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全球左翼的走向與中國的選擇
——后資源時代的左翼觀察
風云嘯
一、世界已步入后資源時代
在人類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像今天,人們開發和消耗自然資源的能力,已經遠大于自然界恢復和生成的能力。溫室效應、環境惡化等,也使人類不斷嘗到自己造成的苦果,從而被迫將可持續發展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當年“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豪言壯語,已經被“與自然和諧共處”新的聲音所替代。總之一句話:資源的盛宴時代已經過去了,相對于人類被撐大起來的胃口,資源的相對短缺時代已經來臨,作為資源時代的延續,我們稱為后資源時代。
二、美國與美元:從飛行到著陸
當二戰以后美國將美元定位為金本位時,美國以實力為后盾的經濟霸權就開始縱橫于全世界。當一張張美鈔變化為源源不斷地涌入的世界各國的資源和勞動時,美國人的資源消耗胃口已經被放大到難以為繼的程度,據說是如果全球人民都按照美國的生活方式,當前全球的資源能力需要擴大二十倍,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只要人類還不愿意馬上滅亡。
美國作為一個巨大的消耗體是難以支撐所謂的金本位的。當歐洲的本體意識覺醒,當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獨立自由成為時尚,當強橫的汲取資源以補充消耗嚴重受阻,美國已經無法支撐這個由自己架起來的牛皮。七十年代初,美國被迫放棄了這一體系。很少看到將此事與尼克松訪華聯系起來的文章,但我卻感覺,與對立的經濟體妥協,即使是被迫放棄自己曾經霸占的部分利益,這是銀行家應對擠兌風潮、改簽信用支票時迫不得已的舉動。
美國以尊重中國的安全利益為標志的整個外交政策,使美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互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熱烈時期。但同時,脫離了金本位的美元和強勢的美國資本結合起來,就注定鑄造成美元的高位泡沫。這種泡沫在多個經濟體配合或者是認帳的前提下,其危機是隱含的,也是在積聚中壯大的。多個幣種將自己與美元緊緊聯系,以購買美國的金融債券為榮,這些舉措增加了美元的安全性。同時也埋下了伏筆:這些幣種脫離美元,掛鉤一攬子貨幣或實體經濟, 將是美元泡沫走向全面破滅的標志。
二十一世紀初小布什頑固的單邊主義,事實上是美元在亞歐大陸經濟體復蘇、融合、協同、壯大背景下維持泡沫的本能掙扎,因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維持他們的超自然消耗。然而,事實已在闡明:這種掙扎不僅是徒勞的,更可能是適得其反的。脫離金本位的美元將被迫再一次公然脫離實體經濟本位,泡沫無可遁形只是個時間問題,美元和美國的超自然消耗必須著陸,無論是軟著陸還是硬著陸。
在這種前提下,美國必須認清形勢,尋求同世界各大經濟體的妥協,特別是同中國的妥協。知道自己的份量,才能叫做明智。
三、全球左翼力量:從批評到主導
信息的力量使世界變得透明,人們逐漸突破了以往對于美國生活方式組織方式的神秘,人們已經認識到:那種高能耗生活模式乃至文化模式,不會屬于全體人類。容忍美國強勢資本和文化的大舉進入,就是容忍弱勢群組所擁有資源的大規模轉移,從而使整個群組面臨進一步消瘦。
群體的自保,面對資本橫行時社會的自覺,都使世界左翼力量在二十一世紀初葉處于上揚時期。人們已經認識到超自然消耗只能屬于個別人、個別群體,為了相對弱勢的整個群組,必須和美國以及美國的跟屁蟲們劃清界限。否則的話,不僅可持續發展被斷送,而且當前的生存狀態本身也將導致惡化。在后資源時代,抄襲美國的范式只能會導致群體的嚴重分化,形成附庸于外方資本的決策層和與決策層斷裂開來的執行層。只要一個族群還是可以救藥的,他們的代表力量就必然會做出符合其整個族群利益的選擇,以避免“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悲劇發生。這種選擇就是:著眼基層,著眼整體,重心下移,關注群體的自身需要。
如果說資源時代美國推銷的范式能夠大行其道,那么后資源時代美國所作所為的一次次力不從心將成為預期的風景。全球的親美右派們眼望著高消耗的生活方式而只等分得嗟來的殘羹冷炙,而立足于大地和人民的左翼力量則因強大的適應性而煥發出勃勃生機。當資源相對不足時,向底層學習,向從前相對弱勢的群組學習,他們的生活方式乃至文化方式才對發展的趨勢更有啟迪。
世界就是這樣,全球變暖時熱溫帶民族往往處于擴張期,而全球變冷時所謂落后的寒帶民族則更趨于強大。近五百年來,具有掠奪自然資源傾向的群組占據了主導地位,甚至自居為優等民族,然而,當資源盛宴結束,他們的生活方式、文化方式乃至組織方式還能代表著未來發展的主流趨勢?后資源時代與全球變冷時期有某種對應性,我們應該有未雨綢繆的準備和行為。
由于關注基層、關注自身生成的立場在后資源時代更有生命力,再借助于新的信息手段的凝聚,全球左翼力量的上揚趨勢將持續于整個資源時代向后資源時代的調整過渡期。左翼力量和左翼思潮將作為后資源時代的寶貴財富登堂入室,主導大局。
四、中國:從摸索到自為
中國人民具有悠久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追求和諧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使他們迥異于那種以大肆開發、從自然掠奪資源為先進的群組。這種差異曾使整個中華民族遭受了近百年的侵略和踐踏,民族的自信受到了很大的傷害。然而,“飆風不終朝,大雨不終日”(《老子》),資源盛宴時期過后,中國的和諧文化傳統必將煥發出新的生機。
在資源豐盈期,中國曾經走過摸索、學習、模仿的道路,“某個外國更先進,我們要向他們學”,曾經是一個時段的強音。然而,后資源時代的開端,中國的主導者敏銳地感覺到了社會、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需求,將和諧寫到了旗幟之上。事實上,宏觀地說,這是中國人民群體自覺意識的體現,中國已經標志性的依據自身的文化傳統,從摸索走向自為。
由于不少國家與中國國情的相近性,中國的選擇也往往具有較強的可復制性。一個自為的中國是一個腳踏實地從自身需求出發確定方向和道路的中國,這樣的立場和出發點使后資源時代將由于中國的存在而顯得更有信心。“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自為的中國將成為整個世界和諧的關鍵性力量。
五、六十年代,當中國的決策者面對美國組織的多國聯合封鎖時,知道:較量不可避免。正義的力量面對四面伸手的霸權總是有牌可打,霸權主義者苦心占據的基地在全球覺醒的大時代里屢屢成為折磨自己的鎖鏈。當侵略者選擇欺凌和戰爭,我們就有理由選擇戰法和戰場。一次又一次交手的結果使美國為了自身的核心利益,不得不承認中國的核心利益,低消耗的中國人民即使在資源時代也展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這段歷史在后資源時代中國捍衛自身的核心利益時,仍有作用。
后資源時代的中國仍應該保持相對的低消耗。盛行于資源時代的消費主義必須及時終止,無論是城市建設還是農村建設或者全面布局都應考慮低消耗的前提。以經濟、GDP為招牌的鋪張攀比消費模式和盲目貪大求洋上工程的建設模式都要予以深入檢討。尊重自然,尊重文化的自然發展,自覺地保護低消耗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這不僅是一個認識問題,還是一個關系到可持續發展和群體命運的行為問題。以先進者和代表先進者自居,摧毀社會慣常的低消耗選擇權,這樣做是愚蠢的,也是要付出重大代價的。
中國在宏觀布局上,低消耗應是首要的前提。中國要為此拿出足夠的國家意志。拿交通來說,如城市的公交優先和全國的軌道建設,都需要政府充分重視。謀全局,謀長遠,這些沒有國家意志的支持是難以落實的。對于投機、炒作、瘋狂占用、肆意揮霍等,政府應該拿出一套限制的措施。某種資源出現全局性的浪費和嚴重的分配不公,某種產品的生產銷售遭受嚴重挫折,政府都是負有責任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意識不等丟,勤儉建國辦大事的新中國傳統不能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是一個在后資源時代真正自為的國度。
一個朋友對我說:現在你們左翼好像很受歡迎,其實,你們受歡迎不是因為你們左,而是因為你們有從毛澤東那里傳過來的大局觀。誠哉斯言,當一次次的“偶發事件”使人們看到未雨綢繆派的正確時,中國新自由主義與美國接軌派的市場也越發變得狹小。失勢的美國造成失勢的附庸,而我們中國則在左右互搏與調和學習中成長起來,在和諧的旗幟下自為向前。
二○○八年二月四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