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起美國開始發布婚姻年報,追蹤婚姻的變化情況并對關于婚姻問題的全國性討論提出見解,2010年度報告《當婚姻衰退時》(When Marriage Disappears)由弗吉尼亞大學和美國價值觀研究所聯合發表,試圖將焦點集中到“美國中等人群”(Middle America)這一群體上,其中對美國中等人群的定義是:具有高中學歷但未受過4年大學教育的群體(Moderately Educated People),他們占美國成年人口總數的58%。報告指出,美國中等人群曾是“美國夢”的追尋者和代表者,而今他們的婚姻卻大大衰敗,非婚生育比例陡增,單親家庭漸成主流,而美國上層階級的婚姻卻顯強固。兩者之間婚姻狀況的區別,也反映了他們在社會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差距。
非婚生育比例陡增
美國中等人群的成年男女保持第一次婚姻的比例從20世紀70年代的73%下降到21世紀初的45%,25—44歲的女性同居者人數從1988年的39%上升到68%。最令人震驚的是非婚生育比例飆升:14—44歲的女性非婚生育比例從1982年的13%上升到2008年的44%,而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上層女性的非婚生育比例僅從2%上升至6%。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中等人群的婚姻幸福和穩定程度與上層階級差不多,但如今美國中等人群的婚姻生活狀況卻向下層貧困人群看齊了。
單親媽媽和非婚生育在美國中等人群中如此普遍,無疑與這個群體的價值觀、生活方式以及社會福利政策都有直接的關系。哈佛大學公共政策研究者艾丁(Edin)教授指出,當前美國的非婚生育很少是因為少男少女對避孕方法的無知導致“非意愿”懷孕的結果,而多半是成年男女自愿的選擇,他們并非不懂避孕。
在非婚生育的低收入女性中,絕大多數的人認為孩子可以充實她們的生活,無論孩子是否在計劃之中,都被視為一件禮物、一個玩伴或給迷茫的生活帶來快樂的元素,而不是將養育孩子視為一種責任。她們并不認為結婚是生孩子的前提,有人甚至在戀愛幾個月后就生了孩子——反正有社會福利可以依靠。雖然有一半的未婚媽媽在生孩子時是與孩子的父親住在一起的,但這種同居關系往往脆弱而短暫,彼此缺少了解與承諾,多半在孩子出生后就分手了。在大多數美國中等人群看來,性與婚姻和做父母無關,生孩子也未必需要結婚,甚至很多人把非婚生育用作獲得福利援助的手段。但從關系的長久性和養育孩子的環境來看,非婚生育的后果卻是災難性的。孩子的降生通常導致同居關系更難持續下去,分手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不忠、意外懷孕等現象在美國中等人群中日趨普遍,使他們很難相信也沒有能力成就婚姻。盡管他們中間有些人對婚姻也有期待,但實現婚姻理想的能力卻很低下。另外,經濟轉型也加劇了美國中等人群的婚姻衰退。全球化過程中,美國的制造業大量轉移到國外,勞動技能的價值降低,而智力、文化素養、社交能力等的價值大大提高。許多職業都要求大學以上學歷,那些沒有大學文憑的“藍領”們開始失業。越來越多的男人因為掙不到體面的工資去養家而自卑,他們認為自己沒有資格結婚,女友也無心與他們天長地久。于是,婚姻在“藍領”群體中衰退,同居關系激增。某些同居男女原本也懷有一個“美國夢”,他們之中一部分人掙扎著去結婚,想過上體面的生活,但卻無法維持婚姻,往往是結了離、離了結,成為社會上的“多婚一族”。
單親家庭漸成主流
在美國,約有半數婚姻以離異告終,而60%的離婚者是有孩子的。大多數離異家庭會出現收入水平降低的情況,這又是孩子輟學的潛在因素。此外,父母離異對孩子的影響可能延續到孩子成年后,他們成年后患抑郁癥、自身的婚姻難以維系、受教育水平低等情況比在完整家庭中長大的人更嚴重。
多數離婚者后來還會再婚。據統計,1/3的美國兒童有可能在其成年之前與繼父或繼母生活,其中90%是與親生母親和繼父生活,這給孩子的心理、行為、健康以及受教育都帶來了許多問題。而美國的未成年人經歷父母分手、家庭變故和與陌生繼父或繼母相處的情況,其普遍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8%的美國孩子在15歲之前,家里進出過父親或母親的三任同居伙伴,這個比例在瑞典只有2.6%,在加拿大則不到1%。
大量證據表明,穩定和諧的婚姻、雙親同在的家庭對孩子的社會化過程和福祉是至關重要的。事實上,婚姻制度的一個核心目的就是要確保父母雙方把撫育下一代這一困難而又長期的責任擔當起來。在最近若干年的家庭變化趨勢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單親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這是因為單親家庭的孩子中出現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包括受虐待、抑郁、學業失敗、違法犯罪等,比完整家庭的孩子要高出兩到三倍。1960年,只有9%的孩子在單親家庭中生活,到2009年,這個比例上升到25%。絕大多數單親家長是母親,近年來單身父親的比例雖有上升,但仍不到18%。
奧巴馬總統執政后一度倡導“父親責任運動”,并建立了一個父親責任與健康家庭工作組,來自非洲裔黑人群體的他曾呼吁:“在非洲裔美國人社區中,父親缺失的家庭所占比例之高,已成為一種真正的危機!”然而,美國家庭中父親缺位的情形已太過普遍,“無父的人生”已是積重難返,總統的呼吁并無回天之力。
總之,就美國乃至世界的經濟危機而言,僅從經濟本身去談論病因和開具處方是不夠的。經濟危機的背后是一場災難性的文明危機,其中包括了婚姻家庭文明的危機,兩性關系中的道德失范、極端個體主義、物質主義與享樂主義價值觀泛濫,是潛在的危險因素。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