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報》報導,亞蘭尼茲現在拿英國護照旅行時,還是會感到緊張。這是因為他曾經在科威特生活過的緣故,當時他是一名無國籍者,無法享有任何公民權利。亞蘭尼茲目前在英國從事與無國籍者相關的行動。
科威特人口有280萬,估計至少有10萬6千名向亞蘭尼茲這樣的無國籍者(bidun),bidun在阿拉伯語是什么都沒有的意思,同時也意指非法住民。這些無國籍人士無法取得出生證明、結婚證書或死亡證明等身分文件,他們無法獲得政府提供的免費教育和工作機會。
亞蘭尼茲說:“沒有身分證或護照,你在世上就像沒有容身之處。你沒有未來、你不知道自己的小孩未來會怎樣,你喪失一切屬于你的權利。如果你死了,沒有人在乎你,你處在天地之間,雖不能飛翔,但也不想掉落。”
缺乏教育醫療權益
科威特的無國籍者基本上都是貝都因人,也稱為游牧人或原住民,盡管他們出生在科威特境內,但沒有國籍。他們的家長或祖父母可能住在沙漠或偏遠城鎮,在科威特1961年獨立時沒有去登記身分。
只要一經登記,無國籍公民的申請就會進入一系列的委員會程序,而非由單一主管機關決定這些人是否可取得公民文件和社會服務,申請結果于是遙遙無期。法院對公民申辦則沒有管轄權。
科威特的無國籍者在1980年代以后,面臨愈加嚴重的生活困境,當時他們雖沒有選舉權,但仍享有社會和公共服務。然而1980年代之后,發生愈來愈多的的恐怖攻擊,讓政策變得更加嚴格,政府不提供免費教育、醫療照護和部分工作機會給無國籍者,認為他們是鄰國人民,會排擠到科威特公民權益。
今年2月和3月有數百名無國籍者示威抗議,科威特政府則允諾將會增進他們的權益,包括了出生、結婚和死亡證明,以及免費醫療照護與改善就業環境。
人權觀察6月出版的報告則指出,如果科威特政府信守承諾,這些進展將是正面的;但這顯露出無國籍者的根本問題,他們的公民訴求其實沒有改變。
報告內文中提到:“基于他們可能擁有其它國籍的理由而拒絕無國籍者獲得基本證明文件是非常不公平的,科威特政府的政策對他們視而不見,不代表問題就會消失不見,但這些的確帶給弱勢者痛苦和孤立的感覺。”
女性受害最深
女性是無國籍者當中,受害最深的族群之一。據國際難民組織(Refugees International)發布的文件顯示,科威特公民和無國籍者結婚生育的孩子也沒有國籍,將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日后工作也無法獲得保障。
文中說:“無國籍女性的工作機會渺茫,只能做一些低薪沒有保障的工作,大部分會在護理中心、日間照護中心擔任秘書,賺取的薪資和科威特公民不成比例。”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有1,200萬的無國籍人口,這些人可能世世代代生活在特定國家,但官方文件上卻是幽靈人口。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說:“這些人亟需援助,因為他們生活在法律的三不管地帶,使得他們被排除在世界之外,如果不去關注他們或者是改善情況,這些問題將一直永遠存在,因為無國籍的父母親也無法給孩子身分,不只這些悲劇,這些人世代被邊緣化,在他們生活社會中造成巨大壓力,有時候變成沖突的根源。”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表示,無國籍者的問題在東南亞、中亞、東歐、中東地區和數個非洲國家明顯嚴重,聯合國本月將在日內瓦針對本議題進行討論。
亞蘭尼茲現在是英國公民,他在1991年離開科威特到伊拉克探視母親,因為沒有合法旅行文件而滯留伊拉克,在伊拉克待了5年又輾轉前往荷蘭,終于在2000年與太太小孩一起抵達英國。他說:“我抵達機場時,移民署的女士很不客氣,但是她提供我住所,告訴我有哪些權利和義務,他們給我身分,明白我們是難民并說我們可以自由移動。”
現在擁有護照的他已出國10趟,雖然遞護照時仍然會緊張,他說:“可以到任何國家是很美妙的感覺。”
2011-11-07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