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美經貿大考
本刊記者 易強
不難想像,待2007年度外貿數據公布后,正伺機而動的美國保守派勢力,將會有怎樣的瘋狂表現。
即便是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2007年1月至10月,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是1340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5.3%。打破2006年1442億美元的順差記錄,只是時間早晚、金額多少的問題。
按美國保守派勢力的邏輯,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的增加,意味著美國對華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在2007年度的重大失敗。同時還意味著,在2008年,這些保守派將敦促美國政府,對中國施加更大的壓力。
這種邏輯,對一向將經濟問題政治化的保守派來說,實在是再正常不過。尤其是在美國經濟有衰退之憂時更甚。
因而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在不久前舉行的第3屆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以及第18屆中美商貿聯委會(簡稱JCCT)上,美國商務部長古鐵雷斯和美國貿易代表施瓦布,總是一副神色凝重的表情。
他們必須作出一種姿態,必須通過談判得到一些成果,以安慰其國內保守派的心情。而保守派所掌握的選票,與白宮的前途息息相關。
“假想敵”
2008年是美國的大選之年。2009年至2013年的白宮,到底是由共和黨繼續主宰,還是由民主黨上臺主宰,成為美國國內最為關心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于誰能得到最多的選票。
爭取盡量多的選票至關重要。而這取決于誰更能打動選民。
自2001年“911事件”以來,美國選民最關注兩件事情,其一是國家安全問題,主要是反恐的問題;其二是經濟發展問題,主要是就業和收入問題。他們獲得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國內主流媒體。
而負責向媒體輸送信息的,主要是各種話語機構,其中既包括白宮、國會等權力機構,也包括各種民間機構或者組織,比如跨國公司、勞工組織、制造業協會等。而各話語機構之間,又存在多種互動。
互動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通過媒體的傳播,吸引盡量多的眼球,贏得盡量多的選票。因而,為選民樹立一個或多個“假想敵”,同時,將自己扮演成選民的“同盟軍”,是競選策略中的重要戰術。
選民心中的“假想敵”,是其“威脅感”的根源。比如,可能發動恐怖襲擊的恐怖組織,可能導致失業加劇的各種因素等等。非常不幸的是,其中也包括巨額的中國投資,以及廉價的中國商品。
美國勞工部的最新報告,在2007年11月份,美國的失業率是4.7%,比2006年同期的4.5%略有增加。根據這份12月7日的報告,在其制造業領域,作為一種趨勢,雇員人數在持續減少。
在美國保守派勢力的手中,這個數據是一件很好的武器。
他們當然不會提醒美國選民,由于有廉價的中國商品,美國人每月能節省上百美元。他們只會一遍又一遍地宣稱,“如潮水般涌進的廉價中國貨”,給其制造業帶來多大沖擊,又影響了多少人的就業。
而在中國對美投資的問題上,其保守派當然也不會提醒選民,這會給美國帶來多少好處,而是提出種種“證據”,懷疑會危害其國家安全。2005年中海油競購UNOCAL失敗,主要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2007年10月10日,美國眾院8名議員聯合提議,要求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否決華為對3COM極少數股權的收購,理由是由于任正非的軍人背景,華為的收購“將威脅美國安全”。
新問題
在并非大選之年的美國媒體上,諸如“中國操控匯率”、“進行低價傾銷”、“影響國家安全”等主張,已經是炒得如火如荼,那就更不用說,在2008年的大選之年,此類炒作將到何種程度。
當然,除了一直面臨著的老問題,比如,要求人民幣進一步升值、要求市場進一步開放的壓力等,中國還有亟待解決的新問題,比如,因為產品安全問題的頻出,所帶來的對出口的負面影響。
2007年出現的“美國寵物食品中毒事件”、“二甘醇牙膏事件”,以及“涂料含鉛玩具事件”等事件,已經極大地損害了中國貨的聲譽。
這個問題如果沒解決好,將會在根本上損害出口。特別是在大選之年的風口浪尖之上,更需要迫切解決這個問題,否則,將被美國輿論、甚至是國際輿論用來大作特作文章,其影響將難以估計。
中美雙方對這個問題的重視,在不久前舉行的兩次對話中可見端倪。
在第3屆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上,產品安全首次被列入了議題。而作為第18屆JCCT峰會的成果之一,中國質檢總局與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并與商務部共簽署了3項協議,以保證出口商品的安全。
美國對中國產品安全的擔心,除了是對問題本身重視之外,實際上,也是將其作為討價還價的工具,逼迫中國在其他方面作出讓步。因此,產品質量與安全的問題,已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視。
2007年8月13日,國務院成立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領導小組,由國務院副總理吳儀擔任組長。8月27日,中國質檢總局同時發布6項局令公告,加強對食品、玩具、化妝品的安全管理。
對產品質量與安全的管理,將是一場意義深遠的持久戰。它不僅僅影響到中美貿易,還影響著整個中國經濟。
不悲觀
在中美兩國的貿易關系上,美國最關注的是上述匯率問題、市場準入等問題,而中國方面最關注的則是,美國對華高科技產品的出口問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禁止對華出口高科技產品,已經18年有余。
在施羅德任德國總理期間,歐盟曾經考慮放開此禁令,但因遭到美國和日本反對,最終還是維持原有政策。默克爾就任德國總理之后,對中國的態度尤其強硬。因此,中國要尋找突破口很難。
尤其是在美國大選之年,為了方便所支持的競選者,各大高科技公司態度將更謹慎。盡管中國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已經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是,距離美歐等國的要求還很遠很遠。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改革,也可能在2008年影響中美貿易。
美國眾議院正在考慮,要在貿易代表辦公室設立執行機構,并委派執行官員,以便更好執行貿易政策。執行機構官員由國會建議并同意后,由美國總統進行委派,并對國會金融委員會負責。
這個機構的主要職能是,處理與外國的貿易爭端,并為國內企業,尤其是小企業,打開國外的市場。如果這項提議付諸實施,在保守派云集的國會,將比以往有更多的發言權。而中國將面臨更多的壓力。
不過,對中美經貿前景也沒必要太悲觀。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副會長溥樂伯(Robert Poole),在接受《環球財經》采訪時透露,2007年11月14日,美國105家跨國公司的CEO曾聯名致函國會,反對通過對中國進行單邊貿易懲罰的法案或修正案。
聯名致函的包括IBM公司CEO帕米沙諾(Samuel J. Palmisano)、阿爾卡特-朗訊CEO盧梭(Patricia F.Russo)、可口可樂CEO伊斯戴爾(Neville Isdell)等。收到信函的是參院多數黨領袖哈利·雷德(Harry Reid)、眾院多數黨領袖約翰·貝納(John Boehner)等4位議員。
CEO們在致函中表示,如果對中國進行單邊貿易制裁,可能會“損害我們的國際義務,并可能引起中國的反擊”。應該采取更為謹慎而有效的措施,“就雙方都關心的問題,繼續與中國政府接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