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新報》:學者談朝鮮貨幣改革
在日朝鮮人總聯合會的機關報《朝鮮新報》3月3日刊登朝鮮大學校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池英日對朝鮮貨幣改革的評論。可視為一家之見參考參考。
〈池英日教授的月間經濟評論〉人民生活大高潮和貨幣兌換措施
——以打下國家供應體系的物質基礎為前提
自朝鮮采取貨幣兌換措施后,3個月過去了。
在此期間,海內外許多報道介紹其內容和狀況,未曾停歇的外部報道尤其惹眼。其中還有不少報道要么表露對朝鮮根深蒂固的偏見,要么對兌換措施的“成敗”有意誤導。考慮到這些,有必要從主體的視角正確地看待這次措施。
另外,從經濟學常識來看,換幣是國家變革式的經濟措施,任何國家都未曾進行得毫無混亂,用評論即興(舉動)結果的方式來議論是不適當的。也就是說,對朝鮮這次措施的經濟效果,得放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內看待才行。
去年底實施的朝鮮的貨幣兌換措施是解放后的第五次,變更通貨的單位(denominations)是第二次,上一次是1959年。
據朝鮮中央銀行有關人員表示,這次貨幣兌換措施的特征可概括如下:①規定新貨幣和舊貨幣的兌換比率為100比1;②設定貨幣兌換限額;③改善券種結構;④規定兌換期間未兌換的錢和非法流到外國的錢一律無效;⑤生活費(工資)按照從前的金額水平用新幣支付等。并且,其目的在于使得貨幣流通順暢,加快社會主義經濟強國建設,維護勞動者的利益,穩定和提高(他們的)生活。
一般來說,變更通貨單位是作為防止通貨膨脹的手段來實施的,但只有生產得到增長、供應能力得到擴大、確保的資金得到有效運用,才能發揮實際效果。
這樣看時,可以視為這次措施直視了1990年代后半期以后發生通貨膨脹、人民經濟發展失衡等不正常現象的事實,其背后有著如下分析:在建設經濟強國的斗爭過程中朝鮮經濟全面地、明確地進入上升軌道,打下了能根絕不正常的通貨膨脹現象的物質基礎。
據朝鮮中央通訊社報道,1月底舉行的內閣全體會議擴大會議上總結了去年人民經濟計劃執行情況,公布去年的工業總產值超額3%完成,比前年相比飛躍般增長11%。
從這樣的脈絡來看時,可以解釋這次措施是以人民經濟先行部門飛躍發展、提高人民生活的前景看好、已打下今后可以不依賴市場,靠國家供應能滿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質基礎為前提的。
與生活提高直接相關的變化
采取貨幣兌換措施之后,出現了與提高人民生活直接相關的一定的變化。
比什么都重要的是包括國定價格在內的整體物價水平向剛采取7.1措施(2002年)的那段時期水平靠攏,逐漸穩定下來。據消息靈通人士表示,國營商店出售的主食或大眾消費品的價格全面大幅下降,而一些進口貨和奢侈品還按以前的(價格)水平銷售。
設定國定價格方面,也不僅根據該商品的的供應能力定得有所差異,而且市場價和國定價的差距顯著。今后隨著提高生活必需品的品質提高、生產增長、供應能力增強,整體物價水平將會更加趨于穩定,生活必需品的大部分將依靠有計劃的供應流通體系流通而不是依賴市場。
采取貨幣兌換措施之后的變化中值得注目的還有人民的實際工資水平上漲,勞動者的購買力得以顯著提高。在設定貨幣兌換限額的基礎上,將貨幣價值提高到100倍,并按從前的金額水平發生活費等等,可以視為在縮減流通的貨幣量、消除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的同時提高貨幣的購買力、保障流通貨幣量和商品量之間平衡的措施。
一言以蔽之,降低整體價格水平,提高勞動者的實際所得水平,是與提高勞動者生活水平直接相關的措施。
根據貨幣兌換措施,貨幣的穩定性得到保障,商品流通活躍起來,也可以說是重要的變化之一。貨幣兌換后,貨幣的購買力恢復了本來的水平;隨著生產增長,流通的商品量逐漸增加。據消息靈通人士透露,進入新年后,為了更加迅速地滿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正致力于在全國范圍整頓生產——供應直接聯系的體系。
隨著輕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根據新年聯合社論提出的(掀起)人民生活大高潮的方針飛躍般提高,貨幣兌換措施的作用將會更加清晰地顯現出來。
(朝鮮大學校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池英日)
2010/03/0313:33:0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