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日心態最大特征是輕視。輕視有兩種,一種是絕對化輕視,即自以為了不起,這是“無知型輕視”。另一種是相對化輕視,實際上如同“見人下菜碟”,對歐美就看重些,對日本則無論如何也重視不起來。這是“偏見型輕視”。
熟悉中日關系的人常有這樣的感覺,為何幾十年來,中國關于日本的著作很多,卻沒有出現過經典著作,非但沒有一本能與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相比,就是民國時期戴季陶的《日本論》也恐怕沒有人超越。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先前已有不少人就這個話題發表了高見,本文只是談一點零散的感受。
中國的對日研究有幾個需要注意的問題。第一是戰略問題。對日研究經常提到“戰略的研究”,但很少提到“研究的戰略”。前者是把研究僅作為手段、工具,一切為戰略、總計劃或方針服務。但由于戰略往往是任務型的,這就使得研究也變得充滿動蕩和變數,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其實,研究應該有自己的規律,有獨立的戰略構思及研究過程的全面設計。中國的對日研究機構大多為政府部門或國立大學所屬,研究多以政府行為為準,“想政府所想,急領導所急”,很難將一個長周期的研究堅持到底。戰略的研究固然重要,但研究的戰略同樣不可忽視。因為中國是后起的發展中國家,并且發展速度很快,研究理應成為國家級戰略,不僅要考慮研究什么,還特別要考慮怎樣研究,如何保證研究正常進行,尤其是針對那些強于我們又對我們很重要的國家,這里首當其沖就是日本。
日本的對華研究一直有很完整的戰略,這個研究的戰略是日本制定對華戰略的基礎,與日本的基本國策及整個對外政策一并成為日本的戰略之源。而且日本的研究一直具有較強的獨立性,盡管受到很多政策導向,但大多數機構及研究人員在體制上是獨立于政府之外的,這就使得研究具有極大的自主性,機構及研究人員主要考慮的是長期性的研究而不是短期性的戰略。
第二是心態問題。中國對日心態最大特征是輕視。輕視有兩種,一種是絕對化輕視,即自以為了不起,實際上如同“夜郎自大”,不是僅僅看不起日本,是誰都看不起,唯我獨尊。這是一種“無知型輕視”。另一種是相對化輕視,實際上如同“見人下菜碟”,對歐美就看重些,對日本則無論如何也重視不起來。這是一種“偏見型輕視”。應該說,上述偏見型心態者居多。
造成這種心態有三個原因。一是歷史的慣性,即日本向中國學習的歷史太長了,作為一個善于學習的民族,即使到了明治維新之后,日本的國策制訂者們已經把中國視作爭食的魚肉,但學界對中國的研究沖動仍然強勁。直至今天,日本各種報刊上刊載的外國消息及報道等,有關中國的仍大大超出其他國家(包括美國)。
二是現實的錯位。中國的確在20世紀初出現過研究日本的熱潮。當時大批有志青年東渡日本,探求救國圖強之路,中國接受馬克思主義就是從日文轉譯開始的。《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最初都是從日文轉譯成中文。這時的日本研究也有不少成果,戴季陶的《日本論》至今令日本研究界奉為佳作。但隨后日本的對華侵略及戰敗,使日本非但不能成為學習榜樣,連研究對象也排不上了,中日民族的心態出現了錯位。戰后日本雖然經濟上取得巨大成就,但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并不高,而中國雖然經濟發展之路并不平坦,但在國際上一直擁有很高的聲譽,更加強了雙方心態的錯位。
三是預期差異。日本作為一個島國,一直對未來有很強的危機感。在許多日本學者略帶傲慢的外表下,往往掩蓋著自卑與自尊的沖突,隱藏著生存競爭的壓力與求新圖變的沖動。但中國似乎總是有很好的預期。據調查,日本的精英層對未來的展望最為悲觀,而中國則明顯高出,與美國不相上下。今天許多國內的研究者在國際場合遇到日本人,特別是作預期研究時,常會表現出輕視日本的心態。這種在高速發展中的大陸型心態與處于成熟性蕭條中的海島型心態,對未來預期當然有很大差異,這種差異就成為研究的直接動力。
很早以前,日本人就常常用“龜兔賽跑”形容中日關系。意指中國人聰明像兔子,跑得快,日本人只有學習烏龜,跟在兔子后面更努力地跑才有出路。但目前的情況是日本像兔子已經跑到前面了,而我們在后面卻少有烏龜的謙虛與努力,甚至有人明明是烏龜還總是懷揣著兔子心,這樣的心態怎么能不落后呢?第三是細致度問題。日本民族的認真、細致是舉世公認的,在研究上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筆者曾參與日本一項關于東亞社會形態的合作研究,談到中國的家庭時,某日本學者從漢字“家”的形成,談到所有與“家”相關的詞,僅“家庭”一詞就考證了《后漢書》的“鄭均傳”等近十個出處。但在當時中國家庭研究的論著中,幾乎沒有人下這樣的功夫,就更不必說我們對日本的“町”、“村”等基本概念的研究了。日本對中國的研究者中有許多“通”,從“三國通”、“史記通”、到“ 京劇通”、“敦煌通”,再到“餃子通”、“拉面通”等等,無奇不有。看似“小而細”的研究往往與中國“大而粗”的研究形成鮮明對照。這種研究態度之細致,研究作風之嚴謹,都對研究結果提供了很大的保證。
解決中日關系的困局,需要中日關系研究水平的提高。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研究的水平本身就是中日關系的重要部分,兩國的學界和政府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