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者按語]該文引起我們反思西方國家對中國轉向市場經濟的真實態度?也需要反思我們究竟應該怎樣與非洲國家開展合作?是步西方實施新老殖民主義的后塵還是另劈社會主義新道?
動了西方的奶酪?——中國援非洲頻遭批評
信源:國際先驅導報|編輯:2007-10-16| 網址:http://www.popyard.org
【八闋】記者劉金海、劉穎/
西方懷疑論者最近“集中火力”,向中國對非洲國家“援建性”貸款“開火”,將近年來西方對中國政府加大對非援助和投資力度的不滿再一次宣泄出來。
西方媒體描述中國與非洲今日的合作程度,往往會采取這樣的說法:“前往這個非洲國家的普通游客或許會認為,這個國家已被中國并購。在該國首都,幾乎所有街道上都有中國工程師在維修破舊的基礎設施。”只是,類似來自西方的“懷疑論”,在中非合作不斷加深、關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似乎已經屢見不鮮。最新一起向中國“開火”的主角是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10月3日,贊比亞《郵報》一篇題為《歐盟警告贊比亞切勿重走“借債度日”老路》的頭版文章,在非洲政壇投下一枚重磅炸彈。這篇文章刊載了歐盟駐贊比亞大使德里克·菲10月1日的一篇講話,對中國即將給與贊比亞政府修建道路的3900萬美元貸款進行無端指責。“贊比亞倘若重走舉債老路,那無疑將是個丑聞。”德里克·菲妄稱,中國借錢給包括贊比亞在內的非洲國家是另有他圖,因為向中國貸款必須用本國的資源做“抵押”。
歐盟這邊剛放下話筒,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在贊比亞的鄰國剛果(金)再度向中國“貸款”“開火”。同是10月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剛果(金)代表格扎維埃·馬雷在金薩沙召開記者會時,對中國上個月同意給與剛果(金)的所謂“50億美元貸款”表示憂慮。
事實上,馬雷所謂的中國對非“巨額貸款”是中國鐵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水電建設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和中國進出口銀行三家企業9月17日在金沙薩同剛果(金)政府簽署的一個總價值約為65.65億美元的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協議。這一協議是剛果(金)總統卡比拉2006年12月就任總統以來該國同其他國家簽署的最大項目。
剛果(金)目前正在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商談減免80億美元債務的事宜。馬雷說,國際社會認為剛果(金)應當避免再舉新債,以順利推動該國的債務償還計劃。馬雷還說,中國的“巨額貸款”將會給剛果(金)的進出口、甚至貨幣匯率帶來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必須提防這些貸款項目對宏觀經濟造成的沖擊”。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此次“集體開火”聲勢著實不小,但此種論調絕非新鮮玩意。隨著近年來中國政府加大對非洲的援助和投資力度,西方國家(或組織)對中國行動的指責之聲便接踵而來。
2004年中國承諾向安哥拉政府提供20億美元貸款,用于安哥拉的基礎設施建設。次年7月,中國又同尼日利亞達成了價值8億美元的石油協議。當時就有西方觀察家認定,“中國正在不計代價地換取非洲豐富的原油資源”。西方媒體也紛紛發表文章,將中國描述稱“新殖民主義者”。去年是中非關系高速發展的一年。就在這一年,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攻擊也持續發酵。
在溫家寶總理結束訪非行程、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尚未召開之際,法國《回聲報》和英國《金融時報》連續發文,刊載對時任世界銀行行長、美國新保守主義悍將沃爾福威茨的專訪。文章說,沃爾福威茨對包括中資銀行在內的部分金融機構無視“赤道原則”(“赤道原則”是一套自愿性指南,旨在保證由私人借貸機構提供資金的項目達到社會和環境保準)、向剛剛受惠于債務減免計劃的非洲窮國提供貸款表示擔心。
世界銀行非洲部副部長克里斯滕森在同年10月接受西方記者采訪時還提到,國際社會認為中國對非貸款的條件不透明,可能助長腐敗。2007年5月,胡錦濤主席成功出訪非洲8國后三個月后,西方再度提高對中國援非貸款的批評調門。在當月召開的G8財政會議上,主席國德國提交了一份行動報告,對中國日益成為非洲重要的借貸國表示關注,稱“這是特別對中國做出的呼吁”。
既然是新瓶舊酒、老調重彈,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此次“大合唱”難道僅僅是為了語不驚人死不休?有報道將德里克·菲的言論和贊比亞總統姆瓦納瓦薩不久前把中國稱為贊比亞經濟發展“唯一希望”的講話聯系在一起,認為姆瓦納瓦薩的講話激怒了“西方老大哥”,繼而出現了歐盟這種“我們很生氣、后果很嚴重”的偏激式反應。
其實,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次隱忍三年多的“井噴式”爆發,還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中國目前已成為非洲國家可以依賴的經濟伙伴,非洲國家在經貿合作方面第一次有了除西方外的第二選擇。”贊比亞私營企業發展協會主席、獨立觀察家優素福·道迪亞認為。事實的確如此。近年來,非洲國家“向東看”已成趨勢。利比里亞總統在去年曾表示,對于非洲國家而言,中國是個不那么咄咄逼人的合作伙伴。贊比亞總統在上月出席62屆聯大期間也說,中國正在逐漸成為非洲國家“更可靠的伙伴”。
僅就貸款一項,道迪亞就認為中國已經成為歐盟的一大重要對手。根據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給與非洲的貸款和贈款往往帶有大量附加條件,要求接受國遵循特殊的政策。部分附加條款具有不小的爭議性,尤其是在私有化和貿易自由化問題上,似乎都對西方大國有利,引起了一些非洲國家的不滿。
與此相比,中國政府給與非洲國家的基本上都是低息或貼息貸款,且附加條件少、落實到位快,因此廣受非洲國家歡迎。“中國正在為贊比亞等非洲國家提供一個機會,使得它們能夠在經濟上掙脫西方的掌控。”道迪亞表示,中國向非洲國家提供更優惠的經濟發展項目,打破了西方國家在非洲的壟斷地位,并呈現出取而代之的勢頭,因而才引來了西方的口誅筆伐。除了政府間層面,中資企業進駐非洲市場侵蝕西方企業傳統市場并帶來了市場競爭,引發了利益集團的不滿和惶恐,也是西方不滿的原因之一。
美國著名智庫“戰略預測”10月3日發布分析報告指出,與西方援助公共項目不同,中國的貸款更多地投向了私營經濟的發展項目。“戰略預測”的報告以贊比亞為例說,中國在贊比亞采礦、農業和紡織等方面領域的滲透不斷加深。報告說,雖然尚未有中資公司在贊比亞某一經濟領域成為霸主,但中國在贊比亞的經濟觸角延伸之廣,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相提并論。
的確,隨著中國貸款的不斷增長,更多的中資企業涌入了西方企業盤踞多年的非洲市場。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01年至2006年,中非貿易額從每年100億美元增加到了每年370多億美元,其中機電、高新技術產品等幾乎占到對非出口總額的一半,成為中國對非出口增長最快的部分。看到這塊“大蛋糕”被人分走,西方按捺不住也在情理之中。
剛果(金)政府最近開始審核內戰期間簽訂的采礦合同,正在等待審核結果的西方公司準備盡早重新“圈地”,開發因內戰而未能得到有效開發的礦產資源。而按照中國和剛果(金)最近達成的合同,剛方將同中方企業組成合資公司,推動該國礦產資源開發,剛方利用其在合資企業中的股權收益抵償中方企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項目款。所以,中國在剛果(金)礦產開發上捷足先登后,出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剛果(金)代表馬雷“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評論也就不足為奇。
而且,中國企業進入后帶來了市場競爭,降低了部分產品和服務的價格。如在贊比亞的打井報價就從幾年前的每口1萬多美元降到了3000多美元。西方公司由此也告別了躺著數錢的“黃金歲月”。西方企業被中國人搶去了“地盤”,拿走了“奶酪”,自然要通過各種渠道向所在國政府或國際機構表達不滿。
院落的一角是口井,井水清澈,井臺清潔。扎多克·阿迪加舀了滿滿一杯井水仰起頭喝了個痛快。在這位校長的身邊,阿布賈公立女子中學的學生們正在排隊打飯。女學生布萊欣·盧卡說,過去,她們喝不到干凈的水。去年中國人幫她們打了這口井后,全校寄宿學生的飲食、洗澡、洗衣服全都靠它,“實在是太好了”。
作為中國援助項目,這口井只是北京地礦工程建設公司在尼日利亞所打的近600眼井中的一個。這些井讓一部分尼日利亞人徹底告別了渾濁的黃泥湯。就像一位當地農民所說“謝謝中國,我們的朋友”那樣,對于中國與非洲的合作和援助來說,非洲人心中自有公論。面對西方的指責,非洲人并不買賬。
針對歐盟的“警告”,贊比亞財政和國家計劃部部長馬崗德在接受該國國家電視臺采訪時說,“不需要歐盟為我們選擇貿易伙伴”。他說,贊比亞和中國有著良好的經貿關系,兩國從中受益良多,贊比亞政府將繼續歡迎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來贊投資。
同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擔憂的同時,剛果(金)當地主流媒體都利用整版篇幅介紹此次中剛合作項目,贊揚中剛兩國平等互利合作和兩國的傳統友誼,對此次中剛雙方合作項目充滿信心。剛果(金)第一大報《潛力報》在頭版贊揚中國企業的魄力和決心,稱中國理解非洲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困難,愿意為非洲國家提供幫助解決實際困難,而不是像西方國家把所謂的人權、民主和清廉政府作為提供援助的附加條件。
“非洲國家不能永遠靠債務減免過日子,國家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贊比亞私營企業發展協會主席優素福·道迪亞也表示,在貸款問題上,因噎廢食只能使國家坐失發展良機。他說:“只有向那些貸款條件合理公平的國家或機構來借錢,我們才能避免再度陷入債務危機而不能自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