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青通信:
紅場閱兵證明俄羅斯民族最崇拜力量而非自由
司馬平邦
將近凌晨,[email protected]信箱收到來信一封,寫信人是“柳岸散人”聊的正是我也想寫的莫斯科紅場大閱兵,一并附上:
司馬先生:今天俄羅斯的莫斯科大閱兵不知你看了沒有,我估計以你平時的政治主張一定很認真地關注這件大事,它讓我想到了去年10月1日的中國大閱兵,時間過去并不算遠,當時的激動仍然歷歷在目,也許今天晚上,無數俄羅斯青年也像我們一樣被威武的俄羅斯軍隊的儀容激動得久久不能入眠。
不知道司馬老師對俄羅斯如此興師動眾地搞這么盛大的一次閱兵有什么評價?
我回復“柳岸散人”:
散人,你好。
看到來信,收到你的郵件時我也正想為俄羅斯閱兵寫一筆,真巧。
說實話,我個人對俄羅斯的大閱兵抱著比較復雜的心情――當然,濤哥能出現在的莫斯科,并作為最重要的客人之一,這是中俄關系現在越來越親密的表現,值得高興,濤哥是跨越普京與梅德韋杰夫兩位俄羅斯總統任期的中國領導人,他們對濤哥的尊重自然是表示20年來俄羅斯對中國的尊重。
在閱兵之前,我看到了梅德韋杰夫總統對斯大林復雜的評價,既肯定他的功勞,但又直接把他定義為民族罪人,但其實現在俄羅斯的大閱兵傳統真正來自于斯大林時代,梅德韋杰夫雖然說對斯大林的國家評價負面多于正面,但他又通過這次大閱兵證明,任何一個俄羅斯領導人、任何一個俄羅斯人都有如斯大林一樣的脾氣、個性,顯示武力是他們性格的一部分。
從斯大林到普京再到梅德韋杰夫,雖然人事一代一代換了,“蘇聯”這個稱謂也消失了,但今天在定義斯大林為罪人的另一個小個子領導人梅德韋杰夫身上,在今在的大閱兵中好像仍然能看到斯大林在莫斯科保衛戰開始之前大閱兵的身影,俄羅斯民族那種崇拜力量的精氣神其實一貫而下。
莫斯科大閱兵與北京大閱兵的最大不同是,俄羅斯這次同時在60個城市舉行閱兵式,而且甚至公開展示了1萬公里射程的洲際導彈,調門兒明顯比中國要高得多,而且邀請了歐洲和美國的多個當年的“盟國”軍隊一起閱兵,梅德韋杰夫用意當然是為了展現當前俄羅斯開放式的國家文明,但更多的卻對當年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世界領導地位的甜蜜回憶,梅德韋杰夫一方面不得不嘴上為當前俄羅斯國內的斯大林主義回潮降溫,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以斯大林時代的前蘇聯的強大粉飾現在的俄羅斯,前蘇聯是力量和集權的象征,而現在的俄羅斯和它相比正是自由的象征――這種反差的背后是什么呢?
我認為,它標志著前蘇聯仍然是俄羅斯的國家榜樣。
雖然普京和梅德韋夫杰一直在嘴上為斯大林主義降溫,但他們更知道,只有前蘇聯時代,尤其是斯大林時代的國家更能讓現在的俄羅斯人激發愛國熱情,為這個國家驕傲。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一方面,其實現在的俄羅斯的來源是斯大林建立的蘇維埃聯盟共和國被分裂之后的產物,前蘇聯是“合”,俄羅斯是“分”,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價值觀,俄羅斯對前蘇聯的繼承,也說不上完全正宗,因為現在俄羅斯政府的第一任總統葉利欽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分裂前蘇聯的劊子手。
但不管怎么說,在5月9日大閱兵這一天,俄羅斯人忽然想到了20年前那個破碎的前蘇聯曾經是多么的強大和令人驕傲――這種顯性的或者潛在的誘惑將繼續成為推動這個國家的精神動力之一。
自由主義傾向讓前蘇聯土崩瓦解,但它并不能完全指引現在的俄羅斯,說到底,這個民族的民族性里,崇拜力量的一面從來未被放棄掉,這是俄羅斯民族仍然可以被稱為人類大民族的理由之一。
其實,中華民族和俄羅斯民族一樣,民族性中都有崇拜力量的一面,北京大閱兵就是最好的表現,紅場大閱兵只不過表示俄羅斯的這種民族性之前要加上一個“更”字。
紅場大閱兵,與天安門大閱兵一樣,必然在中國引起兩種明顯不同的評論,但無論中國的精英知識分子如何詬病之,你都無法讓一個民族的民族性有所削減,我相信,看到那么多威武的軍隊和強大的現代化武器,那種民族性會與日俱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