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為未來世界潮流定方向
詹得雄
未來的歷史學家回顧21世紀時,想到的第一件事肯定是2001年9月11日發生的慘劇,以及隨之發生的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那是一個標志性事件。而2008年到2009年經歷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則具有歷史轉折點的重大意義。世界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領域,均發生了出人意料的巨大變化,為今后的世界潮流定下了方向。
“新自由主義”患的是制度病
人們都感到,當今世界變得真快。僅僅幾年的不負責任的次貸風險,竟然會引起了海嘯,給了正在金融市場上狂歡的人當頭一棒,資本主義社會已經駕馭了危機的神話隨之破產。
給西方帶來災難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說白了就是要放松對市場的一切管制,讓會賺錢的能人放手賺錢。它的大行其道,若從英國撒切爾夫人1979年5月3日當選首相算起,足足30年了。想當年,她在當選之日說:“英國民眾放棄了社會主義,30年的實驗徹底失敗了——他們(英國人)準備嘗試別的東西。”且不說英國之前實行的是不是社會主義,撒切爾夫人的主張是“私有化、解除管控、減稅、取消外匯管制、打擊工會權力,贊美創造財富而非分配財富。”這是英國《金融時報》的概括。然而,30年又過去了,該報說這是又一個“30年的實驗徹底失敗了”。這不能不使人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嘆。
資本主義病了。這可不是“偶感風寒”。據統計,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危機,在18世紀每隔70年才有一次;在19世紀縮短為20至30年;到20世紀則為8至14年;而21世紀才開始不到10年,就已經發生兩次了。這已經不是一種能痊愈的病,而是制度病。
美國人民要求改變,奧巴馬在競選中高呼改變,他當選后不是不想改變。遺憾的是,選民看到,哪怕奧巴馬只是想要限制一下華爾街巨頭的高薪和巨獎都做不到。難怪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尼爾﹒弗格森寫了下面這段氣話:“讓危機中的失敗者極度氣憤的是,現在對小債務人有一套法律,對大債務人則是另一套法律。如果你失業了,支付不了1500美元的月供,沒人打算救你。但花旗銀行集團可以虧損277億美元,卻可以指望聯邦政府撥給它450億美元。”
“二十國集團”代表著新方向
這是常識:經濟變了,政治不可能不跟著變。美國獨霸世界的夢想已破滅了,一個多極化的新時代正一步步走上歷史舞臺。
作為這種變化的一個象征,是今年在倫敦和匹茲堡舉行了兩次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這20國中,有包括原來“G7”的10個發達國家,還有代表各洲的發展中國家。他們坐在一起共同討論決定如何在金融海嘯中拯救世界。
世道真是變了。究其原因,不由得想起西方的一句諺語:“上帝要誰滅亡,必先叫他瘋狂。”從1989年柏林墻倒塌開始,西方,特別是美國一些人著實狂了十多年。在他們看來,歷史終結了,美國式的資本主義必然很快一統天下了。對于他們的眼中釘,壓得服的壓服,壓不服的干脆打服。于是美國借“9﹒11”之機發動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再加上所謂的“顏色革命”,一時氣勢洶洶,黑云滾滾。而這一切都是在“推行民主”的口號下進行的。
與經濟上的“新自由主義”相對稱,美國政治上有一幫“新保守主義”者。當時美國學者中“很少有人愿意顯得不夠強硬,因而冒著不被邀請參加下次會議的風險。”
如今,再這樣傲慢下去不行了,奧巴馬的形象與小布什反差很大。他9月23日借聯合國大會的講壇對全世界說:“民主不能從外部強加給一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應當尋找自己的道路,沒有一條路是盡善盡美的。每個國家都將沿著發源于本民族文化的道路前進,過去美國民主宣傳常常選擇性過強。”但愿這不是奧巴馬一個人的愿望。
“普世價值觀”并非是萬能藥
西方世界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中,形成了“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那是資產階級從國王和教會手中爭來的權利,他們可以自由地做生意賺錢,在市場機制下享受平等,用博愛的觀念緩和社會矛盾。但是,富人與窮人,廠主與工人之間,并不存在真正的平等與博愛。現在西方一些人以這些為口號,目的是要干涉別國內政,達到控制你、剝削你的目的。
對這些,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看明白了。德國《歐亞雜志》2009年3月號刊登魯道夫•馬雷施的文章說,當年英國人眼紅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沒有東西來交換,于是運來了鴉片。中國人禁毒,他們說你反對“貿易自由”,發動了戰爭。該文看到中國在當前金融危機中發揮的重大作用,感慨地說:“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前提下,沒有理由將自由民主制度神圣化。只要到過亞洲城市就會感覺到,亞洲人不再覺得自己不如甚至要聽命于西方。新世界——后美國時代——已經令人贊嘆。”
金融危機這個現實迫使人們思考。日本《文藝春秋》2009年5月號刊登企業家神谷秀樹的文章說:“所有人都對這種被華爾街牽著鼻子走的‘貪婪資本主義’(比爾•蓋茨稱之為‘回報富人的資本主義’)束手無策,沒人指望它會復興。人們已經開始捫心自問,什么樣的社會才是能夠讓我們幸福的社會?這就需要樹立起建立新的經濟社會所需要的價值觀。”
英國《金融時報》2009年3月11日刊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理查德•萊亞德的文章說:“我們必須停止對金錢的頂禮膜拜,創建一個更人道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人類體驗的質量才是評判標準。”
這樣談論價值觀的言論很多,不必一一列舉了。危機帶來苦難,但也帶來清醒。
(《環球視野》2010年5月17日第292期,摘自2009年12月31日《參考消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