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校園悲?。褐忻篮我匀绱瞬煌?/p>
在一個月間,中國連續發生四起針對校園學生的暴力事件。這在新中國六十年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不容否認,這是中國開創的前無古人的改革持續深化這一歷史背景下的產物。在這個階段,新舊體制仍在磨合,不同群體的利益交錯甚至對立,社會矛盾大量存在。如果不是從理想主義的角度來看待社會,這是任何國家在經濟起飛階段所不可避免的。實際上就是進入后發達階段,矛盾也未必消失。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美國。
美國自今年起已經發生幾十起槍擊案(僅舊金山不到兩個月就發生七起),遍及社會各個層面。從大學、中學校園、到教堂、法院、五角大樓(附近)、醫療機構、餐館,當然重災區仍然是校園。
應該說槍擊案在美國已是積重難返之癥,上至總統下至百姓,均罹患其禍。據統計,每年死于槍下的美國公民高達三萬至四萬人!另有8萬人受傷,平均每天80多人成為槍下冤魂。最為荒唐的,是去年竟然在軍營里也發生了槍擊事件,13人被打死,造成和平時期美軍最大的傷亡。
每個國家國情不同,發生悲劇的原因也不同,也自有其歷史不可避免性。但悲劇發生之后,如何應對、如何解決,卻可以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制度的標準之一。
中國自校園悲劇發生之后,教育部立即下發緊急通知,加強校園安全。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更表示“學生生命不保,談何教育?”。公安部也同樣迅速反應,要求全國公安機關“立即行動起來”,加強對學校和幼兒園的安全保衛工作,開展一場全國學校、幼兒園及周邊治安秩序專項整治行動?!眹抑飨\濤、總理溫家寶都做了具體的批示。
除了國家層面外,各地方也立馬風行地推出各種措施,以切實保護學生的安全。在北京,各學校出現警車、警察巡邏、護衛。此外北京市還要求,要在每所學校配備一名治安信息員,每天向警方通報學校治安狀況。重慶立即排查校園周邊精神病患者,并成立單獨的“校園警察”,規定可當場擊斃傷害學生的兇犯。廣東省則規定“校園出事故,一票否決”。南京自五月一日起, 70名統一著裝并配備警棍、警用辣椒水等警械的專職校園保安,進駐鼓樓區67所公辦中小學和幼兒園。福建、濟南、青島、蘇州……實際上全國各地都立即動員起來,應對這前所未有的挑戰。
反觀美國,槍擊悲劇屢屢發生,百姓深受其害,政府卻是束手無策,毫不做為。從表面上看,此類悲劇的原因在于槍枝泛濫,但背后還是制度。
美國由于是一個移民國家,建國初期社會動蕩,而且又面臨著英國的軍事威脅,故人人自危之下必然人人選擇持有槍枝。這有其歷史合理性。然而,在國家安全大大提升之后,政府不做為,卻是其制度的必然。
從政治學的角度講,社會是分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兩個階層。根據西方的民主理論,統治者要征得被統治者的同意和選擇,并以被統治者同意的方式進行治理。而問題就出在建立在這一套理論之上的制度模式。
美國政府是通過選民選舉產生的。在三億多人口的美國,竟有2億多槍枝被民眾持有。民眾不愿意放棄自己的權利----盡管危害社會,美國政府自然也無法、無力改變。這不妨稱為依賴民意治國。問題在于,民意并不總是正確的,還經常處于變動之中,甚至前后矛盾。當年小布什入侵伊拉克,多數美國民眾支持。但幾年之后,美國深陷泥潭,民眾又轉而反對。其實,像伊戰這樣復雜的地緣政治事件,民眾怎能有足夠的專業知識進行判斷?而且如此依賴民意治國,政治精英的責任何在?豈不把自己等同于大眾?別忘了,老百姓選你是因為認為你能力出眾,可以領導一個國家。這應該是政治人物占有權力的自私,而放棄了自己的責任。而這又和選票決定一切的制度密切相關。其實這樣的事情是民主國家的通例,絕非美國個案。印度人口增長失控,但無政黨敢提出計劃生育政策,否則就會被選民拋棄,也就只能任問題存在并愈演愈烈。
然而,決定美國政府的不僅僅是民意,背后還有更重要的財團,實際上,代表資本的財團才是真正的決策者。這可從候選人的選擇到最后的競選整個民主運作的過程得到驗證。全球民主國家,候選人的產生大都是政黨提名。這一過程,民眾根本無法參與。從美國的政治實踐看,候選人都產生于即得的利益集團中。要么是州長(如小布什),要么是議員(如奧巴馬),要么是屢立戰功的軍事強人(艾森豪威爾)。誰出線,都是政黨內部博弈、討價還價的結果。候選人產生之后,才交由民眾進行投票。而這個過程,誰擁有更多的資金、更多的媒體、更多的廣告,誰就會贏得大選。而有能力承擔這個天文數字般選舉費用的,只有財團。民眾表面上是自己獨立的投出手中一票,實際上卻早就被財團以金錢操縱了。而且除了政黨推出的人選外,民眾根本別無選擇。所以西方民主一語以蔽之:選民被動地從有錢人篩選出的幾個候選人中行使神圣的普選權。
因此,當政治人物最終勝選之時,他必然首先要回報資本的支持。具體到槍擊案,就是要保障槍枝制造商和銷售商的利益。這就是為什么哪怕總統都遇到槍擊案,對此等社會問題也無能為力。更別說打死多少學生、平民。
以美國為代表的制度模式盡管有如此之多的問題,比如國內的全球經濟危機、金錢對選舉的決定性影響、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警察濫用暴力(對百姓和外交官)、官員腐?。ㄖ蓍L賣官、議員收賄)、虐囚案、6%的人口消耗35%的資源、高的驚人的犯罪率(包括槍擊案)、貧富差距跨過國際公認的安全線、救災無力;國際上以武力向全球輸出意識形態并大搞顏色革命、偏袒以色列、拒不簽署《京都意向書》、拒不簽署《聯合國保護兒童權利公約》、《禁止地雷公約》、《禁生物武器公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拒絕批準《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禁止酷刑及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關于廢止強迫勞動的公約》(實際上全球一百多個人權公約,美國只批準了十幾個)等等。但由于美國綜合國力仍居全球第一,也由此仍然掌握世界的話語權,因此這個世界對之或者往往視而不見,或者視之當然,已經失去了反思、批評之力。其實想想,伏爾泰時代,中國文明發展已經放緩、停滯甚至下行,但卻仍然令伏爾泰佩服的五體投地,就是同樣的原因。
中國在西方眼里,是一個一黨制國家,不是和它們同類的民主國家。但何以當中國面對校園悲劇時,可以舉國上下迅速地行動起來,采取有效的措施?
首先,所謂政黨、一黨制、多黨制,還有民族國家等等這些概念和理念都是西方的發明,也都是西方的價值觀和文化。由于西方文明暫時主導全球,它們自然以為自己的價值觀是普世的,并以這種視角來看待全球各國。其實這和當年中國強盛時的表現并無二致。而且哪個時候西方對中國的崇拜之情----當然包括政治制度----并不次于今日中國的自由派。以法國啟蒙大師伏爾泰為例,他的書房幾十年如一日掛著孔子像,被德國人稱為“歐洲的孔夫子”,這和今天某些自由派人士擺放、崇仰民主女神像何等相似。他還認為“中國人是最有理性的”,并將中國人推崇的“理”解釋為“自然之光”,“在道德上歐洲人應該是中國的徒弟”。當然他最大膽的宣言是:東方是一切藝術的搖籃,東方給了西方一切。
之所以先回顧這一段歷史,是要告訴大家要跳出西方的話語結構來看待中國,才能找到問題的答案。
正如伏爾泰所認為的“中國的君主制度不是獨裁。集權不等于獨裁”。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錢穆在其專著《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也提出同樣的觀點:從先秦到清兩千年,我們對以往的傳統政治,至少不能很簡單地說它是專制政治了。
原因就在于中國獨特的“天命觀”和“家國一體”。在中國沒有“君權神授”一說,更沒有法國路易十四“朕即天下”的絕對皇權。在中國,皇帝是代表上天來治理國家,如果失職就失去合法性,就要被推翻。因此,在實踐上,中國設有諫議制度,所有官員都可以對皇帝提出建議和異議。出了問題皇帝要承擔責任,下“罪已詔”?!斑@種不稱職就要被更替”的政治共識,如果套用西方的話語體系,不妨看作是中國的民主觀?!凹覈惑w”則皇帝是一家之父的象征(還有國母一詞、一職),與百姓一家?;实塾胸熑魏土x務為百姓謀福利,從百姓的角度講,也有孝順的義務。這和西方利益博弈、權力限制的政治范式完全不同。所以說,中國沒有階級,沒有貴族,政權是代表整個國家。這就是中國傳承幾千年的政治傳統和政治文化。面對這種制度,也難怪伏爾泰如此感嘆:“人類肯定想象不出一個比這更好的政府”、“人類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國政治還要優良的政治組織?!?/p>
其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這個政治傳統和政治文化的影響仍然無所不在。更不用說執政黨的基礎就是來自工農。江澤民時代提出的“三個代表”、胡錦濤時代提出的“以人為本”,不妨看作這個政治傳統在新時代的延續和表現。也正是這個原因,當校園悲劇突然發生的時候,這個政府可以排除任何干擾(實際上和美國不同,也沒有什么干擾),立即進行雷厲風行的防范和遏制。我們也相信,效果也將是立竿見影。
中國是注重實用理性的民族。在衡量什么才是真正代表人民的政府時,不是看它如何產生、如何自我宣傳,而是看它如何執政。在針對學生的校園暴力事件中,我們不妨套用偉大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話作為結尾:不管白貓,黑貓,逮住老鼠就是好貓。美國這只制度之“貓”解決不了校園悲劇,是否應該深刻反思呢?如果美國的經濟危機達到希臘的程度,一個社會擁有2億多只槍的美國又會展現一幅什么場景呢?恐怕不僅僅是全國半數勞動人口罷工、火燒銀行這么簡單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