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治學家,哈佛大學名譽教授,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約瑟夫-奈日前就中美未來關系走向,在“中美交流基金會”刊物《中美焦點》(China-US Focus)上發表了一篇文章。
以下是原文編譯
習近平將于今年秋天訪問美國,“新型大國關系”必然會是他要討論的一個議題。但這一術語的含義依然有些模糊不清。一些美國人擔心,這有可能成為瓦解美國同盟的一種工具。中國學者則回應道,這是一種真正的努力,是為避免新興大國和現有大國間存在的危險動態。這種危險動態曾促成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和一戰的爆發。
展望未來,悲觀主義者預言,隨著中國越來越強大,并尋求把美國逐出西太平洋,沖突迫在眉睫。一些人認為,要想提前阻止沖突,美國需要接受勢力范圍,將其活動主要限制在東太平洋。但如果這樣回應中國的崛起,就會摧毀美國的可信性,導致區域內國家倒向中國,而不是制衡中國。相反地,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持續存在可強化區域內國家的自然制衡反應,并以一種鼓勵中國做出負責任行為的方式,推動形成上述環境。
要想對中國的崛起作出一種適當的政策回應,就必須平衡現實主義與整合。20世紀90年代,當克林頓政府首次考慮如何回應中國的崛起時,一些評論家敦促克林頓當局在中國變得過于強大前采取遏制。出于兩個原因,我們拒絕了這樣的建議。首先,打造一個反中國同盟已經不可能了,因為區域內的大多數國家那時既想(現在也想)與中國保持良好關系,也想和美國保持良好關系。更重要的是,這樣一種政策將毫無必要地導致中美未來的對立。我曾在五角大樓負責東亞事務,期間發表了很多演講。正如我在那些演講里經常說的那樣,如果你把中國當做一個敵人來對待,那你肯定會擁有一個敵人。
相反地,美國采取了一種可以被稱為“整合與確保”的政策。美國歡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但美日安保條約得以復蘇,以確保中國不會稱為一個惡霸。如果崛起的中國在周邊恃強凌弱,那么就會促使其鄰國尋求平衡其力量。在此意義上,只有中國才能遏制中國。
構筑中國決策的環境
就評估中美的相對力量而言,這是一個關鍵點。(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曾撰文論及中國擊敗美國的方法。正如他所寫的那樣,“要想為其崛起打造一個友好的國際環境,北京需要發展比華盛頓質量更高的外交和軍事關系。沒有哪個主要強國能與世界上所有國家保持友好關系,因此看誰擁有質量更高的朋友,將會是中美競爭的核心。”就這一點而言,美國處在更好的位置,可以從這樣的網絡和同盟中獲益。華盛頓有60個簽約盟友,中國只有寥寥幾個。就政治合作而言,那位經濟學家估計,在世界150個最大的國家中,近100個國家傾向于美國,21個傾向于反對美國。
2011年,美國宣布,要在——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部分——亞洲采取一種再平衡戰略。一些中國人把奧巴馬當局的“亞洲再平衡”視為了遏制形式,但這種遏制又不同于冷戰學說。在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基本上沒有貿易和社會聯系。但現在不同了,中美貿易量巨大,有25萬多中國學生在美國就學。與美國采取遏制戰略相比,構筑中國決策的環境是一種更為精確的描述。
一些分析家把中國視為一個修正主義國家,認為隨著其力量的增長,它渴望推翻現有國際秩序。但是,與上一世紀的納粹德國或蘇聯不同的是,中國不是一個羽翼豐滿的修正主義國家。雖然中國參與了金磚國家發展銀行的創立,促進了符合其需要的地區組織,但中國從現存國際組織中受益良多,不想摧毀這些組織。這些組織包括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貿組織等等。美國的盟友幫助形成了鼓勵負責任行為的環境,而中國在意其聲譽。
中國渴望在東亞發揮更大的作用,美國則擁有一些亞洲盟友并致力于這些盟友的防務。誤判總是可能的,但沖突遠非不可避免。中國政府有賴于高速經濟增長。中國的最高領導人們意識到,中國還需要很多個十年才能達到美國經濟的精巧性。德國曾拼命追趕英國,但也只是在工業力量上超越了英國。就總體的軍事、經濟、全球層面的軟實力資源而言,美國依然領先中國數十年。此外,中國承受不起一種與德意志帝國相似的政策。太冒險的政策會危及其利益和國內外的穩定。
換句話說,與英國在一個世紀之前的作為相比,美國有更多的時間來管控它與一個新興大國的關系;與當時的德國相比,中國擁有更多的克制動機。如果美國繼續避免將遏制作為一種戰略,如果中國接受美國在西太平洋存在的合法性,那么這將為構筑一種新型大國關系提供一個機會。至于美國和中國是否會設法發展這樣一種關系,則是另外一個問題。人的錯誤和誤判總是可能的。但如果做出正確的選擇,則沖突并非不可避免。(新浪國際:點點、劉國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