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徒從來沒有好下場”,普京的這句話道出了俄羅斯人對于叛變者的憎恨。今年夏天,美國抓獲10名俄羅斯間諜,這件“冷戰后最大的間諜丑聞”讓全世界看夠了熱鬧。俄羅斯國內日前又傳出更吸引眼球的消息:俄已經向美國派遣暗殺小組,追殺導致間諜網暴露的叛逃間諜。有西方媒體認為,這可能是克里姆林宮為掩蓋情報工作失敗故意發出的鼓動口號,但也有報道提醒,俄羅斯有對叛徒實施復仇的傳統,近年已經發生了多起俄叛變者離奇死亡的事件。其實,不管國情如何不同,大國往往遵循同樣的“游戲規則”,那就是對叛變間諜都不手軟。
“梅卡德爾已經上路”
俄羅斯媒體近日紛紛就到底誰是出賣俄羅斯間諜的元兇展開調查,先是《生意人報》帶頭將矛頭指向“謝爾巴科夫上校”,后來媒體又指向“波捷耶夫上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克里姆林宮消息人士表示,“我們知道這個叛徒是誰,也知道他在哪里,相信梅卡德爾已經被派出去殺死這個叛國者了”。梅卡德爾是蘇聯特工,曾于1940年赴墨西哥暗殺與斯大林政見不合的前布爾什維克領導人列昂·托洛茨基,“梅卡德爾”也就成了為追殺叛國者而派出的暗殺人員的代名詞。
俄新網13日報道稱,美國為阻止俄羅斯的報復,已經派特工人員對投誠的間諜進行保護。美國情報部門專家表示,美國方面會給此人一個“全新的身份”。
雖然俄羅斯官方對這個消息并未做出回應,但有分析稱,從俄總理普京此前的表態看,不難想象變節者面臨的處境。普京在7月份會見被遣返的10名俄間諜人員時說:“叛徒從來沒有好下場。他們要么在酗酒中死去,要么在吸毒中死去。不久前就有一個俄羅斯的叛徒這樣死去,我們不知道,他圖什么?”俄羅斯《晨報》稱,普京說的這名死去的間諜是今年7月在美國身亡的雙面間諜特列季亞科夫。他曾是俄對外情報局特工,1995年至2000年在聯合國工作,負責搜集美國情報。后來特列季亞科夫叛變,轉而給美國中情局效力。2008年,他高調出書,披露俄情報機關秘聞。兩年后,他便在佛羅里達州寓所內死亡。尸檢報告稱其大腸內有惡性腫瘤,但死因是“吃肉噎死”。
對于俄羅斯高調透露向美國派暗殺小組的說法,也有分析認為這只是俄羅斯故意釋放的煙幕彈。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12日報道說,克里姆林宮是在用威嚇聲音掩蓋其令人尷尬的情報失敗。報道還稱,也有專家認為,俄羅斯是想借此舉對情報部門進行重組,將對外情報局和聯邦安全局合并為一個超級部門,讓克格勃重生。路透社引用一名西方間諜專家的話說:“我們怎能知道這不是向西方國家釋放的一個煙幕彈,用來掩蓋真正的叛徒,或給西方間諜部門制造混亂呢?”《生意人報》前駐華盛頓記者西多羅夫說,《生意人報》和克里姆林宮關系很近,所以不可能是不小心走漏消息,報紙之所以披露這則消息有政治目的。俄政論家普里貝洛夫斯基說:“那里究竟發生了什么,我們很難知道———對外情報局是一個非常封閉的集團。”
“叛變者應當受到懲罰”
分析人士表示,俄羅斯一直有對叛徒實施報復的傳統。蘇聯時期最神秘的特工組織———國防人民委員部鋤奸總局,在衛國戰爭時共挖出3萬名間諜、3500名顛覆分子、6000名恐怖分子。鋤奸總局的名字是斯大林親自定的,其任務是反諜、敵后偵察、挖出內部奸細。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后,鋤奸總局雖然于1946年5月撤銷,但其職能卻歸屬于克格勃。
冷戰后,有關俄羅斯叛逃間諜非正常死亡的新聞也并不少見。2006年,俄前特工利特維年科在倫敦因放射性物質釙中毒身亡,利特維年科曾幫助反普京大亨別列佐夫斯基出逃。此后英國指控普京下令對他實施了暗殺行動,致使俄英關系一度緊張。《泰晤士報》當時還披露,利特維年科之死與蘇聯期間就已成立并運轉至今的第12實驗室相關,該實驗室專門研制常規檢查很難在體內發現的毒藥。
俄羅斯《晨報》16日報道說,只要有情報機構,就會有投敵的叛徒。近年來,俄羅斯間諜叛逃西方事件不斷發生,數量已有近十人,而這些還只是外界所知道的,不知道的數量更多。法國《世界報》列出了今年以來疑似被懲處的部分俄羅斯叛徒的下場。除了“吃肉噎死”的特列季亞科夫,還有多人離奇死亡。今年春天,叛逃到加拿大的俄前外交官托多羅夫在住所浴缸內觸電身亡。8月,俄總參謀部情報總局(格魯烏)副局長伊萬諾夫在敘利亞休假時溺水淹死。10月,伊萬諾夫的朋友、俄內務部特別行動負責人切弗利佐夫在家中自殺。
一名前克格勃工作人員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現在已經不是斯大林時期,“叛徒應當交由法院審判”。曾在美國工作的克格勃退役上校索科洛夫在接受俄《獨立軍事觀察》采訪時也表示,俄特工機關已經不采取類似討債的做法。他披露,俄方最后一次采取非常手段報復叛逃者還是在1959年赫魯曉夫當政時期。2006年,俄國家杜馬通過法律,允許對外情報局執行國外暗殺任務,但只能針對“恐怖分子”。《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引述一名俄專家的話說:“他們說已經停止針對叛國者的暗殺,但這種說法應該謹慎對待,我可不認為1959年是最后一次暗殺。”
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約2/3的俄羅斯人認為,背信棄義是不能被容忍的行為。俄歷史學專家列昂諾夫說,《圣經》中將背叛視為彌天大罪。“背叛不是因為沖動或疏忽而造成的錯誤行為,而是一個人特定品質的表現,是無法修補的靈魂缺陷”。俄新社在一篇評論中說,愛國者應當受到獎勵和贊賞,而叛變者則應當受到懲罰,這是俄羅斯人的傳統。
以色列用美人計抓回叛國者
不只俄羅斯,西方國家對于叛逃的間諜或其他“關鍵人物”,懲處起來也都毫不手軟。除了設法阻止和對付人員叛逃,他們還想盡種種辦法,拉攏和策反敵對國家的關鍵人物。即使是同盟國家之間,這種“貓捉老鼠”的游戲也沒有停止過。
美國二戰之后公開處死的政治犯僅兩人,即1951年4月被處決的羅森伯格夫婦。由于二人看上去無論如何不像間諜,且審判過程僅有1個月,當時曾遭到激烈抗議,甚至迫使美國取消了對間諜可判處死刑的法律。1995年相關檔案解密,人們才發現羅森伯格夫婦果真利用職務之便,將大量美國電子科技的關鍵數據、情報提供給蘇聯。從1950年開始,美國聯邦調查局開始設立“美國十大通緝犯”名單,除此以外,還有一個“秘密緝捕名單”是專門針對反叛間諜的。與“十大通緝犯”不同,“秘密緝捕名單”中的反叛間諜不僅具有豐富的反偵查經驗,而且又涉及到美國的家丑,所以這一名單屬于美國最高保密級別之列。
1985年,美國反間諜專家波拉德被指控為以色列充當間諜,向以提供核武信息,被判處終身監禁。此事在美以這兩個緊密盟友之間引起巨大震動。為了懲處叛逃間諜,美國國會于1994年恢復了對間諜罪的死刑判決條文,此后被揭露的幾名叛逃間諜雖然都沒被處死,卻遭到了嚴厲懲罰。1994年,被稱為“中情局最大叛徒”的美國特工阿爾德里奇·埃姆斯因此前向克格勃出賣大量情報被判處無期徒刑,終身不得保釋。如果叛逃境外,后果可能會更糟糕。在中情局歷史上,愛德華·霍華德是第一位公開叛逃蘇聯的美國情報官員。2002年,他在家中離奇地從樓梯上跌落,摔斷了脖子而死。當時許多人都認為,這是中情局的“杰作”。
以色列摩薩德號稱世界上最高效的情報機構,以精確的暗殺聞名,他們對付叛國者的手段也十分厲害。1986年,以色列核工程師瓦努努出逃,向英國媒體泄露以色列核武器絕密信息。時任總理佩雷斯大怒,下令不惜代價將瓦努努抓回。摩薩德派出美女間諜施展美人計,誘騙瓦努努去意大利旅行,然后將其綁架回國。1988年,他被判處18年有期徒刑。迄今為止,摩薩德尚未出現過公開的反叛間諜,被稱為“最忠實的情報集體”。究其原因,一是猶太人特有的民族忠誠,另一方面則是摩薩德的手段絕對可以使任何人打消叛變的念頭。
策反其他國家的間諜或關鍵人物也是美國等國情報部門慣常的手段。《洛杉磯時報》曾披露,冷戰時期,美國制定了特別法案,中情局每年有權將100人帶進美國,這些人大多來自原蘇聯和東歐國家。冷戰后,中情局把網羅叛逃間諜的目光瞄向伊朗等國家。為減緩伊朗核進程,中情局還設立了“人才外流計劃”,引誘伊朗高官和主要科學家叛變。今年4月,以色列官員公開宣布,以色列幫助伊朗一名核科學家“叛逃”出境。此后一場真假核科學家事件在美國、伊朗、以色列之間展開,事件撲朔迷離,至今讓外界捉摸不透。
“只要有秘密就有間諜”
美國學者拉·法拉戈曾說,人類最早使用的武器就是石塊、棒子和情報。可見間諜活動的悠久歷史。許多人覺得,隨著人類進入和平時期,間諜活動將越來越少。不過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在一篇報道中引述專家的話稱,與冷戰時期相比,現在的間諜活動非但沒有減少,甚至還有增多的趨勢。華盛頓國際間諜博物館負責人歐內斯特說:“只要還有人想知道的秘密存在,間諜就將一直發揮作用。”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傳媒學教授安德斯·鮑威爾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間諜活動是與人類社會相伴而生的,它與和平無關,甚至與外交關系的好壞也沒有關系。兩個相互懷疑甚至敵視的國家,必然需要間諜活動來刺探對方的情報,以在處理兩國關系中占據主動。就算是關系非常友好的國家,也有自己的秘密,這就為間諜活動提供了空間。
路透社在題為“黑客時代為何還需要潛伏的間諜”的報道中說,諜報人員可以完成一些黑客無法完成的任務,譬如找出人們的弱點與失誤。一名英國“外交人員”稱:“情報的全部意義就在于發現弱點,然后為己所用。人的因素可以很有價值,不應該被低估。”
鮑威爾說,諜報部門在用人要求上,首要條件便是忠誠,這甚至比個人素質還要重要。寧可放棄一個天才,也會選一個忠誠的人。所以嚴格來講,從情報部門本身叛變的并不多。而一旦出現叛變者,就會造成極大的危害,如果不嚴懲,后患無窮。諜報部門與其他領域一個很重要的不同在于,只要投身于諜海,就要遵守同樣的游戲規則,與政治、法律制度等統統無關。這也決定了各國在對待反叛間諜時同樣是“嚴懲不貸”。(本報駐外特約記者 趙漢臣 陳克勤 陶短房 本報特約記者 楊明 柳玉鵬)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