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與美日經濟關系的重要變化
王建民 劉玉春
由于臺灣對美日貿易增長速度的放慢,臺在美日兩大市場的產品占有率呈現下降趨勢。美日跨國公司大量在臺并購企業,使臺灣經濟的美日化趨勢更加明顯。盡管臺灣許多產品的世界市場占有率位居前列,但關鍵的產業技術是依靠美日的技術轉移發展起來的,近年來對與美日的技術依附關系更趨嚴重。
由于亞太地區經貿格局的大變化以及海峽兩岸經貿關系的發展,臺灣與美日的貿易、投資關系發生變化,但臺灣對美日的依附關系沒有改變。
貿易關系格局生變
長期以來,美日在臺灣經濟尤其是對外貿易發展中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日本是臺灣最重要的進口市場,美國是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但均具有重要影響力。世紀六十年代以前。日本是臺灣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美國居其次。1961年開始,美國取代日本成為臺灣第一大貿易夥伴,日本則退居臺灣第二大貿易夥伴,而且這一格局持續了近40年。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后,由于海峽兩岸貿易的迅速發展,臺灣對外貿易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中國大陸取代美國成為臺灣的最大貿易夥伴。美、日在臺灣對外貿易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分別降為臺灣的第二、第三大貿易伙伴。2003年美日在臺灣對外貿易中的角色再次發生變化,日本取代美國成為臺灣第二大貿易夥伴,美國退居第三大,這是臺灣經濟“脫美入亞”的重要表現。
如果將美日作為一個整體,則臺灣與美日的貿易規模最大。2005年,臺灣對美日貿易總額達1114.5億美元(超過臺灣對大陸貿易的637.4億美元),占臺灣對外貿易總額的近29.2%(依臺灣新的海關統計標準計算)。就臺灣的出口市場觀察,除大陸是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外,美國是臺灣第二大出口市場,2005年,臺灣對美出口額為291.1億美元(其中以2000年的356億美元為歷史最高峰),占臺灣出口總額的14.7%;對日本出口額相對較小,同年為151億美元,占臺灣出口總額的7.6%,只有美國出口比例的一半,日本是臺灣第三大出口市場。2005年,臺灣對美、日出口額合計為442.2億美元,占臺灣外貿出口額的22.3%,低于對大陸出口比例的 28%。2006年以來。臺灣對香港與大陸的出口持續擴張,而對美日出口增長有限,對美日出口比重持續降低。2006年1—9月,臺灣對香港與大陸的出口額占臺灣出口總額的比重上升到40.7%。而對美日的出口比重合計只有22.1%(分別只有14.8%與7.3%)
就臺灣進口市場觀察,則呈現另一種格局。長期以來,日本是臺灣最大的進口市場,2005年進口額達461億美元,占臺灣進口總額的25.2%即占了臺灣進口總量的四分之一;美國是臺灣第二大進口市場,同年進口額為212億美元,占臺灣進口總額的11.6%:臺灣從美日合計進口額合計達654億美元,占了臺灣進口總額的36.8%。相對的,臺灣從中國大陸進口額非常有限,同年還不足200億美元,不到美日進口的三分之一。尤其是由于歷史的關系,日本在貿易與技術上控制著臺灣的對外貿易權與經濟命脈。據研究,日本九大貿易商社控制了臺灣外貿總額的66%以上。
由于臺灣對美日貿易增長速度的放慢以及中國大陸對外貿易的迅速擴張,臺灣在美日兩大市場的產品占有率呈現下降趨勢。其中,臺灣在美國市場的產品占有率從1994年的4.02%降為2005年的2.08%,差不多十年時間降了一半;臺灣在日本市場的占有率下降則較慢,同期從 3.91%降為3.50%,而且呈現波動狀態,不過2000年以后下降較快。
臺與美日的投資關系
臺灣與美日的相互投資關系十分重要,是維系臺灣與美日經濟關系的重要紐帶。長期以來,美國是臺灣最大的外來投資者,日本則居第二位。依臺灣官方統計,到2005年底,美國對臺灣直接投資金額累計為141.5億美元,日本對臺灣直接金額累計為 127.8億美元,合計為 269.3億美元,占了歷年外商對臺投資總額647.2億美元的41.6%。如果從每年的投資量觀察,美日對臺灣的年投資量并不大,一般年投資額不超過10億美元。2006年,由于美日跨國公司對臺灣企業的購并活動增多,美日對臺投資出現新的增長。2006年1—10月,外商對臺投資達112.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90%??梢哉f,美日在臺灣吸引境外投資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對臺灣經濟有很大的影響力。
臺灣對美日的投資則呈現不同的局面,對美國投資相對較多,而對日本投資規模相當有限。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前,臺灣對外投資規模不大,主要以美國與香港為主。八十年代中期后,臺商對外投資逐漸轉向東南亞與中國大陸地區,其中九十年代以后對外投資地區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大陸。到2005年,臺灣歷年對外投資累計前五大目的地分別為中國大陸、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與美國,其中對美國直接投資金額為84.4億美元,居第五位。由于日本對外商投資限制嚴格,臺灣對日本投資則相當有限,到 2005年底,歷年累計只有 11億美元??傮w上,臺灣對美日投資有限,歷年累計還不到 100億美元,與對大陸投資500億美元有較大差距。
不過,臺商對美日投資與對中國大陸投資的產業有較大區別。臺商對中國大陸投資以制造業為主,約占90%。而對美日投資則以金融保險服務業為主,約占一半。除了臺灣與美日的直接投資關系外,臺灣與美日的金融證券投資關系十分密切。依臺灣官方統計,2006年1—10月,外商投資臺灣股市凈值達1464億美元,其中主要是美日投資。
近兩年來,美日跨國公司大量并購臺灣企業,臺灣經濟的美日化趨勢更加明顯。除了日前美國凱雷集團全資收購臺灣東森科技媒體公司與日月光半導體公司行動在島內引起震動外,日本新生銀行收購臺灣日盛金融控股公司、美國新橋與日本隊野村合作收購臺新金融控股公司、美國花旗銀行收購臺灣華僑銀行,一年來有十多起收購案??梢哉f,美日歐跨國公司加快對臺灣金融、電子、媒體等產業的收購行動,美日對臺灣經濟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對美日技術依附加深
在臺灣經濟尤其是產業發展過程中,在不同發展階段均有自己的優勢產業,才能夠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臺灣許多產品的世界市場占有率位居世界前列,一個關鍵因素是臺灣與美日的產業技術合作成效顯著,或者說是臺灣從美日不斷引進先進的制造與生產技術。臺灣機械、汽車、電子、積體電路與光電等產業,自有技術并不多,主要是通過引進美日技術,結合“代工”的制造模式發展,促進了臺灣制造業技術發展與產業升級。在某種意義上講,臺灣產業是依靠美日的術轉移發展起來的,其中以引進日本技術最為顯著。據統計,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臺灣累計進行的3963個技術合作項目中,與日本的技術合作項目達2363個,占近60%;與美國技術合作項目為947個,占23.9%;即臺灣與美日的技術合作項目占了臺灣整個技術合作項目的84%。此后十多年來,臺灣與美日這一技術依附關系沒有發生大大的變化,在一些關鍵產業上的依附更趨嚴重。
就目前臺灣最具競爭力、產值規模最大的半導體產業與液晶面板產業觀察,前者以美國技術引進為主,后者以日本技術為主。八十年代后起迅速興起的臺灣電腦與半導體等高科技企業,其負責人大多是曾在美國留學與在美國高科技企業工作的臺灣海外留學人員,他們紛紛返臺發展創業,不僅帶回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且與美國高科技產業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近年臺灣面板產業尤其是液晶顯示器TFT-LCD產業異軍突起,一躍成為臺灣發展最快的高科技產業,其技術幾乎全來自日本的松下、富士通、東芝、夏普、三立化工與日本大印刷等日本大企業。
盡管臺灣與美日技術合作密切,從美日引進了大量生產技術,但美日跨國公司并不愿意將關鍵技術轉移臺灣,使得臺灣經濟對美日的依附關系沒有徹底改變。尤其是日本對臺灣技術轉移限制較多,使得臺灣不僅需要向日本不斷支忖技術權利金,自有產業技術缺乏,而且必須從日本不斷進口關鍵零配件,特別是臺灣的生產與出口越多,從日本的進口量就越大,從而形成臺灣對日本巨額貿易逆差一直無法改善,再次揭示了臺灣對日本經濟技術的深層次依附關系無法根本改變。
(《環球視野》摘自總3012期《經濟導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