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報:“邪惡軸心” 美下一場戰爭黑名單
來源:新華網 日期:2008年04月30日
新華網專稿:法國《外交世界》月刊4月號發表文章,題目是“美國對歐洲構成威脅嗎?”作者是法國前高級官員、國際關系專家皮埃爾·科內薩。
作者認為,目前世界正處于過渡期。惟一超級大國的單邊主義體系逐漸被多邊主義取代。美國竭力防止出現一個競爭對手。美國軍國主義遭受挫折之后,總是有可能選擇一個次要敵人作為目標,打贏一場戰爭。因此,不排除美國為了彌補在伊拉克遭遇的失敗,有可能針對它所謂的“邪惡軸心”采取單方面行動。文章摘要如下。
北約如今面臨一些涉及自身生死存亡的問題。有些人夢想建立一個跨大西洋聯盟以保證西方能統治世界。然而有個問題沒有被涉及,似乎成了禁忌。那就是未來20年美國會不會對國際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這個問題絕非不合情理,過去15年最嚴重的地緣政治災難———入侵伊拉克正是應該由美國承擔責任。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仍然是實實在在的危險,但如果我們心照不宣地把美國作為解決問題的辦法之一,我們等于一下子就排除掉可能威脅國際安全的一個根源。
地球正處于一個過渡期。惟一超級大國的單邊主義體系正逐漸被多邊主義取代。標志多邊主義形成的有新強國的崛起,其他核國家(以色列、巴基斯坦、朝鮮和未來的伊朗)的存在,還有解決石油和原料緊缺問題的迫切需要。除了最顯而易見的威脅(核擴散和恐怖主義),還可能出現單邊軍事行動引發的戰爭和爭奪稀缺能源控制權而引發的沖突。然而在這兩種情況下,美國獨斷專行只能起破壞作用。
美國的單邊主義最早出現在1991年。美國大選能改變這種狀況嗎?從希拉里、奧巴馬和麥凱恩身上,我們看到,美國還會繼續充當“救世主”,只是或多或少征求一下盟友的意見。個人主義、道德主義和美國例外論在美國精英階層和民眾心里都根深蒂固,誰都不能質疑他們目的的純潔性,也不能質疑他們給善良與邪惡所下定義的正確性。
美國認為國家安全不能依賴任何人,必須通過防御性進攻來保障國家安全。9·11事件更加堅定了美國人的這種看法。惟一能阻止這種大滑坡的心理剎車是4000名美國兵送命(他們對美國大選的影響比伊拉克人死亡幾十萬要大)。
不管屬于哪個黨派,華盛頓的戰略家只接受由美國來領導世界安全體系。而這個權力要依靠軍事霸權的原則來保障:靠技術上的優勢和武器裝備的強大來打敗對手。
在美國進步研究中心為希拉里起草的《國家安全戰略》當中,潛在敵人名單上首先是有可能跟美國爭奪世界領袖地位的大國。對這些大國,美國采取的是遏制(甚至是壓制)戰略,比如給在當地活動的美國非政府組織提供多種多樣的支持。名單上接下來是“邪惡軸心”國家,首當其沖的是伊朗,最后是敘利亞、委內瑞拉和古巴等有害國家。
不排除美國有可能針對這些國家采取單方面行動,尤其是為了彌補在伊拉克遭遇的失敗。軍國主義遭受挫折之后,總是有可能選擇一個次要敵人作為目標,打贏一場戰爭,就像里根在1979年伊朗發生革命后于1983年入侵格林納達一樣。
向多邊主義體系的過渡使我們進入一個不穩定的階段。持久的和平需要強國之間的平衡,與民主在世界上的發展或倒退無關。美國想防止出現一個競爭對手。從前強大的英國搞“雙重標準”:限制其他國家的軍艦不能超過皇家海軍的一半。美國的戰略思考也跟英國類似。有趣的是,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2005年11月對中國當局表示他們對中國的國防投入深感憂慮,可實際上中國的軍費支出最多只有五角大樓的六分之一。美國反復指責伊朗情報人員破壞伊拉克的穩定,好像駐扎在伊拉克的15萬美國兵和15萬雇傭兵維護了該地區的和平。
美國不是一種威脅,而是一種危險!
歐洲的利益在哪里?首先是要建設一種能夠顧及各方合法利益的國際多邊安全體系,而不是僅僅保障“西方強國”管理世界的權利。濫用暴力和不平等都是要受到譴責的。以色列炸死巴勒斯坦人跟恐怖分子濫殺無辜百姓同樣不能接受。如果為反恐而殺的人比恐怖爆炸事件殺人還多,那我們該譴責什么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