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召開的北京APEC會議,可能上演一場中美兩國爭奪亞太地區貿易主導權的“暗戰”。
據美國媒體報道,中國希望在本次峰會上過推動各方就亞太自貿區(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 Pacific, 簡稱FTAAP)進行談判,以凸顯自身不斷提升的國際地位。APEC執行主任博拉德(Alan Bollard)說,中國希望重啟FTAAP。但中國的努力遭到了美國的阻力。
據談判代表稱,在美國的壓力下,中國已經從擬于會議結束時發表的APEC公報草案中刪掉了兩個條款。公報將不再提議對FTAAP進行“可行性研究”(這是啟動談判的術語),也不會提及建成該貿易區的目標日期。中國此前設定的目標日期在2025年。
中美戰爭的背景下,美國可能試圖利用中國最偉大的國家力量——其出口導向型、蓬勃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并把它變成一個主要的軍事弱點。
為此,美國將對中國實施海上封鎖,企圖阻遏中國的大部分海上貿易。在適當的條件下,美國可能可以嚴重削弱中國經濟,因而足以能夠把中國帶到談判桌前,以此來確保勝利。
海上封鎖可確保美國勝利
中國的軍事現代化提出了日益嚴峻的挑戰,導致美國審議現有的軍事戰略,并且概念化新戰略,美國國防部提出的空海一體戰(ASB)新概念引發的討論說明了這一點。
但在林林總總有可能的戰略中,海上封鎖的理念值得更嚴格的審查。通過實施海上封鎖,美國將利用中國對對外貿易,特別是石油的嚴重依賴,以削弱中國的實力。
因此,精心組織的封鎖可以成為美國軍事實力的有力工具,有助于克服中國強大的反介入和區域拒止(A2/AD)系統構成的緊迫挑戰。封鎖還可以方便地搭配備用軍事戰略,包括基于ASB的戰略。
在中美戰爭的背景下,美國可能試圖利用中國最偉大的國家力量——其出口導向型、蓬勃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并把它變成一個主要的軍事弱點。
為此,美國將對中國實施海上封鎖,企圖阻遏中國的大部分海上貿易。在適當的條件下,美國可能可以嚴重削弱中國經濟,因而足以能夠把中國帶到談判桌前,以此來確保勝利。
然而,直到最近,封鎖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忽視,也許是考慮到美中間的密切商貿關系,經濟戰戰略似乎天生是受到誤導的。
但是,如果這兩個國家之間爆發嚴重沖突,那么無論封鎖是否實施,他們的切身安全利益會很快會超越其貿易相互依賴性,對雙方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即使是從來沒有執行封鎖,但出于威懾力原因,其可行性仍然影響到美中兩國的政策。美國地區戰略的前提是,相信有利的軍事平衡可以阻止以武力改變現狀的企圖,從而讓盟友放心以及維護戰略穩定性。
封鎖的可行性影響了這一估量,并能相應的影響到美中兩國基于這一看法的軍事和非軍事行動。
如果海上封鎖是一個可行的策略,它加強了美國的威懾系統,并打消中國想脅迫美國或者其盟國的任何潛在企圖。
此外,如果封鎖的可行性可以清楚地闡明,這也將增強危機穩定性,降低由于各方對區域力量平衡的誤解而導致危機升級的可能性。
總之,正如埃爾布里奇•科爾比所說的那樣:“老話說得好,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就是為它做好準備。”
雖然在任何情況下封鎖都并非不可能或者不相關,但它也不是美國軍火庫中一個現成的工具,將主要在一定的邊界之內才是可行的。最重要的是,許多評論員錯過了一個事實,即封鎖是依賴背景的策略,關鍵取決于區域環境。
美國拉上俄日印對華封鎖
鑒于其潛在成本,封鎖不會被美國隨便亂用。因此,華盛頓將可能只會在一場曠日持久的切身利益沖突問題上實施封鎖。
不過更重要的是,封鎖策略將有賴于該地區幾個第三方的區域合作。畢竟,中國的海上貿易基本上是出于經濟考量而不是地理局限所致,如果中國受到封鎖,它還可以向周邊國家尋求幫助。
雖然中國的許多鄰國將由于自身的崎嶇地形或者幅員小而無法在戰略上具有影響力,但有三個國家可以證明自身的重要性:印度、日本和俄羅斯。前兩個國家可以通過對中國實施禁運,并且向其較小的鄰國施加壓力要它們步其后塵,從而分別切斷中國以南和以東的貿易航線,以此對美國構成重大幫助。如果沒有它們的合作,美國的任務將變得更加困難。
這三個鄰國中的最后一個(俄羅斯)將是成功封鎖的關鍵所在,并能將封鎖平衡要么傾向于中國,要么傾向于美國。
一方面,俄羅斯處于非常有利的位置,能夠削弱封鎖對中國的影響。俄羅斯的貿易將對美國的封鎖具有免疫力,因為俄羅斯的核武庫和重要的傳統資產能夠抵御美國的任何軍事脅迫企圖。
但另一方面,中國的這個北方鄰國也可能聽起來為中國抵制封鎖的能力敲響喪鐘。在政治層面上,莫斯科將繼續左右中國的中亞鄰國政府做出的決定,并可以說服它們拒絕中國要其作為過境國的請求。它也可以保證中國的兩個相鄰的石油生產國將不再向其供應石油。
因此,美國要想在戰略上有效封鎖中國,就得著力與印度、日本和俄羅斯打造“最低限度聯盟”。如果三國能與美在封鎖問題上同心協力,那么中國將受到經濟和政治上的束縛。若非如此,封鎖策略將把中美戰爭區域化,從而將從根本上不利于美國的利益。
這樣的最低限度聯盟只能以一種方式出現:咄咄逼人的中國推動地區霸權,引發當地支持美國的激烈回應。集體封鎖行動將由于封鎖的潛在后果而卻步,其中最重要的是與中國發生更大區域沖突的可能性。
這四個國家是不可能圍繞著一個隱晦的遏制政策而凝聚在一起的,除非每一個都認為自己的國家利益可能在未來受到中國的威脅。
雖然這種可能性目前看似十分遙遠,但美國、日本、印度和俄羅斯都擔心,北京可能有朝一日得出結論認為,它必須使用武力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并且以有利的條件解決其安全困境。
所有這4個大國越來越把賭注壓在這個可能性上面。如果中國的實力和影響力在亞洲持續增長,那么所有這4個國家之間的聯系將會加強,這并非是因為它們確信中國的好戰意圖,而是由于對其未來的地位抱有相當深刻的不確定性。
“兩環”封鎖可讓中國陷入絕境
據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稱,即使假定美國可以把必要的聯盟團結起來,它仍將要直面令所有現代封鎖戰略飽受困擾的行動挑戰。
采取何種封鎖方式取決于和對象國海岸的距離,簡言之就是近、遠兩種情況。實施近海封鎖時,通常要派一支艦隊前往敵方海岸,以搜尋、檢查所有來往商船,扣押那些運載違禁品的船只。
不過,在過去一個半世紀里,近海封鎖變得越來越危險,因為被封鎖一方開發的技術可以讓他們從陸地向近海投射力量。
為了避開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系統構成的威脅,美軍雖可通過潛艇、遠程空中力量和水雷來實施近海封鎖,但這樣做也會讓其失去區分中立國和敵方貿易的能力。
那么,遠海封鎖可行嗎?由于置身遠處,遠海封鎖可避免在敵人海岸附近遭攻擊的危險,而且封鎖者依然可以橫跨敵人的海上運輸線,以此阻遏對手的遠洋貿易。
但問題在于,傳統的遠海封鎖模式同樣可能因現代商業的迫切需要而被削弱。當今世界,各種原材料和商品等都可以在航行途中轉賣多次,所以每艘船上貨物的最終所有權和目的地往往是不可知的,除非它最終靠岸。雖然美國也許能夠建立一條常規的遠海封鎖線,隔離所有中國或者掛著中國國旗的船只,但是中國船只在通過封鎖線后仍可以購買中立國船上的貨物,從而挫敗美方企圖。
為了彌補這兩種封鎖方式的不足,美國將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實施由中國海岸周圍兩個同心環組成的“兩環”封鎖。
兩環封鎖的核心是其“內環”,這將是一個非常規的近海封鎖,主要目的是壓制住駛往中國的船只,而不必先登上它們。
該環將利用攻擊潛艇、遠程空中力量和水雷,在中國周邊海域建立禁區——宣布關閉商業航運,通過“當場擊沉”的政策來實施封鎖。
跟其他軍事資產不一樣的是,這個方案利用了中國反潛、反水雷能力較弱的“軟肋”,從而使美軍得以在中國介入/區域拒止范圍內相對自由地行動。
雖然靠潛艇、水雷和空中力量并不能保證美方勝券在握,但設立禁區仍然可達到封鎖、威懾中國的目的。
只要美國軍隊公開擊沉幾艘大型商船,其他船只就會因受到阻嚇,而不再試圖沖過封鎖線,中國海上貿易也將很快枯竭。
不過,潛艇、遠程空中力量和水雷也有缺點。其可以有效地執行禁區隔離,但它們都是冷冰冰的武器,無法分清運送中國貨物的船只和運送日本貨物的船只之間的區別,也不能攔住可疑船只、登上它們并進行搜查。
一旦美國無意中摧毀中立國的船只,“內環”封鎖就可能催生巨大的政治問題。而且,由于醫療用品和生活必需品無法通過禁區抵達中國,華盛頓還將面臨進一步的政治后果。
為了應對這些政治后果,美國將實施“外環”封鎖。與“內環”相比,“外環”大體上由軍艦組成,這些軍艦集中精力以更高的精度區分不同區域貿易,從而給“內環”的遏制努力增加非致命元素。對于封鎖行動能否成功,外環不會是先決條件,其將在確保戰略可行性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外環”將位于中國近海的周邊(在其介入/區域拒止的范圍之外),并集中在東南亞和東亞主要通道周圍,包括馬六甲海峽。美國將在這些通道內建立封鎖檢查站,而較小的通道則干脆徹底關閉。
在“外環”檢查站,美國將需要建立并簡化嚴格的檢查制度。如果美國發現一艘船目的地是中國、為中國所有或在中國境內注冊的話,就可以將其扣押。
美國還可以實施類似于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實行的準運證制度,這將使美國擁有該地區所有商船相當精準的行動軌跡。
然后,美國可以將掌握的情報與“內環”力量整合起來,以發揮封鎖線的致命力量,同時減少意外沉船率,尤其是人道主義船只。
雖然整個過程不完美,但準運證制度仍會大幅減弱船只闖入封鎖區的企圖,特別是愛冒險的船只。更重要的是,這將有助于緩和“內環”封鎖不加區分和致命性行動造成的負面政治影響。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