”(稱為“白色革命”)。其主要內容包括土地改革;工人在企業中入股分紅;給婦女以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城鄉實行現代教育替代傳統宗教教育;發展工業、交通和文教事業等。這一時期,美國的資金和企業大量流入伊朗,伊朗整個國家就像一個大工地,到處都是在建的高樓大廈,到處都是燈紅酒綠的舞廳酒吧。這一時期,伊朗的GDP高速增長,一派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伊朗迅速成為中東地區的富裕國家。
但是一派繁榮的背后掩蓋著不斷激化的重重社會矛盾。經濟上片面追求高速度,超過人力、物力、財力的可能,加之石油跌價,軍費開支過大,造成經濟嚴重失調。同時未能徹底實行土改政策,使大量農民流入城市,大批工人失業。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特別是一部分權貴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污腐化成風,他們大量攫取國家財富成為首先富裕起來一族(主要的巴列維家族和皇親國戚),他們為富不仁,生活腐敗,揮金如土。而大部分老百姓則沒有享受到發展的成果,大量失業,生活貧困。造成社會貧富懸殊加劇,各種社會矛盾激化(有點像今天中國的現狀)。在思想文化方面,西方文化形成對伊斯蘭文化的強烈沖擊,原來風清氣正的伊斯蘭清規戒律被打破拋棄,代之而來的是西方淫亂的腐朽文化,讓伊斯蘭文化無地自容。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產生了激烈的反彈,各階層人民及社會集團聯合起來,要求恢復傳統的伊斯蘭宗教文化。一直遭受迫害流亡在國外的什葉派的宗教領袖霍梅尼成為反巴列維獨裁統治的群眾運動的一面旗幟,他先是在國外領導反巴列維的斗爭。自1977年起,各地爆發大規模的反對巴列維的群眾運動,到1978年下半年,各地動亂不斷升級,達到高潮,巴列維任命艾資哈里為首相,組成以軍人為主的臨時政府,以挽回殘局。1979年1月,巴列維被迫流亡出國。2月1日流亡國外的霍梅尼回到伊朗,他振臂一呼,全國積極響應,巴列維政權土崩瓦解。 4月1日 ,領導了這場“伊斯蘭革命”的最高宗教領袖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由于巴列維的后臺是美國,伊朗人民在粉碎了巴列維王朝之后,美國仍然庇護流亡國外的巴列維。同時西方文化對伊朗伊斯蘭文化的沖擊形成反彈,讓伊朗人民把美國看成萬惡之源和罪魁禍首。加上,伊朗伊斯蘭革命后,美國對伊朗極不友好,立即動員西方和國際社會對伊朗新生政權進行全面的封鎖和制裁,妄圖封殺伊朗在國際上的活動空間。因此,伊朗國內民眾的反美情緒被點燃,以青年學生為首的反美激進力量,圍攻和占領了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把60多名美國大使館人員作為人質扣押起來。并放火焚毀了美國大使館。美國立即宣布與伊朗斷絕外交關系。此后雙方的對抗情緒愈演愈烈,互相成為頭號敵人。自此,伊朗和美國的蜜月期戛然而止,走上了敵對的道路。
霍梅尼和此后的最高宗教領袖哈梅內伊以及現今的國家總統內賈德都是堅定的反美領導人。特別是自從伊朗開始開發核能利用以來,美國和以色列擔心伊朗利用核能研發核武器,對美國和以色列構成威脅,更是把伊朗列入“邪惡軸心”黑名單和首要制裁、打擊的對象。現在美國遲遲沒有對伊朗動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伊朗幾乎沒有親美反對派的市場,全國人民同仇敵愾,都把美國視為兇惡流氓的國家和敵人,他們團結一致,誓死抵抗美國的侵略。美國雖然的軍事力量和武器裝備方面遠遠優于伊朗,但是,無數的事實證明,戰爭的勝負不完全決定于軍事力量。美國面對誓死保衛家園的伊朗人民的大無畏精神,還是心有余悸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