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媒體罕見批以色列為“流氓國家”
《環球時報》
如果有媒體將以色列稱為“流氓國家”,也許不會有多少人相信它是美國媒體。但這一幕卻真的發生了。美國《國家利益》雜志1日說,以色列針對國際救援船隊的愚蠢突襲行動是對奧巴馬的羞辱,已有美國評論家呼吁立即終止對以色列的援助,尤其是軍事援助,直到它不再表現得像一個流氓國家。
《環球時報》報道,美國評論家杰夫·蓋茨說,與以色列的關系一直是美國的阿喀琉斯之踵,“我們的首任總統就曾警告不要陷入糾纏不清的同盟”,我們卻和這個流氓國家保持著凌駕于國際法之上的“特殊關系”,而我們還想將這套國際法施于別的國家,比如伊朗。
《洛杉磯時報》也稱以色列的襲擊行動給美國帶來了“尷尬”,強調這不僅為內塔尼亞胡政府招致了全球范圍的譴責,也提醒了奧巴馬,做以色列這個國家最好的朋友到底有多。
“血腥屠殺” 英國志愿者回憶以軍突襲國際救援船
英國《每日電訊報》
以色列2日開始陸續釋放扣押的682名各國志愿者。當時在國際救援船上的英國志愿者也坐上了回國的飛機,并詳細講述了當天在船上發生的“血腥屠殺”。
來自英國曼徹斯特的帕韋恩-雅各布3日早上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機場向媒體描述稱,在被逮捕前往以色列后,她受到了以色列士兵的粗暴對待。
“他們不斷地踢我的腿,并不停地用希伯來語嘲笑我,” 帕韋恩-雅各布說,“而且他們還試圖拍下羞辱我們的照片,以顯示他們的勝利,他們以羞辱人為快樂。”
帕韋恩-雅各布身體微顫、眼里噙著淚說,自己在以色列的遭遇簡直就是一場“噩夢”,“我已經好幾天無法入睡了,到最后我開始通過絕食來抗議(不公對待)”。
另外,帕韋恩-雅各布稱,以色列當局官員強迫這些來自35個國家的志愿者在一份希伯來語文件上簽字,但遭到她的拒絕。
以海軍5月31日在地中海攔截一支駛向加沙地帶附近海域的國際人道主義救援船隊,以士兵強行登船并與船上人員發生沖突,造成至少9人死亡,數十人受傷,并扣押了船上的所有人員。這支多國資助的船隊共裝載1萬多噸物資和近700名志愿者,是自2007年以色列對加沙地帶實施封鎖以來,一次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國際聲援加沙行動。
沖突發生后,國際社會紛紛譴責以色列,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更是稱其為“血腥屠殺”。但以色列方面堅持聲稱,是救援船上的志愿者先使用武力,以色列士兵是出于“自衛”,才導致最終釀成這一慘劇。
但來自英國的志愿者薩拉-科爾伯恩回憶稱,當時救援船上志愿者根本沒有攜帶武器,而她卻親眼看見一名志愿者被以軍士兵開槍打死。科爾伯恩說,以色列軍艦于當地時間5月30日夜里11點左右開始靠近他們,當時,救援船上的志愿者通過無線電對以色列軍艦大喊,“請不要攻擊我們”。
在僵持了數小時后,5月31日凌晨4點左右,以色列士兵開始通過小船和直升機登上救援船。“直升機試圖運送以色列軍事人員到船上,但他們好像在飛機上就已經開火了”,“我看見一名男子被子彈擊中頭部……船上到處都有人在垂死掙扎,那情景真是太可怕了,所有人都震驚了,這顯然是一場大屠殺,” 科爾伯恩說。
以色列拒絕國際社會調查攔截救援船一事
中國新聞網
3日,以色列官員表示,拒絕國際社會、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對以軍隊攔截開往加沙地帶的國際救援船只一事進行調查。
據報道,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以色列總理辦公室官員說,“近代歷史上”,沒有任何一支“民主國家的軍隊因為在公海展開行動而被卷入平民死亡事件,從而遭到了國際社會的調查”,“沒有這樣的例子”。
該名官員說,將等待以色列政府發表正式聲明。
以色列軍方此前辯解說,在攔截開往以方封鎖的加沙地帶國際救援船隊的行動中,是由于其中一艘土耳其救援船上的人道主義積極分子先對以軍發動攻擊,以軍才開火還擊的。
以軍的開火造成9名人道主義積極分子死亡。最新消息稱,其中包括8名土耳其人,和1名美籍土耳其人。
以色列稱,以軍方已經就此事展開調查。
以軍施暴的前因后果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社論‧2010.06.01
以色列軍隊向加沙地帶沿海地區的國際人道主義救援船隊開火,造成近20人不幸喪生,事件發生后國際社會包括聯合國都予以強烈譴責。這宗襲擊救援船隊事件發生的原因及其后續影響,很值得我們深究。
這次以軍襲擊救援船隊,充份顯示以色列欲將哈馬斯政權逐出加沙地區的策略已然失敗。過去一年來,以色列堅持要哈馬斯停止火箭攻擊以南邊城,但哈馬斯則不愿為火箭攻擊負責,反而要以色列先停止攻擊加沙,并開放加沙邊界,雙方因此相互攻擊。以軍空襲加沙的另一個目的,是想促使巴人無法忍受,逼迫哈馬斯改變對以色列的強硬立場,或讓加沙民眾揭竿而起,反對哈馬斯政權;但就這兩點而言,空襲加沙可說一點成效也沒有。如今加沙唯一與外界暢通的聯系管道是水路,加沙大批民生物資都要靠救援船隊的運送,但以色列懷疑救援船隊為哈馬斯私運軍火,因此對救援船隊始終懷有戒心。
這次襲擊救援船隊事件有幾項因素值得關注:首先,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目前施政不力,聲望下滑,國內指責政府處理以巴問題不當的聲浪高漲;內坦雅胡要保住政權,勢必要對哈馬斯有更強硬的作為,包括襲擊國際救援船隊,藉此遏阻甚至切斷加沙的外援。但以軍襲擊救援船隊之舉不僅引起國際的反感,阿拉伯國家的反撲正蓄勢待發,以巴沖突勢必加劇。
其次,哈馬斯與約旦河西岸法塔赫之間的矛盾勢必激化。哈馬斯原來的盤算是,借著攻擊以南邊城,激起以色列不滿空襲加沙,趁著民眾的支持向法塔赫奪權,以掩飾本身在加沙執政的失敗。而以軍對救援船隊施暴卻激起許多巴人的不滿,加上年輕人在前景茫然下變得激進,爭相加入哈馬斯,成為這股激進組織源源不斷的新血。這次襲擊看似削弱哈馬斯勢力,但長期而言卻變相壯大了這個激進組織的力量,一旦向法塔赫奪權成功,推翻巴解主席阿巴斯,屆時恐怕中東難有寧日了。
再次,國際社會是實施干預,還是繼續袖手旁觀,對解決沖突是一項考驗;特別是對努力促成中東和平的美國總統奧巴馬更是嚴峻考驗。目前國際社會特別是阿拉伯世界都一致譴責以軍暴行,奧巴馬除了“表示遺憾”之外,分寸拿捏要恰到好處,不要讓阿拉伯世界覺得他偏幫以色列,但也不能對以色列出手太重,否則又會得罪美國國內強大的猶太裔勢力。可見奧巴馬想促成以巴和平,重建美國與回教世界關系的愿景將面對諸多困難。
《紐約時報》早前以“以色列因素”為題發表社論,論點與過去一段時間此報的傾向大有出入;此報前些年曾發表過“以色列已大到不可忽視”的觀點,此次卻向美國政府提出警告:以色列在影響美國的中東政策上,扮演了“不成比例”的角色,并提醒美國政府,美國的政策必須以“其它利益”來衡量,而不能任由“以色列濫用華盛頓的支持”。《紐約時報》此次的社論架構與美國對中東政策相對照,卻可發現二者的表現是相當一致的。觀察美國的對中東政策,不論是以時間來看,或是從空間來看,皆顯示是以美國自身利益為最高指導原則,而現階段最能體現美國利益的對中東政策就是“維持現狀”。
美國此一政策的最高綱領是“支持巴人建國”,最低綱領則是“將沖突壓縮在小范圍內”。對美國而言,其對中東政策是以“阿拉伯世界”為中心,而以“以色列”為棋子;中心關系不可密切到使“棋子”的作用無所發揮,而“棋子”的作用亦不可大到反被“棋子”所用。
目前聯合國應對加沙進行人道援助,因為遭以色列長期封鎖而致許多民生物質奇缺,而不是如觀一幕幕人間悲劇在加沙上演!
對比以色列與北韓的攻擊行為(06.01)
加拿大《加中時報》
以色列軍隊襲擊運補迦薩走廊的國際人道救濟船隊,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現場報導很清楚,現場人士說以軍暗夜中降落,一到甲板上便開始直接向熟睡中的志愿者開槍,造成九人死亡,地點在距離以色列海岸一百廿公里的公海上。
這種不人道行為和北韓如魚雷攻擊南韓海軍天安艦相較,有多少區別?前者證據確鑿,後者的證據則仍有爭議。
舉世都譴責這類暴行,但以色列毫不在乎,以色列已經被譴責慣了,根本不在乎聯合國通過任何決議,而國際間確實也無可奈何,因為以色列的後臺太硬,有美國在撐腰。以這件事來說,舉世都痛罵,而美國政府只輕描淡寫地說「遺憾」罷了。
而就天安艦事件,美國卻要挑起國際間的「公憤」以對付北韓,這就是所謂兩套標準、雙重價值,乃美國的外交準則。
這兩樁事件都會訴諸到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其後果也可以預料,北韓將受到制裁,因為那是美國所堅持的,而以色列不會,充其量安理會也只是發表「主席聲明」,加以譴責而已,因為美國不同意制裁。
以色列在中東確實是處於孤立,那是歷史與宗教的後遺癥所致,而以色列認為身受孤立,所以有權發展核子武器。北韓在東亞甚或在整個世界中是孤立的,那是冷戰馀緒及美國的圍堵所致,北韓同樣認為它在包圍孤立中,也有權發展核武自衛。但兩國遭遇的情況卻不同,因為國際間有兩套標準,北韓不能與以色列并列。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要求以色列就攻擊人道運補船隊「立即作出全面解釋」。事情如此明顯,潘基文還要以色列解釋,但他就沒有讓北韓就魚雷攻擊一事作全面解釋。(中國時報)
以色列該被全世界譴責(06.02)
加拿大《加中時報》林博文
在所有號稱民主自由國家的陣營中,以色列也許是一個最霸道、最不講理的國家。日前爆發的以色列海軍在公海上強行攔截、搜索六艘運送救濟物資至加沙走廊的船隊,并至少打死九名親巴勒斯坦人士的慘劇,再次展現了以色列的蠻橫無理作風。這種作風對以色列來說,早就習以為常了。
以色列三年前在哈瑪斯盤踞的加沙走廊進行大屠殺之後,就開始海陸空封鎖加沙,而使當地一百五十萬巴勒斯坦人每天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食物、醫藥和日用物品極度匱乏。國際上許多人看不下去了,奧巴馬政府既然無能為力,他們即成立了“自由加沙”組織以援助受苦受難的巴勒斯坦人。「自由加沙」籌集了十萬噸救濟物資,由六艘船運往加沙,七百名「自由加沙」成員隨行,他們是從土耳其出發。與以色列有邦交、雙邊關系還算不錯的土耳其暗中支持這項人道行動。以色列海軍在加沙走廊海一百三十公里處攔截船隊,雙方發生沖突,船隊說以軍先開火,以方說「自由加沙」成員先用棍棒和刀械攻擊以軍。不管誰先動手,以軍在公海上用武力攔截又強行登船大開殺戒,連一向親以的CBS無線電臺駐特拉維夫記者都說,這回以色列“很難看了”!
哈瑪斯問題不解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永遠不會有和平。哈瑪斯獨立於巴勒斯坦當局之外,以加沙走廊為根據地,巴勒斯坦當局則以約旦河西岸為大本營。激進的哈瑪斯拒絕承認以色列的存在,并拒絕參與任何以巴和談或美國介入的三邊和談。奧巴馬上臺後,不僅以巴關系沒有任何進展,甚至連美以外交亦因右翼政客內塔尼亞胡回朝當總理,又罔顧華府勸告繼續開放猶太人在耶路撒冷一帶興建房舍,而使雙邊關系雪上加霜。經過美國特使密契爾一年多的努力,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當局原決定最近恢復間接會談,但以色列海軍的公海逞兇,中東和平勢將遙遙無期。
國際間對以色列一些令人發指的作法,從來就沒有任何有效的對策,更遑論制裁。甚至連以色列封鎖加沙走廊亦先後獲得布什政府、奧巴馬政府和歐盟的支持,盡管奧巴馬私下對加沙走廊巴勒斯坦人民的痛苦處境深感難過,卻拿不出任何辦法來解救他們。在這次不幸事件之後,奧巴馬政府必須絞盡腦汁破解哈瑪斯這個僵局,否則中東難有寧日。這就要看奧巴馬能不能說服死硬派的哈瑪斯先與溫和派的巴勒斯坦當局妥協,再公開承認以色列的存在。過去兩年,在美國的居間協助下,以色列和哈瑪斯曾秘密進行停火停判,但在哈瑪斯釋放被俘以色列士兵吉拉.沙立特問題上,雙方始終未能獲得共識。
前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馬丁.殷迪克也說,等到此次海上沖突事件結束後,大家都冷靜下來,歐巴馬政府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在以色列與哈瑪斯之間找到一個哈瑪斯保證不襲擊以方、以色列答應不再封鎖加沙走廊的方案,而這項方案最好能包括哈瑪斯釋放沙立特。只有這樣,中東才能邁向和局。
以色列在一九六七年打了大勝仗以及後來幾次痛挫四周敵人之後,就顯得異常傲慢。即連數十年來提供它天文數字的軍經援助與道義支持的美國,亦經常被以色列氣得半死。但在強大的以色列游說團撐腰下,歷屆美國政府對以色列的我行我素和一意孤行,亦只能私下大罵或不痛不癢地公開指責而不敢采取懲處措施。反言之,以色列徹徹底底吃定了美國;美國亦完完全全被精明的以色列所駕馭。今年三月九日,副總統拜登訪問以色列時,以國內政部長伊夏公然宣布將在東耶路撒冷興建一千六百棟房舍,以色列原本答應不建的,沒想到卻在拜登來訪之際,狠狠打了美國一記耳光。當天晚上,內塔尼亞胡請拜登吃飯,拜登故意遲到九十分鐘以示不悅。猶太裔的《紐約時報》外交專欄作家傅立曼說,拜登那天就應拂袖而飛離以色列,為什麼還留下來吃飯,太沒種了吧!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約翰.密舍摩和哈佛大學國際事務教授史蒂芬.華特合寫了一本《以色列游說團與美國外交政策》,剖析以色列游說團對美國外交政策的負面影響,結果遭致親以人士和團體鋪天蓋地的抨擊與謾罵。標榜言論自由與學術獨立的美國都不能平心靜氣地討論這個嚴肅的議題,親以勢力未免太猖狂了吧!
猶太人過去受到納粹的迫害,是令人無限同情的;以色列六十多年來戮力奮斗和保家衛國的決心,是令人肅然起敬的。但是,很多開明理性的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包括已故學者薩依德)都一再說過,以色列不能把當年納粹對付猶太人的手段,拿來對付巴勒斯坦人。如果這樣做,以色列即失去了正義,亦喪失了道德。缺乏正義而又沒有道德的事情,不論理由多麼偉大,都是錯的,也會被全人類所唾棄的。
二○○九年一月以色列轟炸加沙時宣布與其斷交的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再度譴責屠殺行徑,并在推特@ChavezCandanga上質問“聯合國躲到哪去了?國際法庭呢?全世界都跑哪去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