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戰:國際金融資本的近期攻勢
邁克爾•赫德森
所有國家都要有外匯儲備以規避貨幣攻擊,正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鑒所警示的。這種攻擊通常會使貨幣貶值。投機者看準一家擁有大量外匯儲備的夾行,然后借更大一筆錢,將該貨幣低價賣出以使其貶值,從而掏空該央行外匯儲備。當時馬來西亞的反制措施是不準國際玩家通過購買本國貨幣來贏得賭注。馬來西亞的反危機成功事例表明貨幣控制使投機者無法把他們的兌換賭注“換成現金”,打破了他們將本幣貶值的企圖。中國的情況正好相反,投資者想提高人民幣兌換率。外國熱錢流入中國的銀行,尤其是美、英以及其他外國公司的錢在華泛濫。
中國過多外匯儲備會導致兌換損失
傳統上,央行用余錢買入“世界貨幣”——黃金。黃金的優勢是其貯藏價值,原則上可以讓央行避免持有美元而蒙受損失。國際收支中以黃金支付逆差還可以限制他國實施長期赤字政策的能力,尤其是在戰爭開銷上。此乃美國外交官拒絕回歸金本位的原因。
1960年代,外國政府請求美國財政提供黃金擔保。美國在東南亞和歐洲的海外軍事支出造成的過多美元都流入了法國、德國以及日本的中央銀行。法國和德國將手里的美元換成黃金,使美國黃金儲備消耗殆盡而黃金價格升值(美元相應貶值),因而承受巨大壓力。為遏制戴高樂治下的法國央行以及德國和其他國家將美元兌換成黃金,美國財政給出了黃金擔?!绻涝H值,這些外國央行不會蒙受損失。
今天,美國不可能以黃金做擔保,也別指望國會會通過類似協議。目前沒有一種貨幣是穩定的,所有西方貨幣都在無法支付的大量負債的重壓下掙扎。大多數央行通過把美元流回去購買美國財政部國債的循環來壓低匯率。這種回流使得美國可以為其海外軍事開銷以及其國內預算赤字(大多也是軍事用途)融資,自1950年代以來一直如此。
中國央行要么把美元循環回外國央行;要么讓人民幣升值,當本幣相對于自己儲備的美元、英鎊和歐元升值的時候,最終將承受本幣升值的損失(以人民幣計算的)。與此同時,投機者和持有中國財產的外國人將享有免費大餐(資產升值)。
這在中國經濟內部造成的影響是:中國會面臨流動性過剩而抬高房地產和其他資產價格的危險,負債率相對于土地、房地產和商品價格升高,同時不得不購買以美元結算的貶值了的外國債券。中國的重要反應一直是在礦物資源和其他對其長遠發展必需的進口品生產領域進行投資。但這一選擇受到兩個限制,一是外國保護主義對境外資產投資東道國資源和農業土地的限制,二是來自國際投機者收購這些資源的競爭。所以中國的過多外匯儲備還在增加。
重估人民幣無助于平衡中美收支
美國經濟界和外交界叫喊提高人民幣匯率會幫助中美之間的收支平衡,但美國的逆差是結構性條件造成的,對兌換價格的變化不會有什么反應。如美元的一項大宗資金外流就是海外軍事開銷,另一項是在金融領域,用來收購外國公司、股票和債券。美國投資者自己正在拋棄美國經濟,主要轉向中國以獲取更大收益,也等著投機匯率獲得大量收益。重新估價人民幣會讓美國對沖基金和投機者白撿便宜。預期中國人民幣將升值,已經正在刺激大量熱錢涌入中國。
通過迫使美國消費者(面對價格升高的商品)付更多的錢,更高的人民幣匯率會導致更多美元在貿易中流出美國、流入亞洲。與眾多的“自由貿易”假設相反,事實上大多數貿易對貨幣價格的小范圍波動沒有反應(經濟學術語稱之為“價格非彈性”)。1980年代日本提高了日元兌換率,而其貿易平衡卻沒有改變.便是前車之鑒。結果是美國消費者花了更多的錢來購買。這也就是為何近期人民幣已升值21%,而中國的貿易順差卻照樣增加而非減少、同樣,日元自 2009年秋以來大幅度升值,而其外匯儲備還在增加。
即便中國重新估價人民市,其出口價格也不會按同等比例增加。這是因為進口的原材料以及出口產品生產中所使用的機械和其他成分都有一個共同的世界價格(基本是按美元結算的)。因此,人民幣價格升高會降低這些進口貨的美元價格。出口品價格的大約一半與進口物資的世界價格直接掛鉤。如果人民幣相對美元升高10%,則中國出口中包含的進口物資的價格(以人民幣算)會降低10%。出口價格的一半不受影響,結果中國出國的整體價格只會增加5%。
以低利率創造更多國內信用會使中國經濟不穩定
逼人民幣升值的下一步.可能會同1985年及其后強迫日本簽訂的廣場協議和盧浮宮協議那樣行事。1985年9月22日,美、英、法、西德和日本在紐約廣場旅館簽署協議,使美元相對于日元和馬克貶值,以求平衡美國貿易赤字,增加美國企業競爭力。在至1987年初的短短一年半內,美元相對日元貶值51%并繼續下滑。于是,美、英、法、西德、加拿大和日本又于1987年2月22日在法國巴黎簽署盧浮宮協議以遏制美元繼續下滑。
人們被告知.國際收支盈余的經濟體要“恢復平衡”,辦法是放松銀根.刺激資金外流。結果就是制造出金融泡沫,顛覆產業競爭力并使銀行業因負債累累而一團糟。日本當年同意讓低利率的、過多的信用充斥其經濟、動搖其產業,讓房地產業背負債務,自1990年泡沫破裂以來,日本經濟一蹶不振已經20年了!中國理應全力避免重蹈這種政策的覆轍。
(《環球視野》2010年5月10日第291期,摘自2010年4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