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美太空反衛星武器示意圖
新型戰爭20年孕育一代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一戰”結束前的l917年,為了超越陣地戰的軍事困境,坦克和飛機作為新式作戰平臺大規模應用,到1939年,令人恐怖的閃電戰樣式首次出現在波蘭戰場,戰爭的性質改變了。雖然空地戰場的主角還是飛機和坦克,但已經不再是兩種孤立的武器,而是代表兩種機械化突擊力量的符號,而“閃電戰”一名,則是這兩種機械化突擊力量完美組合的軍事動能的形象比喻。
德軍的閃電戰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同時也引起后世軍事理論研究者恒久的深刻反思。
回想起來,這一機械化時代登峰造極的戰爭樣式,從新式兵器問世、理論萌芽誕生(法國戴高樂、英國富勒的裝甲戰和機械化制勝論)和局部戰爭檢驗(西班牙內戰),到戰略戰術孕育成熟作為一種新軍事體系投入下一場戰爭,只用了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巧合的是,為了超越遭遇戰的血腥模式,越南戰爭后期美國實驗了激光制導炸彈的空襲戰術。
l991年美國和多國聯軍發起海灣戰爭,拉開以空襲和精確制導武器非接觸、非線性、非對稱為特點的信息化戰爭時代的序幕,兩場戰爭的時間跨度也近二十年。
“20年”是不是現代新型戰爭魔鬼的誕生發育期,固然存在疑問,但下一個關于“20年”的魔咒,的確又一次出現在我們和世界的面前:從海灣戰爭到今天,經過各國軍界熱烈的學術探討,特別是始作俑者美國不斷以新的戰爭實踐完善、改進、提高、否定之否定,歷經近二十年的量變,信息化戰爭的樣式即將發生驚天動地的質變:一種以大范圍、短時間、快速度、強威力、軟殺傷為基本特征的新型閃電戰呼之欲出。
近來高技術戰爭孕育了信息化閃電戰 1964—1975年的越南戰爭打了l2年,但同等規模的海灣戰爭只進行了42天;到了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大規模軍事行動只用了21天。很顯然,戰爭的速度是越打越快了。 隱藏在這一大趨勢背后的核心因素,是高新技術對戰術的決定作用:據有關資料,憑借強大的C4ISR9即指揮、控制、通信、情報、計算機、偵察、監視系統,美軍完成一個“發現——定位——瞄準——攻擊——評估”打擊鏈所需的時間,海灣戰爭時是l00分鐘,科索沃戰爭時為40分鐘,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平均在30分鐘以內,幾乎是發現即摧毀。 這種超級戰術能力,必然地要在戰役和戰略的層次上顯現出來:一是使戰爭的整體進程大大加快,二是促使戰爭決策者依據這種快速打擊能力制訂戰爭計劃,而這又迫使戰爭實施者的軍人以更快的技術和戰術手段,實現決策者的意志。正反饋的結果,刺激著美國和西方軍事理論家,對現代戰爭中一些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戰術、戰役實踐,升華到學術層面進行戰略放大,使之成為引領當代軍事發展的一種思想和潮流。 受其影響,一些“志向遠大”、實力超強的國家,開始制訂驚世駭俗的計劃并用于更新自己的軍事學說,俄羅斯提出未來戰爭樣式是宇宙——空中——海上快速攻防,美國則喊出“一個小時打遍全球”的口號。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