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自由化勞動市場產生惡性循環
原載 環球財經
斯坦福大學研究生學院教授
■ Jeffrey Pfeffer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
■ 陳先進/摘譯
美國人對危機的威脅感揮之不去
美國經濟已經走出衰退,但是美國人由于勞動市場極不景氣而仍然受困。今年1月失業率僅從10%下降到9.7%。2月與1月同,但企業精簡的勢頭未減。現在美國失業人數已達1480萬,另有940萬人未能充分就業,如加上放棄覓職人員,失業率將達到16.8%(2月)。對于大部分美國人而言,“大衰退”并未真正離去。
美國勞動市場一向高度自由化,雇主可以隨意裁員,這是美國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模式特點之一。近20年來由于企業應用新技術,實行精益化(Lean)管理,隨意裁員愈益成為平常事,即使是企業在盈利的情況下也減員。
企業為了應對市場萎縮,裁員已成為惟一的方式。近30年來,汽車公司員工人數一直在下降。有的產業由于處在消亡之中,裁員是必要的,譬如當前的報業。但是在這次經濟危機中進行裁員的大部分企業并未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如金融、零售、技術等公司,它們的問題僅僅是市場需求暫時下降,它們的困難不過是擔心利潤下降得太多。
企業裁員的理由都是錯誤的
其錯有四:一是可以提高股價。根據一份對1990-1998年間進行裁員的美國1445家企業的研究報告,它們裁員后在股市都出現了負面效應,裁員愈多,負面效應愈大。二是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一份對美國14萬家制造廠商在1977-1987年之間勞動生產率的研究報告反映,勞動生產率提高最多的都是增加員工的企業。在零售業,裁員可以降低人均成本,但人均銷售額也下降了。三是可以提高利潤。一份對122家公司的研究報告發現,企業精簡后隨之出現盈利下降,這種負面效應在研發密集型產業和銷售額正在增長中的公司尤為明顯。另一份對標準·普爾500家工業公司的研究報告反映,精簡的企業盈利水平低于不精簡的。再有一份美國管理協會(AMA)關于企業精簡效應自我評估的調查報告反映,有一半左右的企業認為提高了利潤,只有1/3認為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四是可以降低成本。實際上公司宣布裁員后,隨即出現最優秀的員工要跳槽,想留也留不住,因為他們有技能,最容易找到工作。AMA的一份調查報告反映,約1/3有技能的被解聘員工找到了新工作,但是公司卻失去了骨干和經驗,再招工都是新手,不利于降低成本。
兩種惡性循環對企業的嚴重威脅
學者們普遍認為,美國企業高管低估了為裁員所付出的代價。這種代價有的是直接的,如支付解雇費和職業介紹費。但危害最大則是間接性的,留下的員工人人自危,對主管產生離心傾向,工作積極性下降、怠工。
AMA的調查報告反映,精簡公司88%的員工干勁不足。尤其是零售店,員工監守自盜所造成的損失超過了混跡于顧客中小偷的盜竊。精簡的結果往往導致客戶服務、創新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水平進一步下降,形成惡性循環。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早在幾十年前就指出,失業者由于沒有收入,只好降低支出,而尚未失業者,由于擔心丟掉飯碗,必須省吃儉用,其結果是市場蕭條,生意清淡,企業只好進一步裁員,于是導致另一種惡性循環。法國企業在這次危機中盡量減少裁員,因而能夠比較從容地挺了過來。
解雇對于員工不啻于致人于死命。失業者心理失去平衡,滿懷激憤而抑郁,普遍酗酒、吸煙,有的甚至吸毒。在美國,失業同時也失去醫保,從而死亡率上升。
美國國家經濟局最近發表的統計資料反映,在40歲左右的失業者中,失業后的20年中,死亡率上升15%~20%,相當于預期壽命減少1.5年。失業者易犯憂郁癥、精神病,很容易導致尋短見。更有甚者他們鋌而走險,持槍到原工作單位,向解雇他的負責人射擊,以消心頭之恨。這種影響社會安定的案件,在美國媒體中屢見不鮮。但是隨意解雇員工在美國仍然照辦不誤,吹噓自由勞工市場機制有利于提高企業競爭力,并且還向歐洲、日本“出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