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菲律賓的生產方式
原載:批判與再造
菲律賓左翼運動領袖西松(José María Sison )于1983年遭受馬可仕法西斯獨裁政權關押期間,利用與妻子朱麗葉˙德˙利馬(Julieta de Lima)每周會面的時間口述了他對菲律賓生產方式與革命的見解,由利馬整理成《論菲律賓的生產方式》一文發表。1998年復收入《菲律賓經濟與政治》(Philippine Economy and Politics)由Aklat ng Bayan ,Inc.出版,2002年再版。此文雖成于25年前,但西松認為菲律賓受美國帝國主義支配的半封建、半殖民的社會性質迄今并無根本的改變,而只要為外國壟斷資本服務的買辦大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統治沒有被菲律賓的新民主革命推翻,菲律賓的生產方式也不會變革。故此文對了解菲律賓的社會經濟結構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編者
論菲律賓的生產方式
荷塞˙馬利亞˙西松(Jose Maria Sison)口述
朱麗葉˙德˙利馬(Julieta de Lima)紀錄
李亮、廖漢威 翻譯、注釋
1982年五月30日當我從拘留中被暫時釋放,許多在學院里的朋友和伙伴便詢問我,我丈夫在他們所辯論的許多關于菲律賓生產方式的主要特性問題上的看法。
主要的問題可以這樣表述:美國-馬可仕政權是否實施了工業化政策并因而改變了菲律賓落后的半封建經濟性質?
我向我的丈夫提出這個及其它相關的問題。我們在每周會面時進行長時間的討論。除了最近的可得的經濟數據之外,我還給他提供了各種觀點不同的分析論文。
我把他的回答記在腦子里。每當我從他的單人牢房回到家中,我便將這些答案寫下。他給了我在忠實于他的思想的條件下自由書寫的余地。
由于我們多年來的知識交流以及締結的伙伴關系(自1959年起),我有信心能完成這篇問答文章。然而,由于許多其它工作吸引了我,包括照顧小孩以及政治犯代表的公共集會,一直到1983年七月我才能完成最后的草稿。
這份草稿成為許多朋友們的一份討論文件,他們大部分是卓越的經濟學家與政治學家。我丈夫與我進一步討論并考慮了他們所做的評論與建議,然后才將這篇文章定稿為它現在的樣子。
這篇文章努力對這個國家的生產方式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并指明當前毀滅性的經濟危機。
一,生產力(Forces of production)
問:你能否描述菲律賓的生產力?盡你所能地說明生產方式的發展程度以及實際的生產者大眾的情況。
答:菲律賓的生產力仍然主要是農耕的與非工業的。它們是落后的或不發展的。
菲律賓的生產方式一般缺少資本商品工業中的主要部分。沒有重工業和基礎工業,沒有機械工具機工業,沒有基礎的金屬與化學工業,沒有超出對于已在國外基本加工過的機械組件做表面處理或細微加工的工程工業。據經濟學家Alejandro Lichauco說,甚至連手工具都進口到85%的程度,其余25%則是以國外進口的材料在本地拼裝的。這個國家所有的現代工業設備都是進口的,并且依靠出口原材料(大多是農業的:糖、椰子、原木、等等)及持續向外國貸款來支付。
美國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大買辦代理人,到目前為止相當成功地阻止了這個國家獲取那種能夠使其深刻而全面地工業化的機械設備。他們只容許菲律賓擁有一些高度依賴進口設備的輕型制造業、半制造業與原材料產業。這處境是悲劇性的,因為我們擁有可供重工業與基礎工業建設的全面且豐富的天然資源。
在當前的政權之下,甚至連服務國內市場的輕型制造業都瀕臨崩潰。50與60年代的所謂的進口替代工業被直接進口制成品取代。粉飾這種狀況的一個方法是推行所謂的出口導向工業,但這種工業更加依賴進口,且實際上只是做外圍的加工與包裝,它的目的其實是滲透本國市場、回避關稅以及轉出口。
馬可仕在1979年承諾要推行的11個大工業計劃一直沒有實現。而且從一開始就很明顯,這些計劃只不過是象征性的工業化,但即便這樣,這些計劃還是遭到外國壟斷資本──馬可仕期待他們投資這些計劃──的強烈反對。過了四年,結果是蓋了一座昂貴的、產能限于本國礦石原料的30%的煉銅廠。這個煉銅廠受到日本資本利益的操控;它們要保護他們自己在日本的煉銅廠。
盡管喊出「經濟發展」的口號,法西斯專政并沒有推行對原料的廣泛加工(這些原料向來都用于出口)。菲律賓出口產品的絕大部分仍是糖、干椰肉、椰子油、原木、金屬礦砂與提煉品等等。實際出口產品獲利的80%以上是農業產品。
政府技術官僚宣稱我們從紡織品、電器等等的轉出口中獲利不少。這不是真的。因為要支付昂貴的進口設備、「原」料、關稅規避、移轉定價(transfer-pricing)、利潤匯出、資本匯出(capital repatriation)、債務本息(debts services)、專利費以及專為它們而建的基礎設施和特殊設備,我們在這些所謂的制造業出口品上面損失慘重。
在1980年,總計1200萬公頃的農業用地仍然是這個國家的主要生產資料。它生產供食用的糧食、供本地輕型制造業與手工業用的各種原料,以及絕大部分的出口產品。
64.4%的農業用地用于生產糧食作物(主要是稻米和玉米),另25.8%種椰子。在這些土地上,除了農民的體力、手工具、犁和畜力之外,現代科技(多是進口的)的使用微不足道。70年代曾推廣使用昂貴的進口農業投入品(化學品、機器與灌溉設備),但其影響只及于十幾萬公頃土地。
即使在種甘蔗、香蕉、菠蘿和其它新的出口作物的土地上(不超過總農業用地的7%)使用了相對較多的拖拉機與化學品,對純粹勞力和傳統農具的依賴仍十分普遍。只占總農業用地3.5%的蔗田仍主要由農民與農業雇工使用手工具來耕作,而不是由工人駕著收割機或其它農業機械來耕作。
只有不到4%的農業用地(48萬公頃)是由拖拉機耕作。拖拉機仍然希罕,而且在一個有充裕的、無處吸收的廉價農業勞動力的社會里,使用拖拉機是個爆炸性的主張。今年(1983),只有少數地主在數千公頃的土地上轉用拖拉機耕作。在近十年間,進口的農業投入品的價格不合理地高漲,而農產品出口的價格卻跌落,使得連專種出口作物的地主都不采用現代科技。
根據經濟發展局(NEDA)的數據,1979年應該有900萬的農民和農業雇工,占總就業人口的52%;250萬產業工人,占14%;以及600萬的服務業工人,占34%。讓我們暫且接受這些數據并重新進行詮釋。然而,要注意1979年非農業就業的狀況比隨后1980年代的任何一年都要好得多。
在物品的直接生產者中,農民與農業雇工占78%,產業工人占22%,即四個農民與農業雇工對一個產業工人。如果不計算服務業工人的話,我們會發現絕大比例的就業人口是農民,以及農業的直接附屬或延伸。在建筑業、礦業和各省的「制造業」里,許多非正式工人(non-regular workers)也是兼業的農民。
大部分農民(貧農與中農)有以下幾種補充性的生計:替他人進行農業勞動、補魚、林業與畜牧業、手工業、建筑或木工、貨運與零售。不過,季節性的替他人進行農業勞動是主要的副業,并且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維生方法。
產業工人(制造業、礦業、建筑與公共事業)的比例微不足道。其中只有74%是在所謂的制造業;而且制造業中70%的工人受雇于小工廠與修理鋪,每個所雇用的工人少于10人,因此很難算作真正的制造業企業。
只有少數(約只有30%)的所謂服務業(運輸、通訊與倉儲、貿易與銀行以及其它服務業,包括政府、娛樂業等等)工人有固定的工資。這些有固定工資的人員主要受雇于政府部門(約100萬是文職與軍警),以及跨國公司、大買辦與中等資產階級的公司。大部分所謂服務業從業人員實際上是低度就業(underemployed)或沒有固定工作甚至失業,卻被經濟發展局的統計歪曲為充分就業(fully employed)。許多是其家庭的多余人手,或是仆人、街頭小販、店里的服務生、門口警衛、清道夫、娼妓以及類似的沒有固定工資者。
在1970年代,工業與農業的就業人口都縮減了。工業就業人口從1970年的17.6%降到1979年的14%。農業就業人口從1970年的59%降到1979年的52%。同時,服務業部門的就業人口則從1970年的23.5%上升到1979年的34%,應該是吸收了工業與農業縮減的就業人口。
從1980年起失業狀況便不斷躍升,特別是工業與服務業部門。尤其,如果我們把所有失學的十歲以上青少年與婦女計算在內的話(根據從Bell Mission Report到Ranis Report的統計),現在的失業率將攀升到超過50%,比可怕的25%再高出至少25%。持續惡化的蕭條與失業折磨著整個經濟。
有一些人說菲律賓經濟已經工業化而不是農業經濟,因為比如說1979年國民生產總值(GNP)數據顯示,農業只占總生產的27.3%,低于工業的33.1%和服務業的39.7%。
這些數據是誤導性的。我們必須考慮,工業與服務業部門的產品成分很多是進口的,這些進口品是消費導向的,不會促進工業發展。服務業部門的總產出價值是灌水的;這個部門也是經濟中最依賴進口的部門,即使它并不生產貨物。此外,農業部門的總產出價值往往被低估,因為大部分農業產品被農民保留下來,用于自己的生存所需而不進入市場。
法西斯專制政權的科技官僚們為了維持工業發展的假相,一貫高估整個國民生產總值,膨脹工業與服務業部門總產出的價值。連國際貨幣基金都對經濟發展局宣稱1982年經濟成長率將達到4.9%的說法感到反感,要求把數字減到比較可信的程度。最后數字降低到2.6%。即使如此,這數字在許多方面仍十分可疑。
據推測,菲律賓的國民生產總值依賴外匯的程度達到40%。因此,當主要的出口收入、外國貸款和其它對外交換收入減少,它就必然會縮減。然而不論國民生產總值增大或縮小,其內涵都是非工業的。很大程度上,國民生產總值反映的是:購買進口制成品的開支上升,初級產品出口的收入減少,以及債務負擔加重。
二,生產關系(Relations of productions)
問:你能描述一下生產關系嗎?請盡可能呈現由生產工具所有權、在生產組織中的位置以及剝奪產品的方式所決定的不同社會經濟階級。你能指出一個支配整個生產關系的統治階級嗎?
如果以你在文中所用的整個生產方式的概念來談生產關系的性質,那么它是封建的、半封建的、半資本主義的、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或已經是資本主義的?請解釋你為何選用某個概念而不用其它概念的原因。
答:在美國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大買辦資產階級(comprador big bourgeoisie)已經成為菲律賓最大的統治階級。它是半封建的生產關系的主要支柱。它勾結外國壟斷資本,主宰著基本上是出口原材料、進口工業產品的商業體系,并最為重視原材料的生產、出口。
大買辦資產階級已經取代地主階級成為20世紀菲律賓的頭號剝削階級。無疑地,主導的生產關系不能再被稱作封建的,雖然封建主義仍是個重大而廣泛的事實。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這是外國與封建的支配。但我們用半封建這個概念,既是描述生產關系的一般與基本的特質,也是強調大買辦資產階級的關鍵地位。
我們不能把主導的生產關系稱為資本主義的,因為是大買辦資產階級而不是民族資產階級掌握主導權。實際上,半封建的商貿大資產階級與美國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聯合,阻止民族資產階級發展工業資本主義。
三,半封建(Semifeudalism)
問:但你為什么選擇用半封建這個術語,而不是半資本主義(semi-capitalist)或向資本主義過渡(in transition to capitalism)呢?
答:半封建這個詞強調了以下事實:就本地的生產體系而言,從過去到現在,大買辦資產階級都是與封建制度而不是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關系更密切,只要我們的經濟附屬于美國帝國主義并維持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運行軌道內,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就會受阻。
用半封建有兩個意義:
一, 概括菲律賓經濟體的性質,指出它是被兩股腐朽力量(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所束縛。
二, 指出大買辦資產階級的支配地位,以及它所推行的生產型態──主要是生產原材料進行出口。
「半資本主義」或「向資本主義過渡」這樣的術語,掩蓋了封建制度的持續與半封建制度的主導地位,也掩蓋了在現代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反帝反封建的基本任務。菲律賓絕沒有正在變成完全的資本主義國家。對此不該有錯誤印象。民族資產階級被美國帝國主義、買辦大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所束縛,它只有跟基層人民群眾一起才能獲得解放。
讓我們更仔細地看看大買辦資產階級。它是美國與其它跨國公司的主要的貿易與金融代理人。在本地的剝削階級之中,它在那些不直接被外國公司控制的所謂服務部門中,擁有并控制最大且最重要的的貿易、金融和其它設施。根據Doherty所做的研究,大約六十個大買辦家族控制了大多數的大銀行與所謂的投資機構;這些基本上都是商業銀行。
藉由進出口貿易與貸款業務,大買辦資產階級以商業利潤和利息的形式聚斂財富,并從全國的剩余產品中吸取資本進行最高度的集中。大買辦公司與跨國公司一起發給它們的白領雇員最高的工資。但是它們的利潤極豐且剝削率事實上是最高的。它們的利潤不僅取自于雇員的生產,也來自于本國的整個生產與分配體系。
大買辦資產階級的進出口業務,包括賣進口貨給小商販,是半封建的而不是資本主義的現象;它是商業(mercantile)現象,而不是工業(industrial)現象。
大買辦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是緊密的盟友,許多大買辦也是大地主。因此可以合稱為大買辦-地主階級。這個階級擁有大種植園。這些是所有出口原材料的最終的主要來源。大買辦因此確保了可靠的供應基礎與外貿資源。它們實行半封建措施,在甘蔗與椰子種植園以日工工資雇用農業工人,但它們也有一些土地,在這些土地上它們收取地租,剝削大量的佃農。
當然,大買辦們在糖業中心、椰子加工廠、以及其它的主要出口資源如采礦與伐木,都有巨大利益。它們也擁有某些最大且最有利潤的輕型制造業企業。但最主要的是,它們跟外國壟斷資本一起反對民族工業化與平衡的經濟發展。
只有在大眾與民族資產階級的強烈要求下,它們才會在某些時候小氣地勉強同意建立更多依賴進口的輕型制造業。而且它們控制了進口的投入品與最有利潤的企業。它們阻止重型與基礎工業的全面建設,使得連工業部門也帶有半封建的特質。
因為它們的優越地位,它們可以比民族資產階級付給工人更高的工資。但是在它們的企業里剝削率則高得多,因為相對于工資而言其利潤非常高。但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相比他們的工資則低得多。四周環繞的封建落后區域培養了一支龐大的產業工人后備軍,是大買辦企業廉價勞動力的來源。
大買辦階級比任何其它剝削階級更多地控制著國家,利用國家作為經濟特權的來源,并把國家當作大客戶。高階政府官員還利用它們的公家職權插足大買辦生意。這些大官僚資產階級基本上是大買辦。憑著法西斯國家的保護,它們能輕易壟斷大型合約并快速積累土地。但是它們依然處在大買辦階級與封建體系之內。
集中火力攻擊美國跨國公司是對的,但別忘了大買辦,特別是法西斯主義大買辦。大多數進出口貿易要通過大買辦。即使是華盛頓要賣核能電廠給菲律賓政府,也必須透過Disini家族與馬可仕的中介。美國跨國公司利用本地的大買辦企業,這是標準規矩。菲律賓的進出口商不論大小也利用大買辦的銀行。
地主階級仍然是菲律賓農村地區的支配階級。它是封建生產關系得以持續的主要支柱。最明顯地,它擁有大片土地,并從一大群在小塊佃地上耕種的佃農收取地租。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產品,它也使用其它的剝削方法,諸如雇用農業工人、放高利貸、經商(merchant operations)、出租耕具和耕畜等等可被稱為半封建的剝削形式。
地主剝削的范圍不僅包括佃農,還有貧窮和中等的自耕農與農業工人。因此,經濟矛盾不僅僅是在地主和佃農之間,而是一邊是地主(包括老式和新式的),一邊是農民(意即貧窮與中等的)與農業工人。半封建的剝削方式來自于封建的所有權與剝削方法,并且加強了它;在缺乏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的工業發展的情況下,封建與半封建之間有循環關系。與那些雇用農業工人的新式地主比起來,向佃農收租的老式地主數量遠遠更多,而且擁有多得多的土地。封建制度是一個明確無疑的事實,即使我們保守地估計,仍有40%的菲律賓農地是佃租的。
若不考慮目前革命運動的減租與反高利貸運動,在缺乏真正的土地改革的情況下,宣稱所有農場的佃租率(tenancy rate)從1960年的39%下降到1971年僅29%,是完全不可信的。完全沒有任何發展去降低1964年所估計的52%的佃租率。這在今天應該會更高,因為從那時以來,特別是在法西斯專政之下(雖然它加強吹噓土地改革),地主的土地積累速率遠遠超過賣土地給佃農的少數象征。由Ernesto M. Valencia所做的一項研究指出,研究者們對佃租率的估計分布在從1975年(Aguirre)所有農場的40%,到1972年(Fergusson)以14個省的樣本為根據的90%之間。
地主階級,包括老式地主(不全是大買辦),最初從全國收集了最大量的剩余產品。接著,因為地主極度依賴進口產品,一大部分的剩余產品被交給大買辦資產階級,成為高度集中的資本,用于操作進出口生意。更進一步,帝國主義者拿走了他們的那一部份剩余產品。在此模式中,地主的等級低于大買辦資產階級。
在農村地區,半封建因素如新式地主、富農(農村資產階級)、商業高利貸者以及有農業機械供出租的人,仍然受限于封建條件。他們的剩余收入較多用于獲取更多土地,而且他們并不排斥擁有佃農。非農業的投資機會極為有限。因此新式地主家庭大大地取代了正分崩離析的老式地主集團。
大多數的新式地主是土地的封建繼承者。相當一部份還是在新開墾地區霸占貧民土地而形成的。由于掌握了土地所有權(即使是最貧瘠的土地),他們就能攫取絕對地租(absolute ground rent);只有在這個封建權利被滿足之后,才談得到級差地租(differential rent)。地主不會允許任何人不付租金而使用他的土地。強制收取絕對地租是一項封建權利,其基礎是地主對土地的壟斷。
富農或農村資產階級并沒有大幅推進資本主義的發展。他們本身仍是地主,或者逐漸成為地主;舊式的地主家庭由于所繼承的土地十分零碎,并且/或者出售土地而遭到取代。
農業工人逐漸增加,因為地主積累土地的速率超過了農地增加的速率,也因為商品體系摧毀了農民間傳統的換工與互助的體系。農業資本主義與農業機械化仍然居于次要地位。整體而言,菲律賓農業尚未進入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即農業資本家迅速將農民變成農業工人,接著通過農業機械化將之消滅或減低其作用。
大多數農業工人仍是貧農。他們來自貧窮的佃農或自耕農家庭,出賣勞動力以補貼家用。在大多數情況下,雇用農業工人時都要求他們攜帶自己的手工具。然而,越來越多農業工人要為了越來越少的農業工作與收入而競爭,這特別是因為農業出口蕭條,而且移居他處的代價與風險過高。在新開墾地區,地主與外國農企業正迅速地剝奪貧民。
農業工人至少可分為三類:
一,本身仍是貧農或下層中農,擁有或佃耕著一小塊地,或是擁有一些簡單的農具,但出賣他們部分的勞動力作為季節性的農業工人;
二,一些人已被剝奪了土地與農具,或是完全地、主要地出賣他們的勞動力;
三,另一些人正在轉變為完全失業者以及最慘的赤貧者,這還包括一些可能隨即移往都市打零工的人。
第三類人在美國─馬可仕政權期間急遽增加。在15與16世紀的歐洲,資本主義的制造業有了進一步發展,可以吸收這些剩余勞動力生產剩余價值;不同的是,菲律賓的制造業從1970年代以來不只沒有發展還更加衰退,無法吸收這些持續增加的剩余勞動力。無地農民工人的增加正導致革命與流離失所,而不是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
如果菲律賓的工業資本主義正在發展,那么民族資產階級就會是其主要支柱。但事實上,在半封建經濟中,民族資產階級是從屬于大買辦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大多數的剩余產品流入這兩個階級的手中。
目前民族資產階級的核心是中型企業家(middle entrepreneurs)。他們擁有并管理輕型制造業。其中一些企業主要進行本地原料的加工,這是該階級的穩定基礎。另一些企業則依賴進口的投入品,較為受制于外國資本的壟斷。
民族資產階級在不同程度上倚賴進口的設備、制成品、半制成品以及原料,特別是燃料。由外國壟斷資本與法西斯大買辦階級所支配的出口導向「發展」計劃、進口自由化(即降低和取消對制成品與半制成品的關稅與其它限制)、貨幣貶值、加重賦稅以及其它政策,嚴重打擊了這些民族資產階級的企業。
生產某些產品的本地企業試圖保護其產品〔市場〕,這是理所當然的。民族資產階級之中最進步與最具企圖心的則要求推行全面的工業化。但這需要的不只是企業家精神;要廢除整個半封建生產關系,就必須使菲律賓本民族掌握政治權力(nationalization of political power)。
民族資產階級的利潤來自于從工人群眾身上榨取的剩余價值。因此這兩個階級之間存在矛盾。但他們可以聯合起來對抗外國壟斷資本。民族資產階級可與工人、農民與都市小資產階級形成聯盟,終結外國與封建統治并達成民族民主革命。
菲律賓大多數的生產者仍是農民與農業雇工,工業工人是少數且持續萎縮;此一事實顯示菲律賓經濟絕非資本主義經濟。如果菲律賓的統治階級是民族資產階級而非大買辦資產階級,那么現代工業無產階級將會成長,并成為菲律賓直接生產者的多數。如果是這樣,那就應該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而非民族民主革命。但不論如何,現代工業無產階級仍是最先進的生產力,具備領導菲律賓革命的思想。
我們只是在相當寬泛的意義上才把所有的雇傭勞動者(wage-earners),如工業、服務業與農業雇工混合在一起,統一稱做龐大的勞動階級。舉例來說,在工會的組織工作中,我們并不局限于工業工人,但他們確實是整個工會運動的核心。在分析生產方式時,如果我們要準確地衡量資本主義發展的程度,就應該把工業無產階級與其它的雇傭勞動者加以區分。
到目前為止,只有都市小資產階級我們仍未討論。都市小資產階級包括小企業家、小商人,與一般所謂獨立或領薪的專業者與技術人員。他們大多數受雇于反動政府、帝國主義者、大買辦與中等資產階級的公司。
都市小資產階級位于資產階級的最低階。一般來說,他們比勞苦大眾的薪資更高、生活更舒適,能夠讓孩子接受為帝國主義與大買辦服務的專業與技術訓練。但在每況愈下的半封建經濟中,他們發現自己也日益受到剝削,因而投入勞苦大眾的革命運動。
反動的經濟學者習慣拿國民生產毛額(GNP)除以人口數,然后便宣稱人均收入是多少多少。這種做法是完全抽空的,它掩蓋了以下事實:極少數人攫取了社會的剩余產品,而其余的社會大眾只得到僅足糊口的收入。
國民生產毛額包括了跨國公司的超級利潤、大買辦資產階級的利潤與利息收入、以及其余地主階級的蓄積等。通常來說,只有約8%的人其報酬足以享受舒適的生活。其余約90%的人,其收入(形式為薪資與農作分成)十分微薄,遭受著匱乏與貧困的折磨。
四,美國─馬可仕政權的發展計劃(Development Scheme of the US.-Marcos Regime)
問:美國-馬可仕政權的所謂發展計劃是什么?它與工業化有任何關系嗎?有些人堅信,美國自1970年或甚至更早便已將菲律賓工業化了。請加以評論。
答:發展是一個被帝國主義者與本地反動派濫用了的詞匯,需要加以澄清。對一個低度發展的、農業的與半封建的國家來說,經濟發展正是意味著工業發展。
工業化是經濟發展的主導因素與動力,它必須伴隨著真正的土地改革或農業革命,才能掃除封建與半封建障礙,釋放被地主與大買辦所占有的剩余產品,使農業成為食物與原料的來源,并使農民和持續增加的工人階級構成一龐大的國內市場。這需要重工業、輕工業與農業能夠全面且均衡地發展。
由此觀之,美國帝國主義者并沒有為菲律賓提出什么發展計劃。它有的是一個虛假的發展計劃,即反對工業化、反對真正的土改,并加深菲律賓經濟的低度發展狀況。美國政策的主要用意是要藉由貸款與直接投資,在菲律賓以更高的價格銷售美國的制成品,并以更低的價格購買原料。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美國自1960年代早期開始透過國際貨幣基金會與世界銀行的報告所透露的經濟政策(當時美國決定設置美國國際發展總署、美國進出口銀行與美國經濟顧問團(U.S. economic missions),隱蔽地下達經濟政策指令),我們將發現美國加諸于菲國政府的主線一向是「出口導向發展」,反對菲律賓工業化。
「出口導向發展」首先意味著鼓勵原料生產進行出口,并輔之以基礎建設、更多的加工設備、交通、倉儲與其它設施,而且也鼓勵增加糧食生產來加以補充。提升農業生產力被視為比任何虛假的土改更為重要。美國、日本與其它資本主義國家則供應生產所需的各種用品,以及供消費用的制成品。
自1960年代早期開始,美國便阻撓菲律賓的輕型制造業的發展,以及民族資產階級與人民要求工業化的呼聲。1950年代設置的、有助于輕型制造業成長的進出口交換管制已被撤除。美國帝國主義者用去管制化作為關鍵手段,以去除在他們眼中、之前菲律賓人優先政策[1]的專擅性(presumptuousness of Filipino Firsts era)。也是在1960年代早期,美國開始為日本與其它資本主義國家在菲律賓與其它亞洲國家提供棲身之地。因此,世界銀行在這些地區更積極地展開活動,并且設立了亞洲開發銀行以監控市場份額的分配。當時,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創的資本主義國家又開始出現工業生產過剩的問題。他們認為,隨著基礎工程建設的進行與原料生產產能的增加,外國制成品在菲律賓的市場將會擴大。
他們希望菲律賓已建立的、依賴進口的工業逐漸萎縮,關稅保護逐漸降低,最后完全撤除;進口的制成品將掃除所謂「進口替代工業」,不然也要使這些工業被跨國公司所掌控的合資企業吸收。不過,民族資產階級透過他們在國會與報刊上的代言人,有時候不僅能夠避免在經濟上完全被殲滅,還能夠阻擋向美國羨媚的投資法案的通過。
雖然馬卡帕加爾(Macapagal)總統在1962年向美國示好,進行全面的去管制化,但由于他沒能推出一部令美國滿意的外國投資法,隨后就遭到了罷黜。因為同等協約(Parity Amendment)與勞雷爾-蘭格雷(Laurel-Langley)協約在10年后即1974年即將廢止,當時的美國便急欲扭轉此一局面。為此,他們冊封了馬可仕作為新的繼任者。1960年代后半期,馬可仕頒行了獎勵投資與加工出口區的法令。如果我們做個回顧,會發現從1960年代至今,美國與其它外國公司在菲律賓的投資類型一向是貿易、金融、依賴進口品的制造業、礦業、石油開采與農業。他們并沒有建立重工業與基礎工業來推動菲律賓的工業化。就連馬卡帕加爾(Macapagal)時推動的伊利剛一貫作業鋼鐵廠計劃(Iligan integrated Steel Mill project),也被日本的債權人與鋼鐵利益集團、及當前政權所破壞。
「出口導向工業」是在1960晚期規劃的,同時還結合了Bataan加工出口區(Bataan Export Processing Zone, BEPZ)計劃與菲律賓汽車制造計劃(Philippine Car Manufacturing Program, PCMP)或汽車裝配計劃。菲律賓汽車制造計劃是這波所謂的工業化的核心。
到了1970年代末期,由于汽車制造計劃顯然失敗了,于是便轉向成衣與電子的終端加工業。
自1960年代晚期開始,所謂的出口導向制造業被吹噓為工業化的先頭部隊。出口導向制造業是一個狡獪的名詞,意味著菲律賓有能力制造工業產品出口。馬可仕與其科技官僚竟還宣稱工業產品的出口正成為菲律賓主要的出口品項。但事實上,如同稍早指出的,如果把高成本的進口原料與設備、移轉定價(transfer pricing)、利潤匯出 (profit remittance)、關稅減免(tariff exemptions)與加工出口區基礎建設的昂貴成本計算進來,這種所謂的出口導向制造業實質上只是轉出口,并沒有為菲律賓賺進什么錢。
「汽車制造計劃」大概是出口導向制造業最糟糕的部分。它只是進口零組件與已制成的汽車以規避關稅障礙,再把汽車賣給菲律賓的政府機構與私人企業(他們對外借了許多貸款),以及軍方(在政府占有的財富與流向菲律賓的外國貸款中,軍方都占了很大一份)。
「出口導向工業」極為倚賴進口的設備、已制成的組件、半制成品與原料,不過是延續了菲律賓長久以來以原材料換取進口制成品的交換模式。實際上,這些假制造業的大部分產品都是在菲律賓市場上銷售,不受政府管制的限制。
菲律賓一直依賴原料的出口,但這些原料的價格卻節節下降,而進口的制成品的價格則步步高升。菲律賓借貸了龐大的資金(從1972年的20億攀升到1983第一季的180億),為的是能繼續進口消費性商品、供輕型制造業所需的某些設備,以及將公款揮霍在非工業的用途上,如道路、橋梁、港口、水壩、軍事設施,核能、地熱與水力發電廠,綜合文化中心、五星級旅館及其它觀光設施,等等。
這是麥克納馬拉(McNamara)主政下的世界銀行所推行的新凱因斯主義概念,即,貸款給發展中國家與低度發展國家(如菲律賓)將會給衰退的資本主義國家注入活力。
確實,這些資本主義國家已經賣出了許多建筑設備與鋼材,賣出了發電廠、汽車、船只、飛機,賣出了計算機與其它辦公室設備、家具、農業設備與化學品,以及軍火,等等。跨國公司、官僚資本家與其余的大買辦已賺飽荷包,但菲律賓卻因通貨膨脹與出口蕭條而岌岌可危,只能不斷舉債來償還外債。
「出口導向發展」怎么了呢?菲律賓變得更加倚賴進口的制成品,外貿赤字持續攀高。1982年菲律賓的貿易赤字是28億,國際收支平衡赤字是11億3500萬。菲律賓經濟的低度發展情況更加惡化了。
1979年,馬可仕揚言要發動11項重大工業計劃,并承認在其治下菲國缺乏工業化。四年過后,他只做了一項,即煉銅廠,而且問題叢生,如產能有限、由于官僚資本主義一貫的貪腐而造價高昂等,最糟的是,它還受控于日本的利益集團;他們要保護在日本的自己的煉銅廠。這個煉銅廠只是一項象征性的工業計劃,并未改變菲律賓經濟的性質,而且極可能與1960年代馬卡帕加爾(Macapagal)的伊利剛鋼鐵廠計劃遭受相同命運。
無論如何,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聯合體已告誡馬可仕,別再談什么大工業計劃,而該去搞些「鄉村發展(rural development)」的花樣,如生計發展運動(Kilusang Kabuhayan at Kaunlaran[2],簡稱KKK)。總是有錢搞資本密集的基礎建設與能源計劃,卻沒錢進行工業計劃。缺乏資本既是反對工業化的借口,同時又是允許外國投資者進入經濟要地與快速獲利部門的借口。
反動派并沒有進行真正的土地改革以擴大國內市場,反倒以國內市場有限作為反對工業化的借口。他們鼓吹技術轉移,但這只是為了要合理化外國投資者的特權:由于擁有技術(包括最一般的技術,或僅只是包裝、商標),外國投資者便可以擁有菲律賓的企業。
也有許多源于美國教科書的反對保護主義的議論,但其目的只是要使進口自由化,即便菲律賓的出口正受制于美國與其它資本主義國家的保護主義措施。馬可仕及其技術官僚可以在論壇或協商中夸夸其談,卻完全不敢主張菲律賓人民的經濟主權與自決,以達成工業發展。
他們不斷說要以「全球融資」推動工業化,結果它原來只是有裙帶關系的公司的工具,讓他們可以進一步掠奪國家與私人銀行,并在掠奪一空之后自己出任破產管理人。它們已經使本該負責工業計劃的國家發展公司(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Corporation)不堪重負。
五,「土地改革」
問:土地改革的情況如何?它解決了多少土地問題?
答:IBON基金會出版的《事實與數據》第75號顯示,在馬可仕的「土地改革」下,至1980年末,只有1,538公頃的稻田與玉米田上的1,684名佃農完全償付了土地費用并取得土地。佃農變為自耕農的人數,只占所有農地上的總佃農數的0.04%,而且在所謂耕地移轉(Operation Land Transfer)計劃范圍里的佃農中只占0.02%。甚至就連這些為數極少的、成功分期付款買得土地者,也大多是非全職佃農或具有非農業收入者,如家庭中的某些成員在外國或都市工作。
有個笑話說,要馬可仕解放所有參與耕地移轉計劃的佃農,要花上四千年,但同時菲律賓其余地區的土地問題將更嚴重。當然,這玩笑忽略了革命的農民運動正在全國展開。
1980年,在184,189公頃的稻田與玉米田上,有113,704名佃農已經成為「分期付款的土地所有人(amortizing owners)」,意指依據15年的分期付款計劃,他們開始為土地付費。這只占所有佃農的2%,而全部佃農中有28%排隊要成為「分期付款的土地所有人」。被分期付款購買的土地占全部農地的1.5%;另外,2.7%的稻田與玉米田及25%租佃的稻田與玉米田,預定將由土地銀行沒收。
1980年,超過80%的「分期付款的土地所有人」拖欠了80%的款項。欠款是因為土地的價格太高(土地的定價并未比市場價格低,而且常以通貨膨脹后的生產數據計算)、過去與目前的債務、各式各樣的稅賦(如村落協會(Samahang Nayon)與豐收99(Masagana 99))、農作欠收、生產成本與生活開支上升,以及政府以政策壓低農產品價格。由于欠下高利貸,佃農,包括「分期付款的土地所有人」,正在賣出他們的佃耕權利。
在47號通令(General Order 47)的時期內,一邊是1,684個佃農分配1,538公頃土地(每個佃農得到0.9公頃,這與P.D. 27所承諾的每人3公頃的有灌溉面積或每人5公頃之未灌溉面積相去甚遠),另一邊是267個公司與95個企業農場或農業服務公司取得了86,017公頃土地,兩相比較一下就知道,馬可仕土地改革的「成就」究竟有多巨大了。
「分期付款的土地所有人」成功購得的土地,甚至還少于法西斯主義者從失勢地主、自耕農、移居者與少數民族手中攫取的土地。法西斯主義者利用「基礎工程建設計劃」、以「土改」之名威脅要強制征收、控制銀行等手段累積土地。法西斯主義者向失勢地主廉價地買得土地,并從移居者與少數民族手中攫取未登記的土地。
土改的幻象還來自于政府將數十萬的稻田與玉米田佃農,在形式上轉變為所謂的「承租人(leaseholders)」;他們在尚無武裝農民運動的區域延續著租佃關系。在締結租賃契約之前,這些佃農必須付出三個「一般」(最佳)收成年的平均收成的25%作為固定地租。不論實際收成情況為何,他們都必須繳出此一固定地租。這個制度是設計來反制農民造反的,但革命的農民已用許多方法將它擊敗。在老的佃租制度中,通常是由監工或在地地主自己驗證過實際的收成情況之后,再進行五五分成(50-50 sharing)。
地主們為了確保他們在固定地租制度之下能向佃農收取更高的地租,便謊報較高的生產數據作為締結租賃契約的依據。他們會這么做是因為害怕其土地會被征收,也害怕平均的年收成情況會被用作評估地價的基礎。
此一固定地租制度對佃農極為不利,因此在歉收時(每三年至少發生一次)佃農會要求地主回復到舊的作物分成制度。固定地租體系的用途是無須地主的知識便可以攫取佃農收獲的作物,佃農們無論如何都必須繳納固定地租。
當生產成本與生活費用都急遽上升時,法西斯專制政權卻以政策壓低農作物的價格,所有種植稻米與玉米的貧、中農都受到此一政策的嚴重迫害。稻米生產增加但農民的收入卻減少,因為進口的投入品的價格上升了。小的與中等自耕農則被更進一步地推向負債與破產的境地。他們是國家、大買辦、地主、富農與商業高利貸者的獵物。
一些農民似乎受惠于1970年代的豐收99(Masagana 99)計劃[3],但這只是因為他們沒有償還貸款。盡管此一貸款的利息率據說應該要低于市場一般的利息率,但它實際上是高利貸。除了利息與服務費,還有許多大筆的開支,如索價過高的必需品,村落協會(Samahang nayon)費、用于打通關節的關說支出,等等。如果這些費用全都要繳納,那么貸款的農民就會陷入財務困境。
在帝國主義銀行與跨國供給商的庇蔭下,法西斯買辦已成為最大的本地掠食者。他們抬高灌溉設施與其它基礎建設的造價以擴大其利益,灌溉費與稅賦因此快速升高。他們用高產稻米與進口的化學品套住農民,自己則壟斷這些東西在菲律賓的買賣。這些投入品的價格被不停地抬高,然而,稻米與玉米的售價反而被法西斯命令壓低。
農業公司已經誘拐了一些稻農與玉米農進行企業化農耕(corporate farming),把這些農民的地位降為農業雇工,并在收支帳目上詐騙他們。就貸款、管理、機械、化學品、灌溉等等項目都要額外收費。農民們日益債臺高筑,并將佃耕權與所有權賠給農業公司。
在出口導向農業方面,作物價格下跌殘酷地折磨著其中的農民與農業雇工。從事出口導向農業的佃農被排除在官方自稱的土改之外,而且他們很多并不種植稻米與玉米。農業雇工則受到失業與低度就業最嚴重的摧殘。自耕農走向破產。就連一些地主也被迫將土地賣給在法西斯集團的不同階層中掌權的地主,因為他們沒有掌握政治權力,或是無法取得貸款與償付貸款。
在偏遠地區,老式地主與新式地主(有菲律賓籍的也有外國籍的)正逼迫移居者與少數民族成為他們的契作者、佃農或農業雇工,或干脆拿槍逼他們離開。租用牧場(pasture lease)、「人民的稻田(palayang bayan)[4]」、企業化耕作、集約耕作(compact farming)、「農產工業發展(agro-industrial development)」、反制人民造反等,都是地主在偏遠地區攫取開墾與未開墾土地的借口與手段。作為無地農民主要的生計出路的自發性遷居與火耕(swidden)農業,已經被地主所有制(landordism)所阻斷。
土地問題在法西斯專制之下變得更糟。從1970年到1980年,可耕地持續由8,900萬公頃成長到 1億 2,000萬公頃。每年可耕地擴張的速率為3.5%,已超越了從1975到1980年2.6%的人口成長率。但地主累積土地的速率卻遠超過可耕地的擴張速率。
不過,可想而知,政府一定會大幅竄改賬面上的佃耕率,因為它荒謬地宣稱土改已經成功;如果它會竄改60-70年代的數據,那么沒什么理由說它不會對70-80年代的數據干同樣的事。無論如何,嚴峻的土地問題已使得革命在農村的基礎更加深厚。虛假的土地改革只會加重而非減輕土地問題。
六,出口導向制造業(Export-oriented Manufacturing)
問:「出口導向制造業」是否工業化了菲律賓,并使它脫離用原材料換外國工業產品的殖民式交換?所謂的出口導向工業與1950年代的進口替代工業相較之下如何?
答:一個國家要工業化,它必須建立重工業與基礎工業。「出口導向制造業」,例如「汽車制造業」、紡織與電器,則只有少許的與外圍的加工處理,或只是純粹裝配進口的零組件。
你可以把這叫做假制造業(pseudo-manufacturing)。工人僅限于做手工藝,談不上制造生產。縫紉與刺繡、把原已做好的零組件用螺絲釘組裝起來、做裝潢、制鞋等類似的東西,是這個國家舊有的手工藝。
只有幾萬工人受雇于工廠。更多的工作是外包的,稀薄地分散給在自己家里工作的都市與鄉村的貧窮婦女。工廠工人的工資極低。那些在自己村里做的則以更低的價錢按件計酬。農婦用她們農作之余的時間搞她們的「制造業」。只須發給她們一點點現錢,并且不用租金、機械設備、照明、保險、利息等等,替跨國公司與大買辦省下了額外的勞動力費用。
有種誤解認為「出口導向工業」是科技轉移的媒介,因此會促進工業化。但很清楚,基本的與核心的制造過程并不在菲律賓。臺灣、南韓與巴西這些地方之所以會被世界銀行稱作「新興工業化國家」,不是因為他們搞「出口導向工業」,而是因為他們具備某些重工業與基礎工業的象征。
美國透過國際貨幣基金會─世界銀行聯合體已一再確定,菲律賓必須專心搞「鄉村發展」而不是「大工業計劃」,即使這些計劃(如馬可仕的計劃)只是象征性的工業化并受控于跨國公司。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危機是如此之甚,不可能把資金投注于此。當美國與其它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想把工業產品賣到國外、紓解過剩產能并降低失業人口的時候,他們為什么要工業化菲律賓呢?
馬可仕會做的,不會超出他的由日本控制的煉銅廠的有限產能太多,就連「出口導向工業」也因資本主義國家的保護主義措施而嚴重緊縮,而「進口替代工業」的處境甚至更糟。
「出口導向工業」不會使菲律賓工業化,也不會使它脫離用本國原料換外國制成品的殖民式貿易。這些工業會幫助外國產品進入菲律賓,并使這個國家持續依賴生產原料進行出口。
「出口導向工業」不只是剝削菲律賓的廉價勞力密集加工業的手段,還是為了規避關稅障礙并進入本地市場。很大一部份「制成品」是在本地市場銷售。所謂的汽車制造計劃純粹是借口,是以進口一定比例的零組件和組裝完成的汽車來規避進口整輛汽車的高稅賦。把零件裝配假扮成制造。所有在本地市場銷售的汽車都比在外國昂貴,因為據說本地的「制造」成本比較高。
現在讓我們比較一下「進口替代工業」與「出口導向工業」。兩者都依賴進口設備、已制成的零件與原料,都不能導致工業化。但比較起來,「出口導向工業」是遠遠更為依賴進口的,因此不可能促進本國的工業化。「出口導向工業」的生產線范圍較小,不像「進口替代工業」有更大范圍的生產線與更多制程,并且很容易整合進重工業與基礎工業──如果要建立這些工業的話。
「出口導向工業」看起來好像提供了很多工作,但實際上它們提供的正規工廠工作只有一點點。相比之下,那些「進口替代工業」(包括供給國內市場的廣泛的輕工業)則提供了大量的正規工廠工作,并使菲律賓在1950與1960年代的發展程度領先其它東南亞國家。由于政府不支持服務國內市場的輕工業,使得菲律賓與印度尼西亞今天在東南亞經濟群中敬陪末座。
「出口導向工業」在對外貿易上是個極大的消耗。進口設備與原料的花費,占了轉出口(reexport)的紡織品與電器價值的60%到92%。除了公開的利潤匯出、資本匯出(capital repatriation)、債務、管理費用、專利費等等之外,還有許多移轉定價的情況。政府還必須減免關稅并把大筆貸款用來建設加工出口區。
菲律賓對外貿易沒有盈余,反而因紡織品與電器的轉出口而招致巨額損失。這與馬可仕及其官僚所宣稱的相反;他們說這些產業賺得了大量的出口盈余。他們片面且非批判地只看這些轉出口產業對外貿易的收入面。實際上,傳統的原料出口仍是主要的出口盈余來源。
1981年電器轉出口價值為3.13億,但進口原料與零配件就花去2.877億。因此,總共只賺得2500萬。進口的花費占出口價值的92%。然而這還不是對外貿易的凈收入,因為還必須扣掉被外國跨國公司拿走的匯出利潤、貸款利息、匯出資本等等。
1982年紡織工廠出口了價值4.5億的紡織品,但這些紡織品的進口原料就要3.5億。因此,對外貿易的盈余只有約1億即22%,這還沒計算進口設備的貶值、外商紡織廠的利潤匯出等等。
由于資本主義國家實行減少配額與其它保護主義措施,「出口導向工業」或轉出口企業現在正在縮減。他們可以輕易停業而不會有太大的損失。他們的工廠與設備貧弱,且其價格由于移轉式定價而被高估。他們在世界上作為「吉普賽工業(gypsy industries)」而惡名昭彰,因為他們不作任何真正實質的資本投資,可以來去自如不受限制。
然而,為國內市場服務的輕型制造業正陷入嚴重的困境。它們受困于進口自由化、貨幣貶值,而且完全無法取得外國貸款。從1979年起,帝國主義的貿易攻勢便急遽加強。
1970年代,許多進口替代工業仍能勉強生存,當時有許多外國貸款流入,而且跨國公司主要是販賣建筑設備、結構鋼材、汽車、發電廠、計算機與家電等。但在1980年代,由于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與財務危機加劇,外國債權人與跨國公司對所謂的「進口替代工業」已越來越無法容忍。
七,新殖民工業化(Neocolonial Industrialization)?
問:是否有任何事實顯示,美國與馬可仕政權為了使菲律賓成為一個現代工業新殖民地并消弭社會動亂,正在實行新殖民工業化與土地改革?有人說「出口導向制造業」正把菲律賓轉變為美國與其它跨國公司的制造業基地。有人說菲律賓已經是一個「新興工業化國家 ( newly manufacturing country )」。還有人說菲律賓已經是個資本主義國家。對革命運動來說,這些說法意味著什么?
答:如前所述,美國與馬可仕政權推行的是反工業化的政策。它所進行的并不是新殖民工業化,而是新殖民反工業化 ( neocolonial anti-industrialization )。
我們不能忽略主要的事實:即帝國主義債權人(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與其它私人銀行)、美國與其它跨國公司一直努力輸入制成品并再轉出口。因此,菲律賓的外債都浪費在消費導向的與非工業的計劃上,負荷極重。
財政資源的巨額浪費使菲律賓完全無法建立重工業與基礎工業,并加深了既存的低度發展狀況(underdevelopment)。資金被花在索價過高的劣質道路、橋梁與港口、五星級飯店、私人華宅與辦公室、辦公大樓、政府官員使用的精致辦公設備與車隊,而且還用來擴編寄生性的中央官僚與軍隊。這些資金原本可以將菲律賓深刻且全面地工業化。然而現在,在低度發展的結構中,它們卻成了人民背上的重擔。
帝國主義輸出的剩余資本(直接投資與貸款)主要是各式各樣的剩余制成品,但就是不賣給我們那些可以使我們自主生產工業設備的設備(即資本財)。所謂出口導向制造業只是規模很小的假制造業,且如上所述,它不能工業化菲律賓。除了在有限的程度上利用本地廉價勞動力為一些次要的勞動密集加工業服務之外,跨國公司建立這些企業的目的是要繞過關稅障礙以占領本地市場。
所謂出口導向制造業有時已被當作一種宣傳手段,以制造工業化的假像。近年來,這種出口導向制造業加上與建筑相關的制造業(水泥、金屬、組裝業、木材加工等)一直膨脹、夸大了國民生產毛額里制造業的數字。由于外國信貸的緊縮,制造業的份額與整體的產業都已經萎縮。
從實際的凈產出與就業來看,在當前的政權底下,制造業與整體產業確實已萎縮。有研究指出,馬可仕自1979年以來(不論真誠或虛偽地)推行的工業計劃,以及1975年以來由東南亞國協(ASEAN)推行的工業計劃,都遭到世界銀行、美日跨國公司的持續抵制。不論菲律賓如何歡迎這些外國壟斷資本來投資、控制這些計劃,他們還是一貫堅持菲律賓的國內市場太小了,因此最好還是用他們設在其它地方(主要是在其母國)的工廠來供應。
即使馬可仕政府所提出的11項工業計劃全都付諸實施,它們也不過是些工業化的假象,好欺騙世人說菲律賓已算是一個「新興工業化國家」。不過,目前貸款機構與跨國公司反對這些計劃的最強有力的理由,就是菲律賓根本無力負擔這些計劃,也無法為此取得外國投資或貸款。
至于土地改革,美國—馬可仕政權承認自己并未解決土地問題,雖然它吹噓它完成的比前政權多。應該指出,當前政權其實使土地問題惡化了。沒錯,與之前的政權相比,它提出了更大的承諾與口號,也制造出相對更多的土改假象。不過,在最放縱與最大規模地把土地移轉給掌權的新地主階層的事實面前,所有先前的承諾與宣傳都黯淡無光。
以農民為基礎的人民戰爭在全國擴張與壯大,直接證明了土地問題已嚴重到令人無法忍受。如果這個政權確實落實土改,菲律賓共產黨與新人民軍進行武裝革命的土壤就不會如此肥沃。
某些假革命者宣稱工業化與土改正逐漸消弭社會動蕩。實際上根本沒這回事。事實是,法西斯、外國與封建剝削和壓迫正在加劇,而廣大人民群眾的民族民主革命正向前邁進。
還在60年代末,拉瓦派(Lavaite)便積極鼓吹一路線,即,自50年代以來,美國帝國主義已經認真的采取措施以推動工業化與土改。他們以此來解釋50年代武裝革命運動潰敗的原因是「美式土改(US inspired land reform)」而非拉瓦派的錯誤領導,同時也藉此反對在60年代末期被廢止的革命路線。
隨后,這伙人發明了一套謊言,進一歩公開了他們的路線。他們認為:在60年代末期與其后從事武裝斗爭是毫無用處的,因為據說美國與馬可仕政權堅決要工業化菲律賓與實現土改。從那時起,他們便以這套說辭不知疲倦地鼓吹他們的路線,并且將假的馬克思主義提法與世界銀行、跨國公司、科技官僚對菲律賓「經濟重建(economic restructuring)」的胡說八道混合在一起,混淆視聽。
拉瓦派自從1974年公開向美國—馬可仕政權投降之后,便與法西斯主義者更深地勾結在一起,他們完全看不到美國—馬可仕政權反對菲律賓的工業化與土改,以及革命的群眾運動在全國各地持續成長這些明顯的事實。
拉瓦派假稱菲律賓正在工業化,同時又宣稱跨國公司是企業的所有者或控制者,并且雇用了越來越多的菲律賓工人。隨后,拉瓦派自我安慰說成長中的無產階級最終將站穩腳跟,而他們總有一天會以1917年俄國革命的都會起義的方式,領導無產階級突然襲擊美國與馬可仕。他們忘記了在布爾什維克與俄國人民的經驗中,斗爭在都市起義后的很長一段時期里仍在農村地區延續。
拉瓦派還高估「出口導向制造業」與假的土地改革,認為這些已經促進了現代工業無產階級的增長。即使菲律賓連臺灣與南韓那種象征性的重工業與基礎工業也沒有,拉瓦派依然比世界銀行更大膽地吹噓菲律賓是一個「新興工業化國家」。
有些人宣稱菲律賓已經是資本主義社會,理由是工人階級已成為多數。這些人是把工業、服務業與農業雇工所有這些分類混雜在一起,并模糊了他們之間的重要差異。不過,這些人確實看到,菲律賓的工業工人主要是在進口依賴型的輕制造業,而沒有重工業與基礎工業。
拉瓦派的路線一貫認為以農民為基礎的持久人民戰爭是不可行的。因此,他們假裝把希望寄托在工人階級身上;在他們幻想出來的工業化進程里,工人階級據說正快速增加。但不幸的是,拉瓦派由于與統治政權掛勾而遭到工人群眾的唾棄。
拉瓦派企圖合理化他們持續的挫敗,甚至企圖合理化他們與當權者的勾結,但糟糕的是,他們的一切伎倆都被證明是徒勞。就連蘇聯的理論家也對拉瓦派的讓步感到不快,因為拉瓦派說美國與馬可仕政權正在使菲律賓工業化,這就排擠了蘇聯的「非資本主義發展」的提議。
八,世界資本主義體系
問:有人說「新殖民工業化」是無法阻擋的,它是由「新國際分工(NIDL)」與「資本國際化」造成的。在其中,資本主義國家專門從事資本密集的高科技工業,勞力密集產業則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因此,這些發展中國家能轉變為工業化國家,并脫離出口原料、進口制成品的殖民交換。聯系到列寧的現代帝國主義理論與當前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實況來看,你如何評價這種提法?
答:將勞力密集的制程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是有限的。資本主義國家自身并無動機要將勞力密集的制程或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而達到工業化發展中國家的程度,并且使自己喪失任其支配的剩余產品市場以及廉價原料的來源。
在美國與其它資本主義國家中,客觀上固定資本確實快速增長,勞力密集制程被自動化。同時,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與經濟領導人在主觀上希望能解決其失業問題。因此,將勞力密集加工業轉移到發展中或不發達國家的情況是極為有限的,無論如何也不會造成這些國家的工業化發展。
如果資本主義國允許發展中國家工業化,資本主義的生產過剩危機將更加惡化。面對利潤率的損失或快速減少,壟斷資本主義的一般做法是減產或廢棄其較落后的工廠,支持更有效率的企業,而不是讓不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擁有自己的工業生產力。
外國壟斷資本家一向懼怕并反對其海外市場的任何長期萎縮,特別因為他們的高科技產業所能吸收的就業人口非常有限。
讓我們以鋼鐵業為例子,它在工業化過程里十分重要。美國寧愿讓鋼鐵廠閑置或拆除,也不愿讓這些鋼鐵廠轉移到發展中或不發達國家;允許如臺灣、南韓與巴西等少數經濟體建立的鋼鐵廠,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有限產能,而且必須一直仰賴資本主義國家提供各式基礎的與特殊的鋼材,使其各種建設計劃的進行綁手綁腳。
美國與其它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將少數象征性的工業計劃讓渡至極少數發展中國家,只是因為這些國家的強烈要求,而不是因為美國與其它資本主義國家自愿這么作。而且資本主義國家還盡其所能地操控、限制這些工業計劃,好讓母國可以從中抽取更多利益。
菲律賓是不發達國家中的一個好例子。它被限制只能擁有進口依賴的輕型制造業,甚至還被迫放棄許多服務于本地需求的輕型制造業,轉而從事將少數品項進行簡單加工后轉出口。簡而言之,支配的跨國公司只想供應制成品給菲國市場。那些談論菲律賓之新殖民工業化的人似乎不理解這一點。
現代帝國主義如果下決心工業化發展中國家,現代帝國主義將不復存在。帝國主義者主要與根本的計劃,是繼續給不發達與發展中國家供應制成品,用以交換便宜的原料。它們將剩余資本以直接與間接投資的形式輸出,用意是要維持資本主義國家的剩余制成品與發展中國家的原料之間的不平等交換。
帝國主義者從不平等貿易、投資與貸款中抽取超級利潤。如果這貿易被稱為殖民的,那是因為它源于殖民時期;這并不意味著它在現代帝國主義下就不重要了。相反的,它在帝國主義時代更為重要。將新殖民主義(neocolonialism)視為帝國主義的同義詞的人,不應誤以為殖民式貿易必然會被一些像「新殖民工業化」的事物所取代。
整體的以及關鍵性的事實表示,資本主義國家并沒有主動形成「新國際分工」并允許發展中國家工業化,使他們擺脫出口原料、進口制成品的依賴地位。人們應看到第三世界為爭取國際經濟新秩序所作的斗爭背后的事實。南北的對話與沖突正愈演愈烈。
對此,拉瓦派卻說帝國主義者透過跨國公司已經主動把一切安排妥當,據說他們決定要透過少數由資本主義國家外移的企業來使發展中國家工業化。Walden Bello等人所著的《發展的崩潰(Development Debacle)》揭露了透過「出口導向制造業」使菲律賓工業化的承諾是完全錯誤與失敗的。
隨著資本主義的生產過剩危機的惡化,資本主義國家與其跨國公司便(直接或透過其銀行)命令發展中國家停止規劃工業計劃,撤除關稅障礙,在更嚴苛的條件下貸款,貶值其貨幣等等。資本主義國家藉此推動相應的貿易攻勢,犧牲了主要是不發達或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同時,資本主義國家還強制制定配額(quotas)及其它保護主義措施,以對付不發達或發展中國家的出口或轉出口。
拉瓦派折衷地吸收各種錯誤觀念,甚至接受世界銀行與跨國公司的謬論,好支持自己的路線,即,美國帝國主義者與馬可仕政權正使菲律賓工業化。此過程中,拉瓦派不知不覺地丟棄了蘇聯的非資本主義發展理論,而支持跨國公司提倡的工業化理論。就此而言,拉瓦派唯一能使蘇聯滿意的一件事,就是他們企圖掩蓋第三世界對一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要求。
拉瓦派是如此反對民族民主革命,又與統治政權勾結如此之甚,以致墮落到信任美國帝國主義,以為美帝正使菲律賓工業化。只有當菲律賓與人民擺脫了外國與封建的統治之后,工業化才會發生。
認為發展中國家可以透過由資本主義國家外移的勞力密集產業而實現工業化,這談法據稱是源于西德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的學者Folker Froebel, Jergen Heinrich與Otto Kreyer的著作《新國際分工(The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從那以后,一些跨國公司的辯護者便使用這觀點來夸大跨國公司在發展中經濟體的所謂工業化進程中的角色。后來,拉瓦派采納了此觀點,把它稱為新殖民工業化;并夸耀此觀點,以為它是對列寧的現代帝國主義理論的改進。
這種觀點并不新。第二國際的考茨基與其追隨者擁護帝國主義對殖民地與半殖民地的統治,理由是它將達成傳播文明的使命,并使被統治國和平發展進入資本主義。據說被支配國在出售原料的同時將獲得工業生產力,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但是,當時與今日相同,帝國主義者仍與本地反動派合謀,盡其所能地確保被支配國依然是他們廉價原料的來源,以及制成品的賺錢的市場。
我們仍處在現代帝國主義與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列寧的現代帝國主義理論的主旨在今日仍然有效。列寧從中得出主要原則的那些主要情況仍持續存在。他正確地指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與最終階段。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是在資本主義、低度發展與發展中國家里社會革命的前夜。新殖民主義僅僅是帝國主義的變形,而非表示不發達國家藉由外國壟斷資本與跨國公司而工業化,因為事實上這樣的工業化并沒發生。
九,鄉村發展(Rural development)
問:如何評價美國-馬可仕政權的土地改革計劃?這計劃采取了許多鄉村發展措施,諸如高產稻米計劃(miracle rice program)、增加使用進口的農業投入品(imported farm input)、固定地租制度、農業雇工的快速增加、企業化耕種與集約耕作(corporate farming and compact farming)、作物多樣化、家畜飼養計劃、將外包的家庭代工工作推廣到村落(putting-out jobs to village)與 生計發展運動(Kilusang Kabuhayan at Kaunlaran,簡稱KKK)等。這些措施是否造成了從封建向資本主義的重大進展?
答:真正的土地改革必須打破封建與半封建的社會關系。由于缺乏真正的土改,這些鄉村發展措施只能使大買辦與大地主得利,使農民與農業雇工受害,還有一些殘羹剩飯則落到富農與商業高利貸者手中。對于封建制度或半封建制度或是整個經濟的封建性,這些措施本身不會造成什么重大改變。
高產稻米計劃已在數十萬公頃土地上增加了農民的生產力,也為美國的農業化學藥品擴大了市場。但農民必須負擔更高的生產成本,尤其是那些進口的投入品(肥料、殺蟲劑、灌溉設備等)。這些東西已削減了農民從農獲中所能得到的利益,迫使他們負債,進一步走向貧困。透過這些農業投入品的進口,由法西斯統治集團領導的半封建大買辦階級從中取得了最大份額的利潤。固定地租制與對農產品的價格控制又進一步壓榨了農民。
在中呂宋與其它地方,有一些農民不用付款或僅付象征性的款項便得到了「豐收99(Masagana 99)貸款」(實際上利息極高),他們似乎從高產稻米計劃中獲利甚多。但是,當「豐收99貸款」終止之后,他們就發現自己麻煩大了。從那時起,由于無法償還持續增加的債務,自耕農被迫賣地,佃農則出賣他們的佃耕權利。貧農與農業雇工則更加深陷在封建與半封建主義的泥淖中。
地主與所謂的承租人(leaseholder)之間的固定地租制仍完全屬于封建制度。一般來說,固定地租是以谷物償付,因為地主要從歉收月份的較高價格中獲利,也就是說,存在倉儲制度(quedan system)[5]。無論如何,地租由佃農以勞役、部分作物或現金的形式(按其歷史序列)來償付,就是封建地租。
農業雇工的快速增加是半封建的而非完全的資本主義現象;在地主積累土地的速率超過了可耕地的擴張速率的情況下,恰恰是因為沒有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無法吸收那些被剝奪的、流離失所的農民,這才造成農業雇工的快速增加。在中呂宋與其它老的住民區,農業雇工的增加是最劇烈的,因為已沒有新的偏遠地區可供移居。
有人說現在農業雇工已占農業人口的55%,且數量大過那些有固定耕地的農民。我們不確定這數字的真確性,因為很難區分出哪些人是主要或完全依賴工資收入的農業雇工,哪些人是兼作農業雇工以增加收入的貧農與中農,并依此原則進行全國性的調查。假設這數字正確,那它也不意味任何脫離了半封建而走向資本主義的進步。相反,它意味著半封建經濟就要被它所無法雇用的剩余勞動力撐破。整個趨勢是指向新型的民主革命,而非走向資本主義。
土地的集中仍在繼續,主要是集中在地主與半封建的富農手中。外國與本國的農業資本家仍須與本國的土地所有者打交道。然而,新式地主積極采用某些資本主義的措施,如以作物貸款(getting crop loans)、使用進口的農業投入品、雇用農業雇工等。
現代企業化耕作正擴張快速,嚴重沖擊到貧農、居民與少數民族。這些人持續被驅逐,特別是在民達那峨。但現代企業化耕作在整體農地中所占比例并不多。它比那些只使用農業雇工的便宜勞動力且不使用現代機械設備的耕作方式更具生產力與利潤。所謂的集約農業 ( compact farming ) 也是微不足道的,它只覆蓋了農業改革部(Ministry of agrarian Reform)的少數示范區域。
外國農企業透過與國家發展公司(National Development Corporation)、地主與自耕農訂定「種植者契約(growers’ agreements)」,正擴張所控制的土地。這些公司積極推廣新的作物進行出口,像民達那峨的香蕉、菠蘿、橡膠、棕櫚油與大豆。為了外國農企業與本地地主的利益而種植更多樣的作物,這強化了封建與半封建制度。舉例來說,由于法西斯主義者、地主與外國農業公司快速地積累土地,許多自耕農已經被剝奪了土地,淪為佃農與農業雇工。
大買辦把進口的農業投入品賣給小商人,這是半封建的而非資本主義的現象,是商業的(mercantile)而非工業的現象,因為這些投入品的來源外在于菲國經濟體,不是本國企業生產的。
反動政府的家畜飼養計劃(animal breeding programs)也是大買辦階級的生意。外國品種被以過高價格進口,由公款支付,主要被外包給地主飼養。然而,這些計劃與本國農村原有的自家家畜養殖相比,仍只是滄海一粟。但即使大型的動物養殖場確實產生了,也仍將為大買辦與地主所擁有。
順帶一提,由于試圖減少購買外國進口的設備與肥料,現在興起了回到水牛(有機耕種)(back-to-the-carabao)與使用有機肥(back-to-organic fertilizers)的運動(特別是用堆肥與綠肥(azolla))。
紡織與電子業提供的外包的非農業工作(farm-out jobs)正在減少。與拉瓦派的說法相反,這些外包工作完全沒有帶來地方的工業化。一般而言,這些外包工作是農民婦女閑暇時期的副業,按件計酬,報酬極低。整個農村絕沒有因為完全或主要地依賴這些外包工作而放棄農耕。說紡織企業在其70年代的高峰期曾經在地方上創造了50萬個外包工作(在紡織工廠內只有15000個),也是夸大不實的。
與汽車、卡車與摩托車的組裝業以及紡織、電子業一樣,生計發展運動(KKK)也被拉瓦派吹捧為他們所謂新殖民工業化的骨干,尤其馬可仕還大力宣傳要與美國的連鎖百貨業結合。一些生計發展運動的制品(特別是手工藝品)確實出口了,但這不代表有任何程度的工業化。
生計發展運動基本上是經濟危機日益惡化時所使出的宣傳花招,是用來轉移人們的注意力,不要去正視法西斯獨裁者及其黨羽的貪得無厭,以及統治政權的破產──所有這些都已在高升的通貨膨脹與大規模失業中展露無遺。
當法西斯黨羽的公司侵吞所謂的重建基金(rehabilitation funds)時,他們捏造出了生計發展運動。極大比例的生計發展運動基金被花費在宣傳與浮濫的行政人事與咨詢上,迭架于之前建立的、歸屬在除了人口安置部(the Ministry of Human Settlement)以外的各部會之下的「鄉村發展」計劃。
生計發展運動的計劃標題有︰農業─林業、海洋文化、廢棄物利用、家庭工業與「輕工業」(括號是我加的)、住屋與房屋建材、服務。這只是把一些舊有的計劃原封不動地加上生計發展運動這個招牌。更糟的是,行政官僚與軍方正把越來越多的經費移入生計發展運動基金中以圖利自己。但與法西斯獨裁者相比,他們得到的簡直少的可憐。
十,菲律賓資本主義?
問:你對下列觀點有何看法(每個觀點的來源不同):
<!--[if !supportLists]-->a) 西班牙的殖民主義是商業資本主義性質的,并且采納了資產階級的法律體系,早在16世紀就已透過取消部族共同體而將菲律賓農業轉化為資本主義性質的。
<!--[if !supportLists]-->b) 早在19世紀,資本主義國家與殖民地菲律賓頻繁的貿易導致了資本主義農業的發展,并且將整個殖民地的社會性質轉化為資本主義的。
<!--[if !supportLists]-->c) 菲律賓的社會性質是資本主義的,因為剩余產品通過市場;但它卻是依附性的資本主義,因為剩余產品最終流向帝國主義。
答:我知道你為何將三個觀點放進同一個問題中。這些觀點有一個共同之處︰它們都不把菲律賓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當作其主要考慮。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資產階級經濟學之間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不受市場表象迷惑,而是由生產體系出發并以生產體系為中心。
讓我們開始討論第一種觀點,并回顧一下歐洲與菲律賓的經濟史、歐洲與殖民地菲律賓之間的互動,以及這種互動的結果。
確實,工業與商業資本主義(manufacturing and mercantile capitalism)是西班牙殖民主義背后的驅力。但此殖民主義不需實行資產階級法律體系也可以把菲律賓農業置于其統治之下。菲律賓是被武力征服的。隨后,西班牙征服者為了管理與征收貢賦,采用了大莊園(encomienda)制度。此制度是一種軍事—封建制度,其歷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奴隸制時期。說在16世紀資產階級法律體系已運用于菲律賓農業,并使其轉為資本主義財產制的談法,完全是胡謅。
應該指出,直到今天,菲律賓的資產階級法律體系鞏固并保護了封建權利,特別是在土地方面。地主的土地所有權至今仍是菲律賓經濟中的禍根。但資產階級卻支持地主的封建財產權,因為他們害怕對地主封建財產權的攻擊會擴散成對整個私有制概念的質疑。
16世紀,氏族公社制(clan communalism)在菲律賓并不普遍。絕大多數的原住民已經發展出一定程度的文明,遠超過了氏族公社制的原始狀態,基本脫離了部落式的野蠻狀態。部落特征僅僅是殘余性的。其文明表現為具備讀寫能力、使用金屬,以及階級的存在。
至少80%的原住民居住在海岸、河邊與湖邊,組成300到20000人不等的社群。他們耕種水稻與旱稻,有高度發達的手工藝,包括金屬藝品、棉花、麻紡織,并能制作可載運50人(caracoa)到300人(jaonga)的大型船只。Caracoa常用于貿易與戰爭。
統治家族與自由民階層擁有大部分的金屬工具、水稻田與奴隸;占有奴隸的全部產品;控制公有地的使用。社會的剩余產品規模夠大到足以形成各社群與各島嶼之間的貿易,以及同鄰近地區之間的貿易,像中國與東南亞。
與中國的貿易是最顯著的。原住民以稻米、棉花、蜜蠟、硬木、龜殼、珍珠與黃金,交換鐵、鉛、青銅、漁網、絲綢與瓷器。
早期歷史學家們自以為是的族群典范(barangay paradigm)[6]是嚴重誤導。透過對西班牙的編年史和對考古學、人類學與史前證據的細心研究,我們已經對此錯誤有所省悟。我們不應把文明的原住民與那些仍未超越氏族公社制(Aetas)與部落公社制(多數的山地小區)的社群混為一談。后面兩種社群即使在16世紀也是少數。
在16、17與18世紀,軍事—封建制度的剝削方法,像征集貢賦、征用、勞役與征兵,用于為殖民者抽取剩余產品,極具掠奪性。
即使連天主教修士(他們有些人同西班牙征服者與原住民族長相處融洽)也施行封建措施,如累積私人土地、征收地租、壟斷貿易、收取商業稅與宗教稅等。奴隸制仍持續成長,直到軍事—封建制度真正崩潰。但必須說,在菲律賓,奴隸制從未發展到美洲奴隸制的那種程度。在美洲,非洲人被買賣成為大農場的奴隸。
在西班牙殖民統治的前兩個世紀,菲律賓的奴隸包括了那些在對抗摩洛族(Moros)與山地部落的遠征中抓來的俘虜,以及因逃避勞役與征兵而被監禁的人。也有奴隸被用作西班牙帆船或戰艦的劃槳手,或在公共工作、家庭與田地里當長工。
在整個西班牙殖民統治中,封建制度給殖民者及其本地監工供應了大量剩余產品。在19世紀,資本主義國家對商業-工業作物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在與資本主義國家進行貿易的刺激下,封建制度遂高度發展到成熟狀態。
我們現在來談第二個觀點。19世紀時的菲律賓農業與整體菲律賓經濟,絕沒有因為與資本主義國家通商所帶來的外部刺激便成為資本主義性質的。相反,當時整個菲律賓的封建制度正空前繁盛。
銷售到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業作物增加,推進了這些谷物的整體生產、農作專業化與國內貿易。這驅使天主教會地主、菲律賓地主與混血(mestizo)地主累積土地,并向佃農收取更高的地租。在整個菲律賓,成熟的封建關系仍支配著半封建的成分,如商品體系與大買辦。
無論這些天主教會地主們是否(像他們后來所做的那樣)將土地租給本地的中小地主(native sublandlord)或雇傭外國經理人,這些天主教會地主仍持續任意攫取土地,提高地租。受到外貿鼓勵的封建剝削將人民推向革命。很明顯的,這就是為何革命最常在天主教會莊園存在的區域里爆發。
接著讓我們來談談第三個觀點。要說明生產方式,不該以市場為出發點,否則便可能誤導人們,以為除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外就不存在別種生產方式。
舉例來說,即使在奴隸制生產方式里,奴隸的產品與奴隸本身都被交易,即通過市場。在封建社會,地主也與商人互有往來。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剩余產品如何被分配,而在于剩余產品如何生產出來,并從實際生產者手中抽取過來。奴隸制的生產方式之所以被稱為奴隸制,是因為剩余產品的主要部份為奴隸所生產,而非農奴或其它階級。
目前的半封建經濟的剩余產品并沒有全部落入帝國主義者手中。地主、大買辦與帝國主義者各拿走他們的一份。帝國主義者透過不公平交易、直接投資與貸款獲得超級利潤,并且操控生產與貿易的模式以適應其利益。
菲律賓的生產方式在世界資本主義的軌道內運作并依賴于它。但就其生產方式的特定或特殊性質而言,它是半封建的而非資本主義的。運用「依賴性資本主義(dependent capitalism)」概念并不會使問題更明確,而是更混淆。
十一,封建制度是帝國主義的社會基礎
問:在什么意義上封建制度是帝國主義的社會基礎?
答:有些人堅信封建制度不是、也不曾作為帝國主義在菲律賓的社會基礎。他們說帝國主義如此強大,所以不需要封建制度。他們不明白,在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摧毀了封建制度,但在殖民地與半殖民地,現代帝國主義則是利用封建制度為其服務。
在菲律賓,美國帝國主義從過去到現在,在經濟、政治與文化等不同領域里都有賴于封建制度。美國帝國主義利用封建制度不是因為它軟弱,而是因為它精明、有力。美國帝國主義的主要利益不是使菲律賓發展并工業化,成為美帝的又一個資本主義競爭對手,而是透過地主與大買辦(他們多數也是大地主)的中介作用,使菲律賓維持在原料供應者與美國制造業的市場的地位上。
在經濟上,這些地主負責生產帝國主義者所需的作物,成為出口的大宗。生產主食并出口作物的地主全都從中攫取了最多的剩余價值,并用這些剩余價值購買美國制造品進行消費。他們浪費了原可用于投資的資源,使菲律賓無法工業化。他們霸著土地,使菲律賓保持落后并受帝國主義者支配。
在政治上,從市長到總統層級的反動政治領袖一般都是地主階級。對美國政客而言,只有傻瓜才會親自跑到菲律賓取代這些本地監工的工作。這些菲律賓監工的所作所為,對美國政客一點威脅也沒有。
在經濟方面也是如此。對美國人而言,把地主從封建與半封建地區的統治集團中排擠出去自己取而代之,根本是傻子的行為。美國農業公司總偏好移動到偏遠區域,犧牲當地居民與少數民族。現在他們也樂于與國家、地主和自耕農簽定所謂「種植者契約(grower agreements)」。到目前為止,菲律賓的地主階級在全國依舊得勢,不會對本地資本家讓步。
在文化上,美國資產階級與帝國主義文化交迭在封建文化上。菲律賓的文化是由西班牙殖民主義與天主教教會生產出來的,美國帝國主義不敢抹除與取代封建文化,這封建文化仍大行其道。美帝寧可駕馭它、利用它,就像在經濟上駕馭、利用地主那樣。
是列寧指出了現代帝國主義在殖民地與半殖民地會與封建主義結成同盟。不要誤以為左右著殖民地與半殖民地落后經濟的外國壟斷資本主義,會像在資本主義國家里那樣,作為現代工業資產階級摧毀封建經濟。美國帝國主義促使半封建主義與大買辦資產階級成長,但并沒有使菲律賓成為一個現代的工業化新殖民地或資本主義國家。
引用馬克思與列寧關于19世紀英格蘭與20世紀初期俄國的現代工業資產階級的說法,并宣稱這樣的資產階級已控制了菲律賓經濟,這種做法并不恰當。在菲律賓,領頭的資產階級是大買辦階級,他是菲律賓的現代工業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的一部分。他涉足輕型的制造業,但本地并無重工業與基礎工業為其服務。
拉瓦派是混淆的來源。有時候他們承認菲律賓顯然受帝國主義支配。在其它時候,當他們想把菲律賓稱為資本主義性質的,他們便宣稱現代工業資產階級已經統治了菲律賓。
1970年,拉瓦博士(Dr. Jesus Lava Sr)首次公開抨擊「封建制度是帝國主義在菲律賓的社會基礎」此一命題。他列舉了一系列美國指導與金援的活動,并把這些活動稱為美國帝國主義在菲律賓的社會基礎。
就連一些開明的新古典經濟學家也了解,外國壟斷資本與經濟中的封建瓶頸(feudal bottleneck)是菲律賓資本主義成長的障礙。無產階級革命者知道,如果他們擊潰了農村的地主階級,帝國主義與大買辦將無法在菲律賓立足,頂多只能局促于少數的城市特區,而且無法持久。
有些人和拉瓦派一起,宣稱「封建制度是帝國主義的社會基礎」的命題在菲律賓不適用,理由是這個命題取自(或「派生」,一個對原創力的貶抑詞)于毛澤東。他們不知道,毛澤東并不是這個基本原理的創始者。
殖民地與半殖民地的無數人民都共同經驗過、觀察過現代帝國主義。那么,為什么這些人民或其思想家與領袖,不能得出某些共同的命題呢?問題只在于這些命題是否得到事實與分析的支持。
難道就因為從馬克思、列寧、斯大林、毛澤東與胡志明那里取來了一些指導原則,馬克思主義者就不再算是馬克思主義者了嗎?當我們要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時,若不對先前已證明的概念加以闡明與進一步檢驗,我們就無法推進理論。「封建制度是帝國主義的社會基礎」這個命題確認了,解放前的中國與當今的菲律賓相似,都處于半殖民與半封建的情況中。當然,菲律賓仍有許多不同于舊中國的特殊性。
十二,馬可仕統治集團
問:你能進一步討論馬可仕統治集團的階級屬性嗎?有些拉瓦派人士宣稱,馬可仕集團代表了改良主義的民族資產階級壓倒了封建地主與買辦。還有人說,這個集團利用國家,集中了空前龐大的金融資源進行再投資,推動了資本主義與工業的發展。這些說法真實嗎?我們還可以對此集團期待些什么?這集團有可能改走民族資產階級路線嗎?
答:說馬可仕統治集團代表了民族資產階級壓倒大買辦與大地主,這種說法與現實不符。馬可仕統治集團是大買辦與大地主中最極端的部分,并利用其獨裁權力攫取了這些階級財富的極大部份。
1972年起,馬可仕串謀美國帝國主義建立法西斯專政,肆無忌憚地攻擊人民的反帝國主義運動,并推翻最高法院的對Quasha與Luzteveco案件的判決。早在1972年宣布戒嚴以前,馬可仕統治集團便已頒行了一些投資法案,使美國能扭轉行將廢止的同等協約(Parity Agreement)與勞雷爾-蘭格雷(Laurel-Langley)協約,使外國投資者能永享國民待遇的「同等權利(parity rights)」。
從他掌權開始,馬可仕領導其集團,利用獨裁權力接管了大買辦階級與大企業的所有生意,并成為大買辦資產階級中的支配者。在臣服于美國帝國主義的架構下,馬可仕統治集團是大買辦資產階級中最富有且最反動的一群。
透過操控國家、私人銀行與貿易公司,馬可仕統治集團將糖、椰子干、椰子油與伐木的生意壟斷在自己手上。他們大舉投資礦業與香蕉生意,染指菲律賓所有原材料的出口。
由于大借外債用于非生產性與非工業的目的,這個法西斯精英集團擁有了得以操控菲律賓的大筆資金,很快成為美國與其它跨國公司的頭號金融與貿易代理人。在大買辦階級當中,與這集團有裙帶關系的企業獲利最多。政府貸款給他們,為他們當貸款的保證人,使其得以進口商品從事直接消費,并進行消費導向的基礎建設、能源、觀光和其它類似的計劃。
這些有裙帶關系的、基本上是作為美國與其它跨國公司代理人的大買辦企業,其中領頭的是Benedictos、Disinis、Silverious、Cuencus、Cojuangcos(許寰哥家族)、Romualdexes、Tans(陳氏家族)、Dees等家族、其它菲律賓公司,以及國民黨的傀儡。他們的生意五花八門,但沒有任何一種屬于重工業與基礎工業。
他們的事業包括銀行、投資公司、保險業、貿易、農業加工、建筑、不動產、旅館業、礦業、伐木業、大型農場、進口依賴型的輕型制造業、紡織、電子、汽車組裝、肥料業、海運、電力、電話、大眾媒體、賭博娛樂場所(回力球與賭場)等等。肆無忌憚的獨裁權力使這些有裙帶關系的企業擁有高于其它大買辦競爭者的優勢。
這些新的寡頭統治者使盡了官僚資本主義最惡劣的各種伎倆來為自己服務。抵押品不足或根本沒有抵押品也能進行貸款或擔保;使用各種密令與非正式指示來授予特權;從人民身上抽取的各種特別稅被當作私人資金使用;公用事業公司的顧客被要求認購股份,還要支付越來越高的特別費用;允許永久性的過路費收費站的設立;先壟斷貨品、提高價格,再宣稱人民是享用「補貼」價格或「大眾化」價格。
在馬可仕統治菲律賓17年之后,像煉銅廠與椰子化學廠這種過時的象征性工業計劃并沒有改變法西斯買辦的反工業本質。這些計劃只是裝飾品,而且從一開始就被官僚腐敗、外國貸款人與投資人的控制所破壞。這些計劃只是做做樣子,與假的土地改革沒有多大差別。
菲律賓經濟與金融的政策與活動,比以往更多地受到帝國主義銀行與美國跨國公司的支配。就連馬可仕假裝的工業化計劃現在也被禁止了;他被告知要專心搞「鄉村發展」,并要透過增加稅賦、貶值貨幣、進口自由化與通貨膨脹等等,進一步打壓民族資產階級與全體人民。
除了成為菲律賓最大的買辦外,這些法西斯也成為最大的地主。他們累積了巨額的地產與加工廠,生產甘蔗、椰子、香蕉、玉米與其它的主要農業產品進行出口。他們利用銀行以接管失勢地主與自耕農的土地。他們借口推行各種計劃,如農業-工業園區、加工出口區、植樹計劃、反暴動計劃與租用牧場(pasture leases)等等,奪取貧窮居民與少數民族的土地。
隨著經濟危機在菲律賓與世界上逐漸惡化,獲得外債變得更困難且代價高昂,許多有裙帶關系的公司紛紛倒閉,國家與金融機構就必須承擔這些破產公司未能償付的巨額貸款。在此過程中,那些法西斯主義者有因此蒙受損失嗎?沒有!在制造他們的金字塔或泡沫時,他們不需或只需少量抵押品就可以獲得貸款,抬高他們供應的貨品與服務的價格,并且作假帳(creative accounting)。
這些法西斯完全沒有幫助菲律賓工業化。相反的,他們加深了菲律賓經濟的低度發展。他們把菲律賓抵押出去并拍賣掉。這些法西斯與帝國主義者一起掠奪菲律賓,帶走為數可觀的社會財富。這些法西斯領導人透過秘密賬戶、高級不動產、績優股、信托基金、黃金、珠寶與藝術收藏品等形式,將他們的戰利品存放在國外。
這幫大買辦-地主法西斯有可能實行民族資產階級的方案嗎?并無跡象顯示他們會改變其階級屬性。有時候,馬可仕會假裝抱怨他的帝國主義主子的經濟支配「在政治上難以忍受」。但他這么做只是為了抬高他作為傀儡的身價。他始終在維護美國利益并壓迫人民。
有例子顯示,在半封建國家有些官僚資產階級會從大買辦轉向民族資產階級立場。但目前為止,看不出馬可仕有這樣的動機或能力。時代在飛快地反對他。快速惡化的政治經濟危機,很快會使他落得如蔣介石、吳廷琰、朗諾、伊朗國王、索摩查等人一樣的下場。
拉瓦派妄想進一步欺騙人民,宣稱革命所攻擊的只是馬可仕。他們從1960年代晚期開始便持這種說法。他們根本是在裝聾作啞、自欺欺人;他們不愿承認,美國與馬可仕是聯合在一起的敵人,而民族民主革命路線就是在反對美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與官僚資本主義。
十三,危機與革命
問:你能否談談菲律賓的經濟危機?生產力是否增長超過了半封建關系?階級斗爭在生產方式與上層建筑中如何進展?并請你談談革命的前景。
答:菲律賓的半封建生產方式正處在持續的或長期的危機中。這種危機狀態是從19世紀熟爛的封建主義危機延續下來的。由于美國帝國主義的入侵與占領,舊式的民主革命并沒有解決封建主義的問題。
在20世紀的前十年里,天主教會地產被購買,公有地開放移居,1903年調查顯示佃租率從19世紀的高峰直落到只剩18%;看起來,美國帝國主義似乎粉碎了封建制度。然而,天主教會地產最終是落到地主而非農民手里,而且移居者仍敵不過地主。幾十年下來,佃租率又升高了。
美國壟斷資本主義保留了封建主義并迭架于其上,摧毀本地手工業并阻止了本地制造業的全面發展。美國壟斷資本主義使封建主義服從于出口原材料、進口制成品的不平等交換,結果使得大買辦資產階級在半封建經濟中較地主階級更具優勢。
菲律賓的生產方式不只長期地受困于舊的封建主義危機,也受困于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特別是帝國主義的危機;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始終處在危機當中。菲律賓人民,特別是工人與農民,仍持續遭受著外國與封建剝削枷鎖的桎梏。
由于內部與外部的因素,這種長期的經濟危機一再升級。生產力以不平衡的方式增長。外國壟斷公司與本地剝削階級奪走勞苦大眾的剩余產品,使其生計惡化,愈益貧困。
隨著時間推移,農地擴張率已超過人口增長率,這主要是因為自發性的農民遷移與新土地的開放。但地主的土地累積速率卻更快。目前,偏遠區域(frontier areas)實際上已經對進一步的移居加以封鎖。農民跟少數民族的家園與祖傳土地正被剝奪。
在舊的與新的居住區里,農民被無產階級化(被剝奪了土地與生產工具),但并沒有相應的工業化發展來吸收這增長中的剩余勞動。大量的人為了季節性的農業工作而競爭,并且蜂擁流入城市爭搶零星的工作。失業四處蔓延。
土地問題變得空前嚴重。結果,在全國范圍爆發了農民與農業雇工反抗地主的革命,加以武裝農民軍與其它人民組織的力量增長,當前一般的減租減息運動勢將發展為打土豪、分田地。
封建制度仍是菲律賓主要的社會經濟問題。它牽涉到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由剝削階級所瓜分的剩余產品,大多是從這個階級身上抽取出來的。為了解放菲律賓的生產力,必須將封建主義連同外國壟斷資本一并廢除。
以「發展工業」為借口,美國帝國主義培植了農業加工、提煉、本地原料的簡單加工,以及50年代服務于國內消費的「依賴進口的進口替代制造業」,近來又推動更為依賴進口的「出口導向制造業」,以進行轉出口并入侵國內市場。
實際上,快速得到最多資金的是建筑、公用事業、交通、通訊、觀光設施、軍隊與最沒用處的那些官僚等等部門。這些部門對進口品的需求極大,使資源無法用于菲律賓生產力的真正發展。
由于美國帝國主義與菲律賓當局鼓吹「出口導向發展」,菲律賓經濟便更加難以工業化,更加依賴出口原料、進口制成品的不平等交換。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的就業人口在整體就業人口中的比例已經下降。
失業與低度就業的問題在農村與都市地區都變十分嚴峻。失業持續上升超過25%。技術與非技術勞工廉價出口,專業者與訓練有素的技術人員外移,這些證明了菲律賓經濟無力吸收持續增加的人力。
急遽增加的外債被用于非生產性的計劃與活動,好掩蓋造成大量外債的貿易借款與服務活動。帝國主義銀行與公司利用外債來進一步勒緊菲律賓經濟的咽喉。
菲律賓現在被要求要給外國投資者更多特權,取消長期存在的本國籍要求(nationality requirements),使進口更加自由化,使披索劇烈貶值,并增加人民稅賦負擔,等等。跨國公司要擴張其企業所有權并不需要進行新的投資,只要把貸款與供貨轉換為股票即可。
然而,帝國主義者的計劃是自相矛盾、自我挫敗的。美國與其它國家的跨國公司想使菲律賓永遠作為他們便宜原料的來源、制成品的市場,以及非工業用途的直接與間接投資的場所,如此他們好繼續抽取超級利潤。其掠奪驅使人們揭竿而起。
外國與封建剝削加劇,不僅壓榨著勞苦的工人與農民群眾,也緊勒住都市小資產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并驅使他們全都起而反抗。由于掌權的派別企圖攫取全部的經濟與金融利益,就連大買辦與地主階級內部也有尖銳的沖突。
剝削與被剝削階級之間在生產方式內部進行的斗爭,反映與集中到上層建筑。國家被統治階級(或其中特定的統治派別)利用來壓迫人民,使經濟剝削能持續進行。與此相對,人民則為了他們的權利與利益起身對抗法律。
工人階級是最進步的力量,它建立了革命黨、以農民為基礎的人民軍,以及涵蓋了所有愛國與進步階級(其中包括都市小資產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統一戰線。
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理論應用于菲律賓的具體條件上,努力領導與團結全體人民。民族民主革命的計劃是要使菲律賓擺脫外國與封建統治。
階級斗爭不只在菲律賓半封建社會的經濟層面進行,也在上層建筑的政治與文化層面進行。最關鍵性的戰斗是在政治領域開展。由于統治階級用武裝反革命來維護既存的生產關系,工人階級、農民與其余人民則用武裝革命摧毀既有的生產關系并解放生產力。
當美帝逐漸提高介入程度并發動侵略,這場斗爭的民族屬性便會顯得超過其階級性。但這兩者是不可割裂的。即使在民族斗爭更為突出的時候,階級斗爭也是它的基礎。
在民族民主革命中,民族解放的部分是針對美國帝國主義;民主的部分則是在對抗法西斯專政與封建制度。土地革命是達成民主、動員最大群眾力量、擊潰美國帝國主義與法西斯專政的最有效方法。
--------------------------------------------------------------------------------
[1] 「菲律賓人優先(Filipino First)」是加西亞(Carlos P. Garcia)總統(1957-61)於1958年提出的一項政策口號,讓菲律賓人企業可以優先使用美元外匯來進口生產設備、零件與原料,支付技術專利與授權費,支付外債利息,並且可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任何被菲律賓收歸國有的外國資產。
[2] 1981年九月開始的一項經濟方案,目標是推動地方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的生計發展方案。詳見提問九。
[3] 馬可仕時代一項企圖提高稻米產量的計劃,99意指一公頃99袋(一袋50公斤)。
[4] 馬可仕的一項土改方案。
[5] 這裡的quedan字義為「倉儲憑據」。在倉儲制度中,地主將收到的實物地租存放於磨坊主的倉庫中,此倉儲憑據即表示地主擁有存放於倉庫中的穀物的所有權,地主可以將穀物整個賣給大買辦,或以此憑據進行進行借貸,或等穀物市價上漲時再賣出。倉庫的所有者也可以和地主協議,買下所存放的穀物。在此倉儲制度中,得利的是地主、大磨坊主、大買辦與銀行。此一制度起源於1920年代的糖業,後來也擴及到其他農產品,如稻米。此一制度今仍存在,菲律賓政府還成立有倉儲與鄉村信貸保證公司(Quedan and Rural Credit Guarantee Corporation)。
[6] 菲語中的barangay/balanagy一詞有族群、社區之意,也可指有12-16槳的船隻;該詞起源於前殖民時期菲律賓的一些原住民,為了躲避南方政權的壓迫,帶著全部族人乘船向北遷移,他們所形成的社群就稱為barangay,他們乘坐的船隻亦稱為barangay。此處的族群(或譯社區)典範(barangay paradigm)是由一些反殖民、但缺乏辯證法與歷史唯物論視野的歷史學家提出來的,他們美化了前殖民時期的社會狀況,認為前殖民時期存在的這些社群是規模很小而且內部民主,在其首領與其他族人之間不存在社會階級的鴻溝。後來,馬可仕政權利用此一理論,把當時的barrio(西班牙語的村莊)改稱為barangay,以此把菲律賓人裝扮成自由人。事實上,仔細考察殖民史料便可以發現,在西班牙(其他人也曾殖民菲律賓,如中國)殖民菲律賓之前,菲律賓已存在一些人口達5000-20000人的社群,其文明已有所發展,如具有冶金術、讀寫能力以及階級分化(大多是家父長制的奴隸社會),也和中國、日本以及後來稱作印尼與中南半島的地方有貿易往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