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的五年,是中國經濟極不平凡的五年,至2009年,我國G D P年均實際增長11.4%,外貿進出口世界第二位,出口額世界第一位,2010年第二季度GDP超越日本排名世界第二。但“十一五”的五年也是中國外部環境不甚太平的五年,面臨貿易摩擦、領土爭議等問題帶來的外交挑戰,特別是近一年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釣魚島問題引起中日外交風波,南海等海域的領土爭議與資源紛爭時有發生,日、美、韓、印四國簽訂經濟合作協定,使中國周邊風起浪涌……近日,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為我國未來五年“積極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對于我國在“十二五”期間所面臨的外部環境相關問題,南方都市報采訪了中國軍事科學院研究員、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副秘書長羅援少將。
海洋問題提上議事日程
南都:“十二五”規劃建議中首次將“發展海洋經濟”獨立成段,提出“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維護我國海洋權益”。但近年來我國在黃海、東海、南海與相關國家摩擦不斷。你認為我國在海洋上的發展利益主要包括哪些?
羅援:中國的海洋權益我認為主要包括五個方面:一是領海主權不容侵犯;二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賦予我國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合法權益要有效履行;三是我國對海洋資源擁有合法的科學考察和開采權;四是海上通道安全要有效維護;另外,現在還應加上一條,就是對我正常、合法的海上作業平臺和船只要給以保護。我國是陸地面積廣袤的國家,以前重陸輕海,海洋意識淡漠,現在應該強化。
南都:“十二五”規劃把海洋問題提了出來,也就是說中國要開始積極爭取自己的海洋發展利益了?
羅援:海洋問題被“十二五”提上議事日程,是因為這是和我們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密切相關的問題,中國如果不能走向海洋,不能成為一個海洋性大國,就不能稱之為世界性大國。
核心利益問題絕不退讓
南都:中國強調海洋發展利益,是否意味著未來五年中國和相關國家將有更多摩擦?
羅援:摩擦是難免的,關鍵是怎么解決。關于南海問題,2002年我們和相關國家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已經描畫了解決南海爭端的藍圖,確定了基本原則。只要相關國家認真按照宣言執行,很多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南都:中國在海洋問題上一直采取友好的、比較克制的態度,這種態度在未來五年仍會持續么?
羅援:中國的外交政策是一以貫之的,這就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但不同的時期又有所微調。現在中國綜合國力大幅躍升,國家利益在拓展,國際影響力在輻射,自然應該有與其相匹配的外交政策和海洋政策。常言說,弱國無外交。中國現在雖稱不上強國,但起碼不是弱國,而是大國。大國要有大國的外交風范,要有大國的外交氣度,這就是不卑不亢。既不一味逞強,也絕不一味示弱;既不當頭,也絕不縮尾;既不挑事,也絕不怕事;既要“韜光養晦”,又要“有所作為”。在主權問題和核心利益問題上我們絕不退讓,該出手時就出手;在非核心利益問題上則要善于周旋,討價還價,在不損害國家核心利益的前提下,與相關國家友好協商,謀求共贏。我個人認為,在十二五期間,隨著中國國力和周邊安全形勢的變化,中國的外交政策和海洋政策會與時俱進,在服從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前提下,會有新的思維。
美國正在南海“攪渾水”
南都:此前不久,美國方面強調中國將南海問題加入到中國的核心利益中,隨后美國也強調說南海自由航行權事關美國國家利益,中美現在有點針鋒相對的意思。
羅援:在南海問題上,美國實際上是在攪混水。我國與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爭議,同與東盟相關國家的爭議完全是兩回事。我們和美爭論的是海上通行權的問題,而和東盟相關國家爭論的則是海島歸屬問題。前者屬于海權的問題,后者屬于主權的問題,是兩個范疇的問題。試問一下,南海哪個島礁是屬于美國的?談到美國在南海航行自由的問題,什么時候它正常的航行自由受到阻礙了?至于它的軍用偵察船在別國近海或專屬經濟區受到監控或者驅趕,那完全是美國的霸權主義造成的。1982年,聯合國開放簽署《海洋法公約》,中國和南海相關國家都簽署了,但美國是一個實用主義的國家,向來奉行“凡是符合其利益的公約它就參加,并強迫別國也參加;凡是不符合它利益的就不參加”,因此美國沒有簽署該公約。我國堅持根據《海洋法公約》履行義務,維護權利。比如專屬經濟區的無害通過問題,我們認為美國軍機飛越或者軍艦通過專屬經濟區都要按照《海洋法公約》的規定,無害通過,潛艇要浮上水面,掛上國旗,軍艦的槍炮要朝向天空而不能指向任何國家等等。但美國則認為它可以不執行無害通過原則。再比如它認為專屬經濟區是國際通道,美國有權駛入中國的專屬經濟區。2001年撞機事件,去年的“無暇”號事件都是美國的軍用偵察機、軍用偵察船進入我們的專屬經濟區而引發的摩擦事件。中國根據《海洋法公約》來維護本國海洋權利,而美國認為我們干涉了它的航行自由。這就使中美兩國之間產生了很大分歧。我認為這完全是美國霸權主義造成的。
而對于南海主權爭議,我們并不是和東盟十國都有爭議。實際上我們和東盟的關系一向是友好的。我們常說中國經濟起飛的兩翼,一個是東盟,一個是“上海合作組織”。現在是美國有意挑撥中國和東盟國家的關系,試圖將南海問題國際化。
中國面臨“崛起綜合征”
南都:美國強調與東盟關系,加入東亞峰會,與韓國聯合軍演,高調介入釣魚島危機等一系列事件你怎么看?
羅援:現在美國提出重返亞太,奧巴馬說自己是亞太總統,希拉里也提出美國在亞太地區有自己的國家利益,可以看出美國的戰略是在做一些調整。我認為美國仍然在實行“雙頭鷹”政策,一頭盯著歐洲,一頭盯著亞太。歐洲這塊肥肉它是舍不得丟的,但是它的戰略天平現在正向亞太地區傾斜。
南都:有人認為美國對中國的快速發展感到恐懼。
羅援:我想是有的,中國走的發展道路,西方沒有遇見過,它需要時間檢驗,需要事實驗證。我們自己說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但西方對此有疑慮,特別是那些堅持冷戰思維的人,帶著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看中國,怎么看怎么不順眼。我認為現在中國面臨著“崛起綜合征”,就是在崛起過程中帶來的方方面面的問題,比如國內深層次矛盾的凸顯,我們要下大力解決貧富差距、反腐倡廉、體制改革等問題。另外對外部環境來說,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其他國家的合作、支援和理解,特別是對于有限的戰略資源和能源 ,如何開發、如何利用、如何分配,需要政治智慧進行協調。
中國面臨“崛起綜合征”,周邊國家則面臨著心理調適期。他們認為歷史上強國的崛起都是戰爭崛起、掠奪崛起,從來沒有經歷過和平崛起。其次他們對我們的社會主義體制還是有成見的,長期的對共產主義和共產黨的“妖魔化”誤導,使一些人對中國有一種天然的抵觸,甚至敵意。第三就是美國要當世界老大,但中國在G D P上已經是老二了,老二其實最難當,老大基于要維護自己的主導地位,總是想打壓老二,生怕老二超過自己;老三又不服老二,心里總有一種失落感和“酸葡萄”心態,想把老二拉下來,所以這時候中國的環境是最復雜的。
要抓住兩岸和平發展戰略機遇期
南都: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我們發現對于臺灣問題的論述有所變化,強調推進ECFA的實施、促進兩岸經濟合作,你怎么看?
羅援:大陸確實釋放了很多善意,希望走和平發展的道路。臺灣問題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文字不多,但很有分量。我認為現在是一個難得的戰略機遇期,但對于戰略機遇期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這個機遇期是一個“維持現狀”的戰略機遇期呢,還是一個“促進和平統一”的戰略機遇期?我認為是后者。胡錦濤總書記在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六點意見中強調,“兩岸關系的核心是統一問題”。臺海局勢當前雖然面臨著難得的戰略機遇期,但機會“抓而不緊等于不抓”。在當前的大好形勢下,我們若不全面貫徹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重要思想和六點意見,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主題,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推進兩岸交往機制化進程,盡快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戰略機遇期還有可能變成戰略高危期。
中國的戰略利益是分層次的
南都:我國的主權與領土問題被明確為國家核心利益,近來外媒炒作中國將南海問題也加入了國家核心利益,你怎么定義中國的核心利益?
羅援:我認為國家利益是分層次的,是有輕重緩急的。最重要的是核心利益,其次是重要利益,再其次是一般性利益。核心利益是不容侵犯、不容更改、不容討論的,是沒有回旋余地的。例如,我國的國體、政體;例如,我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重要利益是與核心利益息息相關的,是不容損害和隨便丟失的,但有討價還價的余地,前提是“有所失必有所得”,而且盡量爭取“得大于失”,起碼“得失相當”。一般性利益,則可以與相關方協商,謀求共贏。我個人認為,中國的核心利益主要有三項:第一是我們的制度不容顛覆,第二是我們的領土主權不容侵犯,第三是我們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經濟利益不容損害,比如我們的戰略資源以及影響我國國計民生的金融安全、生態安全等。
除了核心利益之外,還有重大安全關注。核心利益是高層次的、宏觀的、是不容討論的、是相對穩定的。安全關注則是比較具體的、可以討論的、在排序上是可以變動的。比如南海問題,既有核心利益,也有重大安全關注。在島嶼歸屬問題上、在海域歸屬問題上是屬于核心利益,必須強調主權歸我,但對一些具體事務、對于一些技術層面的問題則屬于重大安全關注,是可以通過談判來解決的。
我期待,在十二五期間,中國將會有一個和平穩定的安全環境,但樹欲靜而風不止,我們必須要有憂患意識,和平環境只能爭取,而不能企盼。只要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強國富民,就會立足于不敗之地,誰也奈何我們不得。
大國要有大國的外交風范,要有大國的外交氣度,這就是不卑不亢。既不一味逞強,也絕不一味示弱;既不當頭,也絕不縮尾;既不挑事,也絕不怕事;既要“韜光養晦”,又要“有所作為”。在主權問題和核心利益問題上我們絕不退讓,該出手時就出手;在非核心利益問題上則要善于周旋,討價還價,在不損害國家核心利益的前提下,與相關國家友好協商,謀求共贏。我個人認為,在十二五期間,隨著中國國力和周邊安全形勢的變化,中國的外交政策和海洋政策會與時俱進,在服從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前提下,會有新的思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