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經濟愛國主義”的啟示
楊 駿
在其它發達國家正忙于促進企業自由競爭之時,法國卻反其道而行之,多次做出轟動經濟界的重大舉措,以保護本國大型和重點企業,從而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法國政府稱之為“經濟愛國主義”行動。
政府出手保護“國寶”
近幾年來,法國幾件重大經濟事件凸顯了法國的“經濟愛國主義”。去年7月,美國百事可樂公司有意對法國達能食品公司實施惡意收購。法國政府隨即出臺一項旨在保護國內“戰略行業”的政令,防止國內重要企業被外國公司收購。
今年1月,世界第一大鋼鐵企業米塔爾公司提出收購世界第二大的阿賽洛公司。阿賽洛公司是由法國、盧森堡和西班牙三國企業聯合組成,法國財政部長布雷東公開表示法將以“經濟愛國主義”來幫助阿賽洛公司抵抗前者。法、盧、西三國層層設障,收購案至今未決。
今年2月,意大利國家電力公司宣布對法國蘇伊士公司實施兼并。對此,法國政府不顧意方強烈反對,強令法國燃氣公司與蘇伊士公司合并,目的就是讓意國家電力公司因無力吞并這艘“能源航母”而自動放棄并購。
許多人不解,在全球化鼓勵自由競爭的今天,為何法國政府做法卻截然相反,還美其名曰“經濟愛國主義”?
“經濟愛國主義”并不是什么新鮮用詞,它的實質是適當的“經濟保護主義”。法國每到經濟不景氣時,就會提倡“經濟愛國主義”,大力扶植重點企業,保護本國企業,待經濟好轉后,再放手讓它們一博。如今法國重提“經濟愛國主義”也是出于同樣原因。”
法國與美國的市場經濟有很大的不同。法國非常注重社會安定和就業。而法國知名大企業又是法國吸引就業的主力,法國左右兩派政黨不管誰執政,是否降低企業國有化成分都成為其執政的敏感區,都不會輕易拿大企業開刀。因此盡管法國公司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也有競爭力,但在市場上的自由競爭并非如美國企業那樣徹底。當然,依靠政府支持,法國也誕生了一批發展迅猛的知名企業。法國電力公司、薩諾菲制藥公司等眾多世界著名大公司被法國當作了“國寶”。但法國的國家實力有限,一旦這些“國寶”級企業出現重大問題或被外資兼并,法國多年經營的工業聲譽便不復存在,經濟安全就無從談起。更何況經濟不景氣造成高失業率,法國政府就更加不能對大企業撒手不管。
自由競爭未必最佳
從全球看,即使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以及韓國和印度,都或明或暗地在經濟政策中實施有限的“經濟愛國主義”,這種理念已經非常普遍。
事實上,法國對資本主義競爭一直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自由競爭只是一種手段,而非金科玉律。如果有必要,恰到好處的壟斷和保護本國企業有時帶來的競爭力反而更強。經過2003年法國政府大力拯救的阿爾斯通公司,時至今日已成功扭虧為盈,它也因此成為法國政府成功實施“經濟愛國主義”政策的榜樣。
法國電力公司有關高層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適當的“經濟愛國主義”對維護國家利益有重要意義。一些人認為自由競爭勢必降低電價,這一理論的實踐結果卻是成敗參半。一些國家的電價下降,另一些國家則沒有。不僅如此,電力工業還遭遇了幾次挫折。美國安然公司轟然“倒地”,凸顯了追逐短期利潤的經營模式觸發的商業道德的深刻危機;新自由主義為打破壟斷,將電力系統分割成互相競爭的行業并聽任市場主宰的做法也面臨嚴峻考驗:美國加利福尼亞的電力危機,英國能源公司的破產,美國、歐洲2004年的大規模停電事故……許多事實表明打破“一體化”的做法是相當脆弱的。他解釋說,因為電力系統的整體安全需要電力企業找出一種發電和配電的相互補償方式來保證,而輸電則是自然壟斷(除非讓不同公司重復建設網路)。事實證明,將電力價值鏈分割為發、配、售三截未必是可持續的做法,相反可能會給鏈條兩端造成危害。在英國,發電公司由于徹底受制于配電公司而蒙受重大虧損便是一例。他認為,法國電力公司成為歐洲最大最可靠的電力能源企業,主要是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不是由于完全的自由競爭。
法國《費加羅報》曾指出,英國的鐵路企業私有化后,事故頻發,成為英國政府一大心病。因此不能迷信自由主義,人們還需要根據國情來決策。
具體實施手法多樣
“經濟愛國主義”,除了有保護主義內涵外,更是“國家民族主義”在經濟上的體現。法國認為適當的“經濟愛國主義”可以保存企業元氣,提高經濟自主性。這也是法國常置歐盟委員會或者世貿組織的指責于不顧,屢屢支持大企業的原因。其具體實施手法有很多:
提高國有股和職工股,抵御惡意收購。法國總理德維爾潘今年2月指出,為防止其他重要企業被外資收購,國有的法國信托投資銀行今后應進一步提高在法國重要企業的控股率,他還責令財政部長與該銀行著重研究這一問題。而法國信托投資銀行是法國許多大企業的大股東。德維爾潘還認為,讓職工在所在企業廣泛入股將使法國企業抵御外來收購威脅的能力大大增強。
讓企業強強聯合,讓對手知難而退。法國一直認為,在能源供應方面的獨立性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為避免蘇伊士公司被意大利公司兼并,法國幾天內迅速讓法國燃氣公司和蘇伊士公司合并,使對手再無能力下手。此外,法國的分析機構指出,這樁合并交易的另一好處是使法國兩大能源企業實現了優勢互補。據稱,合并后兩家企業一年可節約5億歐元開支。
政府主導,救企業于危難之中。2003年,法國阿爾斯通公司瀕臨破產。法政府甚至不顧歐盟對其干涉市場行為的指責,向企業注入大筆資金,還積極為該公司挑選新的“婆家”,讓有實力的合作伙伴優化其資產,并且游說銀行,為該公司爭取貸款。法國政府經過與歐盟委員會長達數周的談判、討到了優惠政策,使該公司有4年時間來決定與哪家外國公司合作,在此期間,法國政府仍然可為該企業作主。如今,阿爾斯通公司已經起死回生。
出臺針對惡意收購的法律。法國政府今年2月迅速出臺法案,法案允許法國企業在外資對手惡意收購它之前,或之中,快速拋出認購股份,這樣就可以加強該企業的資本實力,抬高身價,從而加大惡意收購者的收購成本,最終使其望而卻步。這一法律草案尤其鼓勵國內企業吸收職工入股,并對免費向職工發放股票的企業提供財政支持。
讓企業優勢互補,增強行業競爭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歐洲航空工業所占全球市場份額的總和不到10%。當時僅僅為保護弱小航空制造業不被美國擠垮,法、德、西、英四國政府打造了空中客車公司,以發揮各自所長。2003年空客作為歐洲航空業的象征竟然超過了波音。如今,美國一再指責歐洲(主要是法國)大幅補貼空客公司。而從另一角度看,這一指責卻正好證明法國乃至歐洲適當的“經濟愛國主義”可以保護和發展本國產業。
(《環球視野》摘自2006年3月30日《參考消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