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美軍戰艦部署 美國正給中國套上火環
來源:環球時報 肖磊 青木等
美國海軍作戰部部長10日在華盛頓演講時稱,未來10至15年,將有超過1/3的美軍戰艦部署在西太平洋地區。這意味著,相當于日本、法國和英國總和的海洋力量密布中國周邊。上周,當奧巴馬親自公布新軍事戰略時,“是不是專門針對中國”還勉強可以打個問號。但10日,這場演講的主辦者——新美國安全中心毫不掩飾地說,“南海將是美國未來在亞太領導地位的標志”。奧巴馬削減軍費同時加強控制的新戰略被媒體形容為“廉價霸權”。美國“反戰網”報道說,在南海美國省錢的招數是,利用周邊海洋國家抵制中國霸權的民族主義情緒。對于奧巴馬的軍事戰略,中國國防部和外交部同時做出強硬表態。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稱,為了保護南海利益,北京的手段也絕不會比對手軟。但對大家來說,這顯然不是最好選擇。布魯金斯學會網站勸告美國說,中國不是又一個蘇聯,“它是問題,但不是敵人”。
美國正給中國套上火環
“如果一個國家過于強大,其他國家就會聯合起來制約其實力。”在《美國實力的悖論》一書中,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以此預測美國的處境。《雅加達郵報》10日報道說,現在這種說法被美國東盟戰略委員會聯合主席威廉•科恩引用,來描述中國眼下的“遭遇”——美國正尋求確保南海不被某個國家主導。
10日,在華盛頓的一場關于南海局勢的大型演講上,美國海軍作戰部部長格林納特上將公開了美國未來10年至15年全球海軍戰略布局。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按照這個計劃,超過1/3的美軍戰艦將轉移至西太平洋地區。加上波斯灣區戰艦,未來超過半數的美國海上軍力將駐扎亞洲海域。
格林納特當天向媒體展示了一幅地圖,地圖顯示,目前美國海軍在美東海岸駐有30艘艦艇,在西海岸有15艘,印度洋周邊有15艘,大西洋東部還有15艘。中國海軍少將楊毅1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美國共有艦艇近300艘,1/3相當于日本、法國和英國海洋力量的總和。其作戰半徑可以涵蓋整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對中國海軍力量形成壓倒性優勢。
格林納特將這一布局的目的解釋為“確保國際海運航道自由暢通”,這次活動的主辦方——新美國安全中心卻給出不同答案。該中心發表一份長達115頁的報告,標題是“建立在實力基礎上的合作:美國、中國和南海”。報告批評“中國正在挑戰美國數十年建立的體系”,稱在此情況下,“南海將成為美國未來在亞太領導地位的標志”。
上周,美國總統奧巴馬發布新軍事戰略,明確將美國全球軍力重心轉向亞太。但對于這份新戰略將如何具體影響軍力部署,美國國防部官員并未透露,僅表示有關情況等向國會提交預算時自然就會明了。美國《星條旗報》10日評論說,隨著格林納特等官員的公開討論,該戰略的一些細節開始變得越來越清晰。
根據格林納特的說法,美國戰略重心轉移并不是說要在西太地區大幅增加軍隊或艦艇,“我們一直就在這里”。這一計劃將通過鼓勵地區盟友加強自身軍事實力,以及彼此間建立新安全合作機制實現,因為“中國正力圖主導西太平洋,這讓東亞國家比以往更愿同美國合作”。
美國“反戰網”報道說,新美國安全中心的報告稱,這是一個由觀點類似、實力日益增強且希望抵制中國霸權的海洋國家組成的網絡。對這個幾乎看不見的網絡來說,越南、印尼、印度、韓國、日本等國的民族主義情緒或許是最好基礎。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戰略研究教授布拉馬•切拉尼11日評論說,美印日日益擴大的戰略共識讓人想起一戰前,英法俄結成協約國對付實力快速上升的德國。
“法廣”中文網稱,未來美國在西太平洋區將拉開由東京、釜山、沖繩、新加坡至澳洲達爾文港的海軍基地線。對此,中國海軍軍事研究所研究員李杰11日分析說,這樣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艦艇部署將呈三角前行態勢。100艘左右的戰艦數量等于把相當多精銳的艦艇、飛機都部署在這一地區,從而將空海一體戰逼壓至第一島鏈前沿。
雖然奧巴馬在新軍事戰略中表示將削減軍費,但新美國安全中心的報告仍呼吁,美國應在今后幾年內,將海軍艦只數量從當前的285艘增加到346艘,否則“美國將被地區國家視為衰落大國”,而中國將像冷戰中蘇聯逼芬蘭“中立”一樣,掌控其周邊鄰國。“德國之聲”評論稱,美國正給中國套上火環,兩國關系勢必前所未有的復雜。
《印度時報》援引新加坡駐美大使陳慶珠的話說,這份報告將南海描繪成檢驗美國地區領導地位的測試場,這只能加大中國的反制力度,進而讓想同時與中美保持良好關系的東南亞國家感到擔憂。“歡迎來到這個搖晃的世界。”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10日戲謔道,美伊斗氣已經頻繁登上報紙頭條,現在為保護南海利益,北京的手段絕不會比對手軟。在2012年乃至更長遠的未來,小小的錯誤或挑釁或將點燃更大規模對抗。
“缺乏安全感的美國讓中國背了黑鍋”
中國領導人會如何回應美國的新軍事戰略?從5日奧巴馬公布該戰略起,西方輿論就在等著看北京怎樣接招。英國《金融時報》說,一些中國官方媒體上周末措辭尖銳地批評了美國的新軍事政策。但在美國《時代》周刊看來,“中國只是聳了聳肩”。
就在西方媒體大量猜測中國為何表現“柔和”時,法新社報道稱,
中國國防部與外交部9日同時表態,批評美國新軍事戰略對中國的指責“毫無根據”,要求美國“謹言慎行”。“美國之音”援引美外交關系委員會研究員布特的話說,存在利益沖突的大國只能為可能發生的沖突進行準備,中國也別無選擇。所以中國人民解放軍也發出過與美國開戰的強硬言辭。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的文章10日稱,在莎翁的悲劇中,哈姆雷特說,一只麻雀的生死都是命運注定的,似乎冥冥中上蒼什么都自有安排。但從中國歷史來看,幾乎看不出為了與美國爭奪太平洋控制權,中國想走上戰爭道路的跡象。奧巴馬政府卻甚至考慮締結新東南亞條約組織來防備中國,這是為什么?
“哪有錢奧巴馬就關注哪”,美國彭博社11日試圖以此解釋美國政府近來對亞太的格外關照。在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看來,“缺乏安全感的美國讓中國背了黑鍋”。文章說,其實每次美國總統大選,批評中國都是典型的輪回。但候選人只要成功當選,不管他們競選期間怎么說,都不會大幅修改美國對華政策的實質。或許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還要遵循同樣的慣例,不過一些新因素可能帶來改變。中美之間經濟實力差距大幅縮小,北京已經開發強大的非對稱作戰實力。美國信心的衰減以及由此增強的對華反感,令批評中國的聲音在今年大選之后將繼續下去。
近幾天,不少美國媒體還把文化領域看做中美對抗的新戰線。彭博社說,從中國當年瞄準谷歌搜索引擎起,戰斗就打響了,并且深度的廣度都在不斷外延,一場新文化大革命似乎要上演。
《印度教徒報》說,奧巴馬政府已經強有力地表示,一個蒸蒸日上的美國對中國有好處,就像一個蒸蒸日上的中國對美國有好處一樣。但另一方面,奧巴馬本人5日卻親自發布美國軍事新戰略,尋求抗衡中國的軍力增長。美國國務院與國防部彼此矛盾的態度有效地證明,在如何面對中國的問題上,美國政府內部是多么矛盾。
有美國新保守主義學者將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稱為“美國的第四次世界大戰”(他們認為冷戰是第三次世界大戰)。那么是否有人希望看到又一場冷戰?提出這一問題的美國“沙龍”網站稱,肯尼迪總統在就職演講上意氣揚揚地說,美國愿為保障自由的存在和勝利付出任何代價,承受任何負擔,應對任何困難,支持所有朋友,反對所有敵人。然而在當今世界來看,這種過度投入沒有現實主義政治戰略來得實際。文章說,即便在經濟衰退前,美國人也不愿為一統天下付出什么代價或承受什么負擔。現在,美國人對海外戰爭感到疲憊。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評論說,美國已經面臨許多現實挑戰,不需要新的敵人。中國會繼續在外交上給美國添麻煩,也可能是一個貿易上的惡人,但中國不對美國構成致命威脅,也不是又一個蘇聯。一句話:中國是問題,但不是敵人。
美第七艦隊為中國改革開放保駕護航?
“幾十年來,一直維護中國海上生命線安全,為改革開放保駕護航的大英雄是誰呢?”11日,日本專欄作家加藤嘉一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提出這一問題,他的答案卻讓不少中國人意外。加藤嘉一說,這個大英雄就是“以第七艦隊為核心的美國海軍”。文章稱,盡管早已成為許多年輕中國人痛恨的對象,但正是這支海軍默默地在世界各個海洋和海峽上巡邏,打擊一切以切斷航路為威脅的武裝者,保證了資源進中國,商品出中國的安全。如果美國艦隊突然被消滅或者撤回國,中國將無力在海盜、恐怖分子或者新的薩達姆面前保衛自己的航線安全和經濟安全。
對此持不同看法的中國海軍專家李杰說,其實即使沒有美國海軍力量,在東北亞地區,靠中日韓三國海空力量和海上警衛隊,保衛海上通道安全、打擊海盜和海上恐怖主義完全沒有問題。而在東南亞,如果各國能達成協議,靠各國協作保護安全也沒有問題。
中國海軍少將楊毅則表示擔憂說,美國經常宣稱自己是“公共安全產品”的“提供者”,但實際上經常是“麻煩制造者”。對比美高調宣布“重返”亞洲前后東亞的氣氛就可見一斑。彭博社專欄作家威廉•皮西克11日勸告美國說,過去跟蘇聯打冷戰,現在又跟北京競爭軟實力。如果美國想“重返”亞洲,那么必須在門口就把過去的傲慢拋掉,真心搞合作。
要研究應戰美軍的新樣式
(作者是中國海軍軍事研究所研究員 李杰)
瀕海戰斗艦,對于擁有眾多大中型艦艇,尤其是11艘滿載排水量接近或超過10萬噸航母的美國海軍來說,可謂“小玩意兒”。然而,正是這種排水量2000余噸的多用途戰艦,不僅將成為美國“空海一體戰”中的排頭尖兵,更將成為美國調整后的新軍事戰略的“殺手锏”。
瀕海戰斗艦的特點是吃水淺,速度快,火力猛,適合近海作戰。過去美國的艦艇都是“大型犬”,跑不到別國家門口,瀕海戰斗艦則相當于“小狼犬”,能鉆到別人家里。
目前美國建成的只有兩艘瀕海戰斗艦,但計劃要建到五六十艘。據悉,美國很快將在新加坡部署幾艘瀕海戰斗艦,隨后還可能在菲律賓等南海周邊國家批量部署。
美國大力發展、并在中國周邊部署瀕海戰斗艦的事實說明什么?
很顯然,答案就是針對中國。
曾幾何時,美軍的無人機、鉆地炸彈、激光制導炸彈、M1-A1坦克等,這些曾經在搜捕拉登、擒拿薩達姆的“反恐”戰場上大出風頭的明星武器,正在淡出人們的視線。如今,最耀眼的武器組合似已變成由“弗吉尼亞”級核潛艇、瀕海戰斗艦和F-35戰斗機組成的水下、水面和空中三位一體的“空海一體戰”立體最前沿,可以直接將對手封堵于家門口。
近來有一種觀點,認為美國“空海一體戰”只是一種“戰法”,類似于“網絡中心戰”這樣的新型戰法,而不是“戰略”。筆者認為:如果僅把“海空一體戰”局限在美國軍隊建設與運用的層面,將是一種誤讀,勢將影響我們對于美國國家戰略調整變化及對世界戰略格局走向的正確分析。
事實上,1月5日,美國奧巴馬總統在五角大樓宣布的新軍事戰略內容與“空海一體戰”的內容極其相似,并沒有什么新東西。除了強調這樣的戰略轉變之后,在宣布時機上恰與美軍從中東和阿富汗撤出的步伐相一致,聯系美軍武器裝備的演變,這應該不是巧合。奧巴馬此時宣布新軍事戰略亦是在給中國周邊國家發信號:現在要正式對付中國了。
兩年多前推出的“空海一體戰”核心內涵,已經透露出美國軍事戰略的重大轉變:首先,是把近10年來主要以恐怖主義和極端宗教主義等作為主要威脅,重新轉變成以在現實與未來對美產生嚴重制約的大國為主要威脅,如中國、伊朗等。歷史上美國一直以具體國家作為戰略威脅,比如二戰中后期對日本、德國,冷戰時期對蘇聯。10年反恐實際是美國軍隊建設方向的一次偏移。其次,美國從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個戰場的全面撤出,標志著美國將近10年主要以中東、南亞為主的作戰地域,逐漸轉移到以西太沿海地區,特別是以中國沿海海區為主,包括東北亞和東南亞。奧巴馬的新軍事戰略報告說得直接明了:“從長遠來看,中國在亞太的崛起給美國經濟和安全等許多方面產生潛在的影響”。
在具體作戰樣式上,美軍將徹底摒棄已運用了二三十年的“空地一體戰”,轉變到以“空海一體戰”為主的作戰樣式。“空地一體戰”作戰樣式,在當時北約與華約的對峙較量取勝中,發揮了不可忽略的作用。然而,時過境遷,未來以西太地區大國為主要戰略對手時,傳統的“空地一體戰”作戰樣式肯定不再適用,于是“空海一體戰”應運而生。
可以預見,今后美在軍種發展順序上,也將發生系列重大轉折: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將讓位于海軍和空軍。今后美國的重點將是保護美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海上“航行自由”,或針對新興國家的反介入和區域封鎖。
對于美軍戰略的這一重大和全面的轉向,中國要進行認真研判和充分估計,絕不能僅以“新戰法”視之。我們應注意掌握動向,摸清意圖,進而根據對方的軟肋,發展相應的武器裝備,研究新的應戰樣式。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