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禁忌入門手冊,第一條一定是種族歧視,第二條一定是性別歧視。稍微了解一點兒美國歷史的人都知道,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在美國短暫的歷史上曾經泛濫過。黑人曾經是奴隸,既沒有與白人同等受教育的權利,也沒有投票權。女人曾經等同財產,既沒有與男人同等受教育的權利,也沒有投票權。當中國的女權先驅在20世紀初挺胸(解放胸,不再束胸)闊步(解放腳,不再纏足)走進新學堂的時候,美國的女人們正如火如荼地剪短頭發與裙子,扔掉緊身衣,走進大學學堂,并且爭取到投票權。
美國是一個非常善于向自己的過去學習的國家,既然種族歧視、性別歧視以及伴隨的抗爭讓黑人白人男人女人都不高興,那么今天就建立一個體系盡量減少它們的發生。不但教授們在課堂上不能有任何牽涉這兩者的言行,這兩個禁忌也被一本正經地寫在我所有的課程提綱里,因為對學生同樣適用。
不光是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禁止同性戀歧視、年齡歧視、階級歧視、殘障歧視等,都寫在校規里。冒犯其中一條,無論終身教授還是剛入學的學生,都有被開除的風險。這些禁令并不禁止在課堂上討論這些話題,而是不能在課堂上有歧視的言行,所以把握難度較高。除非是牽涉這些課題的專業,一般而言,大家都避而不談。
我的課堂上有過同性戀學生,頭發花白的學生,也有過殘障學生。最政治正確的做法就是在學術評價上一視同仁。比如,在討論同性戀著裝上,同性戀學生并不會因為他們的特殊身份而在討論中被加分或減分。智障的學生一般會提前知會教授他(她)的情況,教授會酌情給予幫助,比如提供課堂筆記、考試時安排單獨安靜的空間等,不過學業上的評價標準與大家一樣。大學有義務幫助殘障學生。殘障人士通道幾乎每輛校車、每間教室都有。我曾碰到一個學生是聾啞人,學校安排了啞語翻譯給他,每次他來上課,總要很氣派地占兩個位子。
在很多問題上,教授們都要有“打死也不說”的精神。學生的性取向、年齡、智力狀況、分數、疾病等,除非他們自愿透露,否則教授們不能告訴其他人半個字。大學生都是成年人,即使他們的父母來問他們的分數,學校也有義務為學生保密。
這些禁忌雖然讓大學顯得條例森嚴,實際上卻十分有利于大學的多樣與包容。與眾不同的學生們因此擁有了自由空間:有窮的權利、有老的權利、有病的權利,也有不聰明、考低分、不愛異性的權利。他們不會因此而受到輿論壓力,或感覺低人一等。
此外,宗教信仰、政治立場與墮胎是3個頗有共識的禁忌。不單在大學,在辦公室里,在日常生活中,這些都是能讓每個美國人臉紅脖子粗的敏感地帶。墮胎與宗教相連,所以很有爭議。有些教授雖然會毫不在意地表明自己的信仰和立場,但詢問、評價他人的信仰和政治立場,屬于不符合職業規范的行為。總統競選時,同事們最多會問:“去投票了嗎?”而不會問“投了誰”,只有好得穿一條褲子的朋友可以無所顧忌。
最常見的禁忌是說臟話。再怎么有個性、鋒芒畢露的教授也不會在課堂上說臟話。為了避免刺耳,很多人會用相似發音的單詞代替臟話,比如用shoot代替shit,用darn代替damn。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